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總共吃超過3克的鹽巴。這個部分是以每24小時尿液中排出的鈉來計算吃進肚的鈉是否過量,而非用一次尿液排出的鈉來計算,因此並非每個國家都有這方面的資料可供統計。但總結來看,這是錯誤飲食習慣的第一名!吃的太鹹、調味太重是造成健康危害的最大兇手。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9/04/diet-choice.html
—————
☆訂閱照護線上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KctXQ
◎免費註冊,網路掛號一指搞定!
https://www.careonline.com.tw/p/map.html
☆歡迎追蹤我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urgeon.life/
◎超過79萬LINE好友,值得信賴的照護線上!
https://line.me/R/ti/p/%40careonlin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4小時尿 液 量 在 葉時孟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TKG之生與死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TTKG ( Trans-tubular potassium gradient,腎小管兩側鉀梯度差 ) 在筆者醫學生時代至主治醫師初期,是在病人產生高低血鉀時,用來評估腎臟排鉀反應是否適當、鑑別發生原因的重要工具。
由加拿大 Mitchell L. Halperin 醫師團隊提出、催生,理論即是高血鉀時,腎臟正常反應應該是排出更多鉀,反之,人體處於低血鉀時,腎臟應該是排出較少的鉀。
TTKG假定及適用情況
結論
Halperin 團隊一手催生和結束 TTKG 公式的時代,建議應該改用尿鉀/肌酸酐比來取代評估。
低血鉀的狀況,腎臟應一日排出 < 15 mmol/天 的鉀。所以 Uk/Ucr 應 < 15mmol K/g Cr 或 1.5 mmol K/mmol Cr。
而在高血鉀時腎臟應一日排出 > 200 mmol/天的鉀,所以 Uk/Ucr 應 > 200 mmol K/g Cr 或 20 mmol K/mmol Cr 。
但因腎臟排出鉀的負荷有晝夜的變化,高血鉀時收集24小時尿液的總排鉀量會比單次尿鉀/尿肌酸酐比來得可靠。
https://shihmengyeh.blogspot.com/2018/09/ttkg.html
24小時尿 液 量 在 女王i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子癇前症 #有辦法預防嗎? #聽聽醫師怎麼說】
#我發表在8月號嬰兒與母親的文章 #歡迎分享轉貼
諮詢/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 田明訓
《大家常聽到的「妊娠毒血症」,其實就是「子癇前症」,即妊娠高血壓+全身性水腫+蛋白尿。千萬不可輕忽它,因為視其嚴重性對孕婦及胎兒都有輕重不一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有致命危機!那麼該如何妥善面對?有預防的方法嗎?》
#什麼是子癇前症?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田明訓醫師說明,「子癇前症」就是發生在孕婦身上的高血壓,俗稱「妊娠毒血症」,在大陸又稱為「先兆子癇」,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多半發生在懷孕20週之後,除了高血壓之外,並會出現蛋白尿、全身性水腫等症狀。子癇前症的發生率約2~5%。
子癇前症的診斷必須包括:發生在妊娠20週以後的血壓上升(兩次血壓測量間隔6小時以上,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或是相較於懷孕之前,收縮壓升高≧30mmHg、舒張壓升高≧15mmHg),同時有全身性水腫及蛋白尿(24小時的尿蛋白質超過300mg)。
嚴重型子癇前症的診斷包括:血壓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蛋白尿大於5公克、24小時尿量少於400 cc、腦部或視覺異常、肺水腫、上腹痛、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等。
#子癇前症的發生原因
田明訓主任表示,子癇前症的原因一直是個謎。以往認為可能是懷孕時胎盤釋出毒素於血液中,破壞全身血管及器官,引起種種的症狀,因此稱為妊娠毒血症。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被認為是第一位描述妊娠毒血症的醫師。
現在仍認為子癇前症可能是胎盤所造成,但原因與以往不同。田明訓主任指出,胎盤負責在整個孕期中滋養胎兒,胎盤中新生的血管會發育而且持續發展,以有效地運送血液給胎兒。在子癇前症的孕婦身上,這些新生血管似乎沒有正常發育,它們比正常的血管還要狹窄,因此限制了血液的流量;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胎兒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因此母體血壓增高,來增加胎兒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後續的一連串影響。
#子癇前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田明訓主任提醒,子癇前症發展初期通常是無法察覺的,若有症狀,一開始都是血壓上升,尤其是舒張壓上升,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蛋白尿開始出現。若血壓忽然上升得很高,孕婦可能會有頭暈、後頸僵硬的不適感。
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得過多的水份滯留在組織中,造成全身性水腫,尤其臉部、手部的水腫最為明顯。子癇前症的孕婦也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肝功能異常、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等現象,並可能造成胎兒早產、胎兒發展遲緩、羊水過少、胎盤早期剝離,甚至胎死腹中。
要特別注意的是,子癇前症可能突然惡化,嚴重則危及孕婦和胎兒的生命,這時候會出現的症狀可能包括: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嚴重的噁心或嘔吐、尿量減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體重突然增加很多、甚至出現抽搐現象,此時須立即就醫。
「子癇症」則是全身劇烈抽搐痙攣,在懷孕的過程中、產程中、甚至產褥期(一般為產後6週)都有可能發生。
#哪些孕婦是子癇前症的高風險群?
田明訓主任指出,包括:過去曾罹患子癇前症、第一次懷孕、年紀35歲以上、肥胖、多胞胎懷孕、懷孕的時間間隔超過10年、家族有子癇前症病史,以及懷孕前就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抗磷脂質症候群等疾病的孕婦。根據2015年《美國生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多胞胎孕婦比一般孕婦患子癇前症的機率高3.6倍,肥胖則是高2.4倍。
#子癇前症的治療方式
如果初期子癇前症的情況還不是太嚴重,通常以多休息、維持清淡飲食的方式加以監控即可,有時也可能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但若症狀惡化就必須入院觀察、接受治療,施打硫酸鎂預防痙攣。由於子癇前症是因為懷孕而引起,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生產。
#早期篩檢可有效預防子癇前症的發生
田明訓主任建議,在懷孕第一孕期(11~13週),包括基本病史及資料、血壓、子宮動脈血流阻力、特定血清檢驗(PlGF和PAPP-A)等,根據這些資料可計算出「早發型子癇前症」的風險值。若是只抽血篩檢,篩檢率約76~80%,如果搭配上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則此篩檢對早發型子癇前症的檢出率可達到91%。
目前預防子癇前症的方法是在懷孕16週之前開始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性子癇前症的發生,並且減少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率。
根據2013年的最新研究發現,子癇前症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族群,在16週之後接受治療可以減少20%早發型子癇前症的發生;但如果把治療提早至12~16週,研究顯示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型子癇前症,減少60%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或胎兒過小。可見早期的篩檢可有效降低早發型子癇前症及併發症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