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國隊長 2》告訴我們,只要有了動用麥卡錫主義或白色恐怖手段來對付九頭蛇的念頭,其實就是讓自己一步一步成為九頭蛇。
這就是為什麼九頭蛇的頭被砍下,能夠立即長回來。
然而你我都想問的問題是,那到底該拿九頭蛇怎麼辦?(謎之聲:跟美心一起泡在浴缸裡?)
---
其實有點尷尬,最近老是寫同樣的東西。感覺老當軟趴趴的和事佬,但不管了,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軟趴趴的中年人啊!
我只能誠實地寫,為了我希望看見的未來而寫。因為最近一週,有三件事情讓我很有感觸。
---
首先,這兩天我除了追劇,也認真讀了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沈伯洋 (Puma Shen) 老師的演講逐字稿,覺得大有收穫,亦倍感沈重。
請見:〈中國政府如何利用假消息影響台灣選舉?〉
https://hackmd.io/s/HyJL31IOE
沈老師生動且白話地說明了中國對台各種以 #行為經濟學 為基礎的「政戰」手段。從俄羅斯是如何對波羅的海三小國跟烏克蘭、美國操演整套技術,到中國如何快速學習優化,用在台灣上。讀來怵目驚心。我是很推薦大家看完再回來。
另外,我也推薦 范疇 老師這篇專論,他把信息戰分為四個層次,認為高層的是「技術活」,最底層的「謠言戰」幹得是「情緒活」,比較手工。我覺得說得也很到位。
〈2020大選年信息戰的四個層次〉
https://www.facebook.com/taibeijing/posts/2276585645947810
同樣必讀的是去年超猛記者朋友 Js Liu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上寫的這篇,介紹了早已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案例:
〈和你交朋友、拉你上街頭!假訊息「產業」如何在世界點火?〉
https://www.twreporter.org/a/disinformation-manufacturing-consent-worldwide
---
第二件事,是之前跟大家聊過的 #NCC。
NCC 在 3/27 日對中天新聞開罰 100 萬,引起了如我所預料的後果:
「NCC 若真的大力管制內容,會有如《美國隊長:內戰》翻版。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總之就是人們會被迫選邊站,言論自由、媒體亂象、政府權責、選舉勝負、商業利益會全部混在一起,戰場急速擴大,反而把真正的問題 — 結構再管制 — 忘了。」
( 出自之前的文章:〈NCC 能解決假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68785870283450/?type=3&theater )
開罰之後,我們立即就看到藍營政治人物接連開戰,拿這件事做為選舉議題,讓 NCC 又揹上鷹犬的惡名。
如 朱立倫 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llchu/photos/a.10154128138755128/10161655145335128/?type=1&theater
還有張善政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SanCheng624/photos/a.198039917485252/314227729199803/?type=3&theater
民主進步黨 聲援:
https://www.facebook.com/dpptw/posts/1015578734236605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自己回擊:
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0&pages=0&sn_f=41246
以上只列出幾則比較具代表性的討論,因為隨著 4/2 日詹婷怡主委請辭,中天表示將尋求行政救濟,關於這起事件的政治人物發言、媒體評論還將逐漸擴散,無法一一列出。
尷尬的是,在我讀過對於這件事的眾多正反/挺批言論之後,我捫心自問,這些意見都不能算是錯,都有道理,我想這就是內容管制最麻煩的後果。在此只推薦一篇具有足夠高度,想 #大推特推 的評論:
黃哲斌:〈假新聞不只是NCC的問題!「紅色滲透」時代我們能做的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7889
延伸閱讀: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https://www.facebook.com/fanamericantime/posts/878309635851939
「就像我們這些美國的自由派,罵福斯電視台做假新聞,罵了幾十年,但越罵它收視率越好,最後選了個川普出來。
你抵制這個電視台,甚至關掉這個電視台,並不會讓看它的觀眾消失。」
---
第三件事,則是比較個人的一件小事。
我最近常常在個人的臉書帳號,分享 韓國瑜 市長的演講、文章或專訪影片,並且給予其「#內容有效性」正面的肯定。
像是這則 遠見雜誌 最近的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UzbY9-3Fc
跟去年選前他做的一場演講:
https://www.facebook.com/huashanlunjian/posts/10157407118348258
我都覺得韓的確是藍營少有的演說高手,內容能夠打動人心。
於是有些朋友看了我的言論,覺得毛毛的,會留言或私訊問我:「#你是在反串嗎?」
我其實完全沒有這樣的念頭。我在讀碩士時,研究的就是粉絲/ #迷現象,涵蓋內容分析、文化研究。所以各種爆紅與人氣文本,本來都是我好奇的主題。
而我後來成立知識內容型網站、做科學傳播、娛樂傳播、公益傳播,開課、寫書、研究網紅與個人品牌、政治行銷、危機溝通......也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研究文本是怎麼被理解的,為何某些內容受到歡迎,以及消費者跟創造者怎麼在過程中塑造自我認同?
另一方面,由於我對韓到現在為止也實在是非常非常陌生,說不上討厭或是喜歡。我其實有點後悔,在過去一週以前,我竟然對這位已是超級政治明星的人完全不熟。可能因為我沒在看韓流電視台,而經過同溫層過濾氣泡之後,我能看到的多半是針對他,跟他施政、用人、傾中的嚴厲批評跟嘲諷,而不是他自己的言說。
我也透過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 林于凱 跟 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 的臉書,找市議會的質詢影片來看。我其實沒打算看影片就自以為了解一個人、確認他會不會賣台還是發大財,但最起碼,我可以了解他作為一個展演者,用了哪些方式來獲得那麼多人的喜愛跟信仰,才不會以為喜歡他的人都是腦子進水(包括我很多親人)。
目前粗淺觀察,他真的很懂得具象化溝通的技巧,連結已知,疊上未知,避開不可知。說話的節奏、起伏、聲調也抓的蠻不錯的,能夠傳達親切感。
我覺得我同溫層裡的朋友,絕大多數可能跟我一樣,之前都沒看過我分享的那些影片跟內容,看到韓的消息,都是負面且糟糕的。所以才會在我分享且給予「其內容展演」(而非人格或施政)正面評價時,馬上覺得不舒服,特地留言跟我說。
老實說,這就是我希望我自己不要掉入的坑。如果要暫時地評價一個政治人物,我還是希望我能有足夠的資訊、充分的時間、用盡量獨立客觀的視角,再下判斷。
---
綜合以上三件事,我想講的其實是:
---
當人們對一件事情有了既定的信念(也就是意識形態),而且過度自信,就會傾向於在環境周遭蒐集能夠支持自己信念的線索,忽視那些有違自己信念的線索,這就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這是一隻潛伏在每個人心中的怪獸。
這隻怪獸你我現在都聽過,而且在每個人身上都找得到,而假新聞跟各種政戰訊息,就是用來餵養確認偏誤這隻怪獸的飼料。
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媒體訊息,以及社群媒體演算法生成的個人化小圈圈,則是保障確認偏誤怪獸快速長大的巢穴。
人本就偏好 #新奇又熟悉的訊息,因此若能在符合閱聽人既定信念的前提上,提出刺激吸睛的內容,在這個人人皆是自媒體的時代,要獲得廣傳並不難。
因此我認為,政府若要應對假新聞/假消息的危害,絕對不能忽視個人的角色,更要 #由下而上地建立資訊信任感。若單從行政層級由上而下來著手,反而會帶來更多更大的反彈。就跟這次 NCC 裁罰中天的事件一樣。
也因此,儘管包括沈柏洋老師、范疇老師等許多我信任的專家,認為《國家安全法》或國安局可以是對付假新聞/假消息的單位,我卻覺得有點不妥。
我擔心,那正中了有心人的下懷。若我們開始以 #戰爭典範 處理假新聞,就必然落入 #敵我辨識、#互相計算 的場景,就像掉入蛛網難以自拔,對一個還有點脆弱的民主來說,是很危險的一步。
我並不是要淡化中國政府以及中國政府支持的國內單位散播假新聞/ 假訊息的意圖、能耐以及威脅。事實上,正是因為我認為這問題的確嚴重,才會寫這一大篇。但我想,在因應假新聞(或我更熟悉的謠言、偽科學等等)時,除了戰爭典範外,至少還該考慮以下4種典範:
第一是食安典範,也就是把假新聞視為摻假食品。隨之而來的因應策略包括溯源、舉發、法辦。
再者是疾管典範,亦即把假新聞視為傳染病毒,因應策略有溯源、疫苗以及提升抵抗力。
第三則是天災典範,這個典範讓我們把假新聞視為天然災難,因應策略有觀測、遷移與調適。
最後則是消防典範,就是把假新聞視為失火等意外,因應策略就是巡邏、撲滅以及設置防火巷。
不同的典範會導出不同的因應策略,沒有哪一種典範是絕對好或絕對不好的,但直接跳入戰爭典範,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介入,雖然看起來最直接有效,但後果可能也更麻煩,我認為是需要細思量的。
(過去相關文章:〈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
https://medium.com/%E9%84%AD%E9%BE%9C%E7%85%AE%E7%A2%97%E9%BA%B5/%E5%9B%A0%E6%87%89%E5%81%87%E6%96%B0%E8%81%9E%E7%9A%84%E4%BA%94%E7%A8%AE%E5%85%B8%E7%AF%84-a9786547bf1e)
我個人的立場偏向 #疾管典範 跟 #天災典範,也就是更期待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以提高公民素養、#科學思辨力 為基礎,將假新聞的威脅 #視為一種常在風險 加以管理。
我個人認為這是民主國家,最該優先採取的回應方式。雖然不管採取哪種因應措施,多少都會碰到言論自由的紅線,但倘若社會對特定典範沒有信任感跟共識,想像跟討論時都快速用上戰爭語言,只會讓確認偏誤這隻怪獸愈發兇惡、黨同伐異的問題更嚴重。
如果我們被「假新聞的討論」弄得心神不寧,那其實假新聞也就達到目的了。一隻蒼蠅想要砸毀一家瓷器店很難,但蒼蠅卻能夠惹怒一頭公牛,誘使牠衝進瓷器店,毀了一切。台灣就是瓷器店,而充滿怒氣的公牛們已蓄勢待發。
假新聞很像超廉價的恐怖攻擊,主要的目標都是綁架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提心吊膽、產生低品質的焦慮、質疑與對立,做出過當的行為。擔心一輛又一輛汽車上有沒有炸彈,也擔心一個又一個粉專是不是已經被收買了。
我們當然要提防,要行動,但不該像是提防炸彈一樣緊張兮兮,隨時拿著槍要把恐怖份子斃了。而是該像地震或登革熱一樣,有心理準備,平時也做好演練跟預防擴散。
回到沈老師的演講逐字稿,其實他已經提出好幾個可行作法,除了媒體識讀以外,另外就是 #揪出節點 跟 #透過影片建立敵我意識,但他也表示他的擔憂:目前沒有組織、沒有政府或民間預算能做這些事情。
這不禁讓我想到最近大熱的公視台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這部我認為製作精良達到台劇天花板的好戲,十集才花 4300 多萬製作。能在那麼多面向,把故事都說的那麼好,我想能夠帶來的影響,比再精闢的論述或重大新聞,都大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台灣實在值得花個一億(或是更多),拍一部《我們與中國的距離》,好好把我們面臨的問題用寫實的故事呈現出來。
但我想了想,這樣的題材應該沒有人敢拍。當我發現絕對不可能在台灣的大型精緻影劇作品中,出現對中國的批評,就覺得很恐怖。儘管這就是為何該拍,儘管還是沒有人敢拍。
我雖然對於建立台灣國族認同沒有興趣,但中國的確已經透過我們都知道的方式,很有效地消除了最有影響力的戲劇作為構築防禦工具的可能。我想這不管愛奇藝或騰訊、優酷進不進來台灣市場,都來不及了。
如果精緻大戲拍不成,找Youtuber 網紅或許有機會,擴散效果也不錯。最最不濟,或許拍一個拍不成的劇為何拍不成的故事,也不錯。
另外,我認為就是要認真建立一個新的組織,有點像是氣象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或是疾病管制署+各地衛生局這樣的搭配,用天災典範跟防疫典範來應對假訊息。我認為去戰爭化,對於台灣這個特殊的狀況來說,對於扮演印太非麻煩製造者的角色來說,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雖然《美國隊長 2》其實沒能告訴我們該怎麼真正把九頭蛇處理掉,但另一部漫畫或許可以。
在漫畫《潮與虎》(舊譯「魔力小馬」)中,同樣是九字輩的九尾狐「白面者」,吸取人的惡意跟怨恨成長,成為毀天滅地的怪物。孵化出白面者的人類沙加克沙,獲得怨恨集合體的獸矛,最後充滿怨恨的阿虎成為第一個字伏,白面者不斷以怨恨為食,創造出一代一代的字伏(失去理智的怪獸)。
要打敗白面者,首先要認知白面者就是我們自己孕育出來的,不是全然的他者,那些看起來代表惡的人或妖,其實也需要我們理解、需要想方設法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夥伴,而不是排斥切割。要撐住這個島,需要所有人、民間力量、專門機構的協力。
然而,最終的關鍵是,不要靠恨的力量。
為了守護未來、為了守護所有人,包括那些我們討厭的人,我們必須要面對挑戰,whatever it takes,但我始終相信,恨、恐懼、焦慮,會讓我們用錯手段、走上錯誤的道路。
以上,是一個軟爛中年人的真心話。
鳳于九天漫畫 在 郭稟翰 Kuo Lin-H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一個
我的情人節「書」桌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第三天,也是西洋情人節,我趁今天中午時間再次來到書展,買了幾本書與大家分享,讓好書跟大家一起「談情說愛」。距離書展閉幕只剩四天,本週五、六書展都會加開到晚上十點,各位愛書人別錯過囉!謹以今日書單,祝福各位朋友情人節快樂!
§ 情人節「談情說愛」書單
01《小手拉小手》(Aida,時報,2018)
02《普通的戀愛》(謝凱特,時報,2018)
03《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陳雪,印刻,2018)
04《親愛的外婆》(鄭如晴,薛慧瑩繪,小兵,2019)
05《484沒戀愛過》(憑虛,細雨中繪,城邦原創,2018)
06《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Peter Su,三采,2015)
07《愛妻》(董啟章,聯經,2018)
08《戀愛課:戀人的五十道習題》(陳雪,印刻,2014)
0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Eva Illouz,黃宛瑜譯,聯經,2019)
10《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李長青,斑馬線文庫,2019)
11《愛書人的神奇旅行》(Oliver Tearle,崔宏立譯,聯經,2018)
12《超展開數學約會:談個戀愛,關數學什麼事!?》(賴以威,NIN繪,臉譜,2017)
13《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陳昭如,衛城,2018)
14《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羅浥薇薇,逗點文創,2018)
15《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Young-Bruehl,江先聲譯,商周,2018)
§ 漫畫圖文系列
16《魔幻大戲院》(黃郁欽,玉山社,2019)
17《聽Fofo講故事:臺灣原住民族ê文學風景(臺文繪本)》(連翊翔,王薈雯、吳嫣珉、許慧如譯,吳雅怡繪,玉山社,2018)
18《熱帶季風Vol.2:東南亞映像》(慢工文化,2018)
19《現地熱炒》(柯景瀚編,大洋製作,2019)
20《Zinema 電影自學誌:月球奇遇記》(Forrest Lau,2018)
21《看見龍山寺》(許育榮,聯經,2018)
22《吳布雷茲‧双甡》(Blaze Wu,蓋亞,2019)
23《百花百色》(D.S,蓋亞,2019)
24《乩身:鬼見愁》(星子,程威誌繪,蓋亞,2019)
25《酸菜的滋味》(木笛,徐木笛文創社,2018)
26《大箱子》(Toni Morrison & Slade Morrison,Giselle Potter繪,青林,2018)
27《弟之夫》(田龜源五郎,黃廷玉譯,臉譜,2018)
28《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Alison Bechdel,葉佳怡、劉文譯,臉譜,2018)
29《許石的臺灣歌》(林哲璋,蔡達源繪,青林,2018)
30《哇!公園有鷹》(何華仁,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2018)
31《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柚子、楊宛儒,原動力文化,2018)
32《CCC創作集11號:擬人勢力來襲》(蓋亞,2019)
33《好吃!好吃!》(陶樂蒂,玉山社,2019)
34《說好不要哭》(吳易蓁,謝璧卉繪,玉山社,2018)
35《島國的孩子》(Junot Díaz,Leo Espinosa繪,時報,2019)
§ 人文藝術系列
36《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吳晟,洪範,2019)
37《故事柑仔店》(語屋文創工作室,黃家儀繪,松鼠文化,2019)
38《比霧更深的地方》(張惠菁,木馬文化,2019)
39《苦雨之地》(吳明益,吳亞庭繪,新經典,2019)
40《失物風景》(陳夏民,凱特文化,2018)
41《違憲紀念日》(唐墨,奇異果文創,2019)
42《Indie Reader 獨書人:十方之愛》(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19)
43《閱讀的島:在書店裡,閱讀動物》(臺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2019)
44《小小閱讀通信專刊:痛之書》(小寫創意,2018)
45《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小寫創意,2018)
46《什麼都有書店》(吉竹伸介,王蘊潔譯,三采,2018)
47《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散文卷》(王建國編,蔚藍文化,2018)
48《臺灣妖怪學就醬》(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奇異果,2019)
49《濁之蓮》(張紹中,註異文庫,2019)
50《文。張照堂》(張照堂,影言社,2018)
51《雌袋鼠》(飛鵬子,松鼠文化,2019)
52《圈外編輯》(都築響一,黃鴻硯譯,臉譜,2018)
53《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張鐵志,印刻,2019)
54《我在法國做圖畫書》(葉俊良,玉山社,2017)
55《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謝子凡,九歌,2019)
56《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張育華、陳淑英,時報,2019)
57《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王安祈、劉建幗,時報,2019)
58《自己的房間》(Virginia Woolf,張秀亞譯,天培,2018)
59《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封德屏,爾雅,2019)
60《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不朽,悅知文化,2018)
61《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郝明義,網路與書,2018)
62《眾神水族箱:禁錮之龍》(馬立、bloodjake、大獵蜥、TB Liu、旋翼鳥,海穹文化,2018)
63《夜行性動物》(徐珮芬,啟明,2019)
64《等路》(洪明道,九歌,2018)
§ 生活社會系列
65《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李志銘,南方家園,2018)
66《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蔡蕙頻,玉山社,2019)
67《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王御風、黃于津,玉山社,2019)
68《蔬食常備菜:168 道安之茹素的一日三餐提案》(黎慧珠,悅知文化,2019)
69《日日三餐,早‧午‧晚: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葉怡蘭,寫樂文化,2018)
70《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盧駿逸,遠流,2018)
71《偽公務員的菜鳥日記》(屋裡寶寶,聯經出版公司,2018)
72《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李淑敏,鄺健銘譯,季風帶,2019)
73《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鄺健銘編,季風帶,2019)
74《跳舞的熊》(Witold Szabłowski,林蔚昀譯,衛城,2018)
75《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Steven Levitsky & Daniel Ziblatt,李建興譯,時報,2019)
鳳于九天漫畫 在 Aida&綺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手拉小手》出現在文化部長書單惹!好開心!❤️
各大實體書局熱售中,懶得出門也有網路書店可以入手唷!
博客來:https://bit.ly/2JWTtmn
誠品:https://bit.ly/2OD7lD9
金石堂:https://bit.ly/2PkG51j
讀冊:https://bit.ly/2qHoBxf
時報:https://bit.ly/2JWIaKS
我的情人節「書」桌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第三天,也是西洋情人節,我趁今天中午時間再次來到書展,買了幾本書與大家分享,讓好書跟大家一起「談情說愛」。距離書展閉幕只剩四天,本週五、六書展都會加開到晚上十點,各位愛書人別錯過囉!謹以今日書單,祝福各位朋友情人節快樂!
§ 情人節「談情說愛」書單
01《小手拉小手》(Aida,時報,2018)
02《普通的戀愛》(謝凱特,時報,2018)
03《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陳雪,印刻,2018)
04《親愛的外婆》(鄭如晴,薛慧瑩繪,小兵,2019)
05《484沒戀愛過》(憑虛,細雨中繪,城邦原創,2018)
06《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Peter Su,三采,2015)
07《愛妻》(董啟章,聯經,2018)
08《戀愛課:戀人的五十道習題》(陳雪,印刻,2014)
0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Eva Illouz,黃宛瑜譯,聯經,2019)
10《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李長青,斑馬線文庫,2019)
11《愛書人的神奇旅行》(Oliver Tearle,崔宏立譯,聯經,2018)
12《超展開數學約會:談個戀愛,關數學什麼事!?》(賴以威,NIN繪,臉譜,2017)
13《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陳昭如,衛城,2018)
14《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羅浥薇薇,逗點文創,2018)
15《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Young-Bruehl,江先聲譯,商周,2018)
§ 漫畫圖文系列
16《魔幻大戲院》(黃郁欽,玉山社,2019)
17《聽Fofo講故事:臺灣原住民族ê文學風景(臺文繪本)》(連翊翔,王薈雯、吳嫣珉、許慧如譯,吳雅怡繪,玉山社,2018)
18《熱帶季風Vol.2:東南亞映像》(慢工文化,2018)
19《現地熱炒》(柯景瀚編,大洋製作,2019)
20《Zinema 電影自學誌:月球奇遇記》(Forrest Lau,2018)
21《看見龍山寺》(許育榮,聯經,2018)
22《吳布雷茲‧双甡》(Blaze Wu,蓋亞,2019)
23《百花百色》(D.S,蓋亞,2019)
24《乩身:鬼見愁》(星子,程威誌繪,蓋亞,2019)
25《酸菜的滋味》(木笛,徐木笛文創社,2018)
26《大箱子》(Toni Morrison & Slade Morrison,Giselle Potter繪,青林,2018)
27《弟之夫》(田龜源五郎,黃廷玉譯,臉譜,2018)
28《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Alison Bechdel,葉佳怡、劉文譯,臉譜,2018)
29《許石的臺灣歌》(林哲璋,蔡達源繪,青林,2018)
30《哇!公園有鷹》(何華仁,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2018)
31《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柚子、楊宛儒,原動力文化,2018)
32《CCC創作集11號:擬人勢力來襲》(蓋亞,2019)
33《好吃!好吃!》(陶樂蒂,玉山社,2019)
34《說好不要哭》(吳易蓁,謝璧卉繪,玉山社,2018)
35《島國的孩子》(Junot Díaz,Leo Espinosa繪,時報,2019)
§ 人文藝術系列
36《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吳晟,洪範,2019)
37《故事柑仔店》(語屋文創工作室,黃家儀繪,松鼠文化,2019)
38《比霧更深的地方》(張惠菁,木馬文化,2019)
39《苦雨之地》(吳明益,吳亞庭繪,新經典,2019)
40《失物風景》(陳夏民,凱特文化,2018)
41《違憲紀念日》(唐墨,奇異果文創,2019)
42《Indie Reader 獨書人:十方之愛》(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19)
43《閱讀的島:在書店裡,閱讀動物》(臺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2019)
44《小小閱讀通信專刊:痛之書》(小寫創意,2018)
45《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小寫創意,2018)
46《什麼都有書店》(吉竹伸介,王蘊潔譯,三采,2018)
47《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散文卷》(王建國編,蔚藍文化,2018)
48《臺灣妖怪學就醬》(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奇異果,2019)
49《濁之蓮》(張紹中,註異文庫,2019)
50《文。張照堂》(張照堂,影言社,2018)
51《雌袋鼠》(飛鵬子,松鼠文化,2019)
52《圈外編輯》(都築響一,黃鴻硯譯,臉譜,2018)
53《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張鐵志,印刻,2019)
54《我在法國做圖畫書》(葉俊良,玉山社,2017)
55《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謝子凡,九歌,2019)
56《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張育華、陳淑英,時報,2019)
57《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王安祈、劉建幗,時報,2019)
58《自己的房間》(Virginia Woolf,張秀亞譯,天培,2018)
59《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封德屏,爾雅,2019)
60《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不朽,悅知文化,2018)
61《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郝明義,網路與書,2018)
62《眾神水族箱:禁錮之龍》(馬立、bloodjake、大獵蜥、TB Liu、旋翼鳥,海穹文化,2018)
63《夜行性動物》(徐珮芬,啟明,2019)
64《等路》(洪明道,九歌,2018)
§ 生活社會系列
65《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李志銘,南方家園,2018)
66《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蔡蕙頻,玉山社,2019)
67《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王御風、黃于津,玉山社,2019)
68《蔬食常備菜:168 道安之茹素的一日三餐提案》(黎慧珠,悅知文化,2019)
69《日日三餐,早‧午‧晚: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葉怡蘭,寫樂文化,2018)
70《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盧駿逸,遠流,2018)
71《偽公務員的菜鳥日記》(屋裡寶寶,聯經出版公司,2018)
72《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李淑敏,鄺健銘譯,季風帶,2019)
73《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鄺健銘編,季風帶,2019)
74《跳舞的熊》(Witold Szabłowski,林蔚昀譯,衛城,2018)
75《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Steven Levitsky & Daniel Ziblatt,李建興譯,時報,2019)
鳳于九天漫畫 在 鳳于九天- 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心心念念這麼久終於收到了嗚嗚嗚嗚嗚嗚分別是: PVC海報*1(容恬X鳳鳴) L夾*3(容恬、鳳鳴、若言) 記帳本*2(容恬X鳳鳴、賀狄X子岩) Q版小卡*1(容恬) 王一漫畫版手稿書籤* ... ... <看更多>
鳳于九天漫畫 在 【304社團-鳳于九天COS】鳳凰于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原著:風弄小說《鳳于九天》漫畫版:王一【杭州304社團出品】容恬:日痕【無限人形】鳳鳴:天水三千余浪:扶蘇烈兒:黃 ... ... <看更多>
鳳于九天漫畫 在 [特吐] 鳳于九天... - 看板Suckcomi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吐嘈前先讓我哀怨一下,
小說吐嘈版怎麼不開這口血我含了N個月都要內傷了。ˊ口ˋ"
~以下回正題~
上次很快樂的在超吐日吐嘈完鳳于沒想到我就被擊沉了!
是的!我跟著那群軍艦一起被擊沉了!(遠目)
看到石灰燒炸彈那邊我很努力的欺騙自己,
〝是的!石灰比火種好用,加點水連核彈都燒的掉!〞
不過炸出漩渦這哪招(/‵Д′)/~ ╧╧
火藥炸彈可以炸出漩渦?你那是深水炸彈嗎?
C4都炸不出來的最好石灰火藥炸的出來!吉米跟亞當都要哭啦!
也說到是用雨水〝滲透〞弄濕石灰才燒火藥,
還用精密的計算後才可以正好在敵方傳上炸開,
你的精密去哪了?丟到水裡是叫精密嗎?
說到開孔不得不說,陶罐開孔內容物是粉狀炸藥,
這應該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結果阿!整個飛出去時就會灑光啦!
為啥還要用開孔這種漏洞百出的伎倆阿阿阿阿~~~!!!
風弄你的理化老師都要上吊啦!
不過好處就是讓我亦然決然把整個房間80%以上小說全部丟掉的動機!
壞處是現在聽到鳳于或九天會把傳出這句話的物體全部砸掉!
--
我:「阿阿阿~那個不能說的小說出漫畫版了~我要不要買阿~」
妹:「注定要摔書的漫畫你買來幹麻?」
我:「說的也是。」
--
冰霜之刺 天兵術士 冷凍帶骨肉
天賦 搞笑51/路癡51/笨蛋51
與 骰子 的聲望已到 仇恨 Σ(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30.6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