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這樣的經驗在我最近的新計畫《祖母母親》(2020-2021)中又再次的發生,也讓我更加認為合作科學家的背景與個人狀態對跨領域實踐是有很大的影響的。《祖母母親》這個計畫是在討論超高齡產婦作為代理孕母的未來想像,尤其是該主題所延伸的眾多倫理與社會議題。其中一位關鍵的合作醫生是同樣畢業於陽明大學的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她除了受過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之外,陳鈺萍醫師更是台灣溫柔生產的先驅推動者。醫學與社會學的訓練並沒有讓她只有止步於學術的圈子,她創立了「好孕工作室」 並以實際的行動去推動她的跨領域實踐。在與她的合作中,除了同樣沒有專業術語的藩籬之外,她的實踐也成為了我的創作的關鍵養分。透過她的介紹,我的團隊有機會與她的同事楊育絜醫師一起合作,甚至邀請醫師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一起討論劇本的內容,或是讓醫師在演出中加入其對未來婦產科醫學的科技想像。我還記得某幾次的工作會議與演出彩排時,團隊中的戲劇構作、導演以及婦產科醫師的對談和討論,激化出了一些新的有趣想法與創作走向,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精彩的藝術與科學的交匯瞬間,被建造出的共創結構是非常純粹、迷人且令人期待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