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測試一下各位茶友的邏輯思考⋯什麼叫「把消費者當笨蛋」?
有一個賣茶一直跳針「實實在在、實實在在」的人,就是那個放高利貸失敗改行賣茶葉的人,有茶友傳給我他賣茶包的情形,我們來分析一下到底合不合理?
這個人說是用「龍鳳峽春茶的茶末」,茶包上架日期在5月1日,四月初開始就是包裝茶包的熱門季節每家包裝行都忙得不可開交,要包裝茶包起碼等上一個星期才能輪到,我假設他在三天前拿去包裝的,也就是4月27日去包而且有特權插隊馬上三天內包裝完成,那茶末的生產日期肯定在4月27日前,4月27日之前是採收不動瑀而龍鳳峽還沒採收,所以說是龍鳳峽的茶末「我高度存疑」反倒是與他的「不動瑀」的採收日期比較能配合,他的不動瑀提早茶包5天上架,茶包5月1日上架、不動瑀4月26日上架
再來⋯⋯⋯
#一盒茶包25小包賣350元
#茶包一包我假設茶末包到最滿的是「3公克」(如果不足3公克表示更貴)
#一盒25包,也就是說一盒最多用到75公克的茶末,賣350元
#75公克就是2兩=2兩的茶末賣350元
#2盒就是150公克=4兩賣700元
#4兩(2盒)賣700元=1斤(8盒)2800元
『他賣龍鳳峽的「成品茶上料」一斤2800元,他賣龍鳳峽的「茶末下腳料」一斤也是2800元』
解釋一下:『不是說下腳料就是不好,反而茶末的葉肉佔重量的大部份只是茶末有茶末的行情價格』
但下腳料的價格跟上料賣一樣價格,碎鑽與克拉級的鑽石賣一樣的價格,要怎麼才能有合理的解釋呢?
我舉我的例子:
我的華崗春、冬茶「上料成品茶」一斤賣3300元,我的華崗茶包「茶末下腳料」一斤賣1000元(100包、300公克賣500元),華崗成品茶3300比龍鳳峽成品茶2800貴500元,但茶末的價格差不多ㄧ斤大概差50-100元左右,所以龍鳳峽的茶末做成的茶包會比華崗茶包便宜幾角左右,再怎麼賣也不可能比華崗茶包貴,而我覺得我的華崗茶包1包賣5元的利潤已經相當不錯了,該知足了!但是這個人的龍鳳峽茶包一包卻賣14元,我賣100包500元他賣100包1400元價差900元,貴了幾乎3倍,甚至比他的「2020年不動瑀春茶成品茶2400元還貴(這次有標年份了)」實實在在的諷刺。
我來推理看能不能有ㄧ個「合理的解釋」⋯
第一個可能:他一定有想到這個訂價會帶來什麼反應,所以才會剛好價格訂在2800元。
這個人嘴巴一直說「實實在在、實實在在」,但這個人在訂價時完全只以「最大利潤」為優先考量,當眼睛被金錢蒙蔽的時候就不會去考慮訂價的邏輯性、合理性與消費者的反應,要追求最大利潤所以也不在乎訂價合不合乎邏輯或合不合理。
第二個可能:他一定有想到這個訂價會帶來什麼反應,只是他「心存僥倖」
他一定想:『不可能會有消費者會去計算茶包的定價』,只是不巧真的有消費者發現了而且真的看不下去了,認為他太離譜了所以說給我聽,我還發現他還用「優惠」去引誘ㄧ時沒注意的善良消費者看能不能買更多,茶包賣的比他的不動瑀還貴,不知道買到的消費者作何感想?
第三個可能:他沒想這麼多?
這個想法會被第一點推翻,因為沒想這麼多就不會定價剛好是2800元。
結論:
綜合種種的證據我認為第二點「心存僥倖」的可能性會最大,還有如開頭提到的「是不是龍鳳峽的茶末?」我『高度存疑』原因如下⋯
第一:因為採收的時間、茶末產生的時間點、包裝時間、上架時間根本都對不上,有一種合理解釋「是26個月前的龍鳳峽茶末,春茶或秋茶不知道」因為茶包又刻意不標生產年、生產季節了。
第二:沒看到他賣「2020龍鳳峽春茶」,茶末是因爲成品茶而產生,沒有賣或是還沒賣成品茶就先賣茶末是完完全全的不合邏輯,有買龍鳳峽絕對會馬上拿出來賣,因為成品茶的成本是茶末的好幾倍,茶末都已經上架八天了那成品茶在哪裡呢?包茶包要等但成品茶是他自己分裝的不用等,這個我想不到有任何合理的解釋。
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你們有何感想?
是我故意在攻擊他嗎?
是我誣蔑了他嗎?
歡迎發表你們的意見,如果可以請大力幫忙分享
提醒一下:茶末沒有烘焙真的很傷胃根本就不能喝,再說一次「生的茶包不能喝」。
生的茶包不能喝影片連結:https://youtu.be/2tFSnPYLyWU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