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長林智堅突然丟出震撼彈,要推動 #新竹縣市合併升格 成為第7都。更震撼的是,不僅新竹縣長楊文科立刻跟進,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更加碼演出,表示相關修法不難,將直轄市人口門檻配合下修為100萬人即可,趕得上2022年大選,任期屆滿的林智堅也可再選大新竹。
柯總召在立法院如何呼風喚雨及宰制法案,我們非常理解,但縣市合併升格是何等大事,真的適合為了明年選舉佈局而如此倉促修法嗎?
時代力量認為,面對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應該具備 #全國地制、#區域發展 及 #新竹本身 三個層次的審慎思考:
📍第一,全國地方制度
大家目前熟悉的六都,其實只有11年的歷史。2009年以前,我國直轄市僅有北高2都,人口佔全國28.0%,如今卻迅速增加為6都,人口比例也大幅膨脹成69.4%。短時間內有如此巨大改變,對台灣地方制度和財政劃分的影響是什麼呢?以下這段註解非常到位:
「近年來地方制度法因應縣市升格的相關修法,除了讓地方制度更加雜亂無章,更造成直轄市與一般縣市間,在規模、資源與自有財源上的巨幅落差,惡化了城鄉差距。」
-摘自民主進步黨 【十年政綱】十、區域發展與治理,2011
請教如今完全執政邁入第6年的民進黨,當初所指出的地方制度雜亂無章,修正了多少?當初宣示要「以行政區劃導引區域平衡發展」,請問進度到哪裡?如今要趕在選舉前1年,說要將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第7都,符合當初規劃的願景嗎?
補充一下,如果一切如柯建銘的規劃完成修法,7都將擁有全國73.7%的人口,雜亂無章和頭重腳輕的程度不增反減,這就是我們要的地方制度嗎?
📍第二,區域發展
7都的台灣會出現兩個奇怪的現象。第一個是政府喊了好幾年的南北平衡,結果有5都在台中以北。第二個是從台北一路到台中5都相連的中間,會出現一個被遺落的角落,叫做苗栗。
無論從歷史上的「新竹州」,到目前桃竹苗的「浪漫台三線」及「北台灣科技廊道」,都在在顯示苗栗是同屬一區的共同生活圈,如今卻要在「五都林立」的區塊中間,成為唯一被遺落的一塊,絕對是毫無道理的。
要不要有第7都,需要回歸全國地方制度和區域發展來思考,如果確定要升格,就不該獨漏苗栗,而是合併納入進行更完整的治理規劃。
📍第三,新竹本身
林智堅說,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是因為稅收高於直轄市,分到的補助卻相對低,所以必須升格,加速大新竹建設。這樣的說法存在兩個盲點:
第一個盲點,全國財政劃分的問題原本就有待檢討,後來更因迅速膨脹為6都而更形惡化,執政黨應該思考的解方應該是通盤檢討修法,而不是增加成7都讓問題雪上加霜。
第二個盲點,縣市合併升格並非無前例可循,應先參考台中、台南、高雄的發展經驗,再來談升格對建設是否有幫助。台南的案例清楚指出,升格後的舊縣區被加速磁吸,原先的溪北重鎮的新營區、鹽水區及柳營區人口逐步消減,反之舊市區和鄰近區域則是人口暴增。
然而,十年政綱當初指出的願景是這樣的:
「區域地理轄區擴大後,應致力將區域內原有的都市升級,提升為更強的行政、商業機能中心;並積極發展區域內其他二線、三線城鎮,均衡區域內部發展。」
請問,台南經驗是跟上述願景相似,還是相反?新竹如果要合併升格,有先想好如何避免重演人口磁吸和集中化效應,進一步打擊原本就嚴重塞車的科學園區通勤交通呢?
總結來說,我們樂見執政黨能想起當初擘劃的美好願景,重新啟動地方制度和區域規劃的討論,但是必須從全國、區域、縣市等層次審慎思考,才能避免重蹈覆徹,更別出現「北部五都,獨漏苗栗」的荒謬劇情。
這個應該從長計議的重大工程確實應該儘速啟動,但千萬別再為了選舉考量,壓縮應有的理性思考和客觀分析。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高雄 都更 補助 在 陳建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支持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盼中央全力支持
民國71年縣市分家,是考量資源過度集中城區,偏鄉發展失衡之下的不得已舉措。至今,許多大新竹地區民眾共同關心之公共事務,反而因為本位主義,縣市政府意見分歧步調離異,未能取得共識造成行政效能低落,無法順利推動,實非縣市民之福。
例如我多次提到市轄內縣有土地問題,縣政府處分土地充實縣庫合情合理,卻常常在處分過程手法粗暴,激起原住戶市民群情反彈,如親仁段都更及警光一村迫遷。又例如前瞻計畫補助大新竹輕軌建設,市府早已有五次可行性評估報告,反觀縣府基礎資料薄弱,協調困難。
另外還有水源管理、垃圾處理、交通、防疫工作等,縣市之間牽一髮動全身,甚至多次在議會質詢時,面對市政府局處長,卻不得不請教縣政府配合市政的推動方向,或者請局處長會後再多費心協調,問著問著都覺得尷尬。
只是,縣市合併工作困難的不只是縣政、市政的整合,真正的困難在於合併後是否升格,這牽涉到合併後縣長或者市長人選,是派任區長或者選舉鄉鎮市長,議員及其他民意代表選區劃分...等地方政治課題。另外,升格為直轄市的統籌分配待遇,才能讓合併後的大新竹各行政區域所分配到行政資源超越現況,如同台中縣市及高雄縣市合併升格。
儘管可能會面對極大阻力,但基於大新竹地區民眾福祉,我主張應儘速討論新竹縣市合併、並且升格為第七都。
◾️自由時報專訪林智堅 談大新竹合併
➡️林智堅市長:大新竹是台灣重要戰略城市 縣市合併時勢所趨
https://reurl.cc/n56721
➡️端亮麗政績 林智堅︰新竹市長做好做滿
https://reurl.cc/zWgALN
高雄 都更 補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民族社區都更工作站開張服務 綠園道彩繪再造站東新門戶
民族社區都市更新工作站今天正式揭牌啟用,在安康里孫啟哲里長及安寧里郭海定里長的見證下,今後每逢週三、週六,將由專人進駐,為民眾提供2~3小時的諮詢服務,除講解都更規定與經驗分享外,各棟只要有15人署名申請,即可召開說明會,由專人解說如何籌組更新會,不僅為社區居民解答疑惑,也能讓住戶充分理解都更程序,進而提高居民自主更新的意願,相信也是三民區關心都更議題的議員們最為樂見的「起頭」!感謝康裕成議員、黃香菽議員、鄭孟洳議員、何權峰議員撥冗出席,黃柏霖議員、曾俊傑議員、童燕珍議員及林于凱議員亦請服務處同仁代表參與,以及李昆澤立委服務處代表與社團法人高雄市建築學會方奕傑副理事長到場關心。
位於高雄市九如一路和民族路口的民族社區,興建於民國65年,屋齡已達43年,全區有23棟、1987戶,約計5000餘位居民,隨著鐵路地下化已告尾聲,寬敞恢弘的綠園道已為民族社區闢建出美麗的綠帶空間,加以緊鄰台鐵民族站及未來捷運黃線Y11站的優異交通區位,我深信,此刻已是民族社區都市更新元年的黃金期,不容蹉跎,然而,民族社區的重建,絕對是項大工程,對此,市府團隊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民族社區都市更新工作站的營運,即是邁開了一大步。我相信民族社區的都市更新能夠順利推動第1案,高雄市的都市更新沒有理由做不到;在長達15.37公里的鐵路園道能夠先完成民族社區都更案,園道沿線的老舊社區也能做得到!
民族社區當年以一宗基地、一筆使照方式辦理興建,以致於無法分照建築,必須整宗基地一併檢討建蔽率與容積率,並取得全部所有權人同意,方能成就,整合難度高;我已責成都發局與工務局評估,援引市府 109 年 1 月 15 日公告發布「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領有使用執照建築基地部分土地申請建築原則」推展後續工作,未來也將透過都市計畫手段解決重建問題。
我主張將民族社區區分為16個更新單元,經過與管委會及里長的多次協商,也獲肯定與支持,區分後的任一更新單元,只要取得區內住戶共識,即可單獨進行;鑑於我任職台北市政府,推動都市更新工作的最大難處即是:所有權人的意見整合,市府提出的「民族社區都更『五八八』」,第一步驟是各區50%的所有權人同意後成立更新會,其次,經80%所有權人同意,向中央申請補助辦理更新事業,最後是透過都更會研擬討論整合事業及權利變換計畫,達80%所有權人同意,即可提報市府大會審議;若於事業及權利變換計畫報核時,取得100%所有權人同意且無爭議,即由市府都發局啟動「都更168專案」專案列管,報核後6個月內核發都市更新核定函,8個月內核發建築執照。
透過「民族社區都更『五八八』」,及「都更168專案」雙管齊下的行政簡化程序,加速民族社區的重建再生,讓民族社區能跟得上這座城市新生蛻變的腳步,打造為站東新門戶,正如民族社區外牆上的彩繪藝術,已經成為綠園道的新風景,引來不少休閒遊憩民眾的注目禮。
市府團隊以「策展」的設計理念,號召在地藝術家及園道沿線建物屋主們的響應,於沿線規劃27個主題畫作,預計在年底前陸續完成,橫跨左營至鳳山區等5行政區的綠園道,將整座城市將轉化為美術館,而延伸長達15.37公里的綠園道,即是居民、遊客行進間,可動態瀏覽觀看的藝術長廊。
妝點於民族社區外牆的彩繪,以「翻轉國宅」為創作理念,分別以「透過鯨魚翻身,突顯翻轉國宅之意,亦有保育海洋生態之意」及「利用多變色塊進行簡易彩繪,翻轉國宅老舊斑駁外觀」展現為2幀畫作,我在三民區公所人員的解說下徜徉其間,也遇到不少駐足欣賞的市民朋友們,或散步,或慢跑,或拍照紀錄,用最適合自己的步調,享受停留於綠園道的時光,相信這份閒適、愉悅,會是鄰近居民的生活日常,也歡迎各地的朋友,一起來體驗高雄的城市魅力。
感謝所有參與彩妝行動的14位藝術家及繪圖工作人員的辛勞,也期待後續鼓山區、苓雅區、鳳山區能逐步換上不一樣的城市面貌,高雄的改變,不只在基礎建設的踏實積累,我們還需要更多深刻、鮮活的體驗與感動,豐厚這座城市的人文底蘊,滿足我們對於城市生活的美好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