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更喜歡他了😔
#維果莫天森 在 90 年代就開始寫劇本,寫了 20 幾年,過程中他變成了中土世界的人皇亞拉岡,變成了大導 #大衛柯能堡 的愛將、還入圍了 3 次奧斯卡與 4 次金球獎……然後他還在寫。今年他終於推出了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親情解鎖》 (Falling) ,從各種角度看來,這都是今年 62 歲的莫天森事業上的關鍵作品,但是為什麼,他要拍一部這樣不堪入目的電影呢——在 《親情解鎖》超過一半片長的時間裡,他都在忍受「你這個死娘砲」這種辱罵與精神虐待。
#神搜特派員 龍貓大王通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peat 40年問題的大衛哥連堡〈文人多說話〉2015-05-25 d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david cronenberg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男人因為殺了自己的太太,而決定成為一名作家,並寫下了20世紀公認的經典文學之作《裸體午餐 Naked Lunch》(1959)。
.
一切要先回到1946年。32歲的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因為偽造麻醉藥品的處方被捕,當時的他還沒有成為一名「聲名狼藉」的作家。他與女友瓊.佛瑪(Joan Vollmer)兩人都深陷毒癮,而布洛斯則同時以販毒來換毒。
.
為了逃離司法制裁,布洛斯倉促地與佛瑪成婚,在1950年逃往墨西哥定居。不過這對新婚夫婦對彼此卻很快陷入厭倦,少了毒品的催化,生活的現實逐漸放大。擁有雙性戀傾向的布洛斯轉而向其他男人尋歡,而深受戒斷症狀所苦的佛瑪則染上酗酒惡習。
.
在1951年9月6日,夫婦倆與友人在酒吧聚會。酒醉的布洛斯取出一把手槍,高呼現在是玩「威爾.泰爾(William Tell)」的時候了。該遊戲的玩法,是將一個物品放在一方頭上,另一方試圖擊落之。同樣醉醺醺的佛瑪也同意了,將高腳杯放在自己的頭頂上。
.
布洛斯的子彈呼嘯而過,射穿了佛瑪的腦門。
.
事發後,布洛斯被當地監獄拘留了13日。後來因為他的家人前來賄賂墨西哥官員,使得他得以獲得保釋。在現場的友人則謊稱布洛斯是在裝子彈的時候誤射,彈道學專家也收了一筆賄賂,故同意為這個說法背書。但眼見審判不斷拖延,布洛斯最後寧願逃回美國受審,最後被判入監兩年。
.
到底當時的具體事發經過為何,也沒人說得清,有人認為布洛斯是蓄意殺妻,而他們的好友、「垮掉的一代」的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則主張瓊.佛瑪在死前幾週就有厭世傾向,指出她同意參與這場遊戲正是意味著她可能本來就想求死。
.
無論如何,殺害妻子之後的威廉.布洛斯忽然覺得有股力量激發了他,讓他得以義無反顧地投身寫作事業。他自言:「如果不是因為瓊的死,我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並強調有一股「醜陋的精神」要佔有他的心智,而透過寫作與之對抗,是唯一的出路。
.
不過他說指稱的「醜陋的精神」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真的相信有邪靈入侵他的身體。於是布洛斯非常認真地投身神秘學研究,親自走訪哥倫比亞、祕魯尋找巫醫迷幻藥雅哈,也參加過驅逐惡靈的薩滿教儀式。他的創傷也意外對後世的流行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據說包括「23之謎」(23 Enigma)和2012年世界末日的馬雅預言,都是威廉.布洛斯最早開始散布。
.
為了對抗體內的邪靈,威廉.布洛斯寫就《裸體午餐 Naked Lunch》,在1959年出版。很難具體敘述故事劇情,因為該書是一部沒有明確情節的非線性敘事之作,大概是關於一名特務(作者投射)逃離警察追捕而來到墨西哥之後的生活。由於布洛斯本身確實在一個尚未全球化的時代,便有周遊南美、歐洲與北非等地的經驗,於是他的作品本身不具有典型美國式的浪漫主義,一切見地都是獨樹一幟的,甚至存在大量乏人使用的生澀用語或市井色彩的黑話。
.
布洛斯本人在60年代時也開始執導實驗短片,因此也產生了將之搬上大銀幕的構想,不過人物太多、場景太多、沒有明確故事、太多淫穢場面等等,他也很快打消了念頭。
.
不過,加拿大鬼才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在1991年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挑戰。只是他也知道如果照著小說拍,電影肯定無法成立,直言如果真的照小說拍,預算恐怕要一億美金,「然後被全世界所有國家禁映」。
.
於是他決定另闢蹊徑,採取的角度是融合更多威廉.布洛斯的人生真實經歷在其中。甚至也可以說,這是一部威廉.布洛斯的傳記電影,「同時也有一點《裸體午餐》的情節」。
.
柯能堡在布洛斯的首肯之下,自由地將他對這個作家的理解轉化在故事之中,包括殺妻造成的心理陰影、藥物濫用與同志生活等等。看過原作小說的影評人無不為柯能堡的創造力感到驚艷,影評人喬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更將片中如同夢魘的迷幻場面與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橡皮頭 Eraserhead》(1977)相提並論(附圖)。
.
但一般觀眾恐怕就沒那麼領情了,影迷固然可能會為大衛.柯能堡創造的奇幻場面感到著迷,但如果事前不知道威廉.布洛斯的生平與他的小說,根本無法看懂。因此觀眾口碑與票房雙輸。
.
也許很多觀眾真的就像《辛普森家庭 The Simpsons》(1989-)當中霸子與他的朋友們一樣,被片名誤導,以為這是一部成人電影。當他們看完走出戲院之後,阿浮說:「我想這個片名至少搞錯了兩件事。」(意指這部電影既無關裸體,也與午餐無關。)(附圖請見留言處)
.
就現在來看,無論是原作小說還是電影版,《裸體午餐》都被視為經典。不過它同時也令新一代的學者感到尷尬。威廉.布洛斯聲稱自己是在殺妻之後才獲得了投入寫作的動力,雖然他堅稱自己真的是誤殺,也入獄服了刑,但他卻也的確利用了此一事件,讓自己獲得了一種神話地位。不僅成為文壇傳奇,也成為反文化運動的偶像人物。
.
如果現在有人說自己的才華是靠殺人得來,一定會面臨抵制,但在上個世紀時居然沒有任何人覺得他的言論有任何不妥。難道瓊.佛瑪的性命真的不比威廉.布洛斯的文學作品還來得重要嗎?如果他活過21世紀,能否逃得過取消文化的狙擊呢?又或者,既然人已辭世,這樣的事情就不需要再繼續追究了呢?
.
各位,你怎麼看?
甲上娛樂 #裸體午餐 #NakedLunch #威廉布洛斯 #WilliamBurroughs #JoanVollmer #大衛柯能堡 #DavidCronenberg
david cronenberg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73年,在小說手稿《Crash》完成不久,英國作家J. G. 巴拉德(J. G. Ballard)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翻車意外。
.
身為全世界對車禍最迷戀的男人,後世沒有人能確定J. G. 巴拉德當時是打算順著自己筆下的主角,完成一場完美的車禍(即便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抑或這一切只是一個神秘的巧合。他的這部作品後來在1996被加拿大鬼才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翻拍成了《超速性追緝 Crash》(1996)。
.
人的性癖好有千百種,巴拉德偏偏開創了前所未有的一種────對車禍事故的強烈慾望。在這則故事的世界裡,角色們不僅沉浸於體驗車禍的歡愉,也參與觀賞車禍的演出,向同好道出對車禍體驗的性幻想。其中許多人都是曾經遭遇車禍的受創者,他們從此不可自拔,想要一再體驗這種接近死亡的高潮。
.
在巴拉德眼中,沒有什麼比高速公路的市景更代表20世紀,他認為這是完全屬於20世紀的景觀。事實上,我們已然親身經歷、習以為常,根本沒想到我們已經身處於一個典型的科幻世界,與過去人類數千年的歷史產生了明顯的斷裂。
.
在這個被機器/車驅動的時代,人類將自己的軀體置入在一個移動的容器之中,為了追求便利,不惜將性命託付其中。久而久之,似乎也形成了一種異化現象,人體與車體漸漸合而為一⋯⋯。在巴拉德中中,人類對汽車的想像或許不只是「交通工具」那般簡單,而有著將之視為肉體延伸的慾望。
.
人類在考量購買什麼車款時,本來就會考慮什麼樣的車適合自己,光是這個念頭,其實已經是人類將車視為「新軀體」的開始。更不用說許多人類對賽車運動的迷戀,再再顯示了這種慾望已超越滿足交通便捷性的本質,而是讓自己達成肉身所不能為的速度,甚至能在一瞬間終結自己生命的可能性。
.
這種人對車的投射,若是如此獵奇、不堪。皮克斯的動畫系列《汽車總動員 Cars》不也成了駭人之作?
.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虛構所統治的世界裡,我們生活在一本巨大的小說裡,虛構已經存在了。作家的任務是創造現實。」J. G. 巴拉德有云。
.
這本書出版之時,《紐約時報》書評人怒批,這是「令人感到最厭惡的書」。但後續也有學者發現巴拉德是如此精準地將人體比作車體,探討科技、性與死亡。爭議之聲直到電影《超速性追緝》在坎城影展問世之後,依然未曾止歇,即便坎城影展予以評審團特別獎,在英國仍有鼓吹予以禁播的呼聲。
.
世人固然覺得這部作品的概念古怪、病態,但作者巴拉德卻不以為然,他說如果人類真正懼怕「車禍」所造成的死亡,那又怎麼會前仆後繼地讓自己成為一名駕駛?他以此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在潛意識之中追求死亡的宿命,明顯有一種對死亡的驅動力隱隱作祟。
.
很少人還記得,其實早在1970年四月,巴拉德便已經在倫敦的新藝術實驗室展示自己以「車禍」為名的展覽,展品有三輛因車禍壞損的汽車組成。在私人的展示會上,巴拉德刻意安排一名女演員上空遊走在展場之中,沒過多久,酒酣耳熱的賓客們竟然放肆在車體上塗鴉、撒尿,甚至進入車中試圖侵犯坐進後座的女演員。在那一刻,人們已經無法分辨車與人/女性的分野,而一概視之為「物」。
.
而在隔年,他親自主演了結合劇情片與紀實風格的短片《Crash!》,他在片中娓娓道來自己對車禍的認知,甚至模擬死亡車禍的發生。這部作品成了小說的前奏,也是電影《超速性追緝》的前身(全片詳見留言處)。
.
在《超速性追緝》之後,巴拉德持續創作不懈,而且多有影像化,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包括他的半自傳之作《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1987)與反烏托邦科幻之作《摩天樓 High-Rise》(2015)。近期大家最熟悉的,無疑是《愛×死×機器人 Love Death + Robots》的第二季最末章《溺斃的巨人 The Drowned Giant》(2021)。
.
我曾撰寫過針對該文本的分析,嘗試解讀片中巨人的象徵,全文刊載在VERSE網站,篇名為〈《愛×死×機器人:溺斃的巨人》 這巨人是中國還是蘇聯?〉(詳見留言處)。
.
至於那場車禍究竟有沒有奪走J. G. 巴拉德的性命?
.
答案是否定的。不過與他筆下的人物不同────巴拉德從此變成了一個戒慎恐懼的優良駕駛。
.
.
(J. G. 巴拉德在經歷這場車禍之中,拍下了當時車禍受損的福特汽車的各個角度,組合成了一張海報。)
#超速性追緝 #Crash 甲上娛樂
david cronenberg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Repeat 40年問題的大衛哥連堡〈文人多說話〉2015-05-25 d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david cronenberg 在 David Cronenberg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David Cronenberg, Toronto, ON. ... David Cronenberg, profile picture ... David Cronenberg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impossible adaptation by Joshua La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