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他人即是地獄」
有一天,我因為在外地拍戲而住在旅館,走廊上無意間發現303號房門留著一個小縫,縫中看得到幾個裸體的人走來走去,於是我停在房門口,完全沉迷於我正在觀看的事物,整個人像是被吸進去。這時候走廊傳來腳步聲,有人正在走過來!整個情勢瞬間翻轉過來,我現在不是「迷失於房間內事物」的存在,我現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正在偷窺的人」,因為對於走廊上走過來的陌生人來說,我就是以這種身份出現在他眼中。一開始我的意識只是純粹的觀看,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在他人眼裡是什麼樣子,現在出現了一個可以看見自己的人,我成為了一個「被看見的存在」。也就是我把自己灌注進所看事物的那種「超越性」,現在被另一個人的「超越性」所超越。那個陌生人有一種能力,可以把某種特性或是標籤加在我身上,例如,「這個人鬼鬼祟祟的,可能是小偷」、「這個人我好像在電視上看過,他竟然在做猥瑣的事」。面臨這個處境,我必須要對抗它,我要想盡辦法改變他看待我的方式,於是我笑著對他點頭,並且用手擺出一個安靜的手勢,「噓~小聲一點,我朋友生日,我們準備要給他驚喜!」
-
這就是人際關係中,對立的意識為了取得控制權而角力的過程,我們會嘗試從對方的觀點來看世界,從對方的觀點來看自己,這就是一種由「異化」(alienation )而產生的觀點。
-
我想起一個朋友,他幾乎算是媒體喜愛大作文章的倒楣標靶,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花邊新聞,嘴巴上說是一點也不在乎,反正媒體和愛吐槽的網友都不是他真實的朋友,但實際上他卻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種異化觀點上的鬥爭。我承認,就算我自己再怎麼辯稱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也難逃這種觀點上的對抗。
-
在沙特的回憶錄中,曾提到他被視為戰敗者的一員(沙特曾經成為德軍的戰俘),那種感覺非常難以忍受。1944年,他針對這種感覺寫了《密室》。劇中描述三個人被困在一個房間:一個被指控怯懦的逃兵、一個生性殘忍的女同性戀者,以及嫁給大老闆的風塵女子。他們每個人多少都對另一個人有批評的念頭,同時每個人也都很渴望能夠逃避別人缺乏同情的目光,可是沒有人能成功,因為他們其實是剛死的鬼魂,正身在地獄。這部戲最後一句話就是經典的「他人即是地獄」。
-
以前我曾經誤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不是說他人帶有地獄的特質,也不是在說他人的目光和評論就像地獄一樣可怕,而是說當我們死了以後,就會在別人的目光中凝固起來,我們就不能夠對於他們的詮釋做任何觀點上的對抗。我們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可以不斷的調整自己給別人的印象,死後就失去這種自由了。我們會被埋葬在他人的記憶和感覺中。
-
一旦想到自己會被埋葬在他人的記憶和感覺中,就想到我們常常在告別式或是傳記電影中聽到,「他的精神會永遠存在我們心中」,表示我們相信一個人是可以以某種精神與意志的形式達到永恆,它可能是一部著作、電影,可能是科學、政治、建築上的貢獻,可能是傳遞某種善與道德力量的作為。無論如何,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渴望自己以一種美好的形式埋葬在他人的記憶和感覺中。
-
我剛在想噢,我們常說的「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真的是最好的建議嗎?換個思考的維度,如果你真的很難不在意也沒關係,只是我們更應該在意的是「別人在自己死後的眼光」,從這個更寬廣而趨向永恆的視角出發,說不定會驅使我們做出截然不同的行動,畢竟,他人即是地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lienation意思 在 邱昊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他人即是地獄」
有一天,我因為在外地拍戲而住在旅館,走廊上無意間發現303號房門留著一個小縫,縫中看得到幾個裸體的人走來走去,於是我停在房門口,完全沉迷於我正在觀看的事物,整個人像是被吸進去。這時候走廊傳來腳步聲,有人正在走過來!整個情勢瞬間翻轉過來,我現在不是「迷失於房間內事物」的存在,我現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正在偷窺的人」,因為對於走廊上走過來的陌生人來說,我就是以這種身份出現在他眼中。一開始我的意識只是純粹的觀看,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在他人眼裡是什麼樣子,現在出現了一個可以看見自己的人,我成為了一個「被看見的存在」。也就是我把自己灌注進所看事物的那種「超越性」,現在被另一個人的「超越性」所超越。那個陌生人有一種能力,可以把某種特性或是標籤加在我身上,例如,「這個人鬼鬼祟祟的,可能是小偷」、「這個人我好像在電視上看過,他竟然在做猥瑣的事」。面臨這個處境,我必須要對抗它,我要想盡辦法改變他看待我的方式,於是我笑著對他點頭,並且用手擺出一個安靜的手勢,「噓~小聲一點,我朋友生日,我們準備要給他驚喜!」
-
這就是人際關係中,對立的意識為了取得控制權而角力的過程,我們會嘗試從對方的觀點來看世界,從對方的觀點來看自己,這就是一種由「異化」(alienation )而產生的觀點。
-
我想起一個朋友,他幾乎算是媒體喜愛大作文章的倒楣標靶,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花邊新聞,嘴巴上說是一點也不在乎,反正媒體和愛吐槽的網友都不是他真實的朋友,但實際上他卻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種異化觀點上的鬥爭。我承認,就算我自己再怎麼辯稱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也難逃這種觀點上的對抗。
-
在沙特的回憶錄中,曾提到他被視為戰敗者的一員(沙特曾經成為德軍的戰俘),那種感覺非常難以忍受。1944年,他針對這種感覺寫了《密室》。劇中描述三個人被困在一個房間:一個被指控怯懦的逃兵、一個生性殘忍的女同性戀者,以及嫁給大老闆的風塵女子。他們每個人多少都對另一個人有批評的念頭,同時每個人也都很渴望能夠逃避別人缺乏同情的目光,可是沒有人能成功,因為他們其實是剛死的鬼魂,正身在地獄。這部戲最後一句話就是經典的「他人即是地獄」。
-
以前我曾經誤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不是說他人帶有地獄的特質,也不是在說他人的目光和評論就像地獄一樣可怕,而是說當我們死了以後,就會在別人的目光中凝固起來,我們就不能夠對於他們的詮釋做任何觀點上的對抗。我們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可以不斷的調整自己給別人的印象,死後就失去這種自由了。我們會被埋葬在他人的記憶和感覺中。
-
一旦想到自己會被埋葬在他人的記憶和感覺中,就想到我們常常在告別式或是傳記電影中聽到,「他的精神會永遠存在我們心中」,表示我們相信一個人是可以以某種精神與意志的形式達到永恆,它可能是一部著作、電影,可能是科學、政治、建築上的貢獻,可能是傳遞某種善與道德力量的作為。無論如何,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渴望自己以一種美好的形式埋葬在他人的記憶和感覺中。
-
我剛在想噢,我們常說的「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真的是最好的建議嗎?換個思考的維度,如果你真的很難不在意也沒關係,只是我們更應該在意的是「別人在自己死後的眼光」,從這個更寬廣而趨向永恆的視角出發,說不定會驅使我們做出截然不同的行動,畢竟,他人即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