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在哈佛讀的是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主修Language and Literacy。可是在香港,哈佛的光環好像已經過於刺眼,沒甚麼人在乎學位是甚麼,我也就甚少提起。「Education」這個詞來自拉丁文「Educare」,意思是「Nourish, bring up」。有些像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Education」的本質應該是關懷和照顧學生的。
親自接過不少家長來電,說起孩子的學習情況,大部分家長都會先把醜話說在前頭。聽過家長差不多把測驗卷的每個部分都數算了一遍,似乎每項都是孩子應付不來的環節。學業問題之外,也說道孩子不喜歡中文、不專心、不認真,諸如此類。我總是將這些排除在外,比起評價,我更渴望認識這個立體的人,以這個學生的興趣喜好作為起點開展教學。在哈佛也好,以前的老師也好,都不約而同地跟我說過我很喜歡的一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懂教的老師。」
曾經旁聽過一門本地教育學院的課,講授孩子的行為問題,內容圍繞如何確診病症,應為孩子找尋甚麼專業治療。可是在美國讀書時說到同樣的課題,要求我們做的,首先是反思自己的人生,其次是了解不同人的故事。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是治療,是了解,是關懷,是推己及人地明白和體諒學生。
易地而處是個說易行難的概念。許多問題其實設身處地,就會明白不是孩子的問題。正如有家長也說,在家上課後才明白原來孩子的學校老師永遠依書直說,怪不得小朋友不曾專心上課。很多旁人視為有用的技巧和方法,要驗證是否有效其實很簡單——想像自己是個學生,如果連自己都不明所以,連自己都忍受不住自己的上課方式,就是該被學生淘汰的時候了。
無可否認,學歷給我換來了信任,讓我得到發揮的空間。可是修讀甚麼學位、考取甚麼執照,其實都不及體諒學生、理解學生,更能體現「Education」的宗旨和意涵。
#我的寫作日常 #021
#第一個二十一天
#之前寫過教育這次寫點不一樣的 #講親都好長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