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平壓大卡關!原來是鼻涕倒流、過敏、鼻息肉在作怪👃👃👃
35歲的阿德平日工作繁忙,周末最喜歡和朋友相約玩水肺潛水,過去往往都能順利下水。來診時自述這次潛水耳壓平衡一直無法做好,下潛後耳朵本來很痛但突然間便不痛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陣天旋地轉,發現自己完全失去方向感,所幸身旁潛伴很快意識到阿德的異狀,趕緊將他拉出水面。
經過問診與檢查,原來阿德在潛水的前一天晚上和朋友開心飲酒,結果喝到吐,以致胃酸逆流至耳咽管開口,造成鼻咽部有腫脹發炎現象,因此耳壓平衡才會發生困難。下潛後耳朵痛感消失又暈眩,則是因為他下水用力過猛不僅僅使得耳膜用力過猛而破裂,他的內耳淋巴管也因為壓力失調而引發眩暈。
有鑑於熱愛潛水的人越來越多,但卻未必認識潛水時可能遇到的耳鼻喉相關問題,以下就來針對幾個常見狀況為大家解說吧!
⭕做好耳壓平衡關鍵:將耳咽管順利打開
我們的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結構組成,平常中耳腔內充滿了空氣,並透過耳咽管和咽喉連接,讓氣體得以進出。不過,耳咽管一般都是關閉的,需藉由打呵欠、吞口水、收下巴等動作,使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收縮而將耳咽管打開,達到耳壓能和外界壓力平衡的作用。
依據波以爾定律,當溫度處於穩定狀態時,氣體的體積和壓力成反比。下潛時因為壓力變大、氣體體積變小,中耳腔裡感受的壓力就會和外界壓力不同,這時便需要耳咽管來幫助平衡中耳腔內外的壓力,即所謂的「平壓」。一般潛水最常使用的平壓方式有兩種:
1.閥式耳壓平衡法:用手指將鼻子捏住,嘴巴吸氣後緊
閉,之後再輕輕從鼻子吐氣。當氣體停留在鼻子中間時
壓力增加,耳咽管就會開啟並把空氣送至中耳腔,所以
會感覺到耳朵有嗡嗡的響聲。
2.法蘭左耳壓平衡法:這是許多自由潛水者常做的一種方
法,同樣是把鼻子捏住,但卻是透由吞嚥口水的動作,
讓肌肉帶動耳咽管使其打開。簡單來說,是用自主肌肉
來調控耳咽管的開關。
⭕鼻塞別輕忽!耳咽管恐被阻塞難平壓
因此,假使鼻腔和耳咽管不夠健康、功能不佳,自然會導致平壓過程出現困難,甚至使耳膜受到擠壓有疼痛感。包含過敏性鼻炎、鼻涕倒流、鼻竇炎、感冒等等,都可能會讓耳咽管變得腫大或有堵塞現象。有趣的是,臨床上碰到不少病人平日多有鼻塞症狀,卻不覺得需要就醫找出問題,直到開始接觸潛水之後發現耳咽管打不開,這才到耳鼻喉科求救。
之前曾有位二十多歲的女病患,十分嚮往不需背氧氣瓶、裝備很輕簡的自由潛水,可是在試著做平壓時卻頻頻失敗,非常挫折來到診所。檢查後才發現她鼻腔內長了一顆很大的鼻息肉,導致只要一吸氣息肉便會將耳咽管開口塞住。經手術切除後再搭配沖洗鼻腔與使用鼻噴劑,情況就此改善許多。
⭕潛水常見不適症狀有哪些?
海水壓力會隨著深度而增加,代表身體進入水中時也會因氣壓帶來變化,其中要格外小心的像是鼻竇、中耳腔、腹部、肺部、胃等空腔,在氣體體積改變後可能造成組織變形或損傷的「擠壓傷害」。因潛水引起的不適,大致有以下幾種常見症狀:
#頭痛:病人經常主述只要一下潛就會感覺頭痛,包括頭部、眼睛上方、臉頰兩側等部位。問題主要出在很靠近腦部的鼻竇,當開口有阻塞或有通氣不順致使壓力不協調,便會引發頭痛。
#流鼻血:有些人甚至是一潛水完就有大量流鼻血的現象,這是因為氣體的擠壓傷害導致鼻黏膜撕裂出血,只不過一開始出血時可能會先積在鼻竇裡,等到出水後 壓力釋放才會一次流出。此外,有蛀牙的人可能也會在下水後因氣體的壓力傷害而有牙齒出血症狀。
#暈眩:若平壓過程過於用力或姿勢不對,亦可能造成內耳圓窗破裂,導致內耳淋巴流出而發生嚴重暈眩,在海底下形成致命風險。
#空氣栓塞:這是一個常見但非耳鼻喉科的症狀,即血管被空氣堵塞。通常是因為下潛與上浮速度過快,氣泡或其他氣體跑到關節、血管裡,或是氣體在肺部過度膨脹,而有胸悶、胸痛、氣胸、肺氣腫、局部皮下氣腫或頭痛、關節痛等栓塞不適。
⭕把握6要點,避免潛水傷害
希望享受潛入海底的樂趣,無論是哪一種潛水方式,安全絕對是第一守則,建議務必注意幾點:
✅有任何鼻子或感冒問題需先妥善處理,特別是有用藥者
要先和醫生討論,因為某些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導致嗜
睡,以致下水後容易迷失方向感或發生其他意想不到的
危險。
✅若是因內耳不平衡或耳朵構造有問題造成的暈眩,比較
不建議進行潛水。假如是因為貧血或血壓較高導致暈
眩,經醫師評估安全無虞後,原則上應該也不會有什麼
問題。
✅下水遇到阻礙如耳壓無法平衡時,都不可有用力過猛或
逞強行為,一旦超過身體能負荷的範圍,也會提升危險
性。
✅盡量避開菸酒,可能會讓鼻黏膜變得腫脹或引發胃食道
逆流,難以有效做好平壓。
✅不可戴耳塞,耳塞會將外耳道和耳膜之間的氣體壓住,
反而使擠壓情形變得更嚴重。
✅不可單獨進行,無論是多麼熟悉的海域或以前潛水一直
都很順利,每一次下水皆應有潛伴陪同,彼此支援。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雖然潛水有助放鬆、紓壓,很多人都把它視為一種休閒運動,我也碰到不少人常常是朋友一揪就去上課、接著便馬上下水了。可是潛水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極限運動,如果沒有經過合格專業的醫師評估,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建議除了遵從潛水教練的指導之外,下水前應向耳鼻喉科醫師諮詢,經整體評估確保適合從事後再進行,且須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為。
#潛水醫學門診
#好久沒潛水了
#快悶壞了
鼻子構造鼻塞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鼻中膈彎曲未矯正!難怪頭痛、鼻塞怎麼吃藥都治不好😭😭😭
「明明我小時候鼻子就動過手術了,怎麼現在還是鼻塞得厲害?」42歲張先生來診時說自己左邊鼻子老是塞住不通,到處求醫、做了過敏性鼻炎治療,也服用了益生菌……,但都不見效果,多年來只能用一側鼻孔呼吸。
初步檢視他的鼻子後,明顯可看到兩邊鼻孔大小不同,再經檢查後發現病患的整片鼻中膈歪到左邊。最後遂透過「結構式鼻整形」手術重新幫張先生的鼻中膈完整塑型,終於讓他恢復通暢呼吸。
✅將近八成的人都有 #鼻中膈彎曲!何時該治療?
之前提過容易導致長期鼻塞的原因,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是下鼻甲肥大問題,另一個則是「鼻中膈彎曲」了。我們的鼻子藉由鼻中膈將兩個鼻腔分隔開來,就像把空間區分為左右兩側且支撐整體構造的隔間牆一樣,通常是在鼻子中央。不過,由於發育成長的過程裡會因為鼻中膈軟骨成長速度和鼻腔發育速度不一致,而出現自然的偏移,可以說大約70~80%的人都有鼻中膈彎曲現象。另有少數患者會因外傷或碰撞,造成後天的鼻中膈彎曲。
輕微的鼻中膈彎曲,其實並不需要特別治療。但是,當鼻中膈偏移情況比較嚴重,致使鼻腔有較大程度的堵塞時,就算病人沒有過敏性鼻炎,也會備受鼻塞、呼吸不順暢所苦,甚至部分病患還會有鼻子歪斜、不對稱等外觀變化,這時就需要比較積極地處理了。
此外,要是鼻中膈彎曲阻塞到鼻竇開口時,會比較容易有鼻竇炎的發生;壓迫到中鼻甲則會引發「#中鼻甲症候群」,導致病人每每感冒、鼻黏膜腫脹壓到鼻中膈彎曲位置時便會產生 #鼻源性頭痛;而長期過敏性鼻炎又合併有鼻中膈彎曲的人,也常發生一打噴嚏、流鼻水就頭痛的狀況。
✅鼻中膈矯正沒做好,當心鼻中膈穿孔、馬鞍鼻等後遺症
「藥吃了為何不會好?」由於鼻中膈的軟骨、硬骨在成年後都已定型,使用藥物雖能緩解鼻子堵塞不通症狀,但對於改善鼻中膈彎曲這種來自結構上的問題並無太大幫助,當然也就反覆鼻塞了。想徹底解決鼻子嚴重阻塞,通常需要根據鼻中膈彎曲的地方以手術方式來做矯正。目前臨床較常見的手術有「#鼻中膈鼻道成形術」和「#結構式鼻整形」。
「鼻中膈鼻道成形術」是傳統耳鼻喉科的常規手術,是將患者兩邊鼻黏膜從鼻中膈剝離後,再切除彎曲的鼻骨,最後把黏膜覆蓋回到原位。手術局部麻醉即可進行,隔天將填塞物清除後便可恢復,術後也不用放置固定板。
要注意的是,因鼻中膈具有支撐鼻腔整體結構的功能,所以鼻骨移除的多寡或位置都必須仔細拿捏,需將位在鼻中膈上方跟前方約1~1.5公分的L形鼻中膈軟骨保留好,否則手術完成反而造成鼻子變形了,比方可能出現鼻背下凹有如塌鼻子的「馬鞍鼻」,或是鼻頭下垂的「鸚鵡鼻」等等。
除此之外,「鼻中膈穿孔」也是可能的併發症之一,顧名思義是指鼻中膈破了一個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在鼻中膈移除骨頭時沒把兩邊鼻黏膜留好,導致黏合時中間產生空隙;或是手術時黏膜未受到損傷,但病人本身有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不佳,致使癒合能力低弱而產生破洞。如果鼻中膈穿孔嚴重的話,甚至會讓患者在呼吸時發出有如吹口哨的咻咻聲響。
✅「結構式鼻整形」一次解決鼻塞、塌鼻困擾!
「結構式鼻整形」是針對某些特定的鼻中膈彎曲所必須採取的鼻整形手術,由於是針對改善鼻道呼吸功能的整形,所以又稱為「功能性鼻整形」。這是將鼻中膈整個游離開後,再搭配自身的軟骨組織重新組裝、塑型的手術,一般來說鼻中膈彎曲位置偏前端與偏上端的病人可能就需要採取此手法才能完全矯正鼻中膈彎曲。進行此項手術必須全身麻醉,術後需在鼻樑覆蓋鼻外固定板約一週時間,以穩定鼻子外型;至於鼻塞症狀,病人術後約莫兩三天便可顯著感受到呼吸恢復通暢囉!
臨床上許多接受「結構式鼻整形」手術矯正鼻中膈的患者,不但就此改善了鼻部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鼻子外觀也因為軟骨的適時填補而變得挺直、比例更好看,可說是一舉兩得!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儘管有患者在傳統鼻中膈矯正手術後會出現某些後遺症,但通常都在少數,大家不用太過擔心。只要執刀醫師具備足夠的專業且經驗豐富,都能精確的診斷與評估,及時發現病患鼻中膈軟骨過軟或是保留下來的L型鼻中膈軟骨不夠穩固等問題,並透過適當方式處理,即可避免術後反倒出現鼻子坍塌、變形,或者還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的狀況。
#鼻塞
#鼻中膈彎曲
#鼻過敏
#陳亮宇耳鼻喉科
#台中耳鼻喉科
鼻子構造鼻塞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前全球持續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呼吸」原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身理本能;現在則被正視為維持生命穩定運作之重要關鍵。呼吸的意義,在於使空氣能順利進出肺部,過程中吸進氧氣並呼出二氧化碳,以幫助人體進行氣體交換,才能維持人體正常運作
知道該如何呼吸嗎?是用鼻子、嘴巴還是口鼻並用呢?透過人體結構進行基本的功能聯想,便能很快得出答案,「鼻子」是拿來呼吸,而「嘴巴」當然是用來吃東西的!鼻子是整個呼吸系統的起點,內部構造即被設計用來進行呼吸的,鼻腔內黏膜溫暖且潮濕,是用來協助吸入氧氣;鼻毛用來阻絕塵埃;而鼻竇則能與鼻腔配合,用以調節吸進的空氣溼度及溫度,還可過濾髒空氣;而鼻子呈彎曲狀更是為了調節進氣的速度,人類因擁有專屬的呼吸器官,才得以隨心所欲的自在呼吸
人平均每日呼吸兩萬次,每分鐘呼吸20-30回,每日用鼻子吸入約4-5公升的氣體;而用嘴巴呼吸者,則是會吸進超過6公升的氣體,進而出現過度換氣現象。俄羅斯呼吸專科醫師Konstantin Buteyko便曾提到,若用嘴巴呼吸,容易引起口乾、口臭及失眠等情況,且當口部吸入過多氧氣時,將造成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間失衡。亦可能導致血管變窄或平滑肌收縮,而減少人體主要器官的血流量,衍生出腦血管、神經、肌肉、骨骼、呼吸及循環等各大系統之連鎖障礙效應,還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若長期以不當方式呼吸,且換氣過當,損害健康的力道不堪設想,實不可輕忽!以下總結「5個用鼻子呼吸的理由」,特別在非常時期,務必謹慎為自己好好增一口氣!
❶平衡氣體
鼻子呼吸是人體最自然的呼吸方式,穩定的氣體交換能保持體內的氧氣與二氧化碳平衡,血液酸鹼值也得以維持穩定。若用嘴巴呼氣,則容易呼出過多的二氧化碳,使得氧氣交換時效率降低
❷優化睡眠
經由鼻子呼吸可以對氣脈造出一個回壓,匯集在鼻腔後方氣脈交會的地方,可以有效地打通氣脈的結,同時也可以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所以,養成使用鼻子呼吸的習慣,對睡眠和體質轉變是一個主要的關鍵
❸濾淨空氣
鼻腔內黏膜的表面有大量的纖毛,其具有潔淨功能,在向鼻咽部有序擺動的過程中,能清掃掉黏附在鼻腔表面的雜質。所以鼻腔能發揮過濾灰塵與淨化空氣的作用。不過面對PM2.5細小的顆粒以及微小病菌,仍會逃過纖毛的「審查」,建議平時可配戴口罩及善用空氣過濾器,以提升防護力
❹提升氧量
用鼻子呼吸所產生的血液含氧量高出用嘴呼吸的10~15%。由於鼻子吸氣時,鼻竇會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會讓肺泡的血管擴張,進而增加血液含氧量;另外,鼻腔黏膜可以回收八成空氣中的水分,但當用嘴巴吸氣時,咽喉會提供水分去濕潤吸入的空氣,且嘴巴呼氣時無法回收水分,便會造成身體水分散失,而感到口乾舌燥
❺安定心緒
根據美國醫學博士 理查P.布朗(Richard P. Brown, MD)在《呼吸的自癒力:簡單幾步驟,降低壓力和焦慮,提高專注力,帶來情緒的平衡》書中曾指出,人體細胞具有自我療癒的能力,透過呼吸練習,可啟動身體自癒力。用以抒解焦慮、憂鬱、創傷引發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當妥善運用鼻腔呼吸至肺部後,血壓跟著隨之安定,血液循環也顯得平穩許多
#ButeykoMethod呼吸法
此呼吸練習是由俄羅斯 呼吸專科醫師Konstantin Pavlovich Buteyko所建立,用以協助疏通鼻塞症狀並有助維持身心平衡穩定
1.不需特定姿勢,只要保持身體和心情放輕鬆
2.閉口後讓舌頭輕微頂到上顎
3.鼻子緩慢吸氣,吸力來源是橫隔膜向下拉,不要靠闊胸運動來吸氣
4.鼻子緩慢吐氣,吐氣時靠橫隔膜回彈的力道,並輕鬆發出hmm~的聲音,去感覺鼻腔周圍有震動感
5.呼吸過程嘴巴都要閉起來
6.持續進行呼吸直到口中充滿口水為止
#凱鈞話重點
#5個用鼻子呼吸的理由
鼻子構造鼻塞 在 腦袋空空」 鼻塞不是病? 卻恐是健康警訊! 耳鼻喉科陳敏隆醫師 的推薦與評價
鼻塞 成因眾多,鼻過敏、鼻息肉、鼻腔構造異常、鼻外傷, 甚至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病因!。 鼻塞最常源自於鼻炎, 「過敏性鼻炎」讓人鼻黏膜水腫、流鼻水、 ... ... <看更多>
鼻子構造鼻塞 在 下鼻甲肥大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 鼻子內部構造,鼻子部位名稱,鼻竇炎在Instagram上2023年該注意什麼? ... 再此說明我是做鼻子過敏手術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大絕對不是什麼割包皮或 ... ... <看更多>
鼻子構造鼻塞 在 腦袋空空」 鼻塞不是病? 卻恐是健康警訊! 耳鼻喉科陳敏隆 的推薦與評價
鼻塞 成因眾多,鼻過敏、鼻息肉、 鼻腔構造 異常、鼻外傷, 甚至腫瘤… ... 鼻塞 最常源自於鼻炎,「過敏性鼻炎」讓人鼻黏膜水腫、流鼻水、 鼻塞 ;空氣汙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