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怡琳看世界 36
Animals are changing their body shapes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動物正在改變牠們的身形以應對氣候變遷
warm-blooded 溫血的
constant 穩定的/連續不斷的
heatstroke 中暑
breeding 繁殖
migration 遷徙
appendage 附屬器官
gang-gang cockatoo 紅冠灰鳳頭鸚鵡
red-rumped parrot 紅腰鸚鵡
emission 排放
Global warming is a big challenge for warm-blooded animals, which must maintain a constant internal body temperature. As anyone who’s experienced heatstroke can tell you, our bodies become severely stressed when we overheat.
全球暖化對溫血動物來說是一大挑戰,牠們必須保持穩定的內部體溫。任何經歷過中暑的人都會告訴你,當我們過熱時,我們的身體會感受到嚴重的壓力。
Animals are dealing with global warming in various ways. Some move to cooler areas, such as closer to the poles or to higher ground. Some change the timing of key life events such as breeding and migration, so they take place at cooler times. And others evolve to change their body size to cool down more quickly.
動物正在以各種方式應對全球暖化。有些會遷移到較冷的區域,例如更靠近兩極或是地勢較高的地方。有些改變關鍵生命事件的時間,如繁殖和遷徙,讓它們在較冷的時候發生。而其他透過演化來改變牠們的體型,以便更快地降溫。
Our new research examined another way animal species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by changing the size of their ears, tails, beaks and other appendages.
我們的新研究,考察了動物物種應對氣候變遷的另一種方式:透過改變耳朵、尾巴、喙以及其他附屬器官的大小。
We found most documented examples of shape-shifting involve birds – specifically, increases in beak size. This includes several species of Australian parrots. Studies show the beak size of gang-gang cockatoos and red-rumped parrots has increased by between 4% and 10% since 1871. We found clear evidence that birds with smaller beaks are also less likely to survive hotter summers.
我們發現大多數記錄在形狀的例子都涉及鳥類-特別是鳥喙尺寸的增加。這包含好幾種的澳洲鸚鵡。研究顯示,從1871年以來,紅冠灰鳳頭鸚鵡和紅腰鸚鵡的喙大小增加4%到10%。我們發現明確的證據顯示,喙較小的鳥類比較不可能在炎熱的夏天存活。
So while predicting how wildlife will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s important,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species into the future is to dramatically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prevent as much global warming as possible.
雖然預測野生動物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很重要,但保護物種可以存活到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盡可能防止全球暖化。
資料來源: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1/09/climate-change-animals-global-warming-shape?utm_source=ig&utm_medium=social_video&utm_campaign=social_video_2021&utm_content=23775_Carousel_animal_shapeshift_global_warming
鸚鵡中暑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周轉高溫炎熱天偶有午後雨 周日鋒面在北方海面
周末受到鸚鵡颱風很外圍環流增加的水氣,加上午後的熱對流發展,午後到晚上,周六和周日不同,周六在中部及台東,周日在北部及中部都降下劇烈的熱對流,其中南投縣的國姓鄉有162毫米,新北市的三峽 134毫米,這是最大的熱區,其他地方也有局部短時間的強降雨,伴隨著閃電雷擊,也建議您遇到這樣的雨勢要能避就避,因為外出就算撐傘也會淋濕,交通也容易雨勢而讓安全的風險提高。
今天白天仍高溫炎熱,吹著穩定的西南風,略轉乾一些,中午各地高溫上看33-36度,仍會有午後雷陣雨,但比周日會略緩和一點,降雨時間會略短一些,集中在靠山區,或臺北盆地。明天開始太平洋高壓西伸增強,預期將延續到這周五周六,都是典型夏季炎熱高溫天氣,仍有午後陣雨,但會較集中在靠山區,外出務必要防曬防中暑,屬於會讓您很不舒服的天氣類型。
要值得留意的就是目前位於長江流域的鋒面,在當地已經滯留接近一周,鋒面位置已經在長江以北,大約在江蘇附近,未來幾天也將持續,但可能在周四到周五期間往南移,可能周日就在台灣北方海面上。過去幾天雖然有許多預測,好像這周末鋒面會到台灣上空,但過去這一天的預報已經有顯著的調整,可能周日就在台灣北方海面徘迴,北部的天氣會略受到影響,中南部則有待觀察。而這波鋒面是否會在台灣上空滯留,梅雨鋒面再度重返,這仍有些變數,新的預測多數是在台灣北方海面滯留,影響性略微減弱。
要留意的是鋒面前緣的不穩定,是否會和本地午後不穩定,午後雷陣雨會稍微增強,影響到周日後的天氣,這也給周日下午很重要的日環食帶來很高的變數。不過這不見得是全面性,可能是局部性,到時前幾天的氣象預測就很重要,目前的預測比前幾天還要好很多,建議大家可以期待並準備來看這個天文奇觀,目前的科技很方便,縱使因為雲量增多看不到,但也可以透過網路直播在某些地方仍可以看得更清楚,這是一個很好的地球科學的天文教育,尤其下次在台灣可以看得見日環食還要到2215年,你我都看不到了,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景象,可以多多來參與。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公司/ 彭啟明博士提供
鸚鵡中暑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晚上形成了今天第二號颱風鸚鵡,目前是輕度颱風等級,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受到鸚鵡颱風外圍環流影響,花東與恆春半島偶有陣雨,各地山區午後有雷陣雨,此外受到偏南風沉降作用,北部西南部與花東易有較高溫出現,外出記得防曬防中暑,多多補充水分。
看今日詳細的天氣預報 → https://bit.ly/3cZC21e
#外出還是帶傘比較保險
#記得要多補充水分喔~
#持續關注天氣資訊
彭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