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崛起中!亞太地區的金融城市排名正逐漸上升!
#疫情在走資金流動要有
今年全球資金流動因為疫情有大幅度波動,資金淨流入美國成為其中一項趨勢,亞太城市在全球金融鏈中也逐漸占有極重要地位。亞洲國家在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占有四席,創下2016年以來排名增長最快紀錄。台北在全球金融中心排行中也有小幅成長,較去年增加 6 分,前進 2 個名次,名列第40名。
#我有資金那你有創新和包容嗎?
從城市角度來看,城市之所以對金融業有吸引力,主要是市場本身和商業環境、人才法規等各面向的友善,像是新加坡多年來仍維持產業的完整性,各個規模的公司都能在當地發展。但未來目標不再只是吸引實體金融機構,而是需要能夠容納創新金融產品的環境和能夠連接各大市場的延展性,例如建置去中間化(DeFi)的金融模式等的金融環境和法規。
隨著數位化發展,地理位置也許不再這麼重要,但 #資金流向 和 #金融鏈 仍受地區的吸引力影響。可見未來全球金融鏈的移動,已經不只是城市之間或銀行之間的零和遊戲。
---
🌐 這些是來自本院特聘研究員 #黃庭瑄 ,爬梳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等金融中心研究指標,說明「#產業環境」仍是影響資金流的一大要素,無論是實體金融業或是金融科技相關的數位產業。
📖 〈關鍵在於金流!資金流動造就新金融中心〉全文閱讀👉 https://reurl.cc/En0ve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黃國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 2018年3月,金管會顧立雄主委在受訪時表示,我國將以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為邁進目標。然而,日前顧主委改口說台灣難以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前後說法截然不同,臺灣在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地位,是進步、還是退步?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施政滿意度墊底 千錯萬錯#都是they的錯】#台北市的客觀數據遠遠落後國際城市
既先前雜誌公布民調,台北市長柯文哲施政滿意度以52.3%墊底,當時柯市長說是因為「台北市民的要求很高」所致;6月11日下午台北市議員江志銘在台北市議會質詢時提問,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會不會衝擊台北市?柯市長辯稱自己工作相當認真,台北市在客觀數據遙遙領先其他縣市,如果民眾沒感受到,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真的是台北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台北客觀數據遙遙領先其他城市」嗎?
我們來看看在今年三月公布的2020國際金融都市(GFCI 27)排名,2020年香港從第3名滑落至第6名即遭媒體大肆宣染;然而,在同樣的排名中,台北從 GFCI 26 排名第34名跌至 GFCI 27 第75名,整整下降41位,相較於台北市雙城論壇的夥伴上海上升了一位排名第4,台北市在亞太地區主要城市中敬陪末座,但柯市長似乎卻渾然無感。
柯市長好意思說「客觀數據遙遙領先其他城市」,那柯市長怎麼不也強調一下,台北每年拿到的中央預算也是遙遙領先其他縣市呢?
請柯市長有點國際觀,真心要比就跟國際上其他城市比,不要滿意度墊底還硬要東拉西扯找墊背,這只會讓你離總統夢越來越遠而已。
The twenty-seventh editi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 27) was published on 26 March 2020.
https://www.longfinance.net/media/documents/GFCI_27_Full_Report_2020.03.26_v1.1_.pdf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去年2019的6月,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大規模抗爭,那時我寫下了一篇文章,今天回顧起來,特別有感覺。在美中貿易衝突、國際生產線開始慢慢移出中國、加上中國內部政權矛盾之下,內部壓力需要出口,中國走向零和賽局,香港恐懼終將成真。
舊文重發,我們台灣人千萬記得,寧可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交集
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
日期:2019/06/16
今天,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港府與中國拒絕撤回送中條例,並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台。「保衛香港」的布條、大旗四處都可見。然而,港府與中國無恥地推卸責任,中國意圖切割,把修法推給港府;香港則想抹黑台灣,意圖轉移焦點。
今天,我和好過日的夥伴要跟大家談的就是,在周恩來「現況不變、長期利用」政策走到盡頭時,百萬香港人對香港地位的憂慮,和中國對示威壓力的以退為進,到底從何而來?
#紐倫港的時代代表什麼
話說,2008年,當金融風暴還不到不可收拾,馬英九還是藍營的神,香港的一國兩制雖處處裂縫仍然聳立時,《時代雜誌》創造了「#紐倫港」(Ny-Lon-Kong)這個詞,並且說:「了解『紐倫港』,你就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這個詞,是由紐約、倫敦、香港三個城市的字首組成,這三個城市都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手上壯大,同樣講著英文,從傳統海運大港逐漸轉為資訊與金融的中心,同樣有著開放接納移民的海洋文化(至少以前如此)。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三座城市成為了全球金融網路的中心,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城市。
更微妙的是,紐倫港建構的全球化秩序,讓中國得以崛起,在英美制度與中國人力資源與市場的結合下,中國統治下的香港,中資大舉湧入,97後不到十年,香港股市中資佔比就從1/4上升到過半,中國、香港互相利用,這不是就中國人和錢進來,香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紐約、倫敦、香港一直佔據榜單的前三名。然而,其中香港的地位是最不穩固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紐倫港」這個詞,在創造它的紐約或倫敦都少人聽說,反而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作為這個城市與紐約、倫敦平起平坐的象徵。
十一年過去後,那時意氣風發,自信可以靠著中國為靠山繼續繁榮至少四十年的香港,卻發現一國兩制的美夢提前走到了盡頭。
#紐倫港的終結和其意義
當西方發現了中國利用西方貿易與金融體系,爲其國企建立龐大資本與不平等競爭優勢時,開始嘗試限制中國在透過「全球化」建立「中國帝國體制」的野心。香港,一方面成為中國在貿易戰中對外調節的窗口,但一方面中國卻想掐緊香港的脖子,加緊對香港的控制。
香港的金融地位,成也中國,敗也中國。沒有中國的市場,香港不能爬到目前的地位,但若被中國直接統治,香港也會失去目前的地位。
目前看來,除非中國肯接受國際要求,尊重國際貿易規則,放棄盜竊智財權等作法,否則貿易戰情勢升高在所難免。而若中國不肯尊重香港的法治與「有限自由」,香港在國際投資人心中的可信任度也會越來越低。
2016年,同樣系出大英帝國同門的新加坡超車香港,就有港媒示警「紐倫港」要變「紐倫坡」。儘管以2019指標而言,香港仍位居第三,然而第四的新加坡、第五的上海、第六的東京都是區域競爭對手,不少人預測,若一國兩制提前告終,國際企業會優先以新加坡為轉移對象,而中企不再需要香港,則會回歸上海、深圳、北京。
對香港人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成為如新加坡的城邦國家,同時又和中國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然而,就算對雙方有利,中國也不可能同意;次好的選擇是維持「原版」的一國兩制,然而,中國不想實踐講好的真普選等港人權益,想提早扼殺這個選擇。
對中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假的一國兩制,政治上緊密控制香港,只維持對自己有利的「金融特區」「關稅特區」地位,然而,這個選擇也被看破手腳。因而,在各方壓力下,中國暫緩動手,但遲早要再找新的破口。「紐倫港」,終究要走到盡頭的。
#對台灣的啟示
和東亞金融中心香港、東南亞金融中心新加坡相比,過去同樣被稱為「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在GFCI中首都台北僅排名第34,首爾則是第36。
這顯示,台灣與南韓僅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區域中心的角色,影響力不如高度與英美接軌的新港,內需市場也沒大到能撐起上海、東京這樣的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因為太依賴中國,香港產業已經失去多元性,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全球創科城市排名、亞洲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反而常落後星台韓。
在97之前,台灣政府曾期待台灣能取代香港的亞太經貿中心地位,然而,不論是在法治以及國際化程度,以及市場腹地上,台灣均難以承接這角色,應該說,不需要「強求」這個角色。
在國際體系上,台灣在製造業上,比起金融上,有更重要的角色,維持金融體系的彈性與健全,足以支撐產業投資需求,對台灣的重要性更高。比起讓高雄成為「金融中心」,不如先解決舊產業的環境外部性問題,引進足夠的 高教機能,完成產業轉型,更為重要。
或許「紐倫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中國自以為能用極低的代價,「打著紅旗反紅旗」,藉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搞自己的帝國主義,終究會被看破手腳。與其走好高騖遠或投機取巧的路,台灣還是得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在 黃國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 2018年3月,金管會顧立雄主委在受訪時表示,我國將以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為邁進目標。然而,日前顧主委改口說台灣難以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前後說法截然不同,臺灣在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地位,是進步、還是退步?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的評比,台灣從2016年的第21名,2018年的30名,到今年的34名,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細看評鑑項目,其中大多不涉及硬體,而是聚焦於法規環境、人才與名聲等軟體環境的評比。
我提醒顧主委,金融軟體環境的提升,仰賴的並非天然資源,而是如何吸引專業人才、改善金融監理與提升行政效能,期勉金管會能認真努力來進行。
2. 我曾針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長期虧損,高度仰賴政府經費資助,對金管會和經濟部提出質詢。當初顧主委認為需要檢討,經濟部也承諾要改革,但兩年多過去,代償的金額愈來愈高,虧損更是日益嚴重。
以實際數字來看,2017年代償件數為5053件,代償金額為83.53億;2018年代償件數為5282件,代償金額為86.12億。顯示信保基金在授信上存在的「逆選擇風險」,完全沒有改善。
3. 更嚴重的問題是,金融機構出資的比例偏低,2018年約只有26%,其他部分皆是由納稅人買單。然而,顧主委竟稱其他是由國發基金出資,難道國發基金就不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嗎?
從很多具體的案例上來看,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根本沒有好好把關。更離譜的是,曾有收賄的銀行經理,在收賄期間獲頒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融資績優人員」,非常離譜。
⛔️附註:
2017-10-5 財政委員會:質詢中小企業信保基金
https://reurl.cc/GkON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