【送行者:兒童加護病房的生命終章。】
上一篇文提到《機智醫生生活》中,
醫學場景的劇情拍攝是很寫實的。
寫實的點在哪裡呢?
我本身是兒童心臟內科和兒童急重症雙專科醫師,
以前在某醫學中心擔任Fellow aka 臨床研究醫師 aka 住院總醫師的時候,
整天都是待在『兒童加護病房』裡面,
值班的時候也是。
而這部韓劇中醫師們遇上的場景,
也是我們整天要面對的事。
比如說上一篇恩雅的葉克膜照顧,
病情不好的時候需要解釋開刀換LVAD。
比如說本篇要講的第二個病人,敏英的故事。
基本上都和我曾經遇到的病人幾乎一模一樣,
是真實的,活生生的故事。
唯一一個我不確定的點就是,
劇中的外科醫師們幾乎都身兼內科醫師。
在台灣,『兒童加護病房』裡面的照顧、急救、
病情說明、甚至死亡宣告其實都由我們兒科醫師來做,
一般來說不是由演「安政源」的小兒外科醫師。
他一人身兼數職有點太強了,
不知道是韓國真的如此,
還是可能劇組為了節省人力讓他一人身兼兒內外兩科,
在劇情上比較有完整性。
====
敏英在第一集一共出場了三次。
第一次是安政源下班了卻被住院醫師抓回去看敏英,
第二次是住院醫師在處理時遇上敏英媽媽的質疑,
第三次是敏英急救,最後宣告不治。
====
敏英第一次出現就是安政源在講電話,
正開心今天能早下班了,
就被住院醫師抓回去說敏英生命徵象不好。
可能也有急救CPR,有救回來。
對應後來敏英媽媽就說過「上週不是有救回來嗎?」
第二次就是住院醫師在幫敏英撕OP site,
就是左下圖那個貼著的透明薄膜,
是用來固定圖中那一根『中央靜脈導管CVC』的。
那一根不是普通的點滴,
是2-way CVC,接到頸靜脈,是一根很大條的血管。
CVC可以直接給予許多周邊靜脈點滴無法給的藥物,
對病人是很重要的。
住院醫師在撕的時候弄出了一點小傷口,
於是遭到了敏英媽媽的痛罵。
因為敏英這種小病人,
常常要不斷的打點滴、換針、貼膠帶固定等等,
小孩子的皮膚很脆弱,
經常就很容易有一堆小傷口。
再加上敏英臥床已久,說不定已經昏迷不醒了,
身上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褥瘡啦、水腫啦等等,
看在媽媽眼中是真的很痛很痛的。
所以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皮膚破皮,
但是面對敏英媽媽的失控痛罵,
我們都可以理解。
敏英媽媽因為照顧敏英很久很久了,對敏英用的藥、
甚至全靜脈營養TPN的輸注速度都很清楚。
很多久病的家屬都是這樣。
正如她所說,其實她們整天在照顧,
有時候對病人的狀況會更敏感。
我們常常會很採信家屬說「覺得她狀況不對」這種話,
來安排一些抽血追蹤檢查等等。
這裡又要講幾個畫面上的bug啦!
大家看右上圖中敏英的生命徵象監視器,
上面很多條線對吧?太多了。
第一條線是心跳101,合理。
第二條線是血氧oximeter pleth 99,可以。
第三條線是動脈血壓,需要由artery line監測,也OK。
第四條線就不對了,那是肺動脈血壓。如果需要監測的話要有一條Swan-Ganz導管從頸靜脈插入。
但是敏英的脖子上面插的是中央靜脈導管2-way CVC,
所以不可能量得到肺動脈血壓。在小兒身上Swan-Ganz導管也較少使用,通常我們會用PICCO導管監測心輸出。
第五條線更不對,那是End-tidal CO2潮氣末端二氧化碳濃度監測。需要有插氣管內管才能裝監測儀器,而此時圖中的敏英還沒有插氣管內管。
還有一個大bug是Netflix中文翻譯錯誤。
「醫生,她上次的治療過程也拖非常久」
這句話有沒有讓你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翻譯錯了。在前一個畫面,
住院醫師把敏英不小心撕了一個小破皮傷口,
這時候敏英媽媽是說:
「醫生,她上次的傷口也拖了好久才癒合!」
這才是正確的。
最後敏英回天乏術急救時,
安政源趕來察看,接手住院醫師的CPR,
親自按壓再救救看。
CPR的時候,為了維持胸外按壓的強度和深度,
每2-3分鐘就會換手一次。
所以他們會不斷地換手。
那安政源趕來第一句話就是問:
「急救幾分鐘了?」
一般心跳停止後胸外按壓的急救是抓最長30分鐘。
急救越久,腦部缺氧的傷害越大,
救回來的機會也越渺茫。
對敏英這種先天疾病沒有治癒可能的患者,
走到生命末期的時候就是像這樣。
反覆地急救,
救回來之後也無法甦醒,只能繼續支持療法。
病況惡化之後再急救,
是一個明知無法痊癒又無法放手的循環。
所以住院醫師曾經兩次想開口勸敏英媽媽,
但他又不知道怎麼開口。
最後安政源也救不回來了,才勸敏英媽媽放手,
並宣告死亡。
以前我在『兒童加護病房』值班的時候,
晚上就常常碰到這種急救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這孩子就是這樣了,
因為沒有治癒的希望。
但是她也是生命,
是父母家屬心裡的寄託。
雖然她躺在那裏不能動,也不能說話。
但是她還活著,
她還是媽媽心裡的那個乖寶寶。
那種不知道該不該放手讓她走的掙扎,
急救無效、宣告死亡後家屬的哭嚎…
幾乎伴隨了我住院醫師生涯的每個夜晚。
患者死亡之後,
我會移除孩子身上所有的管路,
把每個導管造成的小傷口縫起來、止血。
然後護理師會幫孩子擦拭血汙、身體洗乾淨,
向父母親要一套乾淨的、漂亮的衣服,
再讓他們陪她一段時間,
直到禮儀公司來接她離開。
我們就是送行者。
end-tidal co2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急救之主要目的無非是恢復心跳,及提供通暢的呼吸道。
因此急救時,無論經由任何方式給氧,都需要確定呼吸道是通暢的,而且所提供吸入的氧氣能經由血液循環而被組織吸收代謝,經由產生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因此監測二氧化碳壓力的圖形變化(wave form capnography)就可以知道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心肺復甦術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否合乎高效能的CPR動作。
二氧化碳壓力的圖形變化主要用來監測吐氣末期二氧化碳壓力(End-tidal CO2 tension, PETCO2)。PETCO2值會隨著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多少而成正比變化。心輸出量越少,PETCO2值越小。如果CPR壓胸力道不足,心輸出量會變少,因此相對的PETCO2值變小。
正常呼吸情況下,PETCO2應維持在: 35-40 mmHg之間;如果PETCO2值是零,代表氣管插管的位置在食道,或者病人死亡。
如果PETCO2值維持在10 mmHg以下,代表CPR品質有缺失,需要改進。
圖片說明及來源: This is an example of capnography during CPR. ROSC is reflected by a sudden rise in EtCO2.
Ref: 圖片說明及來源:
http://clinical.blog/2019/06/22/%e4%ba%8c%e6%b0%a7%e5%8c%96%e7%a2%b3%e5%a3%93%e5%8a%9b%e6%b3%a2%e5%9e%8b%e7%9b%a3%e6%b8%ac%e3%80%80%e3%80%80%e3%80%80%e3%80%80%e3%80%80-waveform-capnography/
end-tidal co2 在 貝醫師的急診無間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旅遊醫學系列-過度換氣症候群]
最近國際新聞聚焦在泰國睡美人洞的救援事件,救援行動引發國際關注,也引發熱烈討論關於潛水的議題。
正巧暑假到了,大家到海邊活動頻繁,衝浪、浮潛、水肺潛水、自由潛水等水上活動近年越來越流行。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潛水運動時,很有機會遇見的情況:過度換氣症候群。
*** 什麼是過度換氣呢?***
所謂的過度換氣,是指呼吸換氣頻率過快,將體內二氧化碳排除得太乾淨,造成血液過度鹼化,正常狀態下,人類的血液酸鹼值為微鹼性PH7.35~7.45,血液過度鹼化會產生一些生理變化(症狀後述),也就是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過度換氣「並不是缺氧」,而是「缺乏二氧化碳」,患者很容易因為擔心自己缺氧更加快喘氣而加重症狀。
*** 過度換氣有哪些症狀呢?***
最常見不外乎是頭暈、頭脹、手腳發麻、心悸、胸悶,更嚴重會產生四肢僵硬、痙攣(手指像蓮花指般蜷屈)、意識混淆等症狀。
*** 為什麼會過度換氣呢?***
人體的血液酸鹼靠腎臟與肺臟來調節,腎臟產生的碳酸氫根讓血液變鹼,呼吸產生產生的二氧化碳讓血液變酸,人體就是靠這樣微妙的平衡維持血液的微鹼性。造成過度換氣的原因,筆者自己將之歸納四大類:
第一類:身體真的有問題-代謝性酸中毒!
如果身體出現問題產生額外的酸,人體自己會靠呼吸加快來代償,像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酒精性酮酸中毒或是身體有血栓阻塞組織缺氧、嚴重感染、敗血症產生額外的乳酸等,這時候必須治療根本的疾病才行。
不過看到這裡切莫驚慌,臨床上這樣代謝性酸中毒引起過度換氣的情況,通常病人可能有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等內科疾病,症狀也不會突然之間幾分鐘內、幾十分鐘內突然發生。
第二類:生理影響心理造成的過度換氣!
說白話,就是其他身體不適造成情緒緊張忍不住喘很快!
很多時候過度換氣都是因為其他的不舒服,像是感冒鼻塞、氣喘發作、眩暈、發燒、飲酒心悸或在空氣不流通、悶熱的環境中、暈船、暈車、暈機,病患自覺吸不到氣或覺得喘而拼命加快喘息,而產生症狀,若第一次經歷到過度換氣的人,會因為頭暈、四肢發麻、身體僵硬這些症狀感到驚慌而喘得更厲害,進入惡性循環的模式!這類原因是患者過度換氣來急診就醫的大宗。
第三類:心理因素造成的過度換氣!
情緒緊張、恐懼、生氣等情緒上來,或沒由來地恐慌症發作。(請後續去看身心科。)
第四類:外因性活動造成的過度換氣!
像是吹奏樂器、吹氣球、玩吹泡泡、抽水煙、玩吹不熄蠟燭、潛水、游泳等,換氣呼吸沒有調節好節奏。
*** 發生過度換氣的時候該怎麼辦?***
若是發現自己呼吸急促、頭暈、手麻,首先嘗試放慢呼吸,深呼吸拉長吐氣時間來減緩呼吸的頻率,可以試著圓唇嘟嘴吐氣至氣吐乾淨,再吸下一口氣。如果發現自己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呼吸時,若手邊可以取得紙袋或塑膠袋,可以將紙袋或塑膠袋罩住口鼻呼吸,因為每一口呼吸後吐出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從0.03%提高到5.26%(以正常End-tidal CO2 約40mmHg計算),能快速將過度換氣吐太乾淨的二氧化碳補充回去。
當然如果是在潛水時發生過度換氣,沒辦法使用紙袋或塑膠袋呼吸,就只能提醒自己盡量放慢吸吐的速度,千萬不要驚慌而加速喘氣,症狀很快就會改善!
當病患喘到四肢僵硬痲痹的時候,通常已無法自行控制呼吸,被送到急診室治療,常用的藥物不外乎是短效抗組織胺針劑,利用嗜睡的副作用讓病人想睡,或安眠鎮定劑藥物使病人放鬆睡著,病患自然會放慢呼吸速度,症狀自動消失。
筆者自己曾經在練習吹奏直笛、黑管以及潛水的時候感到頭暈,這時我意識到自己過度換氣,於是慢放呼吸速度就好了。
前述第二、三、四類的過度換氣,基本上如果嘗試放慢呼吸就能很快獲得改善,沒什麼大礙。
但若已經試過調節呼吸或紙袋呼吸,但症狀仍無改善或合併其他像是盜汗、發紺、意識混淆症狀,還是需要儘速就醫,讓專業醫師排除第一類代償代謝性酸中毒造成的過度換氣喔!
#圖為貝醫師在沙巴潛水時的自拍照 XD
end-tidal co2 在 Nursing Skills for Doctors: Setting up the End Tidal CO2 Monitor 的推薦與評價
Nursing Skills for Doctors: Setting up the End Tidal CO2 Monitor.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