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 #AF患者評估其中風與出血風險後,對於 #抗凝藥物 選擇的綜合建議:
2020 ESC AF治療指引
(1) 對於CHA2DS2VASc score男性≥ 2分或是女性≥ 3分的AF患者,建議使用口服抗凝血劑包括:warfarin、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edoxaban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2) 除了是中至重度二尖瓣狹窄或機械瓣膜置換之AF患者外,其他AF患者建議優先使用NOACs (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edoxaban)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3) 建議使用CHA2DS2VASc score作為AF中風風險評估的指標(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
(4) 機械瓣膜置換的患者建議使用warfarin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其INR在至少70%的治療期間(TTR)維持於2.0-3.0。(TTR: 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
如果TTR<70%, 應選擇換成NOAC藥物,或改善其TTR.
(5) 不論患者是何種形式的AF (paroxysmal、persistent、permanent)抗凝血劑的選擇是依其中風栓塞風險而定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臨床的AF不應列入預防血栓治療。(Class IIIB)#註:#臨床AF(Clinical AF)
#根據ESC的定義,#臨床AF是:
1、ECG 有AF記錄,包括有症狀及無症狀。
2、AF的ECG 至少要持續30秒。
#所以clinical_AF #不能做為限制血栓預防治療的要件。

(6) 在使用NOACs前應先評估患者的肝腎功能,之後建議至少每年檢驗肝腎功能一次(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NR)。
(7) 在選擇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時,應依患者個別狀況評估說明其中風與出血風險,尊重其自主意願,並與病人/家屬共同決定治療的方向(shared decision making) (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C)。
(8)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患者,建議比照AF患者風險評估,使用口服抗凝血劑(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C)。
(9) 定期重新評估AF患者中風與出血風險,#以HAS-BLED Score方式評估,#尤其出血高風險HAS-BLED Score ≧3) 更需經常檢視臨床狀況。(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10) 對於CHA2DS2VASc score男性1分或女性2分之AF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栓塞事件是需要衡量優缺點,依個人情況而選擇(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11) 除非是中至重度二尖瓣狹窄或機械瓣膜置換外的AF患者,若CHA2DS2VASc score男性0分或是女性1分,可選擇不使用口服抗凝血劑(Class IIa)。#不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Class Ia)。
#不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來做AF預防中風的治療。#(Aspirin, Clopidogrel,#無論單一或雙重,#都勿使用) (Class III, A)
● #由於禁忌症而無法長期使用NOAC之病人,可以考慮使用 #LAA封閉手術做為AF預防中風的治療。(Class IIb, A)
● #AF病人接受心臟手術時,可以用外科方式使用 #LAA封閉手術,做AF預防中風的治療。
以上黑色字體是2019台灣腦中風學會指引;
#藍色字體是歐洲心臟學會2020 _AF治療指引。
AF使用口服抗凝劑之指引流程~~
2020 ESC AF guidelin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2, 373-498
繼續閱讀~~
c++ class指標 在 隱藏版小芯/語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魅力 無極限【 Best of C and S-Class 】
Mercedes C-Class 傳承品牌頂級車S-Class 最佳典範,大小 S 同樣高度精緻的做工及細膩質感,最能襯托您的成就!!
👑本月購買C-Class 贈送乙式全險,C180 建議售價196萬/C200 AV建議售價217萬。
👑德冠賓士提供多元購車方案-含「首期免付」、「舊換新優惠」、「120萬50期0利率」、「保養套裝」等,歡迎請貴賓洽詢!
👑獨家活動-德冠賓士購車再享加贈<頂級俱樂部 層峰卡>會員一年,選購AMG車型加贈大鵬灣賽道體驗。
👑Mercedes 重新定義豪華車完美指標-蟬聯台灣豪華車品牌龍頭八連霸;2016 年台灣區 J.D.Power SSl、CSl雙料冠軍,豪華及完美品質深受頂級人士推崇。
全功能展示中心:07-347-3899
全功能服務中心:07-3429399
高雄市左營區博愛三路55號
c++ class指標 在 運動營養知多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採用高強度間歇運動是安全的,但有少部份的情況不適合,詳情請點閱文章。在專業人員的監護下,運動是一種比藥物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是最近我在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刊上寫的一篇文章,有關於這一陣子很熱門的間歇式訓練!分享我在實習過程中看到的一些成果。不知道怎麼上傳pdf檔,只好把文字copy過來,圖片用上傳的方式,希望對於有興趣的朋友們有幫助!
高強度間歇式訓練與心血管疾病
孫志銘/營養師
對於一般健康人而言,運動的確是預防慢性疾病的最佳良藥,然而運動的方式千百種,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一般人而言,每週至少30分鐘的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Moderate Continuous Exercise, MCT)或是20分鐘高等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當然如果需要減重則這樣的運動頻率當然是不夠的。但是,你是否曾想過,建議用來燃脂減重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gher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是否也能運用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人身上?答案是YES!
什麼是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相較於適當強度(40~6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連續運動維持一定心跳的運動方式,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的運動,同時包含了較高心跳速率(80~9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7~9/10或是15~16/20)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60~7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反覆出現的運動模式,圖A上半部指的是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下半部則是屬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圖解則可清楚表示兩種運動的不同。常見的較高心跳速率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的時間比約為1:1或是1.3:1,1個比例的間隔運動通常會是3分鐘、4分鐘或5分鐘,意思是說每進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便需要3分鐘的恢復期,然後再繼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繼續下去;而1.3:1則為4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搭配3分鐘的恢復期。針對於有慢性病患的訓練的頻率則為一個禮拜1~2次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每一次則包含3~4組(1組為一個高強度加一個恢復)間歇式訓練。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適用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有氧運動包含了:走路、跑步、階梯運動(Stair climbing)、腳踏車、划艇(Rowing)以及游泳。
為什麼這幾年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會變得這麼熱門?因為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而有所調整,像是過重、肥胖甚至是糖尿病人都適合。它所提供的運動效果會比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要來的更好,運動時間也來的更短,運動完畢之後所需要的氧攝取量(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也比較高,消耗的熱量也比傳統的連續型運動多增加6~15%。那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具備了什麼優點呢?1.可以同時使用到有氧及無氧呼吸來消耗能量;2.改善血壓、促進心臟血管功能;3.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肌肉對於葡萄糖的利用;4.改善膽固醇指標;5.減少腹部脂肪及增加肌肉重量。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起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更可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血管舒張、改善心情以及更多的能量消耗。
圖A: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的運動強度及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運動強度 (Puhan et al., 2006)
文章到此,許多人可能會關心的問題是,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含心肌梗塞、心臟移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真的安全嗎?根據Leon等人在2005年所發表的研究,對於心血管疾病復健(Cardiac rehabilitation)的患者,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發生危險的機率約為每50000至120000有1人;而根據Rognmo等人在2012年所發表的研究中發現,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所發生的危險機率其實也很低(表1),因此安全性是無庸置疑的。
表1 (Rognmo et al., 2012)
雖然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對於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很安全的運動方式,但是並不代表這樣的運動方式適用於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ACVPR)建議,若符合以下條件之患者,則不建議使用高強度間歇式訓練:
Angina pectoris greater than class I on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lassification
Greater than 1 mm ST depression on exercise EKG
Myocardial Infraction /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3 weeks
CABG < 4 weeks
LV Ejection Fraction < 40%
Complex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 a-fib
Orthopedic limitations to treadmill exercise (must be able to walk > 20 minutes on treadmill)
(請原諒筆者沒有把這些翻成中文,因為覺得英文就可以解釋的很清楚,翻成中文之後可能會沒有這麼貼切)
就安全性考量,當心血管疾病患者剛開始在做任何運動時,都建議需要有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醫療器材做適時的監測,確定患者在運動時出現任何的不適都可以被記錄,例如呼吸短促、心絞痛、心電圖異常、跛行…等,等到患者運動一段時間之後,這些不適的情況皆已改善且不再出現,我們也了解怎麼樣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對於患者是最安全的狀態下,才能夠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去運動。因此除了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所提及不適合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條件之外,當然還須考量患者的意願、平時的運動習慣、生活型態…等,才能夠讓這些患者可以安全且開心的運動。
後記:會挑這樣的主題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筆者目前正在美國的心肺功能復健中心(Cardiac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實習,看見許多來做復健的病人們其實存在的不只有心臟疾病問題,當然有血糖問題的也是佔多數,而這些患者因為保險給付的關係(根據疾病狀況,美國保險給付總共24次或36次的復健次數),因此每週會到復健中心報到3次,每次運動1個小時,持續維持2至3個月,當然在運動期間會有所屬的醫護人員照護,包含了呼吸治療師、護士以及運動生理學家(exercise physiologist)3。而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目前正運用在實習的單位中,很讓我難忘的是,筆者在實習中心看到兩位即將畢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竟然可以在跑步機上奔馳,他們的年齡也都50歲以上了!當然不是建議要跑步,只是看到他們在復健中心有如此大的進步真的讓人很驚豔!運動不止可以當作一種處方,而是一種比藥物更棒的治療方法!
備註:
1儲備心跳數:(Heart Rate Reserve, HRR = (HRmax-HRrest) x intensity + HRrest)。HRmax為最大心跳,可用年齡做為預測方式,其公式為(220-年齡);intensity指的是運動強度,適當的運動強度為40~60%,較高的運動強度則為60~80%;而HRrest指的則是休息時的心跳。
2感覺盡力程度評級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Scale,為一種評量運動時候自己對於運動強度的評值,評級表分為兩種:一種是1到10分,1分是自己覺得運動很輕微,10分則是強度最重;另外一種是6到20分,中等的運動強度約為12到14分。臨床上6到20分的評量表較為常見。
3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在2015年之後不再使用原本的運動專員(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Specialist®)名稱,而通通更名為運動生理學家(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Physiologist®)
參考文獻:
Puhan MA, Büsching G, Schünemann HJ, VanOort E, Zaugg C, Frey M.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high-intensity exercis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6 Dec 5;145(11):816-25.
Leon AS, Franklin BA, Costa F, Balady GJ, Berra KA, Stewart KJ, Thompson PD, Williams MA, Lauer M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the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irculation. 2005 Jan 25;111(3):369-76.
Rognmo Ø, Moholdt T, Bakken H, Hole T, Mølstad P, Myhr NE, Grimsmo J, Wisløff U. Cardiovascular risk of high- versu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Circulation. 2012 Sep 18;126(12):1436-4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2.123117. Epub 2012 Aug 9. PMID: 2287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