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壯年捧有,請一定要多注意自身健康喔
跟大家分享我的減重與健康故事
可能是因為行業別的關係,可以看到一個疾病長年發展的軌跡
以前在成大腎臟科受訓的時候,真的會逐步看到一個人的腎臟是怎麼慢慢壞掉,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的
一方面是在兒科看到孩子如朝陽般升起
另一面是在內科看到長者逐漸走向夕陽
感慨很多
這波新冠疫苗施打,讓我接觸到了非常多長者
一樣是 80 歲,有的滿身病痛,有的非常健康
這再次告訴我們,為了以後的健康,現在一定要特別注意
對於新冠肺炎來說,肥胖是高風險因子之一
我的 BMI 雖然不高,但自知體脂應該不低
因此打從去年的五月開始,執行了全面的健康計畫
在開始啟動計畫前,我在自家診所自費抽血做了一堆指標檢查
其中有一項關鍵的就是“HOMA-IR”
這個是胰島素阻抗的指標
什麼意思?胰島素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去降低血糖
如果胰島素阻抗越高,表示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使血糖下降。有點類似電阻的概念。
長期的胰島素阻抗,會導致胰臟過度工作
當胰臟再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可能就開始糖尿病了
一開始的指標是偏高的,也把我嚇到,但也因此產生足夠的動力
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讓體脂下降10% 以上,也增加了一部分的肌肉
然後再追蹤,就發現我的 HOMA-IR 就掉到正常健康的水準
甚感欣慰😊😊😊
經過一年了。體脂率還是維持著,三級期間略升了 2%,還好最近又開始降回來了😂😂😂
=====================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現代的許多文明病,是長期累積出來的
現代人的壽命都很長。長壽並不可怕。不健康的長壽才是折磨人的事情。
可能現在已經步入中年,特別有感。
因此想提醒大家,趁現在身體還不錯,一定要多注意健康喔!
越重視自己的健康,身體會給您回報的!
bmi壽命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八百回合經濟談
〔#誰的命更有價值? #經濟學看誰先打疫苗〕
各個工會爭取被列入優先接種、有錢的人可以飛去美國打疫苗,你也在想「我什麼時候能等到疫苗」嗎?
接續著上週,八百想繼續討論的是,到底經濟學家怎麼看「疫苗施打順序」?
▌首先,經濟與公衛的考量不同
既然政府管制了疫苗市場、疫苗數量又有限,誰應該先施打疫苗就成了一大難題。
公衛學家透過模型推算來控制疫情、拯救生命。
而之前提到過,以經濟學來說,政策要能極大化社會福祉(請看 #疫苗管制必要嗎),必須考量疫苗保護力與阻止傳播力之間的效益差別,代表著公衛角度的最優解,不一定等於經濟角度的最優解。
且我們可以明顯發現,由於各國的人口結構、文化、經濟命脈不同,所以選擇與優先排序也會不同。
在疫苗分配上,或許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能有所貢獻,尤其考量到疫苗與呼吸器不同。
(疫苗分配不是選擇救誰的性命,即使還沒辦法馬上打疫苗的人,也可以繼續居家防疫,且居家快篩的擴大使用也能降低 R 值。)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有些「群體」應該優先施打疫苗?
▌ 風險工作者與長照機構
一般來說,醫事與工作人員以及長照機構的照護者與居民都會在優先順序上,美國部分州更將最優先接種對象限制在「從事新冠相關醫療照護」的人員。
一來,讓這兩群體施打都能協助保證防疫量能穩定、尤其第一線防疫人員創造醫療量能,進而增進社會效益。
在台灣,長照機構住民與照護者排在第 3 順位序;然而,以英國與紐約州為例,因為療養機關多、且群聚感染率與死亡率極高,長照機構人員與住民都是第一順位施打對象。
二來,英國預防接種委員會(JCVI)則強調醫療人員應該優先施打、因為此工作讓他們個人高度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中。
然而,若純粹以此說法,考量就成了「職業風險」 — 醫療人員的私人利益,必須思考其他與醫療量能無關,卻也有高染疫風險的職業別(如超市店員等)也該優先施打嗎?
如果以美國為例,其一大困境就是近 8 成的人口按定義都是重點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s),而加州就將超市、餐飲與農業相關勞工都列在第二順位。
▌ 長者該比勞動人口先打疫苗嗎?
另外一個經常被討論的焦點,是長者是否應該優先打疫苗。
我們假設一個簡化的情境:長者跟勞動人口其中一個群體在 7 月前能接種疫苗、另一個群體必須等到 12 月。
而疫苗並非此時防疫的唯一解,居家隔離與居家快篩普及都能有效降低 R 值。
在此情況下,問題並非「誰應該得到疫苗」而是「誰應該先得到能讓他安全地外出、而不需要繼續居家隔離防疫的物資?」
以公衛而言,讓長者優先施打的出發點是保護最脆弱的族群。
倫理考量外,支持長者先打疫苗也可維持醫療量能,減少重症造成的醫療體系負擔,讓醫療體系能支撐到 12 月。
然而, John Cochrane 等經濟學家則指出許多勞動人口應該先得到疫苗。以成本效益分析來說,包含兩個主要層面。
📌 首先是經濟層面:這些人口是否無法遠距工作?這些產業能間接創造多少工作(就業乘數效應)?
台灣的中小企業數位化程度不足、而 30-50 歲的人口又是主力消費族群,要能恢復經濟與人民的生活品質,讓青壯年人口能盡快回去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以南韓為例,雖然早已展開年邁人口的施打,但近期疾病管理廳(KDCA)官員也表示在考慮讓晶片等關鍵產業員工優先施打新型疫苗,以避免生產遭受疫情衝擊。
📌 其次則是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性:勞動模式是否需要與許多人接觸?
根據香港與以色列的實證研究,新冠的傳染鏈符合帕雷托法則(又譯 80/20 法則),約 10-20% 的受感染者導致了 80% 的傳播感染個案。
這顯示了減少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的必要性,也有模型顯示先施打重點工作者可以更快降低確診數。
若想維持經濟,勞工就必須出門上班、搭乘大眾運輸、跑外送與物流、甚至在餐廳駐唱,但其中某些勞動模式可能有超級傳播的風險。
相較之下,已經退休的長者沒有必要外出原因、進行居家隔離的成本較低,把疫苗先給勞動人口的分配就可能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以印尼為例,因為其人口結構年輕又對勞力密集產業高度依賴,就優先讓勞動人口施打疫苗。
美國許多州讓部分產業的勞工優先施打也有同樣的出發點。
▌ 能妥善排序基於「保護」的優先順序嗎?
如果台灣採用公衛的考量要優先保護最脆弱的族群,那除了年長者外,是否有其他高重症率的人口也該優先施打?
美國 CDC 就公告具特定狀況的人有高重症風險,其中包含:糖尿病、癌症、氣喘、HIV、過重(BMI>25)、懷孕、吸菸、藥物濫用失常等數項。
帶有這些症狀的人,許多甚至是每日必須外出上班的勞動人口。
這成為美國各州在規劃優先順序時的參照標準,比如慢性病患者都會出現在優先施打名單裡,而麻州甚至細分到「帶有至少 2 個以上症狀的年長者」才是最優先者。
基於衛福部 6/20 的順序修改,除了孕婦被新加入第 6 順位外,其他 64 歲下的高風險疾病患者是被安排在第 9 順位。
然而,資源的稀缺性代表如慢性病等標準的訂定都可能給人動機造假來插隊打疫苗。
當管制必須考量這些問題,標準就容易限制在可觀察訊息(如年齡),直接影響到分配疫苗的配置效率。
另外,因為資源不對等,研究發現如街友、低教育程度與中低收入戶(教育程度/薪資水平與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有正相關)等族群也有較高的重症機率與傳染力。
另外,因為資源不對等,研究發現如街友、低教育程度與中低收入戶(教育程度/薪資水平與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有正相關)等族群也有較高的重症機率與傳染力。
▌ 小結
以上我們討論了經濟學對政府規範施打順序的觀點,學者們也以模型來驗證。
政府管制分配其實難以辨認最適合先打的人,標準模糊、關說等也都會造成資源錯配。
優先順序的研擬已經成實證研究的命題,所幸各國的選擇不同,未來我們才能比較哪一套更好!
bmi壽命 在 一分鐘健身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知】檢測你的新冠肺炎死亡風險
大家都有在家好好躲病毒嗎?理論上年輕人得到新冠的死亡率極低,沒什麼好擔心才對,直到這篇新聞出來:
「嚴峻!共87死亡、最年輕36歲」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529/TCBBG5UKE5G5FOXFLJJHXC3AFE/
我並不知道這位年輕死者生前的健康狀況,也不想多做揣測。但有一類年輕朋友真的要特別當心:那就是體重超重的族群。 請拿起手機,開啟計算機app,讓我們一起來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 身高(公尺) = 身體質量指數
以我為例:83公斤/1.83公尺/1.83公尺 = 24.8
接著請看下面這張圖,橫軸是BMI身體質量指數,縱軸是得到新冠肺炎之後的死亡率,縱軸位置越高,代表這個BMI值的死亡率越高:
這條線是由英國近700萬人的數據繪製而成,只要BMI值超過23越多,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的機率也就會越高,而且這個趨勢在<40歲的年輕人更顯著。
其實不只是新冠肺炎,全死亡率(包括癌症、心臟病等)也大致呈這個趨勢,體重太重太輕的人壽命都比較短。
新冠病毒專殺老弱與慢性病患,但年輕朋友如果有體重過重問題,也要特別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