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香港 六十二年前 看粵語片尋找往昔香港 (剪輯外景片段)
已經消逝 粉嶺安樂村「李園」,安樂村於1920年建的「李園」,歐陸別墅風格,(李園已清拆,至今成空罝地) 李園也是五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取景熱點。
1958紫薇園的秋天
導演秦劍,演員 吳楚帆,白燕,張活游,容小意,黃曼梨,李月清,黃楚山,李清,黎灼灼等
#歷史時空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 Fanling Babies Home ”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新農學校)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占香港,經由羅湖沿上水、粉嶺揮軍南下向市區推進,曾佔領安樂村作憲兵分部,用作審問犯人和擺放軍事設施等。因為村內的民初建築,安樂村當年是電視和電影的取景勝地。
1980年代開始,該村的土地逐漸被政府規劃成粉嶺工廠區(安樂村工業區)。1979年5月27日,寮仔部在清拆村屋時遭到150至200村民阻擋,支援的警察施放25枚催淚彈將拒絕遷離居民驅散,事件中有10多人受傷,24人被捕,村民無奈被逼遷。除了軒轅祖祠被保存外(於千禧年耗資億餘元重建成黃帝祠),所有甚具特色的民初建築已被拆卸,非常可惜。(資料 維基百科)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129商舖知識: 果欄有無舖賣或租?》喺我身後面既油麻地果菜市場(俗稱「油麻地果欄」或「果欄」),究竟呢D「舖」或者D「欄」,可唔可以買賣或者租來做生意嘅呢?答案就係唔可以,同埋 maybe. 睇番依家既規劃大綱圖,呢躂地係規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即係政府用地,但點解又唔見政府有為果欄好...
1920年代香港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30s-1980s-2020年 平行時空八十多年
銅鑼灣 羅素街
羅素街於1882年通車,以時任香港庫務司羅素(James Russell,舊譯剌士利)的名字命名。1905年 華僑簡照南、簡玉階兄弟的廣東南洋菸草於羅素街設立倉庫,但1908年因被英美菸草公司控以侵權而倒閉。
1920年代,香港電車將銅鑼灣電車廠由寶靈頓道與堅拿道西一帶遷至羅素街,曾於1950年爆發羅素街事件的警民衝突。
1950年代至1980年代,羅素街為包羅萬有的市集,滿布舊舖、新鮮食物的街檔和各式貨品的檔戶,也稱為「老鼠街」。當銅鑼灣電車廠於1991年2月被拆卸,原址興建時代廣場並於1994年落成之後,鄰近的羅素街各幢舊建築物進行重建計劃,將舊式街市蛻變成名店林立的街道,徹底改變了附近的面貌。 2012年,羅素街在兩年內先後超越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和美國第五大道,成為每月商用租金全世界最昂貴街道。 此情況在 2015年中已見大幅回落趨勢,銅鑼灣整體的商業舖位更出現長期空置狀況。(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1920年代香港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十年代滙豐總行開幕(Colorization版)】
踏入三十年代,香港被英國管治已近百年,中環漸漸成為遠東的主要商業中心、地位僅次於當年的上海灘。短片是第三代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廈1935年落成,並於10月10日舉行開幕儀式,這座樓高70米共13層的建築,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高樓,也是香港第一幢設有冷氣系統的大廈,它的啟用,凸顯香港大都會地位已漸次確立。
而滙豐新大樓10月10日啟用當天,出席儀式的包括港督、周壽臣等本地華人富商等。翻查資料,港督貝璐(Sir William PEEL)1935年5月卸任後,港督之職曾由其他英國指派的官員署任,而當年10月署任的是史美(Norman Lockhart SMITH),因此片中身穿港督禮服、被簇擁步入新大樓的,應該就是史美。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的最大特色,是仿照上海滙豐銀行大樓門前也擺放兩尊銅獅。其中,張嘴吼叫的是「史提芬(Stephen)」,此名取自1920年至1924年的香港總行總司理史提芬(Alexander G Stephen)。另一頭銅獅稱為「施迪(Stitt)」,是當時上海分行經理施迪(Gordon H Stitt)的名字。
與上海滙豐一樣,香港的銅獅也是由韋斯達(William Wagstaff)設計,並由周燕翔(Chou Yin Hsiang)鑄造。它們隨後與香港一樣,歷盡多年滄桑——1941年香港淪陷後,日軍翌年將它們連同維多利亞女王像、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昃臣爵士(Sir Thomas Jackson)的銅像運至日本,準備熔為軍火材料。日本投降後的1946年,一名美國海軍水手跑進香港滙豐大堂,告訴工作人員,原來這幾尊銅像都倖免於難,仍保留在日本大阪川崎船塢。同年10月,在駐日盟軍總司令、美軍將領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的命令下,銅獅終於運回香港,但身上留有彈痕。
當第三代總行於1981年7月拆卸重建時,兩隻銅獅曾被安排擺放在對面的皇后像廣場,直至1985年6月8日遷回第四代總行為止。
1920年代香港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第129商舖知識: 果欄有無舖賣或租?》喺我身後面既油麻地果菜市場(俗稱「油麻地果欄」或「果欄」),究竟呢D「舖」或者D「欄」,可唔可以買賣或者租來做生意嘅呢?答案就係唔可以,同埋 maybe.
睇番依家既規劃大綱圖,呢躂地係規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即係政府用地,但點解又唔見政府有為果欄好似其他副食品批發市場招標或招租呢? 簡單嚟講就因為世襲制度,一代一代傳到而家。 因次買買果欄入面嘅「舖」或者個「欄」就係唔可以嘅, 因為塊地唔係私人物業。
詳情即係點呢,咁要從果欄既歷史講起。
果欄建於1913年,初期經營的商鋪只以草棚搭成。早年果欄除批發水果外,還經營蔬菜、雞鴨、魚等鮮貨,部份果菜欄兼賣米糧和副食品。果欄的範圍內有果菜欄、雞鴨欄、魚欄、木器廠及機械廠。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多幢一、二層高的磚石建築逐漸組成今貌,較著名的是秀和欄。
每間欄舖建築風格不同,部份兼有地舖和天台,部份沒有天台,只有金字屋頂。1952年政府考慮到水果批發量增加,水果欄營運地方不足,將石龍街的菜檔地段改建成16間水果欄,由於當時檔主共同聘用同一間建築公司,所以於1952年建成的16個果欄外觀十分相似。新欄高兩層,連天台計三層,採用上海式批盪,各間格局相同。
1960年代初魚欄及菜欄搬往長沙灣,水果欄佔用部份地段,興建停車場起卸貨物,其餘地段改建咗做三間小學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灣仔堂基道小學、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小學)。1970年代初雞鴨欄遷出,對面嘅華德大廈的水果欄遷入原址。果欄從而慢慢演變成今日既面貌。
果欄由政府批地興建,政府是果欄地的業主,欄商需要向政府繳納差餉、地租。 但現實地,我聽九龍果菜同業商會副理事張志祥嘅訪問講過,好多欄商都係霸咗塊地用,無交地租嘅。 同埋部分舊式啲嘢,都要俾額外嘅牌照費。Food Market License 費咁啦。
正統嘅話,地就係政府嘅,欄商就自己興建舖位作批發之用。昔日果欄曾多達200至300名欄商,但舖位只有幾十間。欄舖面積大,舖主可向多人分租。近年不少外人到油麻地開欄,部份向舖主租舖,部份從其他欄商頂入舖位做,因此舖主唔等如欄商。所以只可以向舖主或欄商租舖或頂讓使用權, 唔可以好似外面正常物業交易咁, 經過田土廳買賣舖位或欄位。
1970年代前果欄一般早上10點開工,至下午5點下班。直至1970年代後貨櫃普及,水果的包裝及運輸方法改變,果欄營業時間一直推早,直至現時凌晨12時開工,翌日早上9點收工。 橫掂朝頭早九點都已經收工喇,無理由嘥咗日頭嘅時間喇。因此近年越嚟越多人日間向欄商租舖做生意,開店零售水果, 好似我後面呢條石龍街咁, 聽講好多外來商戶進駐,每間舖租金每月大約三至七萬啦, 我強調我只係聽呢道嘅人吹水嘅時候講,我無證據呀。多咗零售店就自然吸引人流,令到日頭既果欄都熱鬧起來。 歷史遺留落嚟,正式地,每間舖只係需要向政府交地租,聽講每月每檔幾百至幾千蚊啦。
我喺果欄附近嘅地產舖走嚟走去問過下, 果欄鋪內嘅轉讓全部都係熟人介紹, 藤㨢瓜、瓜㨢藤,極少經過,外面中介人或地產代理做, 所以如果你想喺度租番間舖做生意? 就睇你識唔識人,自己搵下啦。
1990年,果欄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於2009年改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香港依家總共有332棟二級歷史建築物,即係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給予保存嘅建築物, 換句話講,我估果欄都有排係道唔使搬、唔使拆㗎啦。 政府收租又唔多,梗係繼續有得做啦。
買舖 要買得PRO, 投資商舖的確要唔少知識。想問舖,記得搵我哋盛滙啦。
1920年代香港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油麻地果欄Yau Ma Tei Wholesale Fruit Market常簡稱作「果欄」,是香港主要水果批發市場,位於九龍油麻地,北臨窩打老道,南抵石龍街,西為渡船街,東為新填地街。果欄的雛形建於1913年,前身是九龍一處傳統墟市,「果欄」是珠三角一帶對水果批發市場的俗稱。經營的商鋪初期只以草棚搭成,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多幢一、二層高的磚石建築逐漸組成今貌,至今尚可見到不少具戰前特色的裝潢。最初渡船街、窩打老道一帶賣雞、鴨等家禽,東莞街賣菜,而後面是九龍魚市場,果欄的面積比現在小得多,只佔新填地街一帶,而果欄並非只賣生果,主要是賣蔬菜,只有如「福和果菜欄」、「秀和欄」和「大益欄」等幾個大型的果菜欄,直到1965年6月1日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啟用及1974年11月1日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啟用雞欄和菜欄搬遷後,才全部變成果欄。戰後建成的石龍街一帶果欄,由於當時檔主共同聘用同一間建築公司,所以於1952年建成的16個果欄外觀十分相似,地面前端是上落貨物區,欄內存放較遲交收的生果,而樓上多數是用作焗蕉的蕉房或雪房,近年才加裝升降機方便存放生果。1990年,果欄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於2009年12月18日改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現時有二百多戶批發商,處理全港近八成的批發水果。欄商以東莞人為主,同鄉互相介紹來港工作,早年人數比例高達八成,街道如「東莞街」及「石龍街」(取自東莞石龍鎮)也是因此而命名。油麻地果欄日常運作集中在晚上進行,噪音對鄰近居民造成滋擾,而手推車佔用路面又造成嚴重交通阻塞。香港政府早於1969年已計劃重置油麻地果欄,但一直未能落實執行。到了1990年,政府計劃將油麻地果欄遷往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一期,其後因1991年簽訂的《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的諒解備忘錄》,為進行西九龍填海計劃供興建西九龍快速公路往返赤鱲角新機場而擱置,其後政府又計劃將果欄遷往將於1997年年底落成的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二期,可容納蔬菜、蛋品、魚產、活家禽和鮮果五個行業的綜合批發市場,但有關批發業界一致強烈反對。油麻地果欄其後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規劃署在1999年設計了「油麻地市區重建概念模型」,規劃整個油麻地的發展,將果欄變作特色休憩公園。2000至2001年香港政府再為遷置油麻地果欄尋找其他選址,但鮮果批發業界表示不願意搬離市區,希望原址經營,而所有可供考慮的土地均不適用。2007年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提出在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二期的部分範圍預留土地,興建一個專屬的鮮果批發市場,用以遷置果欄之用。通過油尖旺區議會轄下「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鮮果欄商代表表示願意有條件搬遷,其中主要的條件是將來香港全部的鮮果批發,必須集中在新市場進行。政府以自由市場政策不宜幹預市場運作模式為由而作出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