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關將近,照慣例的各大外媒紛紛給出年度十大電影,這些電影匯聚成一種力量,以一種文字、影評的形式被定義,或許更嚴重一點說,是反映時代的聲音。
而今天影迷們熱議的話題,大概是《綜藝報》的首席影評 Peter Debruge 將鍾孟宏的《陽光普照》選進了年度十大電影的榜首位置,壓下眾多外語電影,包含《游牧人生》、《靈魂急轉彎》、《天使寶貝法蘭絲》等片,對於閱片量無數的影評人來說,《陽光普照》能成為心頭好自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想藉此機會,再度分享去年專訪鍾孟宏的文章與一點雜談。提供舊雨新知對於《陽光普照》的解讀與看法。
「想問鍾導期許《陽光普照》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嗎?」
「希望讓台灣電影更好,讓觀眾知道台灣一直有電影工作者在做好片子想跟大家溝通,讓這個產業更有力氣做下去。」
這是去年 10 月的某天午後,我在專訪鍾孟宏導演時,最後一題的回答。遙憶當時,訪談結束後鍾導私下問我會不會覺得這次的作品太煽情?我回答:「不會,但我覺得這次不太一樣,能特別感覺到你的溫柔與善意。」
我始終認為,不管是以任何型態呈現的作品,文字也好、影像也罷,都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性格與處世態度,實際上與鍾導聊天,言談中盡是對生命、生活、家庭、社會、電影的觀察與體悟,40 分鐘的訪談,鍾導豪邁、不拘小節卻帶著文人雅士的性格也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總總都在鍾孟宏的作品上體現,首部劇情長片《停車》到現在,十多年來他仍舊是極為關心台灣這片土地的好導演。
事後想想,大概也能理解鍾導「太煽情」的擔憂,當我們回顧鍾孟宏開始創作電影的這十幾年,不難發現他這次在《陽光普照》中的轉變。鍾孟宏的電影世界中總是冷冽、疏離與克制的,彷彿拒絕讓觀眾進入角色的深層情緒,皆以旁觀者視角看待,刻意保持冷靜觀點,並大膽地將情緒肢解,使其破碎,換來的當然是更多抽離感,也讓鍾孟宏在視覺上有著獨樹一幟的風格。
在《陽光普照》中,鍾導用了大量特寫鏡頭,令人難忘。也因此,某些時刻被逼著凝視角色情緒,深入內心,跟著同悲同喜,甚至有了温貞菱與許光漢的牽手畫面,柯淑勤在七星山頂崩潰大哭的戲,過往鍾孟宏作品中,此類畫面幾乎可說是看不見,但在後段又靠著劉冠廷放進過往的自己,這種姿態依舊迷人。
鍾孟宏選擇用 156 分鐘的《陽光普照》述說、刻劃一則家庭詩篇,犀利的觀點依舊,攝影概念與故事核心緊密契合,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有心事,都有難解之情,若即若離中卻又互相牽絆,交織成一張綿密的生命之網,道盡人心,看透人性,或許,少了點疏離、多了點情深,觀眾看見的是更溫柔、更飽滿的鍾孟宏。
鍾孟宏也在專訪時說:「人就是生活在光影裡面,這是我對攝影的一種執念,我們拍照是拍人在光影下的狀態,而離開了拍照,人仍舊生活於光影的世界,如果將這概念延伸到劇情片,會是什麼樣子?那是我非常好奇的,而且也非常執著的。」
去年有幸專訪鍾導,面對面地暢談《陽光普照》的理念,鍾孟宏言談中盡是對電影、對生活的哲思。因不想缺漏細節,所以文章寫成上下篇。
上篇聚焦在鍾孟宏《陽光普照》的創作初衷,並深入中島長雄在此片「光底下,影之中」攝影概念的延伸與實現,最後是兩位女性監製對鍾孟宏的影響;下篇則談演員群的好表現,聚焦在鍾導與陳以文、柯淑勤、劉冠廷等人的合作,當然,也有提及與林生祥共同譜寫入圍金馬最佳原創歌曲〈遠行〉的故事。
在《陽光普照》確定代表台灣之際,再度推薦這部片子和其專訪文章,《陽光普照》現正於 Netflix 播映。
✍️全文寫在『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上篇:談創作、談攝影,獨樹一格的鍾式美學👉http://bit.ly/2tM0Fy1
🌞下篇:談演員、談角色,台灣電影未來的樣貌👉http://bit.ly/37q6srt
🏆最後是 Peter Debruge 2020年的完整十大片單:
1.《陽光普照》,鍾孟宏
2.《天使寶貝法蘭絲》,Alex Thompson
3.《靈魂急轉彎》,Pete Docter
4.《Herself》,Phyllida Lloyd
5.《游牧人生》,趙婷
6.《Mangrove》,Steve McQueen
7.《藍調天后》,George C. Wolfe
8.《接近無限的白》,Hlynur Pálmason
9.《顫役輪迴》,Gerard Bush & Christopher Renz
10.《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Jason Woliner
特別提及:《壞教育》,Cory Finley
#陽光普照 #鍾孟宏
#代表台灣前進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
george遠行中 在 Smile Living 微笑家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冰島的「夏天的第一天」在每年4/18後的第一個星期四,源自於冰島舊曆,冰島舊曆只有兩個季節,冬天與夏天。冰島人對夏天與陽光的渴望深植於他們的靈魂中,冰島的冬天漫長難熬,居民對夏天的期待超越其他國家的人。他們的年齡計算方式也反映了這份渴望,他們不像其他民族以years old來計,而是winters old表示。
在北歐國家,每六人就有一人患有SAD。SAD的病名是「季節性情緒失調」的字首縮寫,俗稱冬季憂鬱症。季節性的情緒波動與陽光有很大的關係,而非溫度高低。居住在高緯度、鄰近北極圈國家的人,進入冬季後晝短夜長,特別容易受其影響。而冰島的陽光本來就少見,連日的陰雨灰暗,更容易加重SAD。
冰島的天氣是出名的糟糕又多變,天空大多都是灰濛濛的陰雨不斷,強風、大雪、暴雨在冬季更是照三餐問候。就算是夏天,高溫又晴朗的日子也是少之又少。在晝短夜長的漫長冬日裡,能碰上久違的藍天白雲,只要太陽願意賞臉,那怕只有一縷陽光,都足以令人熱淚盈眶。陽光籠罩下的冰島,大地萬物金光閃閃,寧靜、美麗、夢幻得好不真實。
............部分內容節錄自 曬冰島 Becky
#我同事George覺得很神奇
#好想去爬冰川
#George已經先行一步了
#George遠行中
#曬冰島
#Unlock_Iceland
#Becky @ Da-an District, Taipei
george遠行中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周專欄:傳記巡禮(上)
其實這篇應該叫做「亡魂再訪錄」,不過「傳記巡禮」意思比較明白,聽來也較順耳。也不是因為時近清明節,覺得是時候往書架上掃掃墓,拜拜精神上的先人。只是早前談過傳記小說,順便想聊聊傳記這種文類。如果嫌墓地的比喻不吉利,也可以把書房想像成古希臘的萬神殿,或者倫敦的西敏寺。(英國聖公會也真是夠開明的,連提倡演化論的達爾文都容納其中,而無神論科學家霍金也即將進駐。)
當然,墓碑也有很多種。有一種是屬於作者自己的,也即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墓碑,有些人只有一塊,有些可以累積到一整列,端看作品的多少。也有一種墓碑,是他人給自己立的,上面記載了主人翁的一生事迹,那就是傳記。值得作傳記的,自然都是在某專屬範疇裏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傳記作者雖然也是作者,但角色卻是卑微的,很少人會記得他們的存在。也許我應該趁此機會給這些默默的作者留名。
我很佩服傳記作者,除了因為傳記其實非常難寫,也因為他們為另一個人所願意付出的心血──一部好傳記的大部分榮光,都歸於傳記的主角,而不是作者自己。所以,我相信寫傳記的人,一定對所寫的對象充滿敬意、欣賞,甚至是愛。但是,作為歷史學家的一種,傳記作者又要保持距離,在資料繁多的時候進行篩選,在資料不足的時候小心推敲,防止自己的熱情影響了傳記的客觀公正。當然,傳記所寫的是人,寫傳記的也是人,傾向和偏見在所難免。這也是讀傳記的時候心裏有數的事情。
我花了點時間把家裏收藏的傳記類作品找出來,結果竟然也有二十幾本。因為傳記的基本特徵就是篇幅長,所以堆滿桌子上的厚重磚頭,很可能是一個普通讀者十年時光的閱讀量。我不是個恆常的傳記讀者,但多年來斷斷續續地為了一時的興趣,原來也買了好些。看着這些書中巨人圍在一起,感覺就像跟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們聚首一堂,心頭不禁有點溫馨,又有點感慨。
這些朋友當中最老的一位,應該是梵谷莫屬了。梵谷傳記我有兩本,一本是《Lust for Life》,作者是Irving Stone,另一本是《Van Gogh: A Life》,作者是Philip Callow。《Lust for Life》出版於一九三四年,可以說是梵谷傳記中的經典。畫家在很多人心目中迹近瘋狂的藝術家形象,應該是由這本書而來的。嚴格地說,這是一本傳記小說,寫法完全是虛構式的,裏面滿是對話和戲劇化的場景。但是,大家一直把它當作真實傳記去讀。這本書的中譯本《梵谷傳》,譯者是余光中先生,可見它的著名程度。不過,要講扎實,應該是後面這本更可信賴。當年二十來歲的我是個梵谷迷,為他的畫和他的個人形象深深地着魔。以這兩本傳記為參考,我作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隻身飛往歐洲朝聖,拜訪了梵谷生活過的幾個主要地方,親睹了梵谷繪畫過的經典場景。最後一站本來打算往畫家臨終的奧維掃墓,卻臨時打消了念頭,我至今也想不通為什麼。
另一個年輕時代的故人,是普魯斯特。我在港大比較文學系念碩士的時候,論文題目寫的就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的最經典傳記,應是George Painter於一九五九年出版的《Marcel Proust: A Biography》。我當年看的是圖書館借回來的版本。買到手而且留到現在的,是一九九零年Ronald Hayman的《Proust》。哪本較好現在已經說不出來了。人到中年,想重讀年輕時代的至愛普魯斯特,特別是二零零零年後全新譯出的英文版《In Search of Lost Time》,但卻一直因為工程浩大而拖延。早幾年看到千禧後的新傳記《Marcel Proust: A Life》,長達九百頁的一本大書,作者是法國文學學者William C. Carter,又忍不住買了,但坦白說是一直擱在書架上。看來我還要等一段日子,才能跟普魯斯特再續前緣了。
另一部買而未看的傳記,是歌德的《Goethe: The Poet and the Age》第一、二冊,作者是劍橋德國文學學者Nicholas Boyle。據說這也是一部傳記經典,除了受到學術界高度評價,還得到許多當代作家的大力讚賞。兩冊共一千八百頁,還有一直在預告中的第三冊,拖了十幾年還沒有出來,真是等到頸都長。我十年前寫《學習年代》,有過一段「歌德時期」,這部傳記自然是必然之選。可是,我的「歌德時期」已經過去,傳記卻還未看,現在感覺就有點尷尬了。
至於當代作家的傳記,我看得不多,其中之一是意大利小說家普里摩.李維。我之前讀過李維的半自傳小說《元素週期表》和納粹集中營倖存者證言《Survival in Auschwitz》,對他的生平略有所知,但對於他六十七歲墮樓而死,依然覺得是個謎團。《Primo Levi》的作者Ian Thomas相信李維是自殺的,原因是終身困擾着他的罪疚感(「為什麼那麼多人死去而自己倖存?」)。他指出李維晚年有憂鬱徵狀,家族裏也有自殺的個案。不過,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他沒可能在經歷奧斯威辛之後四十年才自盡,真正的原因是頭暈而失足。
相似的問題也出現在梵谷的傳記中。梵谷在鄉間的麥田裏吞槍自殺,經過傳記作者的傳播,歷來也是公認的說法。但是,去年的動畫電影《情謎梵谷》(Loving Vincent)卻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畫家是誤中不良少年的槍彈,但因為慈悲心而不說出真相。死因的鑑定,似乎是傳記作者的一大任務,而且往往傾向於相信戲劇化的版本。當然,這也提供了翻案的空間,給後人繼續去寫傳記了。
george遠行中 在 湖人怎麼留?快艇Paul George本賽季有望回歸,勇士客場二 ... 的推薦與評價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QUkl7S6AYwkpQFhmdFIoQ/joinJohnny時事生活新頻道連結,多... ... <看更多>
george遠行中 在 George House 頂極產區咖啡 的推薦與評價
GEORGE HOUSE台北錦州門市新址已確定囉~~ 錦州門市地址已確定目前整修裝潢中將以全新風貌出現服務品質不變環境更優最主要離原店不遠喔! 從行天宮捷運站走路更近轉個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