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小朋友看《鬼滅之刃》好嗎?從童書大王羅德.達爾談起〉
.
由經典童書改編的《女巫們 The Witches》(2020)在去年十月問世。許多影迷對這部作品的強烈印象,或許來自30年前的上一版、由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圖二)主演的《巫婆》(1990),片中的「群巫亂舞」戲,對兒童造成的心理陰影絕對更勝《鬼滅之刃》。
.
本作改編自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同名小說,這位英國童書名家的的經典之作包括《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1961)、《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964)、《超級狐狸先生 Fantastic Mr Fox》(1970)、《吹夢巨人 The BFG》(1982)與《小魔女 Matilda》(1988)等。
.
上述作品都有廣受歡迎的電影改編版本,其影響力遍及數個世代的兒童。但之所以他的作品如此受到喜愛,卻也令兒童心理學家感到好奇。原因是他的作品都有些兒童不宜的恐怖設定。以《女巫們》為例,故事以一個女巫大會為背景,潛伏在全國各地的女巫聚集討論邪惡計畫,而偶然闖入的小男童被女巫變成了一隻老鼠。故事結局更是怪到了極點。
.
無論是1990年版還是2020年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永遠是優雅的女士們卸下防備、露出真身的恐怖模樣。也許為了達到老少咸宜的標準,新版的表現其實更為收斂,但也都足以成為孩子的噩夢。除了《女巫們》,《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之中也有不乖巧的孩子們遭到恐怖懲罰的情節(包括身體被拉長、變色等等)。
.
羅德.達爾是如此令人過目難忘,一方面正是因為他的故事總是充滿類似殘酷的寓意、遊走於道德邊緣的情節。比起灌輸孩子世界多美好、快樂,他更喜於傳遞一些帶有黑暗元素的故事,打破兒童對世界既有的認知。不過與其說是他是要摧毀孩子的童年,不如說他也是在用他的方式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有著更深的領悟。
.
知名的奧地利兒童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ttelheim)曾說道:「沒有這種(恐怖的)幻想,孩子們就無法更好地認識怪物,也就無法獲得怎樣控制怪物的建議。因此,兒童對自己的嚴重焦慮依然無助,未曾聽過這種童話故事的兒童情況就尤為嚴重,而這種童話故事在講述這種焦慮的形式和主體的同時,也給出了戰勝這些惡魔的辦法。」
.
在此各位讀者也許可以停下來回憶,你童年時代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麼?也許你很快會意識到,真正使你牢牢記住的不會是那些無害的故事,反而是那些在當時「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的故事。例如,《超級狐狸先生》中的主人翁,其實是小偷⋯⋯等等,這是一個歌頌小偷的故事嗎?
.
這類的模糊性在羅德.達爾的作品中太過於常見,所有看完《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的書迷,都會著迷於坐擁巧克力工廠的天才發明家威力.旺卡。
.
但請仔細想想,一個正常的大人又怎麼會使用這些過分的手段教訓孩子、造成其終身無法恢復的生理傷害?而他又「擁有」一群隆巴小矮人韋他做工,這與蓄奴似乎沒有兩樣。另一個諷刺是,威力.旺卡其實根本不吃他販售的甜食。
.
換言之,《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雖然是寫給乖張孩童與寵溺孩子的父母的警世寓言,卻也不忘諷刺資本主義家何以剝削兒童來換取利益的面貌。可能有些人會抱怨羅德.達爾太惡毒,但他只不過是不願意美化一個專靠販賣孩子甜食維生的人而已。將威力.旺卡描寫的慈眉善目,才不道德。
.
1983年問世的《女巫們》在當時也面臨一些爭議,許多評論家認為羅德.達爾意在醜化女權主義者,但卻也有相反意見,認為友善且勇敢的外婆角色與之形成了平衡。不過2020版電影上映之後,爭議卻圍繞在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外型。
.
電影忠於原作(但略有誇張化),將安.海瑟薇飾演的大女巫描寫成手部有缺陷的造型(圖一)。許多身障者認為如此描述,會給外界錯誤印象,認為身障者可能是心理不正常的惡棍。
.
確實,過去好萊塢常常將毀容者、身障者描寫成怪物與反派,冥冥之中的確加強了社會對相關人士的歧見。遭到反擊之後,華納選擇公開道歉止血。引發這樣的爭議,相信羅德.達爾本人也始料未及。
.
不過那種「我們也是這樣被嚇到大、不要對下一代過度保護」卻不是我的立場。相反的,我同意小朋友接觸帶有黑暗寓意的作品有其重要性,但情節過於恐怖驚悚、不合現代思維的作品(如可能帶有歧視意涵的作品),仍需要有家長陪同導讀。
.
完全禁止小孩觀賞,恐怕難以解決問題,因為孩子們總會好奇,也會有同儕壓力(好比我的外甥女所就讀的幼稚園,全班都是《鬼滅》迷),他們總是會使出千方百計去看到他們想看的東西,根本防不勝防。
.
然而很遺憾的是,許多大人未必有時間願意耐心與孩子一起欣賞這些作品,或者也未必有能力判讀故事寓意。即便理解,也不見得能將所見轉化成讓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也許現在家長更需要的資訊該是「如何跟小孩討論《鬼滅之刃》」?
.
.
#女巫們 現在 CATCHPLAY+ 就可以看的到,和家人朋友在家隨選隨看,#整年看好片:http://bit.ly/36W92Hy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結局」的推薦目錄: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結局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Solo都仆直了,大佬,唔該唔好再拍前傳]超級英雄片玩足十年,而家玩到無限之戰,有人話係觀眾開始有超級英雄疲倦症,呢條水差不多去到水尾,片商係時侯開始收割。
係咩?我覺得似乎唔係。不過近期套《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以下簡稱Solo),票房仆直,幾值得研究。
首先講下點仆直,我唔係星戰迷,亦都冇睇套戲,冇得評論。但我身邊嘅朋友,好似有口皆媽—其實都好少戲會係咁,特別係外國嘅Blockbuster.票房方面,而家話預計全球收四億美金左右,但製作成本都兩億半—即係應該會蝕錢(江湖傳聞好似話票房要有製作成本至少double先回到本,因為宣傳都係錢),亦會成為史上首部第一部蝕錢嘅迪士尼星戰電影。如果四億美金,就會係最差嘅星戰真人電影(未計動畫嘅複製人戰紀)。留意仲未計通脹,即係個票房可以低過晒七八十年代嘅戲,都幾失敗。
對於比較老派嘅人嚟講,呢套Solo仆直係好事,證明靠玩Franchise唔用腦最後自食奇果,證明任你點計算點用數據都未必摸到觀眾口味(呢方面我一半一半,我憎超級英雄片,唔鍾意大製作,但信數據分析到觀眾口味)
咁當然啦,迪士尼有黑豹(我覺得好唔掂下)同埋無限之戰咁收得,呢部Solo仆直就唔會話點影響到盈利- 但樣衰丫嘛。同埋真係要檢討下了。
但另外帶出一樣嘢,就本文作者(唔係我)話,大佬,唔好再拍前傳了(我理解Solo話係外傳,但即係前傳啦)。即係,係咁Reboot,不停續集,互相crossover都算 – 但呀作者話真係千萬千萬唔好再拍前傳 – 因為根本唔make sense.
拿拿拿,而家話拍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朱古力獎門人前傳》,Willy Wonka王卡衞的前世今生。應該會話你知王卡衞的少年時代,點發蹟,點搞咗間工廠出嚟 — 但作者認為個故事吸引就係因為王卡衞無啦啦爆出嚟,冇人知佢過去嘛!知咗就冇晒幻想。Solo個問題一樣,一個配角嘅身世,其實有乜咁吸引?
作者認為最差嘅續集都比前傳好,因為續集你要向前看,諗個角色點發展點成長。但前傳呢?有晒答案在你面前,你去砌返堆嘢自圓其說,注定係會悶死觀眾—同埋觀眾一早會知道結局係點!
我嘅睇法都係差不多,前傳真係少拍為妙。叫座不叫好都算好彩,好多時係又叫好又唔叫座。例如《英雄本色》第三集就係前傳,講Mark哥未發蹟前嘅事,同埋佢件Mark哥褸點嚟,非常呵欠(第二集就唔係前傳,但因為Mark哥第一集變咗蜂巢,唯有玩孖生兄弟Ken哥,睇下無限之戰又會點玩)。西片嘅,例如2007年套 Hannibal Rising《沉默的羔羊前傳之揭開罪幕》,聽個譯名已經知瀨嘢。冇Anthony Hopkins,搵條小朋友做少年Hannibal Lecter,仲要有埋鞏俐扮日本妹 —一聽都知爛。
當然要舉反例都有唔少,港產片嘅,《無間道2》係前傳,公認好過第一集。西片嘅,《教父》續集亦都係前傳,好過第一集(而《無間道2》擺明係抄《教父》的)。一套成功嘅前傳後面,有十套《蠍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