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失調-談感覺尋求行為】
什麼是感覺尋求呢?如同肚子餓會找食物吃的道理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尋找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滿足自己身體對於感覺的需求,把「感覺」想成食物,理解孩子的行為其實就像是找食物吃,或許家長就可以更理解孩子的行為原因了!例如跑來跳去的孩子,是在吃「前庭覺」餐,因為「前庭覺餐」還沒吃飽,導致必需要要吃很多「前庭覺食物」才有飽足感;上課喜歡蹲在椅子上的孩子,可能在吃「本體覺餐」,讓自己吃飽才能專心上課!「感覺餐」的概念也因應而生,列出孩子一天需要吃哪些感覺、需要吃多少感覺才能飽足!
以口腔感覺尋求-「吸下唇」為例
以下幾個方式都是增加口腔感覺輸入的適合活動:
⭕增加咀嚼的食物比例,於此同時需評估孩子咀嚼的能力,漸進式「安全」的增加咀嚼的比例。
⭕啃整顆的蘋果或芭樂等較硬的食物,讓孩子需要將嘴巴張大啃
⭕用力吹氣、吹泡泡、吹蠟燭等活動
⭕做鬼臉遊戲,將舌頭往臉頰兩側推、用力伸舌頭等各種口腔動作遊戲
⭕嘴巴拔河遊戲,讓孩子咬住魷魚絲等不要讓大人拔出來
⭕玩各式各樣的聲音遊戲,讓孩子做出各種嘴型,如變成章魚嘴大聲親親等。
⭕各種粗細大小的吸管吸優格、布丁等「安全性」的食物
⭕利用電動牙刷給予牙齦震動的感覺
⭕口腔按摩,尤其在牙齦處可提供穩定的深壓覺方式
此外,除了提醒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外,在感統的角度更要教導孩子「可以」的方式,例如不能吸下唇,但可以詢問孩子要不要吃芭樂或是咬玩具等,以及利用轉移的方式邀請孩子玩吹泡泡等。有時提醒「不要吸下唇」,更是讓孩子焦點在「吸下唇」這件事!如何在改變孩子的習慣時,不造成孩子的壓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最後,若吸下唇的頻率不高,基本上可以當作一個自我安撫的方式,不用特地要求孩子改變,持續追蹤即可。但如果頻率高到影響齒列,甚至牙科醫師表示孩子已有暴牙的可能,則家長可能就需要嘗試看看做一些改變了。而以上這些方式,在全面評估之前,只能列出大致的方向,因此如果家長們有類似的問題還是需要找附近的醫療院所做全面的職能治療評估喔!
有興趣的請看全文連結👉👉👉https://otsiandswim.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16.html
#當然在水中吹泡泡也是滿足口腔感覺的方法
#游泳也非常適合觸覺或本體覺尋求的孩子
#這是每一篇都要扯上水的概念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