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魏澤爾練兵
中原大戰後,暫時解決內部紛爭並樹立領導權威的老蔣得以開始推動各項政策,同時,在內戰中證明自身實力的魏澤爾也得以獲得較大力度的支持整頓中央軍。
首先魏澤爾開始強化對特種兵的建設。
在魏澤爾之前,國軍隊兵種概念非常模糊,最好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交通科」。在1928年成立的交通科,需要負責部隊人員、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物資的運輸流通事宜,還有資訊的傳遞。不懂什麼意思?那我換句話說:只要涉及交通載具,還有資訊流通,交通科都必須管。結合實際業務就是:衝鋒的戰車是交通工具,所以交通科要管;運糧的馬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傳遞資訊以及物資的鐵道系統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負責溝通的通訊設備也是業務範圍,所以交通科要管......天哪!這業務量之龐雜,簡直把交通科往死裡逼,不僅人員負擔過重,而且大雜燴的結果就是造成效能極差,樣樣有但也樣樣鬆,這無疑成為德國顧問重點改造的對象。
因此在魏澤爾任內,他首先讓交通科分成兩個團,第一團負責通信事宜,第二團負責汽車及鐵路部隊(恭喜以後不用再管牛驢馬羊了),之後更讓讓通訊業務從交通科獨立,正式成立陸軍通信兵團。另外他還建立工兵、輜重科、通信科等學校 (也就是今天陸軍後勤訓練中心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的前身),可謂今日國軍眾多兵種的老祖宗。
而眾多特種單位中,魏澤爾對於炮兵的改良尤感迫切。炮兵,作為戰場上最重要的支援部隊,中國在這方面的建設卻是慘不忍睹 數量缺少、器材老舊落後、缺乏瞄準及觀測單位、廠牌不一造成後勤極大負擔,而且操作人員缺乏訓練更沒有新式火炮運用的概念。
魏澤爾對此特別建立炮兵射擊訓練場督促官兵勤加訓練,並採購新式火炮成立新式炮兵旅,日後的國軍炮兵部隊,基本都延續了魏澤爾訂定的訓練模式,而這也是魏澤爾練兵期間,影響最為深遠的環節。
在強化特種兵的同時,魏澤爾對於陸軍中的主角─步兵,也開始整頓。
提到民國初年的歷史,相信大家立刻會聯想到一個狀況:軍閥混戰。各大派系之間的戰役,像是: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反奉戰爭......規模動輒超過數十萬人。但詭異的是,我們對戰役的記憶只有誰跟誰打、最後是誰贏,可中間過程是一片空白,甚至連傷亡數字都沒有確切結果,因此也沒聽過哪一場民初戰爭會用上「慘烈」的形容詞。難道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事實上,民國時期的內戰絕大多數都是擊潰戰。
啥叫擊潰戰?就是雙方拉好架式,接下來正面互懟,之後勢弱的開始敗逃,勢強的開始追擊;追的那一方主要也不是殺敵,主要都在搶物資或是抓俘虜,逃的一方就比較累了,除了考驗心肺耐力,過程中還要順便扔掉軍服裝備,準備隨時回老家。
覺得老ㄕ瞎說?那我舉幾場比較有名的內戰戰役。
首先是皖系軍閥段祺瑞討逆擁護清朝復辟的張勳,當時段祺瑞只開了一炮,張勳手下的5000辮子軍立刻四散逃跑,而且為了避免逃兵身分被發現,他們還立刻割下辮子扔的整個北京城到處都是。這場戰役結果,累壞了負責掃大街的清潔人員,可人實際上死沒幾個。
再來是國民黨北伐對決直系軍閥吳佩孚,當時雙方在汀泗橋戰鬥決戰,吳佩孚還設下督戰隊,號稱退者殺無赦,好去激勵底下士兵跟對方硬剛,結果還是國民革命軍比較凶猛,擊敗吳佩孚的2萬大軍。可國軍最終統計戰果,也不過是傷敵數百、俘虜2千。當時人對此戰的評價是:「吳佩孚的兵不怕死、國民革命軍是不知死。」描述當時的作戰說到底就是比誰膽大。
由於比的是短時間的一鼓作氣,民國的內戰其實有點像放大版的群架,雙方盡量召集人馬後是一擁而上的混戰,什麼戰術展開、兵種配合全都用不上,敗退的人則一潰千里,完全無法組織像樣的反擊或是徐徐而退(請大家務必記住這一點,這樣的場景將在之後的描述再次出現)。
所以在1930年,國民政府曾頒布三種師級單位的編制:
甲種師
每個師有3旅,每個旅有2團,支援部隊另有1個騎兵連、3個炮兵連、3個工兵連、1個輜重連、1個通信連,以及師直屬特務連。
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支援部隊跟甲種師一樣。
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與前兩種師相比,支援部隊少了特務連、通信兵連。
這三種編制的共同之處,就是塞滿6個步兵團,企圖利用龐大人數進行密集的正面進攻,體現當時中國內戰的用兵習慣。
當然,若要追本溯源,以上編制其實是參考一戰前的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在一戰初期就是3旅2團編制。可在一戰開打後,各國很快發現,當密集式的衝鋒遇上機槍陣地無疑是送頭自殺,而且龐大的人數容易造成調動上的笨拙,單位間的通訊流暢更是大打折扣。所以各國,尤其是強調機動作戰的德國,早已對編制進行改組調整。
所以當魏澤爾看到中國軍隊在一戰已過去10多年,卻仍使用在實戰中被驗證為落伍的編制,很快提出德國在一戰後的師級新編制:2旅4團。並讓陸軍第2、3、9、25、87及88師接受新式訓練以及部隊整編,這六支部隊就被冠上「整理師」的名號,其中尤以87、88兩師的執行最為徹底。
這時就要岔出去先提87、88,這兩個會在之後描述中成為主角的部隊歷史淵源了。
時間追朔到1924年,蔣介石就任黃埔軍校校長的時候,為了維護校長安全於是成立的衛兵隊,隨著時間發展,衛兵隊開始不斷擴張成特務營→警衛團→警備師,甚至後來擴增成警衛第一師跟警衛第二師(從百餘人擴增成2萬人,這發展夠猛吧)。
之後在1931年,這年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於要警衛的對象消失了,部隊也只好改名,警衛第一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7師、警衛第二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現在知道為何這兩支部隊為何會被重點照顧了吧?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御林軍,是關係最鐵的部隊。
被視作鐵桿的部隊,當然不能讓等閒之輩率領。87師的師長王敬久,88師第一任師長俞濟時、接任師長孫元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他們對於曾經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極度忠誠,同時也在中央軍將領裡資歷威望最深(畢竟所有從中央軍校畢業的人都要稱呼他們為「學長」),由此可見蔣介石已經把德式訓練新軍和自己牢牢地綁在一起。
同一時間,蔣介石的小舅子,當時主掌財政的宋子文找上魏澤爾表示:「我底下有支部隊,希望你們德國顧問能來幫忙訓練 (然後小聲表示: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給你很多方便喔)。」能夠跟管錢的建立好關係,魏澤爾自然樂見其成,這也讓一支當時頗為特殊的部隊也染上德式訓練色彩,那就是歸屬財政部管轄的「稅警總隊」。
稅警部隊
稅警總隊是在1930年,原先為了查緝走私鹽以及鞏固海關安全而成立,其性質有點類似今天的海巡署。至於推動稅警總隊的重要創立者,就是當時的財政部長、宋美齡的哥哥、蔣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
有如此雄厚背景的後台,加上當時洋人希望稅警總隊能發揮良好功用,好使他們能在中國擁有較穩定的投資環境,因此稅警總隊在補給裝備上非常佔優,人員素質也要求較高。
以裝備而言,稅警總團在1929年裝備了18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Carden Loyd Tankette)。這款由英國研發的坦克,就算是以當時眼光來看,都是迷你的存在,該車重約1.5噸(被稱為現代坦克雛型的法國雷諾FT-17坦克雖也是輕型坦克,但好歹有7公噸),武器只有一挺機關槍,裝甲厚度5~9公厘……這防禦力大概一把反坦克步槍就能輕易被貫穿。
即便能力值不高,這卻是當時國軍唯一裝備的坦克(順帶一提,最先裝備坦克的中國部隊則是東北地區的奉軍,他們所裝備的,是法國雷諾FT-17坦克,只不過奉軍的坦克沒有坦克炮,而是用機槍作為主武器,也就是說軍的坦克是改弱版)。稅警有坦克而陸軍沒有,用誇張一點的比方,就是今天中華民國海軍最強戰力是驅逐艦,但海巡署卻裝備了輕型航空母艦,形成一種警察比軍隊火力還強大的詭異場景。
(大概是察覺到詭異的現況,這批戰車在同年的3月1日就移交給陸軍教導第一師騎兵團接收,最初這批坦克部隊被叫機槍排,之後很快改名為戰車隊,國軍這才出現正式的出現坦克編制。)
以人員素質來看,稅警隊謝絕文盲加入,並要經過3~6月試用期通過後才算正式錄取,因此稅警的教育程度比大部分陸軍士兵都高的多,這也代表他們可塑性較強,能進一步接收更精深的軍事知識;而許多管理層的幹部更是留美出身,像第一代總團長王賡畢業於西點軍校(順帶一提,王賡最有名的事蹟並不是他的軍事成就,而是他的好友徐志摩綠了他一把,導致他跟妻子陸小曼離婚)、第一團團長趙君邁以及日後新成立的第四團團長孫立人則是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所以稅警部隊當時洋溢著當時中國少見的美式訓練風格。
何謂美式訓練風格呢?我們不仿看看第四團團長孫立人是如何狠操他的士兵。
第四團的訓練內容如下:「早上四點起床後,先跑個3公里醒醒腦(嫌多嗎?放心,之後會增加到5公里),之後開始進行當天的戰術動作操演。每周操課六天,然後第七天休假......錯!是進行內務及武器檢查,不時再升級成高裝檢一下。行軍訓練方面,官兵一律揹背包(內含子彈50發、炒米2天份、手榴彈2枚、圓鍬或十字鎬、軍服、換洗衣物、日用品,也不過20公斤重罷了),身上掛著乾糧袋(通常裡面會用炒米)、水壺、子彈帶、槍枝(大約3公斤),在這種情形下一天要推進50~70公里(一種從北車跑到新竹車站的概念)。射擊方面,每名士兵需熟練操作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砲,並在每年年中進行實彈測驗,打得好就每個月發津貼2~4元,打不好,孫團長直接下場親自教學......然後把你給幹到飛天。休息時間,孫團長則會把全團帶到連雲港去游泳,時不時組織賽跑比賽。」
以上訓練我想用一句話粗略總結:保證讓你軍旅生涯過得很充實。
雖然軍官組成很美式,不過在中德軍事合作的大環境下,稅警總團的步兵依舊裝備德國軍械,為了學習操作,稅警於是和德國問問團合作,請了8位教官指導器材維護的事宜。
對於魏澤爾以及其他德國顧問來說,稅警雖然也接受指導,但純粹度畢竟不及87、88師等重點培訓部隊。而且稅警的作用也比較不用於戰場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所以並非關注的焦點。只是誰也想到,日後卻是這批稅警成為延續德式訓練最久的存在。
圖片為:
推測為稅警總團的士兵,可確定的是他們手持原產自德國的毛瑟手槍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因校址設於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軍校在此辦到第七期,1930年9月遷往南京,...
黃埔軍校16期 在 公民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黃埔父親 的 💧中秋淚💧
他抗戰救國害祖母被共匪掃地出門⋯
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的父親早逝
他是因為抗戰
遠征緬甸 負傷,感染肝炎,
轉化成肝硬化後,吐血而亡⋯⋯。
但是,我最忘不了的 卻是
每逢佳節
父親和他帶來台灣的
那群子弟兵、老表們
佳節相聚,對泣的啜泣聲⋯⋯
父親終身最大的痛
不是 日本人 在他身上
留下的槍傷
而是 中國人 的共匪
對他母親的迫害
只因為他是
黃埔17期的「反動軍官」
他的大陸家人
因此都成了「反革命家屬」
他的母親,也就是 我的祖母
被定罪為「反革命地主婆」
沒收所有家產
掃地出門
流落在外,乞討凍餒而死⋯⋯
💧 💧 💧 💧 💧 💧 💧 💧
祖母的悲劇
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
比比皆是
但是,對父親而言
卻是難以承受的 錐心之痛⋯⋯
我們黃家是地方望族
父親更是黃家第一個大學生
他離家負笈廣州中山大學
祖母已是 萬般不捨
想不到
在抗戰 最艱困的時刻
他又投筆從戎
在黃埔一期的鄉賢
郭禮伯中將的引介下
進入黃埔17期 廣州四分校
祖母聞訊後
簡直是
哭斷肝腸⋯⋯
黃埔四分校為了躲避戰火
一路從廣州播遷到廣西桂林
後來,更播遷到了貴州的獨山
父親的「入伍訓練」
就是在長途行軍跋涉中完成的
但是,剛在獨山安頓下來
昆崙關之役 戰事吃緊
基層軍官傷亡慘重
四分校奉命派出
在學的16期第9總隊
和17期第5和第8總隊的學生
跋赴戰場 充當排長
父親就此踏上抗戰征途⋯⋯
直到他在遠征軍
緬甸 密之那之役中
身負重傷送醫為止⋯⋯
八年抗戰
是黃埔軍校最光輝的一頁
當時,民智未開
許多國軍戰士
都是從農村徵調甚至「拉伕」而來
年輕的黃埔軍官
必須身先士卒,帶頭衝鋒
基層軍官傷亡之慘重
使得父親的戰傷
顯得微不足道⋯⋯
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
基層黃埔子弟的捨生忘死
造就了
杜聿明、廖耀湘、鄭庭笈⋯等名將
父親只得到一紙「戰場傷亡診斷書」
和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
以及 終身未癒的
肝炎感染和「戰場創傷症候群」
常在半夜的噩夢中
嘶吼尖叫顫抖而醒⋯⋯
父親從沒誇耀過自己
挺身而出捍衛國家的英勇
倒是 終身耿耿於懷,覺得
連累了他母親、他的家人
他無求於國家、民族
對他一番愛國血忱
有所回報
但是,對於共匪
因他投考黃埔 抗戰救國
而罪延親族
甚至凌辱、折磨他母親
不得善終
他的憤怒和不平
凝聚在他的著作
「血海深仇」中⋯⋯
當然,在民國 四、五十年代
他還不知道
他那些抗日長官們的下場
這批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刻
的 衛國英雄 , 黃埔將領
只要沒能到台灣的
後來都成了 中共的階下囚
與日軍戰犯一同關在
「撫順戰犯管理所」
刑期 最起碼都是十年起跳⋯⋯
關最久的,如黃埔一期的黃維中將
則整整關了二十五年
簡直堪比 罪大惡極 的 江洋大盜
至於,像我父親那些名不見經傳的
黃埔基層軍官、抗戰老兵
不是被槍決鎮壓
就是終生勞改⋯⋯
直到1982年,美中簽訂「817公報」
中共為了向美國
展現對台 和平統戰
才宣告「寬大釋放」
全部在押「戰犯」⋯⋯
但是,黃埔老兵
卻已經 幾乎
摧殘殆盡了⋯⋯
諷刺的是
侵華的日軍戰犯
卻早早在1956年
中共就全部釋放回日本去了⋯⋯。
😭😭😭😭😭😭😭😭😭😭😭😭
相對而言,
被中共打跑
逃到 台灣的 黃埔子弟
當然是相當幸運的
今年九月二十九日,
是黃埔在台「復校」七十週年
換言之,也應該算是
「黃埔」被中共解放軍
打跑到台灣的「校恥日」
想不到,卻有些「榮辱不分」
的黃埔校友
卻開起了「慶祝大會」
天啊!黃埔被打到台灣來
很光榮嗎?
很值得慶祝嗎⁉️⁉️⁉️⁉️⁉️⁉️⁉️⁉️
更想不到
有一個率先舔共的
黃埔退役上將陳廷寵
居然在「慶祝大會」上
大放厥辭
臭表他們才是
「中國人的 驕傲的 象徵」
今天是中秋節
回想起我黃埔老爸
生前每年的中秋淚
我就忍不住
想痛罵這批
沒為國家打過仗、流過血
退伍後反而去舔共的
「太平退將」們
真是恬不知恥!
而陳廷寵貴為上將
不為死難於共匪之手的
黃埔前輩們討公道
還成了帶頭舔共
敗壞黃埔精神 的 「黃埔膿頭」
更是「恬不知恥」中的
「無恥之尤」⋯⋯⋯!
還好意思說什麼是:
「中國人的 驕傲的 象徵」⁉️⁉️⁉️⁉️
黃埔軍校16期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土地認同需要時間可以理解,但是若連敵人是誰都不知道或是選擇性遺忘,就是成為「賣國賊」的開始
有人面對恩怨、面對威脅的重要性,不如一張人民幣的厚度
黃埔父親 的 💧中秋淚💧
他抗戰救國害祖母被共匪掃地出門⋯
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的父親早逝
他是因為抗戰
遠征緬甸 負傷,感染肝炎,
轉化成肝硬化後,吐血而亡⋯⋯。
但是,我最忘不了的 卻是
每逢佳節
父親和他帶來台灣的
那群子弟兵、老表們
佳節相聚,對泣的啜泣聲⋯⋯
父親終身最大的痛
不是 日本人 在他身上
留下的槍傷
而是 中國人 的共匪
對他母親的迫害
只因為他是
黃埔17期的「反動軍官」
他的大陸家人
因此都成了「反革命家屬」
他的母親,也就是 我的祖母
被定罪為「反革命地主婆」
沒收所有家產
掃地出門
流落在外,乞討凍餒而死⋯⋯
💧 💧 💧 💧 💧 💧 💧 💧
祖母的悲劇
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
比比皆是
但是,對父親而言
卻是難以承受的 錐心之痛⋯⋯
我們黃家是地方望族
父親更是黃家第一個大學生
他離家負笈廣州中山大學
祖母已是 萬般不捨
想不到
在抗戰 最艱困的時刻
他又投筆從戎
在黃埔一期的鄉賢
郭禮伯中將的引介下
進入黃埔17期 廣州四分校
祖母聞訊後
簡直是
哭斷肝腸⋯⋯
黃埔四分校為了躲避戰火
一路從廣州播遷到廣西桂林
後來,更播遷到了貴州的獨山
父親的「入伍訓練」
就是在長途行軍跋涉中完成的
但是,剛在獨山安頓下來
昆崙關之役 戰事吃緊
基層軍官傷亡慘重
四分校奉命派出
在學的16期第9總隊
和17期第5和第8總隊的學生
跋赴戰場 充當排長
父親就此踏上抗戰征途⋯⋯
直到他在遠征軍
緬甸 密之那之役中
身負重傷送醫為止⋯⋯
八年抗戰
是黃埔軍校最光輝的一頁
當時,民智未開
許多國軍戰士
都是從農村徵調甚至「拉伕」而來
年輕的黃埔軍官
必須身先士卒,帶頭衝鋒
基層軍官傷亡之慘重
使得父親的戰傷
顯得微不足道⋯⋯
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
基層黃埔子弟的捨生忘死
造就了
杜聿明、廖耀湘、鄭庭笈⋯等名將
父親只得到一紙「戰場傷亡診斷書」
和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
以及 終身未癒的
肝炎感染和「戰場創傷症候群」
常在半夜的噩夢中
嘶吼尖叫顫抖而醒⋯⋯
父親從沒誇耀過自己
挺身而出捍衛國家的英勇
倒是 終身耿耿於懷,覺得
連累了他母親、他的家人
他無求於國家、民族
對他一番愛國血忱
有所回報
但是,對於共匪
因他投考黃埔 抗戰救國
而罪延親族
甚至凌辱、折磨他母親
不得善終
他的憤怒和不平
凝聚在他的著作
「血海深仇」中⋯⋯
當然,在民國 四、五十年代
他還不知道
他那些抗日長官們的下場
這批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刻
的 衛國英雄 , 黃埔將領
只要沒能到台灣的
後來都成了 中共的階下囚
與日軍戰犯一同關在
「撫順戰犯管理所」
刑期 最起碼都是十年起跳⋯⋯
關最久的,如黃埔一期的黃維中將
則整整關了二十五年
簡直堪比 罪大惡極 的 江洋大盜
至於,像我父親那些名不見經傳的
黃埔基層軍官、抗戰老兵
不是被槍決鎮壓
就是終生勞改⋯⋯
直到1982年,美中簽訂「817公報」
中共為了向美國
展現對台 和平統戰
才宣告「寬大釋放」
全部在押「戰犯」⋯⋯
但是,黃埔老兵
卻已經 幾乎
摧殘殆盡了⋯⋯
諷刺的是
侵華的日軍戰犯
卻早早在1956年
中共就全部釋放回日本去了⋯⋯。
😭😭😭😭😭😭😭😭😭😭😭😭
相對而言,
被中共打跑
逃到 台灣的 黃埔子弟
當然是相當幸運的
今年九月二十九日,
是黃埔在台「復校」七十週年
換言之,也應該算是
「黃埔」被中共解放軍
打跑到台灣的「校恥日」
想不到,卻有些「榮辱不分」
的黃埔校友
卻開起了「慶祝大會」
天啊!黃埔被打到台灣來
很光榮嗎?
很值得慶祝嗎⁉️⁉️⁉️⁉️⁉️⁉️⁉️⁉️
更想不到
有一個率先舔共的
黃埔退役上將陳廷寵
居然在「慶祝大會」上
大放厥辭
臭表他們才是
「中國人的 驕傲的 象徵」
今天是中秋節
回想起我黃埔老爸
生前每年的中秋淚
我就忍不住
想痛罵這批
沒為國家打過仗、流過血
退伍後反而去舔共的
「太平退將」們
真是恬不知恥!
而陳廷寵貴為上將
不為死難於共匪之手的
黃埔前輩們討公道
還成了帶頭舔共
敗壞黃埔精神 的 「黃埔膿頭」
更是「恬不知恥」中的
「無恥之尤」⋯⋯⋯!
還好意思說什麼是:
「中國人的 驕傲的 象徵」⁉️⁉️⁉️⁉️
黃埔軍校16期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因校址設於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軍校在此辦到第七期,1930年9月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高雄。長洲島位於珠江中央,四面環水,環境幽靜。島內築有多處炮臺,與魚珠炮臺、沙路炮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於學習與練武;由於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廣州,為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幹擾,需選擇交通不便,遠離市區的地方;還有島上有清陸軍小學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還可節省人力和資金。因此孫中山決定把軍校設在長洲島上。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戍室。大門內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戰爭中,遭日本戰機炸毀。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復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但由於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隱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校門於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綵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舊址目前已免費參觀,但需領取參觀券,每天限人數2000人。逢週一閉館,每天 9:00 到 17:00 開放參觀, 16:30 停止入館。舊址低層分別開設「黃埔軍校史跡」、「黃埔群英館」和「北伐戰爭中的黃埔人」三個主題共六個展館。其中黃埔群英館為展示在黃埔軍校的學生和教官的油畫,其他均為展示黃埔軍校歷史內容,只是史跡為黃埔軍校的歷史年表,黃埔人為以人物為主軸介紹黃埔軍校的歷史。而舊址後一排房屋作為黃埔青少年訓練營成員的臨時宿舍,第二排為訓練營的集合教室。
黃埔軍校16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黃埔軍校,是中國軍事家的搖籃,國民革命的聖地。它與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皇家軍事學院、俄國伏龍芝軍事學院被稱為世界四大著名軍校。 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歷經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黃埔軍校畢業生的學員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葉劍英、聶榮臻、陳毅、徐向前和林彪。有人說,中國現代戰爭是黃埔軍校師生自己打自己。這結論是簡單了一些,但從戰爭雙方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主要將領看,也有一定的道理。這些歷史事實使軍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此,吸引了不少各界人士來此參觀與研究。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的軍事政治學校。1924 年6 月16 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在開學演講中提出“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作為辦校宗旨。軍校有三位最高的領導人: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軍校在長洲島共辦了 7 期,1930 年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臺灣。
紀念館是兩層洋房式中西結合的建築,原為清朝末年的海關樓,牆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故居”字樣。1952 年維修時,把木樓梯從西側改到室內。樓內陳列的《小樓昨日》、《孫梅軼史》和照片以及其它陳列物,可以比較詳細地瞭解到軍校昔日的風采,還有孫中山和他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的故事。孫總理紀念碑建於1928 年,1930 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構思非常巧妙的。它遠看猶如一個巨大的“文”字聳立天穹。孫中山名文,碑上的“文”字則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親愛精誠”,“親愛精誠”是軍校的校訓。 大家請看碑座:底下7 級,上層5 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這7 級代表軍校在此地辦了7 期,而5 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且全部獲勝。 請抬頭望這座銅像。 宛如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他委託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最後由於經費困難,只鑄成四尊,一尊放在這裡,其餘三尊則放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3.9 米,重約1 噸。 請看碑身四周: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是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著“和平、奮鬥、救中國”。碑身背面刻的總理像贊,它是孫中山革命一 生的寫照,也是師生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是總理訓詞。1927 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後,“總理訓詞”便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黃埔軍校16期 在 Edmond Po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恐怖在線 www.edmondpoon.com
逢星期一至五 晚上十一點半到凌晨一點
每日免費收睇直播
視像月費重溫$35
聲音月費重溫$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