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出身台灣的世界頂級菁英
這傢伙到底是何方神聖?讓負責台灣安全的國安會三大巨頭,三個鐘頭從頭到尾聆聽他一個人演講。」
前不久,職掌台灣安全的最高機構國安會,透過管道安排,邀請美國一位具有特殊背景的神秘人物來台,對內部做了一場有關「台海危機處理及危機化解」的專題演講。
現場聆聽者有國安會秘書長莊銘耀、兩位副秘書長,以及海基會、國防部參謀總部等相關主管幹部。 兩個小時的專題演講結束後,與會的不少高階將官、重要幹部等,都對這個身高不滿一百六十公分,模樣並不顯眼的台灣學者充滿疑惑:「這個從英國請來的小個子到底是何來路?能令長官們這麼信他。」
這個人是邱強,道道地地的台灣人:認識他的人都稱呼他「危機處理大師」。拜科技之賜,美國近年冒出不少華裔億萬富翁:不過,邱強是極少數不靠科技而能晉身億萬富豪的台灣人。 他的專長極為特殊:他開的公司全世界僅此一間,別無他 家!美國企業界封他為「危機大師」。他靠分析風險與化解危機致富,公司共有一千多名各種領域專家,工作只有一項:解決危機。 從三十五歲創立公司至今十四年。 邱強 博士的危機處理公司,總共在十幾個國,處理過一千六百多個不同的危機,從美國三哩島核能掌故、大停電、波斯灣戰爭到俄國核能外洩、土耳其大地震都是這位蜚聲國際 危機 博士的代表作。 除了國際性的危機處理,美國企業家口中的Chung Chiu,更是許多跨國性集98遇到經營危機第一個想到的救世主:包括全球知名比爾.蓋茲的微軟公司、資本額高達兩千億美元猶太人開的石油公司Texaco等世界前五百大公司,都曾經委請這個來自台灣的「 小巨人」:幫忙化解各種經營危機為轉機,到現在,這些大企業的某些老闆仍然與邸強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雖然身為風險與危機處理公司的總裁,而且是美國知名的華籍億萬富豪,邱強一向很低調,沒必要不接受各種媒體的採訪。
本刊獲悉他應國安會邀請來台秘密演講,透過管道安排,在他離台飛美前夕,獨家採訪這位全球獨一無二專靠化解危機致富的億萬富豪。今年四十九歲的邱強,出生書香世家。 父親邱言曦(楠)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新聞系,一生任職公務員,幹到新聞局副局長退休、之後獲聘為美洲中國時報的首任發行人。
邱強高中考上建中,但他坦承年少輕狂,好玩不愛念書,邱強說:「我玩到連教科書都扔掉了,真是玩得很離譜!」 直到考前三個月,才重新買書苦讀,結果考上清大核子工程系。邱強說:「清華四年最大的收獲,是建立我思考邏輯的底子。」 當年,邱強是掛車尾最後一名考上:畢業時,卻是全班第一名。
之後,他跟一般念理工科的畢業生一樣申請留學,他以百分之一的幸運機率,竟然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核能工程研究所的就讀許可,厲害的是學校還給他獎學金(只有一個名額)。能打敗那麼多的競爭者獨獲青睞,邱強自己也感到很驚訝。 第一天報到時,他大膽問系主任:「為何會選中我?」系主任笑著回答:「不是你特別優秀,也不是別的學生比較差,最主要的原因是你雖然最後一名考進清大,卻是第一名畢業,我們認為你有潛力!」 邱強念了一年就順利拿到碩士,指導教授認為他資質不錯,攻理工最好也要懂得企管,於是建議他到隔鄰的哈佛修商務管理。
邱強在哈佛念完八個月的課程後,獲益良多,他說:「麻管理工學院讓我學習數據分析:哈佛增強我的邏輯概念。還有認識了馬英九和他的老婆周美青,又碰上台灣退出聯合國,那真是一段令人動容的歲月。」 回到麻省理工學院,邱強轉攻機械工程博士,指導教授剛巧是系主任。邱強覺得很幸運,教授讓他率領一組十六名大學生協助做流體力學的實驗:他自謙運氣好,人時地都配合無間,竟然在八個月內,博士論文與實驗一氣呵成,又通過博士面試,使他打破以往紀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八個月就獲得博學位的研究生,當時,他才二十四歲(他因身體因素沒服兵役)。
由於表現特別優異,邱強一拿到博士學位,就進入全世界最大的燃燒工程公司當核工程設計師。他運用他博士論文發明的「邱氏定律」,幫公司提升三十%核能發電的功率,第二年立刻被破格拔擢為經理(通常須四十歲左右)。 二十七歲,這個身材矮小的「台灣ㄧㄣ仔」,已經被美國政府核能管制委員 NRC 聘請為三哩島核電外洩首席調查員,帶領十六個核能專家,分析處理這次意外事故造成的危機,以及日後預防化解之道。
這是他第一次在大事故危機處理嶄露頭角,美國政府對這位年僅二十七歲的台灣小伙子,特別刮目相看。 邱強的優越表現,讓許多白人既欽羨又忌妒,在公司也受到一些排擠,因此,當他三十五歲當上有色人種最高職位資深經理,他決定離職。
人才總是不會被埋沒的,市值達三百二十億美金的南加大電力公司,立刻聘請他當副總裁。 當時,南加大電力公司因經營管理不善,股價從二十一美元跌落至十四元,可是高層始終沒發現癥結, 邱強 博士當下向總裁提出,必須立刻做緊急危機處理,否則不僅股價持續下跌,甚至 會危及公司生存。 南加大電力公司總裁撥款四百五十萬美元,讓他成立危機診斷及化解小組,他用了十名各專業領域的精英,花了七個月時間研析處理,對症下藥,公司的營運獲得立即明顯的改善,股價也重新回升到二十一元。
他也因此發現,美國有許多跨國企業,卻沒有一家專門解決危機的公司,於是,他跳出來組成全球惟一的危機及風險管埋公司。
接下來,找上門的大企業是美國第二大的石油公司,當時市值達一千億美金的Texaco。 他們透過南加大電力請邱強幫忙把脈,當時Texaco碰到生產成本過高、銷售速度太慢,導致競爭力薄弱的問題,邱強花了五個月時間,透過科學的數據分析,發現最大的問題出在管理制度﹔而公司知道有危機,卻查不出危機的原因,以及化解的方法。 邱強因為成功幫這些跨國性集團解決危機,連世界猶太人首富開的市值達兩千億美金的Home Depot家具連鎖店,也來請他開藥方這次,因為遭逢美國經濟不景氣,存貨又過多,邱強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提升了四十五%的業績成長率,雖然時間長了些。猶太首富還是很感激他。
一九八六年,舉世最大的電腦軟體微軟公司,比爾蓋茲下面第四號人物科技執行長席思麥,也親自登門求診。 微軟的病灶跟一般公司不同,微軟的軟體雖然稱霸全世界,但卻有本土語言翻譯的障礙,也就是如何讓「產品當地化並被接受」,而且要比競爭對手快。 邱強透露,他只用三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微軟的「速度危機」,至於是何妙方,他說基於職業道德與商業機密,無法洩漏,否則必須付出高額的賠償。
不過,這位國際公認的「危機化解大師」點出,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危機,有一個共通處,就是:什麼是危機?怎麼樣發現危機?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他目前接的case幾乎都是國際性的集團,而且並非來者不拒,有兩種情況他會婉拒﹔一種是已經病入膏肓﹔一種是因為股價跌落,大股東要求問診,執行者僅為應付做形式上的敷衍。
此外,如果遇上兩家同質性的公司,他一定堅守職業道德,只挑選一家。邱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九九零的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突襲,代號「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 邱強首度透露這段秘辛,邱強首度透露這段秘辛,一九九零年9月,他突然接到白宮首席安全顧問約翰史勒辛格的緊急電問他:「可不可以研擬伊拉克可能再度發動戰爭所造成危機的各種分析,並以科學客觀的數據研判哪些危機可能發生?」
五角大廈要他負責「沙漠風暴」行動的「危機數據分析及破解」,邱強立即招集危機處理及數據分析的博士精英,成立秘密七人小組,花了四個月時間,研擬出伊拉克可能對阿拉伯或美國發動戰爭的一百二十八種狀況,並針對每一種情況找出化解之道。
周詳的模擬計畫完成後,他親自飛往華盛頓DC,到白宮與約翰史勒辛格報告,並為此在白宮與其他專家開了三次冗長的機密會議。一九九一年一月底,美國決定在 二月二十三日 發動突襲。 約翰史勒辛格又打一通電話給他,請他研擬在發動戰突襲時可能導致的危機﹔這次,邱強的危幾處理小組研擬出五種可能情況,並提出破解之道。
這場驚動全球的「沙漠風暴」突襲行動,完全在美國的掌握之中,在七天之內迅速攻下伊拉克,美軍付出極少的代價,伊拉克卻死傷慘重。 邱強再度透露一個秘辛:「如果伊拉克也有做戰爭危機數據分析及破解」,邱強立即招集危機處理及數據分析的博士精英,成立秘密七人小組,花了四個月時間,危機處理,美國不可能在七日內打完而且美國最擔心的一種情況,伊拉克根本沒有想到。 如果,伊拉克用上這招,美國一定投鼠忌器,這場戰爭不見得會快速打贏。」
當然,美國政府付出一筆相當豐厚的酬勞,邱強在「沙漠風暴行動」的風險分析與危機處理,讓他不僅名利雙收,更提升他公司的國際知名度。
1999年,台灣發生五十年來的七二九超級大停電,台灣透過美國政府能源總署找到他,由當時的經濟部長王志剛聘請他回台成立國際小組,調查大停電危機的原因。
邱強由於成為國際危機化解大師,忙的十年沒回台灣,自己又是台灣人,沒談酬勞就一口答應,而且還率領了十三個博士級精英來台調查。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邱強與他的危機處理小組,終於找出為何只倒一個輸電塔就造成全台灣大停電的癥結。
邱強說:「事關國家安全,而且我們也簽了保密協定,所以不透露。」 在國安會的內部演講中,他指出台灣當前有四大危機:軍事危機、財政危機、經濟危機及信心危機.
多數台灣民眾最擔心中共武力犯台﹔邱強卻認為,這種危機機率最小,因為,中共要付出最高的代價,獲益卻最低。 他覺得目前最大的危機反而是信心問題,信心危機台灣付出的成本最大﹔而中共卻不必動一兵一彈,就可輕易達成。
處理過各種不同型態與層面,幾位傑出危機大師說:「不管國家或台灣企業有需要,我一定回來為台灣打拼!」
「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轉錄]申請MIT的心得- 看板NTUSTfinM93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經驗分享美國研究所MIT麻省理工/UCB/CMU申請經驗分享 的評價
- 關於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I Got Into MIT | Graduate School Application EP1 - YouTube 的評價
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DeeCamp2020結束了,特別驚喜地看到同學們今年的作品,跟以往線下合作在水準上基本沒有區別。今天的活動評選出了兩個總冠軍獎項,但學生們做的每一個作品都非常優秀、用心。也希望參與的200多名學生有真正的收穫。
本文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
創新工場DeeCamp2020完美落幕,兩團隊並列總冠軍獎金翻倍,共克真實世界難題
過去的2個月裡,200餘名來自全球高校的學生,聆聽了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張宏江、俞敏洪、周志華等12位AI學術界、產業界大師授課,透徹理解了科技與創投核心規律;分組挑戰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用AI和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世界面臨的真實難題問題發起挑戰。
2020年8月5日,DeeCamp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總冠軍答辯暨結營典禮,在創新工場北京總部隆重舉行。
經過節奏緊湊的立項、研發、測試,DeeCamp 2020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共37支團隊提交了振奮人心的AI Demo,其中6項入圍總冠軍答辯。他們現場展示了自己精彩的成果,角逐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的總冠軍和各賽道冠軍。
最終,兩支團隊並列奪得總冠軍,分屬自動駕駛賽道和創新賽道。總冠軍獎金翻倍,兩支隊伍各獲得10萬元獎勵,其餘五個項目獲得各賽道冠軍。
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是一項面向全球大學生的公益項目,專注培養應用型AI人才。自2017年暑期啟動以來已舉辦四屆,培養了上千名大學生。DeeCamp 2020 由創新工場聯合華為共同推出,在今年全球變局與挑戰的背景下,旨在召集科技領軍新人才,肩負時代新使命,用AI解決真實世界的難題。受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影響,DeeCamp2020大師課和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全部轉為線上進行。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創新工場運營合夥人黃蕙雯,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路孚特(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党曉青等嘉賓出席典禮現場,予以專案點評,並為優勝隊伍頒獎。
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表示:“華為一貫非常注重AI人才的培養,我們在2018年就發布了沃土人才培養計劃;通過華為雲線上的ModelArts AI訓練平台,以及端側的Hilens kit等算力平台,在高校,跟學校一起,聯合開展教材設計,課程設計;並且舉行無人車大賽,聯合創新創業及科研合作。目前已經和超過50所雙一流高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培養了上萬名學生。這次華為雲ModelArts平台很好支撐了創新工場DeeCamp大賽,幫助全國各地參賽學生隊伍的實戰項目挑戰AI難題。大家的作品和創意都非常好。期望後面大家能基於本次大賽作為良好開端,更好的掌握AI技能,發揮想像力,基於AI工程化落地的視角,用AI解決真實的產業和生活難題,給社會和生活帶來更多的改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表示:“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興技術的發展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為氣候變暖、新冠肺炎等全球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然而它們也會擴大數字鴻溝並造成新的不平等現象。希望各位學員在日後的研究中可以運用所學,促進變革,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路孚特(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黨曉青表示:“從2019年開始,路孚特成為DeeCamp合作夥伴,為學員分享金融行業深厚的業務知識和豐富的專業數據,並提供學習並實踐相關課題的資源。作為路孚特戰略研發運營中心之一,北京研發運營中心希望能夠吸引國內優秀的AI專業人才,增強AI專業人才儲備和研發技術能力。”
▌6支 AI Demo競逐總決賽,兩支並列總冠軍,10萬獎金翻倍
DeeCamp2020入圍總冠軍答辯的6支項目團隊,分別來自創新賽道、自動駕駛賽道、教育賽道、醫療與公共衛生賽道、商業賽道。8月5日上午,通過雲端連線的方式,6支團隊各自展示了激動人心的Demo作品。
經過評委打分、討論,自動駕駛賽道的Faster&Better團隊和創新賽道的方仔照相館團隊,最終共同奪得總冠軍。總冠軍獎金翻倍,兩個團隊分別獲得10萬元獎勵。另有五個項目獲得了各賽道冠軍。
為什麼最終選出兩個冠軍?評委之一、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解釋說,這兩個項目評委打分相同,難分伯仲。“Faster&Better”團隊的技術讓人震撼,這說明在今天,黑科技創業的空間仍然存在。而“方仔照相館”團隊則以商業取勝,讓我們驚訝於積木居然可以與AI結合。他們的“方頭仔”產品讓人充滿購買欲望,幾乎是一項可以直接拿到融資的項目。“我們認為這兩個組,任何一個單獨奪冠,都不能完整表達DeeCamp代表的精神,所以最終決定評選出兩個總冠軍。”
▍總冠軍:方仔照相館 BrickMeStudio
所屬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自動積木建模
AI+積木?聽起來如此跨界的兩件事,會有什麼奇妙的組合?
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同學們組成的“方仔照相館”團隊,用AI玩轉積木,為創意插上了翅膀。
他們打造了一個AI積木創作平臺“方仔照相館”,簡單上傳一張頭像照片,就可以生成個性化定制的方頭仔玩偶頭像。未來,只需一鍵下單,百變趣味的方頭仔就可以郵送到家。
怎麼實現呢?他們先根據輸入的圖像,抽取特徵向量,比如髮型、劉海、鬍子、眼睛、下巴、膚色、上衣款式、衣服圖案、鞋子顏色、手的擺放、褲子紋理等,匹配相應的積木零件,然後生成積木模型和拼裝步驟。
“方仔照相館”團隊希望將自己對積木的熱情,傳遞給更多人。積木不只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是創造力的源泉,“AI時代,更要注重創造力培養”。
▍總冠軍:Faster&Better
所屬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算符算力約束下的無人駕駛車輛檢測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中最具挑戰、最具有應用前景的方向之一。對於需要大規模落地量產的車輛檢測場景,神經網路模型只能在較為廉價的晶片上運行,這為檢測模型的效率帶來了巨大挑戰和約束。
Faster&Better團隊在滿足嚴格算符算力的約束下,設計了一種極為高效的anchor-free車輛檢測模型。該模型採用了backbone、後處理策略,將物體看作點,使用輕量的head來預測物體位置、類別和bounding box,在保障性能的同時大幅提升了速度。
Faster&Better團隊對項目的商業價值也進行了思考。該車輛檢測模型能夠很容易地部署在低成本的晶片上,實現產品的落地,帶來商業回報。模型反覆運算速度快,可以使用更低的功耗訓練和維護。模型精度高,能夠為無人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保駕護航。
未來,該車輛檢測模型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一是可以部署到行車記錄儀等傳統硬體上,使其智慧化,具備行車預警功能;二是可以部署到安防監控中,使用模型自動過濾篩選,將視頻中有車輛的場景加以保存,節省存儲空間,也節省人員重播視頻的時間。
▍教育賽道冠軍:Teched U
所屬賽道:用AI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挑戰賽題:網路公開課聚類、檢索、評價和推薦工具
線上教育是未來趨勢,但錄播課的用戶體驗不佳。大量的錄播課僅將一段長視頻從線下直接搬運到線上,難以避免冗餘重複,造成學生積極性差、完課率低等問題。
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沃頓商學院的同學組成了Teched U團隊,希望用AI技術賦能線上教育。他們通過自研原創神經網路 TopicNet,實現長視頻切割、大綱提取、知識搜索三項功能。
通過視頻切割,尋找知識結構中斷點,可以將一小時的教育視頻切割成5-10分鐘的短視頻,讓使用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通過大綱提取,借助整理好的知識大綱進行跳轉,讓使用者快速瞭解知識內容的結構;通過知識搜索,可以精確尋找到相關視頻和精確到秒的視頻跳轉位置。
目前,線上教育巨頭主要通過人工標注做視頻切分,但對於缺乏人才和技術的中小型線上公司,這項低成本的視頻切割自動標注技術,可以説明他們豐富視頻內容,實現精准推薦,從而提升用戶體驗和轉化率。
▍醫療賽道冠軍:心靈捕手
所屬賽道:用AI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挑戰賽題:通過深度學習識別生物電信號
在DeeCamp,AI+醫療也可以大顯身手!
由“心靈捕手”小組帶來的“聽醫聲AI 診斷專家”項目,是本屆DeeCamp項目中唯一一個軟硬結合的項目。硬體製作、小程式設計開發等工作,全部是在DeeCamp期間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
“聽醫聲”AI診斷專家通過電子聽診器採集心音、呼吸音、脈搏,並將電子化的信號傳遞給微信小程式及後臺雲端分析系統,進行定量分析判斷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實現健康監護、疾病預警、輔助診斷。若檢測到身體異樣,可自動推薦附近的醫院。未來,“聽醫聲”既可以輔助醫生做疾病早期篩查、健康監測,也可以用在留守老人監護、殘疾人健康關愛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聽醫聲”的脈搏波資料集,通過與醫院、診所、體檢中心等工作單位合作,共採集了6000余例由中醫專家標定的脈象資料,把專家經驗轉化為臨床診斷量化標準,實現了中醫問診的客觀化、資訊化。
▍創新賽道冠軍:AI科幻世界
所屬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科幻小說自動/輔助生成
你能想像一個AI構建的科幻世界嗎?在DeeCamp2020,AI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寫作時代。
來自中科院、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等高校的五位同學組成的“AI科幻世界”團隊,基於Open AI 的GPT-2模型,在百億級中文大規模語料上重新訓練,打造了一位神奇的“AI科幻小說作家”。
這位元“科幻作家”,可以根據設定好的故事主線、人物角色等,互動式生成科幻小說內容,不僅可以遣詞造句,還可以創作構思,讓普通人也可以化身“科幻文學大咖”。
“AI科幻世界”團隊在開發的過程中,借鑒作家創作小說的過程,受到認知心理學和文學理論啟發,提出情節大綱主導的、人機協同寫作的範式:用戶輸入第一句,機器輸出多個人稱一致、語句連貫、邏輯合理的下一句話候選,由用戶做篩選和修改,不斷重複形成情節閉環。
在人機協同的半自動模式下,AI科幻世界寫作故事大綱的速度每分鐘可達50-100字。而在無人干預的全自動模式下,可以在1秒鐘之內寫出一個曲折動人的兩千字故事,揭開了創作的神秘面紗。
未來,科幻小說自動/輔助生成可以應用在商業傳播場景中,提升內容的廣度和個性化,兼顧精准分發下的使用者需求和內容品質,滿足企業對海量資訊的搜集、分析、篩選、整理和發佈需求。
▍商業賽道冠軍:“Non-pretrain”
所屬賽道: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挑戰賽題:人工智慧在量化交易和投資中的決策輔助
量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利用電腦技術從龐大的歷史資料中海選能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
來自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Non-pretrain”團隊,針對外匯量化交易的歷史資料,提出了一種資料依賴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對每一個分類,分別使用所提出的層次注意力LSTM模型對未來匯率進行預測。最後對多個類的預測結果進行集成,並結合挖掘出來的典型pattern制定交易策略。
此外,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一直非常關注高新科技與人工智慧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應用,為了鼓勵各位學員積極探索用AI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門設立了“AI4SDG”獎項,頒發給西天取經團隊、AI倒爺團隊、Teched U團隊、Brainnova意念互聯團隊、心靈捕手團隊。
此外,DeeCamp還組織了學員互評,評選最受學員歡迎的作品,最終西天取經、You OnlyLook Us、AI科幻世界三個團隊獲此殊榮。
▍自動駕駛賽道冠軍:“西天取經”AwesomeDet
所屬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算符算力約束下的無人駕駛車輛檢測
西天取經團隊由來自北理工、北航、新加坡國立、北大、麥吉爾大學的五位極客組成。他們希望在自動駕駛的漫漫長路上,經歷磨難,不斷成長探索。
團隊採用了業界先進的技術,從Backbone、Neck、Loss三個層面出發,設計了一系列滿足算符算符約束的目標檢測模型,並做出適配改進,進行算法針對性優化。
推理速度是衡量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指標,目前行業內對推理速度的最低要求是10fps, 而該團隊的產品推理速度最快達到了74.5fps。
同時,他們提出了基於數據分析提出特定的增強方法,改善了夜間難樣本的訓練。經過真實場景下的測試,無論側視、後視、前視、夜景,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遷移效果,測速、性能表現較好,達到了簡單場景下的車輛檢測要求,滿足了商業落地的要求。
該項目另外一大亮點是在手機上集成了檢測產品,做到了產品級別的實時呈現。未來,產品將可以搭載到智能行車記錄儀車輛預警、車載手機預警APP、交通事故實時監測、實時治安情況監測等多個領域。
此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一直非常關注高新科技與人工智能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應用,為了鼓勵各位學員積極探索用AI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門設立了“AI4SDG”獎項,頒發給西天取經團隊、AI倒爺團隊、Teched U團隊、Brainnova意念互聯團隊、心靈捕手團隊。
▌74所高校200余名學生參與,12位大師授課
DeeCamp2020採用開放報名+定向邀請的方式,通過激烈競爭,200余位學員最終入選。
他們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44所國內高校,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30所海外高校,分佈在86個國內城市及北美和歐洲的17個海外城市。
學員中,碩士生占比56%,本科生占比26%,博士生占比17%。另外還有1%的學員是優秀的高中生,他們的技術科研能力已經達到了大學本科生的水準。
DeeCamp2020獨創“大師課+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模式,讓學員既可以近距離與科研及產業領域大師溝通交流,也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結隊,親身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在大師課上,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張宏江、俞敏洪、周志華等12位來自AI領域學術界、產業界的重量級嘉賓,為同學們分享了AI前沿理論、產業創新、行業發展、創業趨勢等領域的最新洞察,讓大家充分領略了學術大師的思維方式,感受知識的魅力。
不同於常見的 AI 領域競賽,DeeCamp2020 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不以完成某一具體指標為目的,而是讓同學們組隊完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項目,鼓勵其用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面臨的科技問題發起挑戰。
因此,在賽題的設置上,DeeCamp聚焦社會熱點,關注真實世界與人們生活,共設置五大賽道14個新穎賽題,允許學生自由組隊。五個賽道分別是:
•教育賽道:AI 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醫療賽道:用 AI 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創新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商業賽道: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自動駕駛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創新
據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介紹,這次的賽道賽題設計具有“更熱門”、“更真實”、“更接地氣”三大特點:
“更熱門”: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我們面對著最多的變化,最多的挑戰,也是最多的機會,因此賽題設置貼合當前社會最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健康賽道關注仍在全球延燒的新冠疫情。
“更真實”:為了讓同學們最大限度地接觸真實世界,所有賽題提供的資料都來自各個合作企業的真實場景資料。例如在Momenta提供的自動駕駛賽道中,Momenta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批獨家未公開的128線雷射雷達檢測資料集和十萬量級視覺資料集,希望同學們在科研人員帶領下一同解決行業中的各類技術問題。
“更接地氣”:賽題設置與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在教育賽道中,人工智慧對程式設計教育的應用占了很大的部分,因為參賽的同學大多來自數學、電腦專業,有自學程式設計的經歷,這能促使參加該賽題的同學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的利用自身經驗提高項目完成品質。
最終,共有9支隊伍選擇了商業賽道,10支隊伍選擇了自動駕駛賽道,5支隊伍選擇了教育賽道,6支隊伍選擇了醫療賽道,7支隊伍選擇了創新賽道,向這些難題發起挑戰。
▌你想用AI改變什麼?——DeeCamp學員的AI願望
人工智慧是一項偉大的技術,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時代,也應該努力讓人工智慧造福人類社會。
“你想用AI改變什麼?”在主辦方發起的一項徵集活動中,200多名同學用紙和筆,寫下了自己的AI願望:
o“我想用AI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o“我希望用AI改變人們的教育環境,為所有人帶來更加智慧化的教育方式”
o“我希望用AI解決量化投資及商業決策問題”
o“我想用AI改變遊戲設計”
o“我想用AI改變文學作品的表現方式,讓大家能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所思所想”
o“我想用AI改變醫療診斷技術”
o“我想用AI改變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
………
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表示,DeeCamp是一個為學生服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精神的人工智慧訓練營,鼓勵所有來到DeeCamp的同學進行一段自我驅動的AI學習實踐之旅。
在專案期間,DeeCamp的同學們充分發揮了“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表現”的精神:自發組織了13場分享會,涉及創業經驗、讀書感想、技術研討、項目交流。在官方組織的“飯?泛?FUN?”談會中,學員們積極與各位大師雲上約飯,探討AI產業發展、創業方向、職業選擇等話題。
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自誕生起,就以消弭中國AI應用人才鴻溝、培養和完善中國AI應用人才生態為初衷,堅持公益屬性,將知識課程與項目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自2017年暑期首次開辦以來,DeeCamp總計收到來全球 1000 餘所高校超過 20000 份報名申請,已有 1000 余名學員順利結業。
DeeCamp的最大期待,就是結業的學員們都能在方興未艾的 AI 產業浪潮中,真正解決來自真實世界的難題,將論文中的 AI 演算法打造成一個個成功的 AI 產品與解決方案,用AI創造更美好的人類未來!
未來,DeeCamp 將繼續砥礪前行,不遺餘力地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上面挖掘新方法和新思路,為 AI 領域輸送最新鮮的血液、提供最堅實的力量。
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IT科技評論:10/27
* 【達文西500年前設計的橋首獲仿真驗證:當時最長跨度,還具有抗震性】500 多年前,達文西曾設計過一座當時最長跨度、十倍於普遍橋長的橋梁,而且,其中間完全不用橋墩支撐。這在當時是超前於時代的設計,也因此只停留在設計圖上,沒有人從工程實用性角度對其驗證。
不久前,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對這座紙上橋梁進行仿真驗證。他們確認這個 500 多年前的橋梁設計是一個古老的工程奇跡,它不僅能實現,而且還在五個世紀前就已經徹底改變了橋梁的設計思路。
這項研究結果已於近日在巴塞隆納舉行的國際薄殼與空間結構協會(IASS)的會議上發表,在 11 月 13 日 PBS 節目將播出的 NOVA (全球最好的科學紀錄片節目之一)那集中也會介紹這項研究。該研究最後由剛剛畢業的工學碩士 Karly Bast 與建築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 John Ochsendorf,以及另一名本科生 Michelle Xie 共同完成。
* 【大反轉!曾宣告解盲失敗的阿茲海默病新藥起死回生,明年初申請上市】今年的3 月 21 日,被認為是令全球關注阿茲海默病研究的人們倍感痛心的一天。因為繼禮來、輝瑞、強生、羅氏、葛蘭素史克、默沙東等全球頂尖藥企阿茲海默病新藥研發紛紛受挫之後,美國頂尖生物技術公司百健(Biogen)和日本制藥公司衛材(Eisai)在這一天也宣佈,將停止兩項阿茲海默病第3 期臨床試驗。
消息影響Biogen 股價當天收跌 29.23%,創十四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抹去近 180 億美元,Eisai 在美上市的 ADR 也暴跌超 過35%。
近日事情迎來了 180 度大逆轉。
Biogen 和 Eisai 聯合宣佈,發現高劑量會產生效果,計劃在 2020 年初向 FDA 遞交阿茲海默病在研藥物 aducanumab 的生物制劑許可上市申請(BLA),並將繼續與歐洲、日本等地區的監管機構進行協商。
* 【舊金山OpenAI 公司發明的機器手自學 只經虛擬訓練,就能單手玩轉】OpenAI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將複雜的操作技能從模擬環境轉移到現實世界中。
一年多前,總部位於舊金山的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OpenAI 宣佈,其訓練的一隻機器手能夠以驚人的靈巧程度操縱魔方。
這聽起來可能並不令人驚奇。但在人工智慧領域,它令人印象深刻,原因有二:首先這只手通過強化學習算法自學了如何擺弄魔方;其次,所有的訓練都是在模擬環境中進行的,但它成功地將其轉化為現實世界。從這兩個方面來說,這都是邁向更敏捷機器人的重要一步。
* 【麻省理工團隊訓練「透視」機器視覺,隔牆看清人體動作,不受黑暗影響】機器視覺有超人的識別人類面部、識別物體的能力。它還可以識別很多種不同的動作,儘管目前的識別能力還比不上人類。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當人臉或物體部分被遮擋時,機器就沒有作用了;在光線嚴重不足的時候,它們也會「兩眼一抹黑」。
但是,電磁波卻不會因為遮擋或者光線問題而受限。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線電都充斥著我們的世界。它們很容易穿過牆壁,並透過人體傳播和反射。麻省理工學院CSAIL 研究人員根據這一特性已經開發出各種利用Wi-Fi無線信號來觀察門後情況的方法。但是這些無線電有一個缺陷,其分辨率非常低,圖像十分嘈雜,有各種干擾物的反射,此時可見光圖像和無線電圖像就可以成為一對最佳伴侶,完全可以用一方的優勢來克服另一方的缺點。
* 【革命性突破!3D列印最新研究今登Science,打印速度和體積獲數量級提升】一項可打讓 3D 列印真正變革製造業的突破誕生了。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極具未來性的新款 3D 列印技術,該列印技術機器比目前市場上現有的都要大許多,速度也快了很多——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列印出成人大小的物體。研究人員應用了一種被稱為「HARP」(high-area rapid printing)技術,其原型設備有著高約 4 公尺的列印床。它能夠創造出破紀錄的產量,並且按需生產尺寸範圍更廣泛的產品。
在過去的 30 多年,3D 列印領域的絕大部分科學研究努力都是為了挑戰傳統技術的極限。追求列印更大尺寸,就要以犧牲速度、產量和分辨率為代價。但現在, HARP 技術要對過往的妥協說「不」,它一次可以列印單個、大尺寸的物件或者許多不同的小物件。
* 【日本最核心的AI研究機構之一正在做什麼?】隨著最新一期諾貝爾獎頒發,日本已經連續 19 年獲獎,將 19 枚獎牌收入囊中。毫無疑問,近幾十年以來,日本的科技發展一直處於世界前列,與之相應的在 AI 領域內日本取得的成就也不容小覷,儘管在亞洲國家中,中國的 AI 發展常被作為典型與歐美相比較,但這更多是國際競爭的因素。
日本的 AI 研究,由日本經濟產業省旗下的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在 2015 年 5 月新設立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AIR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Center)領導。
ARIC 希望成為日本和世界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擁有 600 名員工,這個機構是日本 AI 發展方向的窗口,聚集了日本一批最頂尖的人工智慧專家,其中就包括辻井潤一。
* 【NASA發佈全新登月太空服:取消拉鍊!增加可替換模塊,避免「摔倒」】如果一切順利,當 2024 年,第一位人類女性登上月球時,她將穿著新一代的太空衣——可以讓太空人增強機動性,靈活地在月球表面進行探索任務。
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於華盛頓總部召開記者會,正式公佈將用於新一輪登月計劃的月球太空服原型。
新一代的太空服在外觀上看與此前的太空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 NASA 表示,未來進行的登月任務將不同於著名的阿波羅計劃,未來阿特彌斯(Artemis)登月任務將會更加複雜。太空人需要新的服務設計。
* 【糖尿病告別打針!胰島素口服膠囊來了,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新技術】胰島素注射可能是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噩夢,輕則每天注射一次,重則每天注射三次,許多患者的肚皮滿目瘡痍。
「既然打針這麼痛苦,能不能口服胰島素藥物呢?」 遺憾的是,由於胰島素屬於蛋白類藥物,一經口服後,就會在胃腸道內被消化酶分解吸收,無法達到降血糖的作用。既往研究者設計了滲透增強劑、納米顆粒膠囊和黏液粘附補丁等增強這類生物大分子的吸收,然而,它們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利用度仍比不上注射給藥。
值得期待的是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設計出了一種新型口服藥物膠囊,稱為腔內展開微針注射器(LUMI),它含有裝載胰島素或其他蛋白類藥物的微針,將其口服到達小腸,膠囊在腸內溶解後,載藥微針就會被快速插入小腸組織中,釋放藥物以進入血液。
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經驗分享美國研究所MIT麻省理工/UCB/CMU申請經驗分享 的推薦與評價
麻省理工學院 資訊工程學系. LINK. #經驗分享美國研究所MIT麻省理工/UCB/CMU申請經驗分享. 留學. 2021年8月27日06:34. 2019年曾經在留學版發文問過選校問題 當時真的 ... ... <看更多>
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I Got Into MIT | Graduate School Application EP1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準備托福12:25 優劣勢分析12:46 錄取結果衝著愛在哈佛的憧憬 申請 看看美國的研究所,最後錄取MIT 麻省理工學院 。身邊也一直有朋友敲碗讓我分享 申請 研究 ... ... <看更多>
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申請 在 [轉錄]申請MIT的心得- 看板NTUSTfinM93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specialman 看板]
作者: MSfaith (Maya) 看板: specialman
標題: Re: 台大電機應屆畢業生 三人同上MIT
時間: Sun May 8 22:22:57 2005
我在8A版看過劉兆昕分享上MIT的心得,
貼來這裡跟大家分享^^
=====================================================================
※ [本文轉錄自 AAAAAAAA 看板]
作者: XXXX69 (鐵人阿匡)
標題: [轉錄][轉錄][轉錄] 我申請上MIT的心得
時間: Mon Apr 25 19:02:05 2005
※ [本文轉錄自 Rebel 看板]
※ [本文轉錄自 ducky 看板]
※ [本文轉錄自 motherchen 看板]
※ [本文轉錄自 oviraptor 看板]
※ [本文轉錄自 Polarlight 看板]
作者: liujonathan ( Go Rockets!!! ) 站內: JonathanJLiu
我沒有給記者採訪,但是還是寫篇經驗談和我的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對以後要申請的人有
幫助。
[前言]
我從小就知道有一天我會離開台灣唸書,畢竟我是在美國出生,我的家族也大都在美國,
我也沒有台灣的國籍,我一直覺得將來生活會是在美國。
但是因為高中聯考考得不錯,進了建中,本來要去台北美國學校念書的計劃於是取消,當
初註冊費都繳了,學校老師也面談過了,不過選擇建中是本來就排定較高的順位。
後來高三又有考慮去美國唸大學,高一暑假、高二的寒假甚至都花在念SAT上,當初我和
大痣一起補的習。但是實在考得不怎麼樣,最後總分1290的樣子,滿分1600。因為看起來
繼續考聯考比較有優勢,於是又考進台大電機系。
不論我這樣一路念上來選擇是否正確,至少我幫我爸媽省了很多錢。
我知道大學之後是真的一定要回美國念研究所了,所以大學期間我找過很多學長姊和老師
同學談申請的經驗,於是對申請美國研究所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不斷地向學長姐、老師、朋友、同學們打聽申請的流程與方法,聽過了許許多多的金玉良
言之後,對於申請,我有了方向和計畫。問別人申請學校的經驗,對於我的申請有絕對的
幫助。(特別感謝莊昆祐學長、孫啟光老師、賴飛羆老師、王毓駒學長、Gin-Chung
Jimmy Wang學長、Jonathan Mungai、Tony Fai等等等等太多人了,我忘記提起的話請原
諒。)
[對申請的了解]
我的認知是這樣的,學校拿到申請書之後依照今年要收的名額,先篩由GPA、GRE、TOEFL
成績選到適當的人數,在從這些人中做選擇(舉例來說,或許今年要收100個人就先篩到剩
下200個左右再從中挑選)。
接著細看這些人的SOP、推薦信、工作經驗、研究成果等等申請資料,由一批教授做
committee,依照今年各組所需要的人,開會選擇要收的學生,因為是各吃力不討好的工
作,大都是新進的教授負責。
所有申請的東西都很重要,因為都會列入學校錄取的考量,但是沒有一項可以保證被錄取
。
GPA 4.0固然好,但是全世界會有多少的4.0搶者競爭可想而知,況且印度阿三爛學校4.0
和韓國漢城大學4.0要怎麼區分呢,同樣台大畢業一個人專修甜課一個人專修有挑戰性的
課,孰強孰弱、誰好誰壞怎麼由GPA來區分呢。所以GPA重要但是錄取與否絕對不是僅僅由
GPA決定,不要一開始就被篩掉就有希望。GRE、TOEFL也是一樣。每一年因為申請的競爭
程度不同,沒有辦法確定幾分是安全,所以越高自然是越好,但是這樣不保證可以錄取。
Committee接著看的東西就是SOP、推薦信、工作經驗、研究成果為主了。SOP要寫好,裡
面要有未來希望的發展方向還有值得提的成就,電機系來講,想唸的組就是在這裡面要寫
清楚了。推荐信也是教授注重的東西,不過他們也知道外國的推荐信大都只有參考價值,
像我們很多老師根本是要自己寫好拿去給他簽名,但是一封好的推荐信會有很大的幫助。
工作經驗、研究成果自然是越多越好,paper出得多、出得好就證明了你的研究能力,有
很大的加分效果。
我的成績並不出色,GPA不過3.68,系上排名40%(80/200),不過或許我會因為美國公民的
身分占到一些優勢,因為美國人和外國人是分開收的,外國人收的較少申請的較多競爭比
較激烈。但是相對來說我的GRE成績或許就比較危險了,好學校錄取者(電機系)平均大概
英文550分、數學770分,但我的英文只拿了470分。
工作經驗還算不錯,做過短期的研究、短期的工程師。Paper則有一篇中文的,是在孫啟
光教授的實驗室做專題的成果拿給海洋大學的黃將修教授寫的。
[考GRE TOEFL]
TOEFL,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顧名思義這個考試是設計給外國
人考英文,由於我從小住在德州到六歲,加上每一年暑假都會回去學點英文,這個考試對
我來說相當簡單,高三的時候就靠著托福考了643英文免修。(舊制滿分677)
不過因為托福成績只留兩年,我又得再考一次,這次是290分作文5.5(新制滿分300分並加
考作文6.0),大學四年似乎沒有什麼進步。
這個考試,如同ETS的所有考試,熟練很重要,對我來說TOEFL最大的挑戰卻是聽力的部份
要專心,聽力的題目其實相當無趣,尤其是長篇,很容易恍神,所以我考試時特別集中注
意力。TOEFL還是個考驗體力的考試,四小時的考試讓人發昏,所以考試前要準備充分的
體力。
GRE對我來說就是難題了。從前的SAT就沒有考好,事隔四年,這些惱人的字彙又出現了
...
很可惜的,我實在沒那個耐心和毅力去背這些字,雖然程度比四年前顯著提升,但是GRE
的難度也比SAT來得高,所以分數還是不好,英文拿了470,加上數學滿分800,共1270加
上作文4.5。(英文數學滿分800、作文6.0)
GRE我是補Princeton Review,一個美國的補習班,在台灣有設立分部,全英文教學,它
主要是教你考試的技巧,讓你能在考試時100%發揮,但我英文程度提升不大。假如習慣於
台灣式英文教學的話還是補南陽街吧。Princeton Review還有提供家教的服務,我在休士
頓的時候請了一位家教,主要是練習作文,美國的收費比台灣高很多,總共八小時的課程
花費美金$1000。
我常常聽有人會說GRE的字這麼難,背了有什麼用。我覺得其實GRE的字是很有用的,當然
如果只是個美國土老大概不會用到,美國大部分的人也是很少用那些字的,但是若是看看
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Boston Herald這些東北部的高級報紙,就會發現這
些字出現有多麼頻繁了。我到現在GRE程度的字還不太會,總有一天會付出代價的,這點
很令我擔心。
[寫SOP、履歷]
自傳我曾經寫過一、兩次,但都只是為了一些小活動,這麼正式如SOP還是第一次。建議
可以參考網路上很多教寫SOP的網站,一般來說都有一些不錯的範本。
履歷的話也可以參考網路上的,有範本會好寫很多。
我的履歷: https://www2.ee.ntu.edu.tw/~b0901099/Resume.htm
當然這些東西都需要有人幫你過目。我爸爸、媽媽在這方面幫我很多忙。
[丟申請文件]
這是個極費心、勞力的事情。我總共預計申請14所學校,其中包括MIT、Stanford、UIUC
、Caltech、Berkeley、Harvard、Princeton、U of Michigan、Cornell、Johns Hopkins
、Yale、U Penn (碩士)、UT Austin (碩士)、USC (碩士)。(依我心目中的志願排序,除
了特別註明的都是申請博士)
每一間學校申請的截止日期都不同,有的有兩個截止日期(例如Harvard有提前完成的可以
打折的優惠,USC博士班12/15截止但是碩士班到6月底都還可以申請),有的推荐信收紙本
,有的收email的,有的要兩封有的要三封,有的要分兩個系統(系上、學校)分別填寫申
請表,有的要的是SOP(Statement of Purpose),有的要Personal Statement(我只改標題
,一鋼多本),GPA的要法也很多種(主科的、三年級以後的、進階課程的...),甚至有的
要把所有修的課程名稱、課本、成績統統列出來。
在瀏覽過這14間學校各種不同的要求之後,我做了一個Excel檔整理。首先依照截止日期
,分成三批分別處理,一批大概五所學校一起弄,從十一月底一直弄到一月中才陸續完成
。(其實我USC到現在都還沒弄好,但已經收到MIT admission了,就算了。而UT Austin可
能忘推薦信沒弄好,一直都沒有回音...)
有些學校秋季班的申請方法十月、甚至九月就出來了,建議月早開始做越好,手續實在太
繁複了。
[寫信給教授]
由於之前聽過Owen學長講他去各個學校找教授的事情最後Caltech的一位教授收他,我於
是也這樣計畫,也和學長要到他當初寫的信作樣板。
寫信給老師也是很花時間的事情,每個學校這麼多教授網站都要看一看不說,對有興趣的
教授更要看看他的研究內容。建議假如要這麼做,要趁早開始。
一月中完成申請手續之後,我選擇了申請博士的學校各一位教授寫信給他們,表示我對他
們的研究有興趣,11位教授中有4位回信。分別是MIT的Fujimoto教授、UIUC的Boppart教
授、Princeton的Warren教授、Berkeley的Moses博士。(我想念的是電機系下的生物科技
方面,以台大電機系來說的話,就是念醫工組。)
我爸媽有個朋友的小孩,我不記得他的名字了,之前吃飯時聊過一下。他比我大一歲但是
也是跟我同時在申請研究所,他要走的是生物方面的研究。他大學是念Cornell,和我不
同的是,他早在申請之前就已經找了2個他有興趣跟並且願意收他的教授,所以他總共只
申請了四間學校。他說,美國的學生很多也都會先去找教授,一方面增加申請上的機會,
一方面確定對將來要做的東西有興趣。他還反問我,你沒找的話你申請表的欄位怎麼填?
其實找教授可以算是申請的一部份。很多學校在申請的說明就明白寫著,建議申請的人先
去找學校教授談,申請的表格更有一個欄位要填寫聯絡過的教授名字。我覺得既然學校建
議這麼做,很多人也確實這麼做,沒做就像一項欄位空白,蠻可惜的。
[赴美面談]
學期還沒結束,我就匆匆飛到美國。(網多還沒demo,感謝Eason、Qeopten、光光幫我頂
著。)
當時Fujimoto教授建議我順道去參加加州San Jose當時在舉行的conference,於是我提前
去聽了一個星期的conference,在會場我也和Fujimoto教授打了招呼,還參加了他的一個
課程。(其實Boppart教授也有去,但是我沒有事先告訴他我會去,就沒特別去找他打招呼
了。孫啟光老師實驗室很多學長姊也都有去,他們發表的都相當厲害,感謝戴世芃學長、
陳欣妤學姊、林宮玄學長當時也給我很多指導和鼓勵。還要謝岳飛、葛屁供我吃住和交通
。)
在灣區參加conference也讓我有機會順道去Berkeley一趟見Moses博士。
Moses博士並不是Berkeley的教授,我當初是寫信給他同一個實驗室的老師,但是那位教
授剛好那陣子不在,所以請Moses博士帶我參觀他們的實驗室。
當然,Moses開宗明義就說他不是教授,所以無法幫助我進入Berkeley,不過他肯這樣抽
空帶我參觀我已經是相當感激。他們的實驗室在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假如有看過綠巨人浩克,Hulk就是在那裡工作的,雖然戒備沒有電影上那
麼森嚴,但是出入都要登記證件,已經可見美國國家級實驗室的重要性。)
Moses博士的實驗室中有一位台大電機的學長Gin-Chung Jimmy Wang,更巧的是他以前也
是跟孫啟光教授做專題。他非常有耐性地陪我聊了一個多鐘頭,從申請到生活,所有的事
情都講了,我聽到了很多,雖然對申請的結果沒有幫助,我這趟去Berkeley真的是開了眼
界。
Conference結束後,接著我前往Boston,在Boston和我爸爸會合(我爸爸陪我走東北部的
學校)並見Fujimoto教授,他為我安排了一整個下午的行程,從參觀實驗室到和所有實驗
室的成員面談,除了認識了所有的實驗室成員我又再得到很多資訊,其中Vivek和Aaron學
長超幫忙的,帶我跑了好多地方,連系辦處理申請入學的小姐都打了照面。(晚上去看火
箭隊宰塞爾蒂克是我這次旅行的高潮~)
Boston之後的下一站是Illinois,在那裡受到了很多Tony Fai的照顧,他帶我吃吃喝喝還
打籃球,整個校園也導覽了一遍。Boppart教授和孫啟光教授的感覺很像,不愧是學長學
弟,我參加了他們實驗室的group meting,也參觀了實驗室,不過Boppart最後說關於申
請結果他無法幫忙,不過見到這麼多也算是收穫很多。
最後一站是Princeton的Warren教授。他本身是生物科技背景,由於Princeton沒有醫院等
生物研究設施,他不斷強調他即將離開,前往U Penn或是Duke,所以找他自然對申請上沒
有什麼幫助,但是他為我耐心地解釋很多他研究的前景,以及生物科技的發展。在那裡有
位上海來的學長告訴我很多他在美國求學的心得,當然又是收穫不少。
最後到紐約與我久未見面的大伯、大伯母吃了頓飯後,踏上歸途。
當時我覺得這一趟似乎沒有對申請的結果有太大的幫助,不過至少也是大開眼界,而且努
力過、嘗試過也沒什麼好後悔的,這一路更是蒙很多人的照顧,玩得十分盡興。
[最後成果]
回到台灣,過完年後不久,我在南部玩的時候接到一通國根打來的電話,他告訴我孫啟光
老師說Fujimoto教授願意收我。我當時不敢相信,畢竟才剛過完年,還有一種與世隔絕的
感覺,況且我也沒收到什麼通知,更怕期望太大受傷害。
我當晚立刻去找網咖收信,沒有新郵件。
過了兩天不到,信真的來了!後來去問孫啟光老師,他說Fujimoto後來推薦收我,並且願
意提供RA的位置。(非常、非常感謝孫啟光教授,想必他背後幫我很多忙!)
天啊!我真的進了MIT!還有獎學金!
我從小到大去過MIT至少2次,我爸媽一直都很希望我能念私立名校,他們當初受到金錢的
限制只能唸公立學校,一直很不甘心。但是我們真的作夢都沒想過我會去MIT唸書。
當天還有收到U of Michigan--Ann Arbor的碩士錄取,後來還有U Penn的碩士錄取和
Stanford備取。
14間學校中,戰績是3勝1和8敗2未賽。
四間去面談的學校,有一間願意收我。
[心得]
和別人打聽是對我申請最有幫助的,因為申請學校實在是太難拿捏的事情,每個申請過的
人都各有一本經,但是能遇到好心的人,好好的聽聽他們的經驗,對申請真的過程比較能
理解,對於最後的結果心裡也能有個譜。
我最沒想到的還是能找到Fujimoto這位孫啟光老師從前的指導教授,雖然後來想想也有道
理,畢竟全世界做相似研究的應該彼此之間多少有點關係。
但是有關係也不一定有用。像Boppart教授也是孫啟光老師的學弟,但我也沒有因為他們
的關係得到UIUC的入學許可。
之前感謝了這麼多人,我心中最感謝的是神。
聖經說:「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
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腓立比書四:7)
上個學期末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刻。申請入學、網多弄得焦頭爛額,書也沒唸好,考試更
受到打擊(我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在說什麼...),在那時候看來,真的覺得前途是一片黑暗
的,於是我自己在房間裡痛哭了很久,我唯一能做的真的只有向神禱告,認罪、悔改、祈
求。當然,還要感謝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佳運、Eason、子德、大餅、痞子、Qeopten
、Ozean等等等等,假如忘記寫你請原諒我,最重要還有我的寶貝鳥婕)
令我感動的是神真的聽了我的禱告,他不但聽了我的禱告,更給了我最好的。
或許我這樣寫會讓人覺得:"咦?怎麼講到這裡來了?"但是我真的從這次申請得到人生很
大的感觸--神真的一直都在我身邊。
大三的時候開始做專題,我真的不曉得怎麼會開始跟國根、痞子一起找教授,更不知道怎
麼會找上孫啟光教授。國根說,當初他本來是要找孫啟光教授隔壁的王暉教授,結果王暉
教授剛好不在,於是他就踏進了隔壁孫啟光教授的辦公室。
後來大三暑假,也是偶然,獲得機會到美國德州大學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林淑
華博士的實驗室裡工作,林老師是我媽媽久未聯絡的國、高中同學,這一年,剛好她會收
一些大學生做暑假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兒子,於是我又搭上了這個順風車。雖
然工作真的很辛苦,相對於其他實驗室的大學生,每天十點到五點準時下班,我們常常從
早上九點作到晚上九點,週末還加班。但這也於是造就我對生物方面的興趣,並獲得一封
相當好的推荐信,畢竟林老師是德州大學的教授,M. D. Anderson又是美國首屈一指的癌
症醫院及研究機構,林老師更是她領域中的翹楚。可惜我沒有直接申請生物相關的科系,
不然這封信應該更好用。
到了最後申請的時候,Fujimoto教授願意見我,還願意推薦我,而學校於是收我。其中
太多的偶然了。例如我的GRE不夠理想,但是MIT好巧不巧不看GRE成績。又例如我寫信給
11個老師,卻能選到2位教授都和孫啟光老師有關係。再例如,今年美國因為戰爭的關係
,砍了很多研究經費,但是因為我美國公民的身分,要獲得RA的職位會比較容易,教授也
比較想收。更例如我和Fujimoto教授約好時間之後,上火箭隊的網站一看,就那麼剛好,
一年一次火箭隊作客波士頓就是那一天!
我相信是神在看顧我。
而且偶然並沒有就這樣結束。
從大學開始,我媽就年年問我要不要受洗,我一直覺得我沒有準備好,我覺得我至少應該
先把聖經讀過一遍,或是真正完全瞭解神。大概是去年吧,在我媽又問我,我再度拒絕之
後,我就暗自許願,大四這一年我一定要受洗。當然,我沒有達成我之前的目標,讀完聖
經?創世紀到現在都還沒好好看過一遍...完全瞭解神?這根本連牧師都不太可能做到了
...
就在我接獲MIT入學許可後不久,我媽媽今年又來了,復活節又要到了,但是今年我想法
不同了,在這麼多的感動之中,我真正體會到我一生都活在神的眷顧中,我終於了解到這
些都是祂為我鋪的路!
我在今年復活節受洗了。
於是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安排中我步上了祂為我安排的道路。我知道我並不是一個好的基督
徒榜樣,但是我感謝祂從未背棄我,感謝祂依路扶持、照顧我。
能進入MIT我最感謝的是神。
我知道接下來的路祂會繼續保守。
--
如果需要任何有關申請的幫忙,歡迎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以前我受無數人幫忙,現在該我幫助別人了。所以千萬別客氣。
本文歡迎轉錄。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245.20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68.4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8.108.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