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陶藝術| 尤尉州
柴燒手刻壺 現正中秋優惠8折!!! 👉👉https://reurl.cc/Krxl09👈👈
生命體悟下的創作
生命的來處,那場個展, 鶯歌 陶 瓷博物館為我們下的標題—【 陶藝家跟40 個女人的故事】 籍由女性來表現對生命與藝術的看法。大海是每個生命的毋體,世間所有的生物源自於大海,每個人也 都是媽媽生的,所以雕塑各式各樣的女性形象,詮釋生命的樣貌,思考生命的意義。
一張臉一個故事等著你我來發現
曾經在上海的玉佛寺,還有寺廟前的算命街上,看見人求佛,也看見算命算的是人的貪婪與恐懼,而羅漢本身是生命的解脫者沒有了貪瑱癡,想在生命輪迴不斷的修行裡找到答案,必須要有 一個學習的目標。
鐵羅漢系列用了柴窯.瓦斯窯.電窯三種燒窯的方式來呈現,讓每一件羅漢的特色都發揮到極致! 腳踩著龍潭特有的紐土,工作坊四周圍繞著大樹,當它們掉落的枯枝落葉,-圍火將枯枝落萘燒 成灰燼時;拌上虹土,就是最佳的綽彩。
鐵羅漢的釉彩就是來自生活。
自己的茶器自己做
我高中時就愛上茶滋味。生命裡有了茶,就漸漸走進禪的世界裡。喝茶不只解口渴,更解心靈之 渴,也是陪我創作最佳的無語良師,像個加油站或是紓壓調理玷般的存在!
☎️電話
👨🏻川:0917-288-005
🎥直播時間:每週一~六 19:30
🕰營業時間 :週一~週日10:00 ~ 19:00
發貨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健康路325巷19弄22號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70的網紅侯友宜 houyu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原來 #鶯歌陶瓷博物館 也能這麼時尚! 上週 #侯Sir 到 #新北鶯歌 陶瓷博物館參加「#鶯之饗宴 -時尚藝術發表會」,許多知名藝人和局處首長都到場共襄盛舉,新北市政府秘書處也特別邀請外交使節代表,提前歡度耶誕佳節。 活動策展人潘怡良設計師說服裝製作過程和陶瓷很像,慢工才能出細活。她將陶瓷的紋...
鶯 歌 陶瓷 博物館 特 展 在 貓王不討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親愛的朋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即將在 𝟗/𝟏 - 𝟏𝟎/𝟐𝟗 暫停開放主館,進行修繕工程
因此 #眼淚是珍珠 要在八月底暫時休息一下,想看展的朋友請把握剩下的 𝟕 天預約喔!
▂▂▂▂▂▂▂▂▂▂
.
今天想聊聊【淚流成河】這件作品⋯⋯
一直很希望做一件開放式的作品,打破空間的侷限,可以根據擺設現場做變化,也因此蜿蜒曲折、千變萬化。
那是一個河流的概念。
河流能夠隱藏許多心事,看著望著,淚水涓滴成河,於是再也分不出來,兩者的界線。
.
瓊妮蜜雪兒演唱的〈River〉她唱:
「我多希望有一條河,能在上面滑冰
我失去最親愛的人,我讓他哭泣」
.
我做了一個有如結冰河的藍色底盤,再灑上形狀大小不一的珍珠,這些眼淚,會隨時根據平台的狀況滾動,甚至在不察覺的時候,滾到平台之外。
如果你也曾哭泣,流下了一條河,那麼這是送給你的作品。
▂▂▂▂▂▂▂▂▂▂
.
【 #偶然人間 】特展
地點 │ 鶯歌陶瓷博物館 3樓特展室
時間 │ 展至明年 𝟑/𝟐𝟎(9/1 - 10/29 暫停開放)
因應防疫,入館採預約制,不開放現場購票。
預約看展 這邊請👉 https://culture-ntpc.welcometw.com/tour/D2ED
.
鶯 歌 陶瓷 博物館 特 展 在 貓王不討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妹妹生日,她提前預約了陶博館看展,全家人一起陪著,因為這次的展覽,我做了一件關於球球的作品。
有時不知道,生與死,其實就在一眨眼之間。
▂▂▂▂▂▂▂▂▂▂
去年將作品清單提給主辦時,球球還依偎在我們身邊呢!不過幾個月時間,祂就成了天使。
在準備所有展覽作品時,只要碰觸到這件主題,總是一緩再緩地逃避,雖然知道遲早得面對。只是想著想著,還是有點難過……
直到覺得可以動手了。
看著手機裡存的照片,帶著祝福的心意,以陶土慢慢拼捏出來的球球,有開心的笑容,還有祂最愛的胡蘿蔔玩具,與妹妹連結的眼淚其實充滿著愛。
▂▂▂▂▂▂▂▂▂▂
妹妹說
「𝟐𝟎𝟎𝟖/𝟎𝟖/𝟏𝟏 球球來到我身邊。」
「𝟐𝟎𝟐𝟏/𝟎𝟖/𝟏𝟏 妳在我心上也在我身邊。」
這件作品,可以算是我送她的生日禮物吧!
祝福妹妹 生日快樂!
也把滿滿的思念獻給球球。
▂▂▂▂▂▂▂▂▂▂▂▂▂▂▂▂▂▂▂
作品名:⟪眼淚是珍珠⟫ —— 親愛的
𝐓𝐞𝐚𝐫𝐬 𝐀𝐫𝐞 𝐏𝐞𝐚𝐫𝐥𝐬 —— 𝐁𝐞𝐥𝐨𝐯𝐞𝐝
搭配聆聽
♫ 𝘚𝘰𝘱𝘩𝘪𝘦 𝘉. 𝘏𝘢𝘸𝘬𝘪𝘯𝘴 / 𝘈𝘴 𝘐 𝘓𝘢𝘺 𝘔𝘦 𝘋𝘰𝘸𝘯
素材:陶 & 複合媒材
年代: 2021
▂▂▂▂▂▂▂▂▂▂▂▂▂▂▂▂▂▂
【 #偶然人間 】特展
時間 │ 即日起至明年 𝟑/𝟐𝟎
地點 │ 鶯歌陶瓷博物館 3樓特展室
因應防疫,入館採預約制,不開放現場購票。
7/24(六)起每日有三個參觀時段:
🔹時段一:10:00-12:00
🔹時段二:12:30-14:30
🔹時段三:15:00-17:00
預約看展 這邊請👉 https://culture-ntpc.welcometw.com/tour/D2ED
鶯 歌 陶瓷 博物館 特 展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原來 #鶯歌陶瓷博物館 也能這麼時尚!
上週 #侯Sir 到 #新北鶯歌 陶瓷博物館參加「#鶯之饗宴 -時尚藝術發表會」,許多知名藝人和局處首長都到場共襄盛舉,新北市政府秘書處也特別邀請外交使節代表,提前歡度耶誕佳節。
活動策展人潘怡良設計師說服裝製作過程和陶瓷很像,慢工才能出細活。她將陶瓷的紋理展現在服裝上,別有一番風味。雖然侯Sir對時尚有些陌生,但每次看秀總會提升一些美感,侯Sir會繼續朝時尚大叔之路邁進。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推動「#三鶯文創整合計畫」,以 #新北市立美術館、陶博館為中心,結合 #新北三峽 老街發展在地文創。相信未來 #三鶯地區 將成為新北藝術文化重鎮,帶給大家全新樣貌。
#新北好好玩 #安居樂業 #侯友宜

鶯 歌 陶瓷 博物館 特 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宗榮
內容簡介:
由傳統的宗教信仰所衍生出的各個文化面向,一向是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文化資產。或謂一個人的旅遊地圖中,一生所必要親眼目睹的人類文明史景觀,諸如中國的雲岡造像、敦煌莫高窟、希臘的神殿、義大利與西班牙的教堂等,無一不是宗教文化的產物。而在世界上著名的古代藝術作品中,不論是中國先秦的銅器與玉器、漢代的帛畫、三星堆的青銅面具,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石雕像、達文西與拉菲爾的聖壇畫、聖母像等,皆是宗教文化的展現。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的神像、寺廟建築等,雖然無法和這些世界頂尖的宗教作品相提並論,然而由於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內容豐富,除了起源自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與巫術信仰之外,更有儒教與道教、佛教的巨大影響,面貌十分多元化。這些宗教文化的內涵,也隨著各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各自呈現出其特殊的文化形貌,再加上台灣民間的廟會活動興盛,無形的信仰文化資產更讓這些以寺廟建築為主的有形文化顯得活潑而生動,而不再只是脫離當代生活經驗的「遺產」。
台灣的社廟宛如一座挖掘不完的寶庫,不論其規模大小,只要我們用心加以深入觀察,都可以編織、描繪一幅十分生動而精彩的「圖畫」,而且更是年復一年不斷上演的「動畫」。《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所呈現的文字與圖片,是筆者二十多年來在全台踏查之下所累積的成果。以筆者一己之力,雖然無法將全台每一座社廟及其廟會活動都考察一遍,但是從數萬張的圖片中逐一檢視而挑選出較具有代表性者,對於年近花甲的本人來說,也是視力與記憶力上的一大考驗。因此,若是以「圖文書」的標準來說,這本《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無疑是全新的呈現。
作者簡介:謝宗榮
謝宗榮(1960~)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兼任講師。
◆現職宗教與民俗研究者,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著有《神像與信仰》(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台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台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等書。
作者粉絲頁: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鶯 歌 陶瓷 博物館 特 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陶瓷創作個展
專訪: 林文萱
林文萱以陶土創作 紀錄每個當下的感觸
創作者林文萱生長於新竹的鄉村,在土地上玩耍的童年帶給她相當大的影響,尤其鄉村的生活沒有太多物質誘惑,於是她自童年就喜歡觀察自然,特別是觀察不同天氣時的土或是天空光線的變化,將這些觀察當作每天的消遣。到台北生活之後,發現城市的生活真的不一樣,很方便卻也有些不真實。
與陶土的相遇
林文萱使用的創作媒材與她的童年經驗有些關聯,「土」讓她可以有很多對時間的想像,加上對於潛意識的興趣,因此創作主軸一直圍繞著記憶的主題打轉著,透過創作觸及更多的潛意識層面。一個物件可以很容易去影響一個空間給人的感受,甚至在描述一個空間的時候,我們通常以各種物件來形容,對林文萱而言,空間就像是可以利用物件所構築的一個抽象名詞。
關注記憶和心靈
在林文萱的創作中,記憶和心理空間是她特別關注的。實際上開始創作的主因是在於自我治療,像是透過送給自己的禮物這個系列,白話一點說就是把過去較負面的記憶感受,轉化成一個禮物送給過去的自己,像是一個對昨日之死的道別儀式。林文萱認為或許是自己在鄉下成長,對於快速的世界並不是很習慣,於是她給自己在創作裡多一點時間和手續,像是對著自己叮嚀著好好照顧自己的一個儀式。實際上這個創作的過程是漫長的,在各種時間的消磨之下,她對於過去的糾結也減少許多。而到了近期的新作,則是漸漸轉移到觀察物件進入心理空間的變化,更多的是考慮觀者的感受和與空間關係的創作。
從求學時期至今,對林文萱心境上的改變實在太大了。一開始她很痛苦,尤其半工半讀時間永遠不夠,時常讓她覺得很不安,但是在她因為創作的需求,而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以後,她發現自己在心態上調適得更好,整個人也都轉變得很多,她想這是好好創作最好的回報,在這之後也比較有心力完成創作以外的事情。其實她本身的個性比較衝突,有點內向卻在想法上又很開放,她喜歡躲在工作室裡創作,也喜歡認識新朋友,只是創作真的很費時,比較少有時間在社交或其他的娛樂上面,希望未來能多花一點時間在旅行上。
對林文萱而言,創作能帶給她很多好的能量,她像是用創作來說話的人,平時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甚至也不太照相,但是面對形狀和質感她卻可以比較準確地去說她要說的感受。加上她是那種喜歡躲起來的個性,可能讓作品成為被觀看的對象,會讓她比較自在一些。
圖像思惟推動創作
創作時的靈感來自於生活,林文萱是隨時用圖像思考的人,通常是她得到一些感受時,記憶和潛意識裡儲存的各種觀察資料會自己組合出一個影像,她就把這些影像用立體造型的方式做出來。未來她也期許自己能繼續創作和學習,好好活著,如果有機會,帶著作品到世界各地走走,她喜歡體驗不同生活,從中學習。
調整自己清理心靈空間
這次展覽會同時展出兩種類型的創作,從相當寫實的創作轉變到形象逐漸模糊的形式,她希望能呈現一個轉折點,是透過創作照顧自己之後,心理上產生了一些改變。有很多事情的癥結點其實都不在於事見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所以如果自己能夠做到照顧自己,好好整理心理空間,那有很多小事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像是體制裡的認同等等。
林文萱的故事平淡,卻很真實,希望能帶給觀者一些重新面對自己的勇氣,她覺得做到好好照顧自己,是所有夢想的第一步,所以她沒辦法等老一點,或是生活變得優渥一些再來做創作,畢竟她的創作時常來自於一種匱乏,如果過了這些時期,就真的過去了,時間一直都是人生最大的成本,畢竟人生無法比較,也無法重來,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你做決定,如果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使有後悔也將會是自己心甘情願去承擔的。
林文萱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研究所
展覽記錄:
2017 アジア現代陶芸展,愛知縣陶磁美術館,日本。
2017 黑陶接線生計畫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藝術駐村聯展,台中,台灣。
2017 第三屆故宮青年陶藝雙年展 台北,台灣。
2017 台灣陶藝創作獎,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
2017 類似種子類似彈藥,林文萱創作個展,台北,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