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說明)北北桃社區案例仍較高 高雄連6日+0】
指揮中心/高雄記者會重點:
■今日本土39例,境外1例,新增9例死亡。
■臺北市14例、新北14例、桃園11例(桃園大部分為居隔個案)。
■居家隔離驗出21例(台北6,新北5,桃園10),社區仍驗出18例。
■桃園地勤(華儲)出現確診,並有家內感染狀況,公司內會進行大規模篩檢。
■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5日累計公布13,86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27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1.4%。
■自購AZ疫苗15:40抵台,有效期限到10月/30日。
■1922系統已經開始有人在散播假消息,特別澄清:1. 登記成功就有紀錄不會清除 2.請靜待簡訊通知「再預約接種」(時間地點可以再細選) 3.登記成功以後還是能改,不用打1922確認 4. 請勿聽信非官方消息。
■屏東Delta居家隔離667人檢驗都是陰性。其餘如枋寮醫院篩檢全部陰性,部分恢復門診。
■明天7/8環南市場再進行3000人左右的篩檢,7/10起要持陰性報告才能入場。7/6在附近國中設篩檢站篩檢380人PCR均為陰性。
■張上淳教授對於前天死亡病例分析中,說明簽署DNR比例較高部分,表達或用詞恐有不當表達歉意,醫療一定有不確定性,染疫個案家屬也非常煎熬,沒有要傷害任何人的意思,並表示所有醫療團隊都非常辛勞,請大家給予肯定與感謝。
Q&A:
■泰國廠的AZ疫苗也會經過封緘檢驗才會使用,請國人放心。
■3+11陳時中部長表示負完全責任,並願意找適合機會再說明。在今年曾因為擔心外站管理落實度而加嚴,並曾經過大範圍檢驗、稽查航空公司管理落實度後,才兩度分批放鬆到去年的3+11,但還是比去年更嚴(3採陰與外站稽核)。要說一件一件會議拿出來問內容開了什麼實在沒辦法,但整個決策流程可以說明給大家知道。
■有醫師認為因Delta病毒株R0=6,套用公式要覆蓋86%才能群體免疫,部長表示當然越高越好,也希望加快接種(補充:防疫也要搭配其他政策如NPI、國境管制、匡列篩檢等作為都會降低R0值,目前不是全放掉只靠疫苗)
■先前食藥署接連3人染疫也比較緊張(因為食藥署人力和疫苗封緘檢驗有關),因此食藥署已完成疫苗施打。
■疫苗到貨量漸漸有秩序地增加,當然到貨更多我們會更加速打。
■國家政策都是先普及第一劑,第二劑的間隔會依照實證證據來調整,根據國外研究拉長時間沒有明顯壞處。
■疫苗昨天接種9.6萬人次,累計接種 274萬0,540 人次,目前疫苗普及率已達11.45%。
■新增AZ疫苗接種後12例死亡與1例危急生命轉死亡個案,75歲以上佔9例。
■目前第九類造冊是一年內有一些重大疾病或慢行病診斷的個案。至於記者問八大行業納入,目前沒有考慮,還是依年齡與風險來打。
■爽約未來可能會和殘劑一樣開放預約,但量應該不多。
■疫苗預約系統突破百萬,藍營質疑只是調查意願但還是沒有疫苗可打,部長說明疫苗到貨採購都會陸續進行。(有人在操作「預約也打不到」來破壞民眾信心)
■#本週最好笑問題:中時又問:醫療量能不夠,怎麼不蓋方艙醫院? 回答:包含專責病房、加護病房、集中檢疫所住的人都是持續降低,醫療量能越來越充裕,怎麼會不夠。(中時同一個問題問了一年半,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是同一個問題)
■陳秀熙教授模型認為目前Rt=0.35,已經連續一個月小於1。指揮中心自己的模型是Rt=0.69,本來降級標準是要每天小於10人的不明病例,以及每周小於3起群聚,目前可能會納入更多參數作為標準。
■職棒防疫計畫仍在檢討精進。
■疫苗登記系統公文還沒發,系統還會更精進,很感謝有意願幫忙操作預約的人。
■經濟學人某個調查說台灣生活的正常度倒數第二,台灣主要是疫苗施打率和航班數目比較低,七月會逐漸改善。
■所謂肥胖症列在第九類部分,請注意是健保卡有診斷註記(一年內看診過由醫師診斷),不是自己量BMI>30就可以打,也不要問BMI>30怎麼沒有註記,有疑問可以去就醫。
■台積電和鴻海採購疫苗一事,請多給予一點時間讓談判進行。
dnr簽署流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為有媒體朋友詢問,所以才得知指揮中心今天釋出有爭議的訊息
我必須說,邏輯絕對不是這樣,這無疑是打擊第一線人員的士氣與撕裂醫病信任
#DNR "放棄急救同意" 僅是徵詢患者與家屬意見的過程
真正造成死亡率提高,是疫情指數上升時 #醫療資源不足
--
疫情發展初期,本來死亡率就會特別高
為什麼呢?
第一,案例曝光問題
社區爆發剛曝光時
很多母數都藏在社區尚未被發現
所以我們看到的案例總體而言都是其中特別嚴重的
第二,醫療支持不足
疫情指數上升時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撐得住疫情爆發時的衝擊
此時醫療量能不足,這才是造成死亡率大幅提升的因素
你想想看印度最嚴重時氧氣到處供應不足
墨西哥還發生氧氣鋼瓶出現在黑市高價販售
附圖說明,在去年武漢的疫情實際死亡率曾高達近25%
就是以上所述所造成
隨著時間調整,死亡率自然就會下來
醫療支持不足還有更細節的點
就是當時醫療系統處置無法達到對病人的最即時、最優化
例如疫情五月中旬爆發
六月初,瑞德西韋才改成由醫院內部給予
在此之前,都是寫信給地方衛生局審核
藥物才過一段時間來,最好的處置時間很容易錯過
絕對不是醫師都笨到到病人插管了,才給予瑞德西韋之類
但是現在還有單株抗體如casirivimab+imdevimab處置
雖然都配藥到醫院,卻都還是要聯繫指揮中心
我真的不太懂這個會拖到處置時機的流程意義在哪裡
這中間是不是還有太多的不信任?
--
我知道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有提過關於疫情下DNR簽署與插管的問題
但是詳究內文,這實質層面,是資源問題
就是去年義大利疫情爆發
曾一度被討論過的"該先救誰" ,這樣的倫理困境
(義大利最後也澄清老人還是會救)
面對大量的病患插管,義大利的醫療同仁也死很多人,是事實
現在疫情較為降溫
所以我們能夠將對新冠病人的系統處置較為優化
甚至大家共同跨科學習下
清冠一號都含在對病人處置的bundle裡
不再有兩、三人一室,急診也不是那麼壅塞
開始漸漸回歸一人一室的隔離照護
照護精神也從只是減低病毒量,變成盡量提升品質
剩下的,就是再優化分倉分流下的醫病溝通
隔離真的會讓很多的溝通變成間接
多一些系統辦法或科技化讓溝通更加便利直接
都是接下來每一間醫院在試圖改善的
--
醫療量能不足,才是新冠病人的死因,DNR不是
請把DNR回歸單純倫理問題
DNR不代表我放棄你、我救你會遭殃所以見死不救
面對醫療需求,沒有同仁會退縮
每個病人的治療,判斷病情可逆不可逆都是在投石問路
每個照護經驗累績下來都是為後人種樹
病情可逆之下,該做就做,是每一個臨床醫療人員都會有的本能
台灣新冠死亡率未來會降低是必然趨勢
無須為數字不好看而感到不安
我們是在作戰,不是模範生比賽,不求勝,但求不敗
勿讓數字被錯誤詮釋
勿讓DNR溝通處置成為病患心中的恐懼
並否定疫情過程整體醫護的努力
指揮中心作為統領全國抗疫作戰,應該要更加相信在第一線作戰的基層醫療人員
(附圖為2020年2月至3月推估武漢的新冠肺炎確實死亡率,Real estimates of mortality following COVID-19 infection, Author: David Baud,Xiaolong Qi,Karin Nielsen-Saines,Didier Musso,Léo Pomar,Guillaume Favre)
dnr簽署流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投書【看見確診病家的痛苦與悲傷——「安寧緩和」的思考能否早點進入COVID-19醫療流程中?】
台灣對這一波本土疫情死亡比率偏高,一直是各界關注的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表示,5月11日到7月4日有675人死亡,逾9成是60歲以上長者,其中9成有潛在疾病,當中約有20%的死亡個案,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雖然COVID-19病人最後會有嚴重肺炎、呼吸衰竭,插管治療會滿辛苦、一線醫療人員也很辛苦,不過,他也認為,這裡面有一定比例,若插管應該是「可以救得回來」。
又急又猛的COVID-19疫情,衝擊了「善終」和「急救」的定義,染疫的急性病人,在搶救與放手之間,比一般慢性疾病的末期病人難以判斷和決定,而台灣在疫情的照護中尚未及早部署到這一塊。
從事居家安寧的家醫科醫師盧敬文看見了疫情下缺角的一塊——悲傷和恐懼,需要有專業團隊介入關懷,「安寧和緩醫療」就是一個現有的強力後盾,應加入防疫的一線醫療團隊中進行共同照護,而非讓專責病房或加護病房的一線醫護承受所有壓力。
安寧團隊可以協助承接家屬和病人的悲傷,討論醫療決定、梳理對於「善終」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許多第一線醫護也很可能身陷心理創傷,安寧團隊能傾聽與撫慰。盧敬文指出,安寧醫療的思考應進入救治確診者的一環、甚至可以從社區就開始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疫情打亂人的生活,但病人、家屬、醫護都可以有安寧團隊作為後盾,知道「你們不孤單」。https://bit.ly/2SQjWeh
#延伸閱讀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沒有呼吸器、也沒病房了,你去問問病人要不要簽DNR?」】https://bit.ly/3qQIH6o
#COVID19 #本土疫情 #善終權 #醫療 #安寧和緩醫療
dnr簽署流程 在 而已經簽署安寧緩和意願書的病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為減少病人受苦,醫院就會詢問是否要簽DNR同意書,當需要急救時「不電不壓」,也不提供洗腎、插管、葉克膜、幫浦、靜脈營養、抗生素等積極治療。 許多人不清楚安寧緩和醫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