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媒報道以色列新一輪感染當中,有打針和冇打針各佔一半。不少朋友隨即疑問:這是否代表疫苗無效?這其實是個初中程度的數學錯誤來的:只要你認真想想,有時候感染人數當中有打針和冇打針各佔一半,恰恰證明疫苗有效。
支針有冇用,係應該以有打針而中招的人數除以有打針的總人數,再比較冇打針而中招的人數除以冇打針的總人數。以色列已有超過八成成年人有打針,即係有打針那一邊的分母遠遠大過冇打針那一邊。兩邊中招人數一樣,即兩邊分子一樣。除出來,打針後中招的機會細很多。
學術一點講,這叫「基本比率謬誤」(Base Rate Fallacy)。例如這個世界講大話的人多數都是慣用右手,純粹因為這個世界大多數人本身都是慣用右手。你要知道慣用右手和慣用左手的人誰更常講大話,不能單看數目,要看比例。這種錯誤在香港傳媒很常見,曾經有傳媒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說沙田和觀塘的單身人口全港最多⋯⋯其實十八區入面沙田和觀塘的總人口本來就最多。
至於所謂「以色列新一輪感染」,本身也要誤導性。未打針之前以色列曾經一日一萬宗,後來跌到接近零,現在回升到每日一百宗左右。這個所謂的「新一輪感染」的數字之低,同樣恰恰證明疫苗有效。相對於感染者當中有打針和冇打針的比例,這時我們又應該看實數。
最後,我們除了看量,還要看質。有打針但仍然中招的人,病情比冇打針的輕很多,這也很重要。如果我們可以控制到病情,數目上又不擴散,那麼即使每日有少量感染個案,也一樣可以正常生活。
傳媒報道的標題從數字上沒有錯,但卻沒有說出重點,甚至產生誤解。一個負責任的傳媒,起標題時應該把重點說清,還是更介意能不能呃你click入去睇,是網絡時代的一個大問題。
(右圖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17041106744202&id=100053149454347 )
------
註:有些數據解讀的問題,真係講完又講,口水都乾。詳見: https://www.liberals.academy/courses/7c4d51
「base rate fallacy」的推薦目錄:
- 關於base rate fallacy 在 Kai Chi Leung 梁啟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ase rate fallacy 在 張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base rate fallacy 在 Know Your Bias: Base Rate Neglect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base rate fallacy 在 Base Rate fallacy in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P(A|B) vs P(B 的評價
- 關於base rate fallacy 在 Base rate fallacy - North Dakota Department of Health 的評價
base rate fallacy 在 張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普悠瑪傷痛的停損點
文/張榮斌 臨床心理師
意外的發生太過於突然與劇烈,當事者以及家屬都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整理混亂又難以接受的變化,這不是一個局外人可以干涉與打擾的,於此,我們希望這一切可以早日度過。
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注意到部分媒體的過度渲染,可能會將意外的損害擴大到非當事者的身上。
有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作基底比例謬誤(base-rate fallacy),人們對事物的印象較容易受到圖像或是戲劇性的事件所影響,而非根據事情發生的機率。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直接受到火車意外事故的畫面或是戲劇性的訊息,我們可能就會認為火車意外是很容易發生的,而引發不必要的聯想與恐慌。
所以,如果我們有幸沒有遇到意外,也不要因為這些過度渲染的訊息而成為了意外事件的間接受害者。
我想這是一個身在局外的心理師可以做的小小提醒。
#回家的路不要再遙遠了
#我們需要的是善後而不是恐慌
base rate fallacy 在 Base Rate fallacy in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P(A|B) vs P(B 的推薦與評價
From Wikipedia: P(A|B)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of A given B) is not equal to P(B|A). For example, if a person has dengue they ... ... <看更多>
base rate fallacy 在 Know Your Bias: Base Rate Neglect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