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晶片市場究竟是什麼模樣?
作者 : Michael Azoff,Kiasco Research首席分析師
類別 : 專家觀點 2020-10-05
目前的AI晶片市場幾乎全都是關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DL),深度學習是讓AI應用程式在現實世界實際可用的最成功機器學習典範;而其中又以加速(accelerating)深度學習最受關注,因為加速是訓練與推論過程所需。
當前的AI晶片市場參與者暴增: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我們統計出全球有80家左右新創公司吸引了投資人約105億美元規模的資金,與大概34家老牌業者同台競技。顯然這種情況不會長久,但我們需要解析這個市場,以充分理解它為何會如此發展、又會如何變化,以及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將時間倒回2010年左右,當時因為Nvidia推出了在繪圖處理單元之上的高階通用運算方案(GPGPU)──現在我們都簡稱為GPU──導致了深度學習的崛起,將大型神經網路的訓練時間從幾個月或幾週,減少到只要幾天、幾個小時,甚至更短時間。Nvidia自此成功轉型為AI運算公司,發展出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新業務。
適用於工業體系的光耦合器安全型解決方案
這激勵了其他晶片公司和晶片架構師開始思考:他們能如何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專門用於執行AI工作負載的架構,而且表現能比為多樣化工作負載設計的GPU更好?今日的AI工作負載僅代表著執行深度學習,這是目前的市場需求所在。
但市場需求是多變的。儘管大多數AI訓練都在資料中心(包括超大規模雲端)和工作站上進行,AI推論在任何地方都能進行:包括雲端、工作站還有邊緣──尤其是在邊緣裝置。
AI晶片市場如何細分?
無論一家新創公司決定加入哪個細分市場,競爭都會非常激烈。筆者發現將這個市場映射為一個三角形非常實用,如圖1,每一個角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來代表獨特的市場需求。
三角形的頂角是資料中心、雲端和高性能運算(HPC)環境對AI晶片的需求。Cerebras就是巧妙掌握了此一市場的新創公司,打造了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晶片──Wafer Scale Engine (WSE)。這個細分市場需要最高的運算能力,功耗和成本則是其次。在這裡新創公司面臨的挑戰是要與超大規模企業或老牌業者競爭──例如Nvidia持續穩步改善其架構,最新版本(Ampere)已於2020年5月發佈。
三角形的底角主要與推論相關,可以打造出維持準確但降低精度的晶片,其約束條件並不相同,包括晶片尺寸、低延遲、低功耗和低單位成本。小型邊緣裝置市場是新創公司最活躍的領域,像Nvidia這樣的大牌業者就不太會參與競爭,該公司也曾表示不打算涉足大眾商品推論市場。但是這個領域的玩家不僅要與對手競爭,還得與潛在客戶鬥智鬥勇──因為客戶可能會決定自創或收購一家新公司。
AI晶片市場的下一步發展
AI晶片領域有太多的競爭業者,看看圖1中三角形的每個角就知道,只有最佳的全方位設計才會勝出。除了我們已提到的各種因素,還需要添加成熟的軟體開發堆疊、針對市場的願景,以及將深度學習應用程式嵌入產品中的更大潛力,才能使市場合理化。
而這個市場中已經有人「陣亡」了:最近的一個案例是Wave Computing已於2020年4月宣佈破產。
競爭促使市場出現更快、更高性能的AI晶片,AI研究人員將從中獲益、實現他們的創新設計。筆者也預期將出現新演算法取代深度學習當前的霸主地位——AI研究的長期願景是打造類人腦的人造大腦,顯然深度學習會走入死胡同。新演算法的誕生勢不可擋(有些已經出現,但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這些新一代演算法可能會需要不同類型的加速器。
深度學習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廣度,使這些晶片擁有數十億美元的市場,隨著5G的推出,其規模還將持續成長。這個市場需要AI硬體加速器,AI晶片市場將趨於合理化,然後整個遊戲規則將隨著新一代AI演算法的崛起而改變…不過,沒有人能斷言改變何時發生。
附圖:圖1:AI硬體加速器的細分應用市場。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01005nt31-optical-compute-promises-game-changing-ai-performance/?fbclid=IwAR0iy4HEXAVJ_zVXdjd360xZg_RErdq05zNYPpM92mY4d5tTB_4AEZih5z0
ai演算繪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I晶片市場究竟是什麼模樣?
作者 : Michael Azoff,Kiasco Research首席分析師
類別 : 專家觀點 2020-10-05
目前的AI晶片市場幾乎全都是關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DL),深度學習是讓AI應用程式在現實世界實際可用的最成功機器學習典範;而其中又以加速(accelerating)深度學習最受關注,因為加速是訓練與推論過程所需。
當前的AI晶片市場參與者暴增: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我們統計出全球有80家左右新創公司吸引了投資人約105億美元規模的資金,與大概34家老牌業者同台競技。顯然這種情況不會長久,但我們需要解析這個市場,以充分理解它為何會如此發展、又會如何變化,以及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將時間倒回2010年左右,當時因為Nvidia推出了在繪圖處理單元之上的高階通用運算方案(GPGPU)──現在我們都簡稱為GPU──導致了深度學習的崛起,將大型神經網路的訓練時間從幾個月或幾週,減少到只要幾天、幾個小時,甚至更短時間。Nvidia自此成功轉型為AI運算公司,發展出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新業務。
適用於工業體系的光耦合器安全型解決方案
這激勵了其他晶片公司和晶片架構師開始思考:他們能如何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專門用於執行AI工作負載的架構,而且表現能比為多樣化工作負載設計的GPU更好?今日的AI工作負載僅代表著執行深度學習,這是目前的市場需求所在。
但市場需求是多變的。儘管大多數AI訓練都在資料中心(包括超大規模雲端)和工作站上進行,AI推論在任何地方都能進行:包括雲端、工作站還有邊緣──尤其是在邊緣裝置。
AI晶片市場如何細分?
無論一家新創公司決定加入哪個細分市場,競爭都會非常激烈。筆者發現將這個市場映射為一個三角形非常實用,如圖1,每一個角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來代表獨特的市場需求。
三角形的頂角是資料中心、雲端和高性能運算(HPC)環境對AI晶片的需求。Cerebras就是巧妙掌握了此一市場的新創公司,打造了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晶片──Wafer Scale Engine (WSE)。這個細分市場需要最高的運算能力,功耗和成本則是其次。在這裡新創公司面臨的挑戰是要與超大規模企業或老牌業者競爭──例如Nvidia持續穩步改善其架構,最新版本(Ampere)已於2020年5月發佈。
三角形的底角主要與推論相關,可以打造出維持準確但降低精度的晶片,其約束條件並不相同,包括晶片尺寸、低延遲、低功耗和低單位成本。小型邊緣裝置市場是新創公司最活躍的領域,像Nvidia這樣的大牌業者就不太會參與競爭,該公司也曾表示不打算涉足大眾商品推論市場。但是這個領域的玩家不僅要與對手競爭,還得與潛在客戶鬥智鬥勇──因為客戶可能會決定自創或收購一家新公司。
AI晶片市場的下一步發展
AI晶片領域有太多的競爭業者,看看圖1中三角形的每個角就知道,只有最佳的全方位設計才會勝出。除了我們已提到的各種因素,還需要添加成熟的軟體開發堆疊、針對市場的願景,以及將深度學習應用程式嵌入產品中的更大潛力,才能使市場合理化。
而這個市場中已經有人「陣亡」了:最近的一個案例是Wave Computing已於2020年4月宣佈破產。
競爭促使市場出現更快、更高性能的AI晶片,AI研究人員將從中獲益、實現他們的創新設計。筆者也預期將出現新演算法取代深度學習當前的霸主地位——AI研究的長期願景是打造類人腦的人造大腦,顯然深度學習會走入死胡同。新演算法的誕生勢不可擋(有些已經出現,但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這些新一代演算法可能會需要不同類型的加速器。
深度學習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廣度,使這些晶片擁有數十億美元的市場,隨著5G的推出,其規模還將持續成長。這個市場需要AI硬體加速器,AI晶片市場將趨於合理化,然後整個遊戲規則將隨著新一代AI演算法的崛起而改變…不過,沒有人能斷言改變何時發生。
附圖:圖1:AI硬體加速器的細分應用市場。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01005nt31-optical-compute-pr…/…
ai演算繪圖 在 Cindy Yang Ar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ust watched The Social Dilemma.
It's so funny I was just thinking about this earlier today when doing researches for projects – the online platform would be so much more practical/useful if the informations are more categorised/organised based on their theme instead of ads and popularity.
But no, that would make this platform a tool that no one would wanna use. There will be no profit, no addicted users.
I've been trying to use these media as tools ever since I started to observe my own addiction three years ago. It's been hard, but overall I'm getting great outcomes. The anxiety of not replying to a friend instantly, the pressure of not updating art page, and the scare of not connecting with friends on internet - it can be taken off now. Return to one's own pace is good for creating too, without any unimportant pressure came from aliened from online community.
Let tools be tools!
看了Netflix上的《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有趣的是今天早上在工作查相關資料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想法,如果網路平台們能串連、以更加易懂的分類方式來搜尋資訊的話,那該有多好。就像圖書館一般分門別類,而不是以付費、人氣來演算搜尋結果,以現在的AI科技一定可以做到。
但不可能,因為這樣網路就不再是網路,而是一個工具。不再有同溫層、成癮使用者、沒有營收。
自從三年前發現自己常常成癮現象後,就開始一直試著將社交平台單單當作平台使用。雖然過程很艱難,例如不能及時回訊息承受的焦慮感、好像不持續更新繪圖帳號就會失去人氣、不按朋友貼文讚就會失去朋友的聯繫。但事實上,習慣了之後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創作也因為沒有多於不必要的壓力而更加順利。
如果可以,讓工具以工具的形式存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