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ANDA FOREVER!
看到一位巴西藝術家 JONINHA 分享了他所創作的「2024瓦干達奧運」設計,不禁佩服他的想像力,除了以各種瓦干達元素設計奧運會徽、聖火炬、會場、門票設計外,還依據各種漫威英雄的能力,抓到各個奧運比賽項目,包括蜘蛛人玩滑板、雷神索爾丟鉛錘(?)、快銀參加陸上競技、水行俠比游泳、浩克比摔角等等,其實根本就可以直接給他們金牌就好,也有一些很謎的對戰像是蝙蝠俠跟綠光戰警打沙灘排球,感覺蝙蝠俠應該會輸吧,然後我蠻想看美國隊長跟超人打拳擊(笑)
.
這些想像畫面都很有趣,不過最讓人玩味的是最後一幕,黑豹要交接奧運會旗的對象,是超人居住的「大都會市(metropolice)」市長弗萊明Fleming 。(本段內文經網友提醒修正)
.
——————————————————
原本還猜想是不是跟駭客任務有關,但查了wiki 資料發現,我認為「大都會市」城市命名,受到1927年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導演費立茲・朗(Fritz Lang)所執導的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ce)》影響,此片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甚至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
.
故事背景設定在電影上映100年後的2026年,人類被分為兩個階層,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權貴和富人都住在夢幻般的富麗大廈裡,每天過著享樂的生活;而貧窮的工薪階層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過著勞碌辛苦的人生。原本兩個階層不太會有交集,故事敘述統治者的兒子與地下城的漂亮女子有了一場意外的邂逅後,開始產生權力平衡的質變,因而展開的一場鬥爭。
.
科幻默片電影《大都會(Metropolice)》是一部反烏托邦式的科幻電影,畫面以偏暗背景色調襯托高對比度前景,製造出一種視覺反差的效果,影響後世對於反烏托邦社會想像的藝術風格,包括1982年的賽博龐克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等。
——————————————————
.
而電影中所呈現未來都市樣貌與女性機械人的形象,也一直影響著後世對未來都市的科幻想像,除了影響了《超人》漫畫創作者之外,許多科幻電影的城市設計藍圖也都本於此片發展。
著名日本藝術家 #空山基 所繪製的女性機器人「Sexy Robot」受到此片影響而創作,#手塚治虫 的漫畫原作《大都會》也是受到本片啟發而創作,後來與《AKIRA》的 #大友克洋、《銀河鐵道999》的 #林太郎 共同創作的動漫電影《大都會》,也都是受到本片啟發。
距離電影描繪的時間,只剩5年,以結果論來說,似乎僅有M型社會的貧富差距可說這部電影是「神預言」,其他一些人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大概只有電動車、與智慧型手機帶來的近未來生活唾手可得,其他關於城市的近未來想像恐怕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
然而藝術創作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承先啟後、開創當代。
近年台灣民眾對設計的討論日盛,在「抄襲與否」的議題上也經常展開攻防思辨。
常在思考,當設計師們在做設計前,也都會看很多參考資料,我認為在設計上尋求所謂的「原創性」時,其實也應如藝術創作般有所依據,追尋脈絡後,找到定位,進而尋求當代的破格創造,而非只是想在安全牌上追尋「視覺經驗的突破」。
而網友們也該努力提升自我的鑑賞經驗值,多讀歷史、多看過去的偉大創作,在看到視覺經驗雷同的作品時,不要急著就說對方抄襲,從中去分析作品間思考的差異,提升討論內容的層次,才不會造成網路批判凌駕設計專業的亂象。
credit
Jonas Pina Ar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一個人的成功感動了你,那他所做出的犧牲會讓你心碎。 If the success of someone has touched you, the sacrifice he made will break your heart. 梵谷:星夜之謎 (Loving Vincent), 2017 ...
100 位 最 偉大 的 藝術家 在 CHOU Y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CHOU YI 周依 X 朋 丁 pon ding /
CHOU YI:「有時候去買個晚餐也能聯想到一連串的故事,或是看到隨意丟在路邊的紙箱、廟裡面的雕刻等等,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靈感,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跟自己玩。」
朋丁近期與藝術家周依 CHOU YI 展開創作合作計畫,將陸續推出掛布、原畫、貼紙、t-shirt,手繪衣服。我們也向CHOU YI提出了一直以來對她的創作歷程感到好奇的問題,將分集推出!!!
PART 1:
CHOU YI 周依 X 朋 丁 pon ding
B.G.M 掛布系列 -『AFTERRNOON 午後 I 庾澄慶』
B.G.M 是 CHOU YI 在2019年與日本藝廊 Le Monde 合作,以台灣90年代歌曲作為主題的主題展覽,這次與朋丁共同精選出幾張作品製作成掛布,希望能在這樣充滿不安、恐懼的時代,在生活上帶給大家一點美好與好心情,我們不能控制事件,但我們能控制我們的心情,掛在家裡Good Vibes!
Work by CHOU YI
photo by Yo yang 楊雅淳 Photograph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尺寸:90 x 67cm
印刷:數位印刷
材質:100% Polyster 厚亮平織布
限量50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預購至6.15 為止,6.18開始出貨⚡
預購連結在第一則留言
*For international orders, please DM pon d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N DING:
音樂、電影和書籍在妳的創作裡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例如《B.G.M》這系列的創作、《倩女幽魂》、《紅樓夢》,可以跟我們聊聊對妳影響最深的音樂、電影或書嗎?
CHOU YI: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影響著自己的想法、創作,有時候去買個晚餐也能聯想到一連串的故事,或是看到隨意丟在路邊的紙箱、廟裡面的雕刻等等,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靈感,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跟自己玩。
我很喜歡各種音樂、漫畫、電影、電視劇、書籍,從小就被港片滋養著,前陣子重看了《倩女幽魂》,覺得實在是太喜歡,就隨意的畫了一張。我最早期的創作都含有一些港片的成份,甚至有胡瓜的土豆麵筋廣告,或是第四台最後面的那幾台大嬌小嬌(台語傳真),畫畫這件事很簡單,我只想畫自己開心的東西,並沒有想要傳達什麼很偉大高深的訊息。但要認真說起影響自己的書真的太多了,garo漫畫是最早期影響我最強烈的漫畫,他讓我知道漫畫原來可以這麼實驗這麼有藝術性,你無法去定義他到底是什麼,隨便擷取一格出來就是藝術啊,放三格進去又變成具有藝術性的漫畫,還有:柘殖義村、林靜ㄧ、安部慎一、手塚治蟲、萩尾望都等太多了,說到漫畫真的會讓我停不下來!
早期的flickr上許多國外藝術家那種自由不受限的表現也讓我學到,藝術、漫畫、繪畫不是被定義的東西,沒有界線,他們影響了我去思考畫畫是沒有框架這件事,讓我自由打開了許多,也因此我不太喜歡被標籤在某個框架裡面,至今也一直在這之中探索中。
《紅樓夢》是近幾年影響我最深的一套書籍,我是聽了蔣勳描述紅樓夢,才發現這故事這麼美這麼奇幻,石頭、神仙,一切都好美,我很喜歡這類故事,類似日本小說家梨木香步的作品,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那種奇幻的氛圍,一直都很吸引我。聽完了紅樓夢的故事,這些描述在我腦袋馬上就有一連串的幻想。
我很常聽到喜歡的歌曲而為它畫一張圖,我喜歡嘻哈、電子、爵士、古典樂、龐克樂等,不受類型限制,早期影響我的是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團員們不只是做電子樂,也做了pop music、鋼琴等不同的嘗試,都很好聽!他們都沒被框架了,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後期影響我的則是Sun ra、Pharoah Sanders,他們的音樂和態度影響我很深,那段期間我也嘗試了許多實驗性的作品,前陣子是DJ Borning,我很喜歡House音樂,那種又俗又正面又有活力的90年代感覺是我很愛的。
近期我開始喜歡聽古代感的古箏音樂,最近都在聽蘇思棣,一邊幻想自己在古代,我想我上輩子可能是唐朝、宋朝或是清朝人吧,古代總是吸引著我,不論是繪畫或是當時使用的器具與建築,或是古人的態度,都讓我覺得很美,野台戲也影響我很多,想不到吧~
會創作《B.G.M》是因為我有一天無意間聽到黃韻玲的《訂做一個他》這首歌,我嚇呆了,太好聽了吧,就開始挖了很多老歌來聽,1980-2000年的台灣超酷的,陳淑撶、藍心湄、庾澄慶、杜德偉、胡瓜、楊烈等等,小時候根本不想聽,長大後認真聽覺得也太酷了,就會覺得大家為什麼要一直過度地去推崇國外的音樂,很多台灣早期的東西現在聽還是很前衛。2019年我在日本原宿的Le monde的展覽特別選了我喜歡的台灣早期歌曲,並且為他們各自創作了版畫,有點故意地取台灣的題材到日本去做展覽,而那次的成效也很好!
近期正在看的書是蔡璧名寫的《醫道同源》,裡面都在談論莊子,看沒幾句莊子說的話就感動而哭了,真想跟莊子交往哈哈哈哈!
蔡志忠的漫畫心經也是近期我很喜歡的書,很推薦,目前正在讀的是《朝一座生命的山》,我覺得藝術家的精神消耗很大,最近對於自己的精神與內在會比較注重,因此這類的書籍也看得比較多,這些也反應在我近期的創作裡,試著讓自己沒有目的沒有目標,並且慢下來活在當下,單純地像小孩一樣享受著畫畫的樂趣。
- 待續
100 位 最 偉大 的 藝術家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陰翳禮讚 ]
本來它應該屬於《知埞》其中一個篇章,因為篇幅及照片問題沒有收錄。
後來才知只是時機未到。主教山配水庫重見天日,也把這個翻出來好好地寫,丹麥地下儲水庫The Cisterns。
超越古蹟與藝廊,關於怎樣透過藝術去尊重城市空間。
全文貼這裡,節錄版另刊於PMQ設計號外。
—————————————
陰翳禮讚
隨著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破土而出,百年建築保留下來,它將會,或者應該變成甚麼?
專家紛紛回顧成功個案——巴塞隆拿大學圖書館Dipòsit de les Aigües,布里斯本地底歌劇院Spring Hill Reservoirs,悉尼休憩花園Paddington Reservoir,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等,前身曾經都是儲水池,後來換個角色,有了新的功能,繼續服務城市。
我曾經到訪其中一個,位於哥本哈根的The Cisterns,腓特烈堡皇宮(Frederiksberg Palace)範圍內,隱藏在綠油油的公園裡。
外面陽光普照,然而當你往地底鑽,明媚之下,有著另一個暗黑宇宙。
先說歷史。
The Cisterns建於1856至1859年間,原為露天設計的開放式水庫,容量1600萬公升,為哥本哈根市內供應乾淨食水。
後來避免水源受污染,1891年以混擬土將水庫完全覆蓋,鋪上草坡,豎起一座噴水池,自此長埋公園下。
直到1933年,市內供水系統更為完善,於是The Cisterns停止運作,獲評為文化遺址,之後開始丟空,繼續不見天日。
事情在1996年有了新的發展。
那一年丹麥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部分古蹟獲研究重新使用,結果The Cisterns於2001年正式成為現代玻璃藝術館,2013年納入為腓特烈堡博物館一員,不同展覽開始在那兒發生。
必須留意的是,The Cisterns並不是另外一座因古蹟活化而來的藝術館,建築結構的奇異,意外地給予藝術家一個具挑戰性的試驗場地:陽光透不進,濕度100%,溫度介乎4°C至16°C,迴音長達17秒——那可以讓它成為怎樣的美術館?
答案是,這裡的展覽,都考慮到儲水庫的特色而刻意設計,透過藝術去呈現暗黑、濕冷、魅惑、神秘莫測等氛圍。
甚至可以說,無論展品為何,儲水庫始終是主角,它本身就是最偉大的一個展覽。
2018年夏天,我曾親身見證過The Cisterns的厲害,其時正值丹麥藝術家Jeppe Hein的破格展覽,IN IS THE ONLY WAY OUT。
那是詭異地刺激的一段旅程,被刺激的是感官:由公園走進水庫,光明到昏暗,眼耳口鼻跟皮膚,一下子完全張開,不自覺地提高警惕。
地面處處水灘,空氣異常陰冷;近乎死寂的空間,包圍你的是一根根石柱,沒半點顏色,剩下一種灰白。
來自地面的水份,長年累月滲入儲水庫天花,形成滴石(這裡是丹麥市內最有名的滴石洞穴),看上去更顯荒涼。
赫然傳來一陣火焰燃起的聲音,看不見火頭,聽覺是熱的,身體感覺依舊冰冷。
沒有燈火通明,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而前方是一面又一面圓鏡,懸在半空,後路照成前路,身在其中,更易迷途。
而鏡子懂得自轉,鬼鬼祟祟地難以察覺,一不留神便被鏡中的自己嚇壞,然後失笑。
雙眼已經忙,耳朵亦不能鬆懈。
場內放了好些頌缽,有人經過就會啟動感應裝置,小球滾下,從而敲響頌缽;愈多人走動,不同角落便會奏出聲音,聰明地利用水庫內的迴音效果,創作觸動毛管的交響樂,而創作者是前來的每一個人,一切隨機,不能複製。
真正的高潮,在於穿越一排牢房般的鐵籠後,遇上最大的一面鏡子,慢慢靠近,再靠近——冷不防鏡後噴出一團烈火,熱空氣襲面而來,整個空間照亮了,身體登時感到暖意,反差強大。
當下如夢魘,然而這一刻最是真實。
種種神秘安排,不為驚嚇,背後寓意讓人感動:冒過寒流,自會珍惜溫暖;經歷過黑暗,才能透徹懂得光明的好。
Jeppe Hein希望用展覽去提醒人們,不要懼怕漆黑,因為那是黎明前的必經階段,只需擁抱之,誠實面對它。
IN IS THE ONLY WAY OUT,勇敢地走進去,前面自有出路。
The Cisterns曾經舉辦過話劇、演奏會、錄像展等,未來還會有更多實驗。
今年的特設展,大膽地把水庫還原,注入清水,放進大型球體藝術裝置,參加者必須乘坐小艇,在水上摸黑看展!
明與暗,冰與火,乾與濕,地上與地下,善用與荒廢,藉由一個儲水庫,頃刻接通——不用聲嘶力竭,毋須大力爭取,一切源於丹麥人對歷史、對建築的一種尊重,而這是常識。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100 位 最 偉大 的 藝術家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如果一個人的成功感動了你,那他所做出的犧牲會讓你心碎。
If the success of someone has touched you, the sacrifice he made will break your heart.
梵谷:星夜之謎 (Loving Vincent), 2017
【留言抽官方T-Shirt,詳情請看文章末說明】
今天要介紹的,是史上第一部全部以油畫拍攝而成的電影《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
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畫家,即便對於藝術完全沒有研究或是興趣的人,也一定聽過他的名字和看過他的畫。他獨特的畫風和像傳奇一樣的故事,讓他被賦予了『現代藝術之父』的稱號。
但Vincent其實卻有著非常坎坷的人生。除了眾所週知的精神疾病之外,他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創作了超過八百幅畫作,但在他37歲過世之前,卻只賣出了一幅畫。一直要到多年之後,他的作品才開始受到關注和欣賞。
作為一部向Vincent致敬的作品,這部電影利用了部分的真人動態補捉,以及結合了超過100名的專業畫家,以每秒12幅畫的規格,製作了超過六萬幅油畫。許多的畫作也參考以及仿造了Vincent的風格,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詡詡如生的梵谷畫展。
美國知名歌手Don McLean在讀完Vincent的傳記之後,替他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Vincent”。其中有一句歌詞寫道:「但願我能告訴你,文生,這個世界根本配不上一個美麗如你的人。」
在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們對這位偉大的藝術家除了有更多的認識之外,也能從這麼多仿造他畫風的畫作中看到了他沒說出口的心事、困擾、以及壓抑。
短短37年的生命,不到10年的創作生涯,卻讓這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落魄畫家,在過世之後成為了藝術界的指標人物。看到他這樣的成就,再去對照他坎坷的人生,更讓他的傳奇多了幾分淒美。
這部我們非常喜歡的作品,推薦給大家!
【抽獎活動】
感謝片商的贊助,我們有兩件官方的《Loving Vincent》T-Shirt要送給大家。只要有訂閱我們頻道的朋友,在2017/11/10(五)23:59之前在這部影片留言,告訴我們你最梵谷的哪一幅畫作(如:星夜),就有機會獨得『Loving Vincent』T-Shirt兩件(M與L各一件)喔!
得獎者將於11/11公布於影片說明中,恕不另行公告。
【得獎名單】
胡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