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國寶級作曲家、左翼政治家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Mikis Theodorakis)辭世,享耆壽96歲。他的配樂代表作包括《希臘左巴 Zorba The Greek》(1964)、《焦點新聞 Z》(1969)、《衝突 Serpico》(1973)等作。他以鼓舞希臘人推翻軍事暴政聞名,晚年也以反猶主張備受爭議。
.
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出生於愛琴海上的希俄斯島,他與兄長從小從母親身上學習希臘民間音樂,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作曲家,在17歲就辦了自己的音樂演奏會。在希臘被軸心國佔領時期,提歐朵拉吉斯加入了共產黨的ELAS部隊,與英國部隊一起對抗希臘右翼。從此之後,提歐朵拉吉斯與共產黨便結下不解之緣。
.
戰後,希臘陷入血腥內戰,由英國與美國支持的國民軍與共產黨激戰四年,期間提歐朵拉吉斯遭到逮捕與流放,甚至兩次遭遇活埋酷刑,染上肺結核。戰後,他得以在雅典安身,同時也在巴黎音樂學院進修,進一步學習創作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各種曲風。他也嘗試為許多希臘共產詩人的詩句譜寫成曲。
.
在冷戰期間,提歐朵拉吉斯成為共產主義最堅定的支持者。1957年,他的鋼琴協奏曲曾在莫斯科音樂節獲得金獎。同年,他也為英國電影《Ill Met by Moonlight》(1957)譜曲,很快在歐洲樂壇站穩腳步。不過在1960年,他決定回到故鄉,提出了復興希臘音樂的概念,主張利用西方交響樂與傳統希臘樂器混合,創造出一個獨立的流派。
.
然而,1963年,希臘左翼政治家格里戈里斯.蘭布拉基斯(Grigoris Lambrakis)遭到暗殺,希臘政局陷入動盪,提歐朵拉吉斯開始涉入政治,成為左翼議員。但也在這一期間,他創作了生涯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即提名七項奧斯卡獎的《希臘左巴》,這部電影的旋律甚至從此成為描繪希臘的固定曲目。同一時期,他也創作了以描述納粹大屠殺的經典曲目《毛特豪森三部曲 Mauthausen Trilogy》。
.
美國樂評人約翰.克洛威爾(John Rockwell)曾歸納提歐朵拉吉斯的作品元素主要為三項,分別是激動人心的曲調、富有感染力的舞蹈節奏和希臘波左基琴所創造的異國色彩。
.
好景不長,軍事強人喬治斯.帕帕佐普洛斯(George Papadopoulos)在1967年發動政變,採取鐵腕統治,使得數以千計的反對派遭到監禁,提歐朵拉吉斯的作品被下令查禁,沒多久他本人也遭逮捕,被判處五個月監禁。
.
1968年出獄後,提歐朵拉吉斯與妻小被流放到伯羅奔尼撒的山中鄉村軟禁。期間,他依然持續工作,為科斯塔-加夫拉斯(Costa-Gavras)《焦點新聞》作曲,這部作品便是影射戈里斯.蘭布拉基斯遭暗殺案,對希臘軍政府多有批判。他在英國金像獎榮獲最佳電影音樂殊榮。
.
由於提歐朵拉吉斯在當時的希臘是家喻戶曉的音樂人,坊間一直流傳一個都市傳說/趣聞。內容是有個希臘人在路上聽到警察在哼提歐朵拉吉斯普寫的曲子,他走過去問警察:「你也懂提歐朵拉吉斯普?」結果警察依「收聽提歐朵拉吉斯普作品」之名將他逮捕。
.
在提歐朵拉吉斯被軟禁之時,全球作曲名家李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和導演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都曾出聲呼籲希臘政府釋放帕帕佐普洛斯。直到1970年4月13日,他因罹患肺結核而獲准保外就醫,科斯塔-加夫拉斯等人親自迎接身體嬴弱的他。
.
不過三個月後,提歐朵拉吉斯已經能親自上陣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表演盛況空前,長時間的鼓掌與歡呼聲,使得他不由得出場謝幕高達五次。自此,他耗費四年期間在各地舉辦以推翻希臘軍政府為目標的籌資音樂會,在智利甚至受到聶魯達(Pablo Neruda)親自接見。政治領袖如南斯拉夫的狄托(Josip Broz Tito)和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都將之視為座上賓。
.
隨著帕帕佐普洛斯上校倒台,提歐朵拉吉斯得以在1974年凱旋歸國,所有的廣播節目都在播送他的作品。之後他持續從政,曾在1980年代起擔任過兩次議員,亦曾高居部長職。期間他一樣繼續創作,推出歌劇與芭蕾舞劇作品。1990年代從政壇退休後,他被任命為希臘國家廣播電台合唱團與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持續走上國際推廣希臘音樂。
.
但這不代表提歐朵拉吉斯從此便遠離政治,他依然積極向國際政治議題發表意見,包括反對北約介入科索沃、反對伊拉克戰爭等。在2003年,他更語出驚人地指出,這世界上一切災難都是猶太復國主義者造成,稱以色列是邪惡的根源(不過後來在言論掀波之後,他主動致歉)。
.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反美主義者之一,提歐朵拉吉斯在美國的形象也備受爭議,《紐約時報》為他寫的訃聞也刻意調侃他是一名「富有的共產黨人」。文中寫道他在巴黎、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半島擁有房產,在資本主義大都會紐約、倫敦、柏林等地舉辦音樂會等等,更享有議員特權,暗示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作者麥克法登(Robert D. McFadden)指出提歐朵拉吉斯從沒有為自己的表裡不一向世人致歉。
.
基於其樂壇成就,晚年的提歐朵拉吉斯載譽不斷,包括在2007年所榮獲的世界音樂獎終身成就獎殊榮。但他從未停歇創作,直到生前仍有負責配樂的電影作品尚在製作中。
.
2021年9月2日,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在雅典辭世。總理基里亞科斯.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即時宣布全國進入三日哀悼期。
.
.
(圖為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
#MikisTheodorakis
麥克阿瑟晚年 在 年代向錢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給大家。
【我們所不熟悉的韓戰歷史】
一、
最近重讀 David Halberstam 關於韓戰的鉅著 "The Coldest Winter",讀起來還是覺得非常緊湊而驚悚。
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隔年6月25日,北朝鮮的金日成在沒有跟史達林以及毛澤東充分溝通的情況下,派軍衝過北緯38度線,一路勢如破竹,把南韓跟美國的聯軍逼到韓國的東南方一角。
不到三個月之後,1950年9月15日,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率領聯合國軍隊在韓國西岸中部的仁川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的歸路,一路追殺金日成到中韓邊界的鴨綠江畔。
但是又過了兩個月多月,1950年11月下半 ,毛澤東派彭德懷率領30萬大軍度過鴨綠江,又把美軍殺得落荒而逃。
再過一個月,1950年12月23日,美軍在韓國的指揮官 Johnny Walker 上將因為車禍意外身亡,美國緊急派 李奇威 (Mathew Ridgway)上將接手,他在首爾東南方打了幾場勝仗,好不容易才穩住了局勢。
三、
一般認為,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救了國民黨政權一命。但是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對韓戰的了解卻十分有限。
在國民黨的教育之下,我們只知道麥克阿瑟將軍痛宰北朝鮮人民軍的歷史,卻不知道彭德懷痛宰美軍的歷史。
四、
彭德懷帥領三十萬大軍進入北朝鮮的時候,晝伏夜行,避開馬路,在山間的羊腸小徑中一路向南。
一開始,美軍先是沒有察覺中國軍隊已經進入北朝鮮,後來即使知道了,卻也一再低估中國軍隊的人數跟戰鬥能力。
而其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麥克阿瑟自認是個亞洲通,又有著白人的優越感,他認為中國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膽量來跟美軍作戰。
五、
美軍有大量的坦克車、卡車、以及吉普車,所以在韓戰初期,美軍習慣走大馬路,習慣在村落城鎮中紮營。
於是彭德懷就派一些部隊,先在美軍撤退路線的兩旁山丘上佈置好陣地,然後再用十倍、二十倍的兵力去衝擊在村落中的美軍陣地。
等到美軍在慌亂中撤退的時候,解放軍就在美軍撤退路線的兩旁痛擊美軍。
這樣的情節,彷彿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華容道」,諸葛亮事先派了趙雲、張飛、關羽在山中布陣,等著伏擊那落荒而逃的曹操。
六、
彭德懷知道,美軍有著完全的制空權,又有大量的大砲跟坦克車,如果在白天打仗,中國軍完全不是對手。
所以彭德懷就要他的軍隊在白天躲起來,等到夜裡再去突擊美軍。
結果美軍在白天裡往往看不到中國軍,也不知道中國軍在哪裡。可是到了晚上,中國軍卻又像幽靈一樣的蜂擁而至,每次攻擊都是上千人、上萬人的規模,而且前仆後繼的,好像完全不怕死。
因此,在中國參戰的前幾個月,美軍嚇破了膽,一路敗退。
七、
等到1951年初,李奇威上將接手之後,他認為美軍在中國軍夜襲的時候撤退後逃,往往會在撤退的路上遭到中國軍夾擊。因此,美軍倒不如先將陣地移到山丘上的制高點,在白天挖好戰壕做好準備,等著夜裡中國軍來包圍攻擊。
美軍只要撐過那可怕的夜戰,等到天亮,美軍的飛機出動,再加上大量的火砲轟擊,那就換成中國軍要落荒而逃了。
八、
李奇威的戰法在韓戰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在1951年2月的砥平里戰鬥(Battle of Chipyong-ni) 當中,美軍就是採用這個戰術,固守山丘上的陣地,忍受大量的傷亡,一直撐到天亮。
等到天亮,美國軍機出現的時候,那就幾乎是屠殺了。據一位當時站在山丘上觀戰的美國士兵回憶:美國軍機投下汽油燃燒彈之後,大量的中國軍突然從隱藏的陣地中衝了出來,四散逃命。那種景象,就像有人踢翻了一個螞蟻丘一樣。
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在那場戰役中有51人陣亡,251人受傷,而中國軍隊有超過1000人陣亡,超過2000人受傷。
九、
"The Coldest Winter" 這本書是美國人寫的,自然是美國人的觀點,而在韓戰期間,台灣也是站在美國這一邊,所以我們也不免站在美國的觀點。
但是看到書中所描述的戰爭慘況,心中不免驚恐悲傷,想到那些抗美援朝的中國軍人,大多是農村子弟,大多是他們父母心中的心肝寶貝。
他們為了打敗階級敵人,為了對抗美帝,在山丘上像螞蟻一般的死去。但是在他們死前,大概無法想像共產主義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而金日成、金正日、以及金正恩之後會是什麼混蛋模樣吧?
而足智多謀的彭德懷元帥當然也不會想到,十多年之後,他會被毛澤東惡整,度過了一個淒慘的晚年,然後在文化大革命中慘死。
麥克阿瑟晚年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黏土動畫先驅者、美國資深動畫電影導演維爾.文頓(Will Vinton)於本月初辭世,享壽70歲。如今世人所定義的「黏土動畫」(Claymation)一詞便是由文頓所創。他以其名創建的工作室便是萊卡動畫(Laika)的前身。
.
維爾.文頓於1947年出生於奧勒岡州的麥克明維爾,父親在汽車行銷商上班,母親則是簿記員。早期的文頓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物理、建築和電影製作。在1970年代初,他結識了之後的戰友鮑伯.加丁納(Bob Gardiner),兩人開始嘗試利用黏土來製作動畫。
.
其實早在1908年便有黏土動畫電影,愛迪生公司推出的《The Sculptor's Welsh Rarebit Dream》被公認為影史首部黏土動畫電影,在1910、20年代也曾風行一時,自此後便處在停滯狀態,早期這個動畫類型從未廣泛獲得世人歡迎。
.
1973年,維爾.文頓與鮑伯.加丁納開始投入了短片《Closed Mondays》的製作,誓言為黏土動畫創造「新浪潮」。短片的故事講述一個醉漢走進了一間美術館,以嘲諷的眼光看待眼前所見,並不知不覺地成了館藏的一部分,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都是值得玩味的藝術精品。
.
這部八分鐘的短片耗時了18個月製作,在隔年問世之後直接改寫了動畫電影史。兩人並以該作在1975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可說一炮而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BmlbQApJE
►《Closed Mondays》全片(無字幕、無對白)
.
這對雙人組合在1976年分道揚鑣,維爾.文頓隨後在波特蘭成立了獨立工作室,並聘請動畫師以擴大製作規模。在這個階段,他連續推出了被後世視為三部曲的文學改編作品《補鞋匠馬丁》(Martin the Cobbler ,1977)、《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 ,1978)和《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1979),其中《李伯大夢》為他再次得到了奧斯卡獎提名。也在此同時,文頓以工作室名義註冊了「黏土動畫」(Claymation)一詞,正式為這門新興藝術訂下正式名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8kjqH1SCY
►《李伯大夢》全片(英語發音、無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qmXKcZx8
►《小王子》(英語發音、無字幕)
.
在1980年起,維爾.文頓開始投入35釐米的動畫創作,講述上帝創世過程的宗教性動畫短片《The Creation》為他得到第三次奧斯卡提名。作品以抽象方式展現故事,再次將黏土動畫推向新境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HxNZIvfh4
►《The Creation》全片(英語發音、無字幕)
.
《The Great Cognito》(1983)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以導演身分提名奧斯卡獎。作品以一個脫口秀藝人為主角,一連「變形」模仿了希特勒(Adolf Hitler)、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等人物,持續拓展黏土動畫的可能性,更是當時少數以成人為觀眾導向的動作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rcsUoP_n4
►《The Great Cognito》(英語發音、無字幕)
.
《馬克吐溫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Mark Twain ,1985)是維爾.文頓創作生涯最具野心之作,有別於過去,這可是一部長達86分鐘的動畫長片。文頓引領他的工作室等人,足足花了三年半的時間、使用了24噸黏土才成就了這部影史首部黏土動畫長片。有別於當時市場上的多數動畫都是以孩童為客群,文頓大膽地宣示他的這部長片是打算征服成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b3Gady7Vc
►《馬克吐溫歷險記》(英語發音、無字幕)
.
同一年,文頓受迪士尼之邀參與特效製作的《天魔歷險》(Return to Oz ,1985)也正式公映,並提名了當年度奧斯卡視覺效果獎。文頓還在之後主導了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音樂電影《月球漫步》(Moonwalker ,1988)中的黏土動畫製作。
.
除了活躍於電影領域,文頓同時也接了不少廣告案子,包括現在大家所熟知的M&M巧克力卡通人物形象和加州葡萄乾樂團(The California Raisins)皆是由他一手催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DGbaCsatQ
►加州葡萄乾(The California Raisins)三十秒廣告
.
2003年,維爾.文頓工作室因為陷入財務困難,工作室最大股東、耐克集團創辦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遂決定將之解僱。該工作室後來改名為萊卡,曾在文頓麾下工作的奈特之子崔維斯.奈特(Travis Knight)後來亦擔任董事長一職。
.
在萬念俱灰之下,維爾.文頓試圖提告獲得補償,最後以和解結案。晚年的他來到波特蘭藝術學院任教,並逐漸被世人遺忘,直至他逝世前都未獲得任何表揚其終身成就之獎項。
.
他在本月4日因多發性骨髓瘤於波特蘭辭世,享壽70遂。
.
.
(圖一至圖三為維爾.文頓。)
Will Vinton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WillVi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