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國際觀呢?
每年為了台灣生態和環境多少動物被撲殺
澳洲兔子還暴增到開放捕殺還殺不完
收容所每年不知道有多少浪浪沒人領養被安樂死
某些政黨為了政治利益什麼話題都可以拿出來炒作
炒作的那些人可以先自己出來領養個幾隻嗎?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00691337/posts/4912937635389544/
澳洲的狀況的確特殊,貓、狗,甚至兔子,在澳洲都是極嚴重的侵入性外來種,因為澳洲生態環境與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極大差異,才造成這種特殊狀況。
外來種生物真的是環境大敵,太過嚴重的侵入性物種,各國最後都會走向撲殺這條路,別以為台灣沒有,鼎鼎大名的沙氏蜥蜴就是列入撲殺對象的例子(嘉義縣還可以憑蜥屍拿賞金),澳洲的撲殺對象只是變成貓而已。
如果你覺得很殘忍,請記住,好好嚴格立法管制寵物飼養(不過蜥蜴是海運夾帶過來的)。
https://www.facebook.com/1050070390/posts/10206811405777616/
「把貓閹割的方法不可行,如果這麼做,
我們等於放走了,
在接下來的生命裡的每一天,
都會殺死 5隻動物的獵捕者,這不合理。
我們不能接受,
流浪貓作為澳洲生態系的一部分。
因為我們如果接受了,
那就等於我們接受
兔耳袋狸屬動物(bilbies)、
袋狸目動物(bandicoots)、
袋食蟻獸(numbat)的滅絕。」
「碧姬芭杜跟莫里西不太了解澳洲,
也不瞭解我們失去了什麼。
他們不是澳洲人,
他們沒有經歷我們的生物滅絕危機。」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081448570/posts/1102981719714532/
台灣一直都有走私動物,也一直都以撲殺方式處理,為什麼?因為防疫,這個防疫不只武漢肺炎,還有各種口蹄疫、非洲豬瘟、禽流感以及許多未知疾病的可能性。結果今天竟然一堆人在那邊喊不要撲殺走私貓,真的很沒防疫警覺性,今天留下那些命,說不定害死的是台灣更多的貓。
2005-11-19 停靠基隆港西四碼頭的巴拿馬籍「大聖輪」,船上中國大陸船員鄭國強涉嫌夾帶松鼠入境,海岸巡防署北部地區巡防局第二巡防區昨天深夜獲報啟動防疫機制,撲殺六十隻松鼠。
2006-03-04 海巡署淡水海巡隊在台北縣富貴角外海,查獲中國走私漁船,逮捕了一名台灣通緝犯及六名中國籍漁工,同時查扣十二隻在中國養狗場養的貴賓和臘腸狗,予以撲殺。
2007-04-23 宜蘭一處別墅,窩藏了上千隻保育類走私禽鳥和栗鼠,海巡人員埋伏突擊,發現這些禽鳥都是從中國走私進來,疑似帶有禽流感病毒,連夜以二氧化碳,悶死這些禽鳥。
2018-11-12 岸巡隊於金門馬山海域發現一艘可疑目標,經通報線上多功能巡緝艇前往查察,確認為中國大陸快艇,同時發現載運5箱活體蜜袋鼯,共304隻,市值估約新臺幣45萬餘元。基於防疫,進行撲殺。
2020-08-12 高雄港務警察總隊盤查出入港區人車時,聽到受檢貨車後座傳出動物聲響,赫見大批保育類的南美洲龍貓鼠(學名「毛絲鼠」),清點比對共有50隻,每隻價值約15萬元,總價約750萬元。依照走私動物處理辦法,為避免引發傳染病,將在本週內儘速「人道銷毀」;先以藥劑或氣體「安樂死」,然後送往指定地點火化。
難道只有台灣這樣做?當然不是,防疫本來就是重點,去過澳洲、紐西蘭的都知道入境檢查多嚴格。
2014-04-17 印尼峇里島執行「禁狗令」和「禁鳥令」,撲殺數十隻走私入境的哈士奇、博美狗等寵物犬及鳥類。
2021-01-17 澳洲男子近日在自家後院發現一隻筋疲力盡的鴿子,透過腳環發現鴿子竟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竟在2個月時間內橫越超過1.2萬公里的太平洋。不過,由於澳洲擁有非常嚴格的動物入境管制法,因此這隻鴿子最終仍被依法撲殺。
以前這麼多事件都沒在乎過,突然站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567584374/posts/101596042
【回顧】
一「皮草大國與武肺突變?丹麥急防疫1,500萬頭水貂「全境撲殺」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美國】
一「成功了!「不給人走的橋」橫跨高速公路 挽救無數動物生命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兩岸一家禽_中國是活路系列
➡「四川搜救犬剛離開災區 當地開始撲殺浪浪」
➡「武漢頒「打狗令」公安當街殘忍殺家犬狗主慟哭(視頻)」
ㄧ「當局拆無牌動物救助站 無視數百貓狗直接壓死」
on9.cc 西網:【#慎入】大陸佬食唔起豬肉食貓
➡「寵物害嬰兒過敏?應采兒支持棄養 「絕對送走」挨轟:沒常識」
一「中國「動物救護中心」變「野味市場」! 官員被爆吃虎肉賣虎骨酒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一「為魚翅中國漁艦群集加拉巴戈群島 一隻叫「希望」的科研鯨鯊疑遭捕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36484759824928&id=584986081641475
【回顧】
一「回顧口蹄疫,1997年1700億的教訓」
一「父親是口蹄疫受災戶 陳吉仲背債10年還不完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一
➡「動物疾病權威賴秀穗:如果2008年國民黨沒上台,口蹄疫當時就會被消滅」
➡「若明年國民黨重新執政 賴秀穗:各種動物疫情恐失控」
➡來看看害群之馬有哪些:
【豬瘟防疫法案】遭國民黨無理由阻擋。
ㄧ
ㄧ「小英救台灣豬豬! 養豬業者讚:史上最重視畜牧業的團隊 | ETtoday新聞雲」
➡「口蹄疫拔針成功!豬農讚「連深藍都說蔡英文有做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77549662385102&id=58498608164147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介紹 訪問作者:陳奕齊 內容簡介: 大港的風華與滄桑,你所不知道的高雄事…… 一本騎著單車,從「打狗」穿越「高雄」的另類旅遊書; 一本透視地景,從「高雄」看見「台灣」的知性歷史書。 「高雄港區」如今是高雄市民與觀光客...
高雄拆船街 在 鄭丞傑教授/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約半個多月前
在大學同學群組看到同學在家中享受2200 元的 #台北晶華酒店 肋眼牛排加龍蝦雙人套餐
感覺CP值超高
看了流口水
隔天連忙也去買了一客
今天居然收到晶華酒店贈送12000元左右的 #Robins餐廳
40oz 戰斧牛排套餐
Mini Salad Bar
蛋糕
感覺好像中了什麼奬
只因為吃過肋排之後十天左右
我看了一篇報導
敍述晶華酒店潘思亮董事長如何在疫情三級管制下領導員工逆向思考絕處逢生
創造佳績
我伝給了好友 #大田精密 李董事長
表示欽佩潘董事長的思維和執行力
李董正好也是晶華酒店的監察人
我同時附上那客2200元的外賣套餐(原價可能是四千多元)照片
並且偷偷告訴他其實還是他經營的 #高雄波特厨房 牛排比較好吃(三個月沒吃到了 還真是有點想念呢)
沒想到李董一看到照片
馬上通知台北晶華酒店吳總經理
「牛排品質不合乎晶華的水準怎麼可以交給客人」
吳總一看照片也深表同感
因此今天傍晚就收到吳總派人專程送來的豐盛美食
晶華酒店的管理着實值得各行各業學習
發現品管有瑕疵
立即回應馬上改善
至於潘董事長的創意創新
將心比心照顧員工
以及多品牌經營分散風險
則早已是業界的標竿典範了
@晶華潘思亮:我靠「將心比心」這四個字打天下
疫情下,晶華酒店的應變最讓我佩服。去年他們率先推出外送車隊,今年餐點外帶得來速,她們的速度最快、服務最到位,每週二端出的快閃特餐總是有亮點。
「你是如何讓同仁快速動起來、上下同心,有什麼機制?」在商周CEO50的課程上,我問他。
1️⃣ 危機是用來還員工的,情義比機制重要
「與其說是機制,不如說是情義」,他說,「過去公司賺的錢、積的糧,危機的時候就是要拿來吃、用來還(員工)的」
三級警戒,營收一夕間消失九成,他最掛心的是員工,「我可以賣的都賣了」,所以他把「祖產」達美樂賣了💰。因為「最大的資源是人,只要人在,其他東西還是會回來的」。
堅持不裁員的信念,員工看在眼裡,讓大家願意放下本位主義、跨部門合作;過去一年,她們就推出79個專案,是承平時期的8倍。
🤝大家一邊救營收,也一邊學新東西,於是餐飲部阿姨學品酒、洗衣部阿姨學當網紅衝粉絲。
公司裡面舉辦各種課程,高階主管還定期開講,傳承智慧、讓跨部門資訊同步。潘思亮把公司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是她們應變比同業快的關鍵。
「我們靠的不是機制,靠的是信念:將心比心,以身做則。」他說,「我自己也要提案子」。
過去這三十幾天,他重新當起公司的「產品長」,跟著同仁一起過新品提案、行銷細節。
「從設計banner、字的比例、美術設計、話要怎麼說;大家提案來,我就一直改一直改」,他自己也會下載一些APP來修改,這就是他說的以身作則。
💡他向第二代經理人示範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產品長,如何結合策略、品牌、調度資源來完成產品開發、並確保產品能夠拿下市場。這是他培養接班梯隊的重要步驟。
2️⃣ 危機最大好處是,讓我們去做平常想做、卻做不到的事
雖然「這次疫情(的衝擊)是過去三十年危機的總和」,但他說,這不但沒影響到他的心情,反而讓他很確信,機會來了!
💡「我知道大家又會被凝聚起來,我知道團隊又可以提升了」,他興奮的說。
「危機是改變的契機。有很多大家想做的改變,過去想做、卻做不到,因為沒有急迫感,可以再等一下,現在危機是一個機會。」。
他舉例,「我一直說數位轉型要學達美樂,說了N年了,一直沒法做到,這一個月立刻做到!立刻做到(強調)!我說五年要做到的東西,完全沒做到,這個月就立刻做到了(再強調)!」💪
談到危機帶來的好處,潘思亮滿臉亮光,「我個人對挑戰特別有興趣,我一挑戰,我精神就全部都來了。」。
3️⃣ 我的Mission是讓身邊的人更成功
我最後問他:是什麼支撐著你奮戰不懈、一直拚下去?
「我的人生Mission,就是讓身邊的人更成功,我要成就我身邊的人、我的家人、我的同仁、我的國家。」他講得真誠而有力。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人生mission?
「我大可以很輕鬆的過活,我不缺錢,我(那時)幹嘛去借這麼多錢,還要跟一個比我強十倍的大老鬥爭?我根本沒有需要這樣子。」🤔
但三十年前,當他看到陳由豪讓企業出現危機,本來好好的公司變得分崩離析、員工很慘,加上這是他父親創辦的公司,
「不能這樣讓它垮下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覺得我幫助別人,比較快樂。」於是他決定出手買回所有股權,自己來經營晶華。
「我不是那種開跑車、開遊艇的時候,我不是自己爽的時候會快樂(的人)。我發現,別人快樂,讓我更快樂;別人成功,讓我更快樂,因為幫助別人成功是更永續,而不是一時的。」☀️
這一年來的疫情危機,「真正證明了,我的mission是有意義的。」他說,不長久的東西,他都沒興趣。
其實潘思亮很容易就可以當一個輕鬆的公司哥兒的🤔
他的父親是拆船業鉅子潘孝銳,潘思亮十五歲被送出國,念的是柏克萊經濟系、哥倫比亞MBA,畢業後到投資銀行工作,投資美、日、港房地產,是個財務高手。
照理說,他應該像華爾街銀行家一樣唯利是圖,但過去三十年,從每次危機的抉擇來看,他都把人放在利益之前。
訪談中,他重複的提及「將心比心」這四個字。他甚至說,自己就是靠這四個字打天下,「文化比策略重要」。💕
這個商學院畢業的財務高手,一點都不華爾街。
我看到的是,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經營者,一個把學習當成最大樂趣、並將其灌注為組織DNA的企業家。
高雄拆船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堂在心裡想像很久的海濱抒情課,最後還是取消了。
⠀
⠀
一切是來自年初時的一個念頭。疫情趨緩,有一種生活之窗重新打開的感覺。我從花蓮搬回到家鄉高雄,墊墊手頭下了決心,新租了一個工作的空間,那裡頭有一扇明亮的大窗,遠遠對著高雄港。
⠀
⠀
偶爾,午後寫稿疲憊時,我會關起電腦挪坐到窗前,在金色的陽光裡,看著巨大無比的遠洋貨輪像一座小島似的,遠遠漂進港區,拉響汽笛,彷彿歡呼著帶來遠方的故事。港邊的風車悠悠轉,輕軌列車如玩具火車開過,港灣對面的小房子塗滿了陽光,疊著像米金色的黃方糖。遠遠坐在這裡的窗前,真會興起一種天地無比寬容、所有人都能得到原諒與祝福的快樂。
⠀
⠀
可能就是那時開始的:想辦一場短短的旅行,帶認識與不認識的讀者朋友,來看看我的家鄉。旅程裡,要有主題清朗的講座,能讓樸素喜歡文學的大家安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感受和生活──尤其是生活裡與文學有關的那一面。課程以外,還想規畫一條催眠一般的散步路線,我們沿著港灣慢慢走,談笑也可以,靜默也可以,哼唱也可以,流淚也可以,各色衣褲裙襬在海風裡飄揚,像小小的彩色鉛筆筆芯尖,順著遼闊大港,輕輕描一條優美的弧線……
⠀
⠀
我很喜歡我的家鄉。也很喜歡這裡的生活。
我很慶幸自己學了文學、能夠寫作、選擇靠海的地方、每一刻充滿音樂和色彩。
我很希望如果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體驗看看,這種天天都能覺得「世界就在外面等著我們」的生活選擇,有多麼快樂。
⠀
⠀
◆
⠀
⠀
只是疫情突然升高。一切都結束了。
⠀
⠀
決定取消這場辦在海邊的小旅行/文學營/抒情課,並不是太難的事情。那天下午看著新聞,打了幾通電話,任誰都能很快做出正確決定。下次再辦就好了。後續的處理也只是繁瑣,慢慢來,總能安頓清楚的。
⠀
⠀
但連續幾天,我都非常沮喪。超出預期的傷心,甚至有一點生氣。
⠀
⠀
理智上知道不是,但我還是確確實實感覺到:我努力很久、非常珍惜的事物,我認認真真期盼的心意,被毫無理由地否定了。
⠀
⠀
◆
⠀
⠀
在這樣的情緒下忙了幾天,很快收拾善後,一邊匆匆完成了幾場遠距離講座,也開始構想後續要做的事情。窗外大船來來去去,但我再也沒有心思去看了,一心只想快快振作起來。還好一切順利,取消的決定大家都諒解,新講座的反饋蠻不錯,後續的企畫也有了眉目、漸漸清晰。
⠀
⠀
但越是這樣,我越覺得自己陷入空洞的寂寞裡。我那麼在乎的事情消失了,我卻沒有改變的能力。
⠀
⠀
完成全部活動善後的那天,把所有資料歸檔,移入硬碟。夜已經很深了,看著窗外一片漆黑的寂寞港口,覺得氣悶,我決定拆下窗邊的掛曆和裝飾小物,把窗戶打開。
⠀
⠀
拉開窗戶,夜晚的風一下湧了進來,海的氣味、以及一種只能聽見微弱海風的「安靜」,讓世界突然變得無比真實。街道上空無一人。稍遠處,一排月黃色的路燈,標誌了碼頭的位置。我這裡離港區仍有一小段距離,聽不見波浪的聲響,但能看見港畔倉庫群的燈光投在水面,細細閃爍著波光。
⠀
⠀
我遠遠望著那輕輕水光,在黑夜裡不斷閃耀,無盡閃耀著。心裡好像有什麼,也正慢慢軟化、痊癒、和解了。
⠀
⠀
其實我所喜歡的那種生活仍然是存在的。只要我願意重新注視它、承認它,那樣的生活裡,就至少有了第一個快樂的人。
⠀
⠀
海一直都在。那堂我幻想的「海濱的抒情課」,其實也一直沒有取消。
⠀
⠀
課堂上我睡著了,做了一個很好的夢。醒過來,新的學期也開始了。在這個深深夜裡的開學典禮上,我是祂溫柔教導、耐心眷顧著的,第一個學生。
⠀
⠀
⠀
⠀
─── 沒關係,海一直都在《小日子06月號/2021》
高雄拆船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介紹
訪問作者:陳奕齊
內容簡介:
大港的風華與滄桑,你所不知道的高雄事……
一本騎著單車,從「打狗」穿越「高雄」的另類旅遊書;
一本透視地景,從「高雄」看見「台灣」的知性歷史書。
「高雄港區」如今是高雄市民與觀光客休閒親水、旅遊踏青的好去處,但當前港區的空間,卻曾受到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軍事管制!究竟「打狗港」為什麼成為閒人勿近的「軍事禁地」?又怎麼逐步隨著台灣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重新屬於高雄市民實在的生活空間?而在港區開放、城市觀光發展的過程中,熙來攘往的遊客、呼嘯而過的單車,如何能與高雄港區的人文精神與歷史脈動有所共鳴,而不只是過目即忘的走馬看花?
來到愛河,這裡曾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也曾是展演情慾的紅燈區,它不但是政治的舞台,更是台灣草根民主的搖籃。而在黨國統治之下,「軍港」與「商港」合一的高雄港,不僅孕育出獨特的碼頭勞動制度與文化,見證拆船業、機械五金街的興起,更寫下了台灣香蕉由盛而衰的出口傳奇,以及加工區經濟的工傷紀實。來到旗后山,想像海賊王林道乾飛往泰國北大年的神話,尋找黃飛鴻在砲台練兵的身影,再一路抵達旗津大陳聚落,翻開政治移民的滄桑生命史,對照台籍老兵流轉的悲劇身世,高雄港的記憶與高雄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台灣歷史的一頁縮影。
本書精選十條高雄港區單車路線,帶領讀者走進老高雄的時光隧道。讓我們騎著單車,在海風中傾聽大港歷史的呼吸,以及老高雄人的生命點滴。在不斷蛻變的風景之中,透過在地的踏查與歷史的挖掘與想像,真正地認識高雄,也重新走進你我所居所處的每一個地方。
*本書榮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書寫高雄出版獎助
作者簡介:陳奕齊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畢業。
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基進側翼政團發起人,筆名「新一」。
著有《New Bondage and Old Resistance: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與Monina Wong同著)、《想像越界:國際與在地政經批判》、《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與魏聰洲和廖沛怡同著)、《國民黨治台片斷考》、《黨國治下的台灣「草民」史》、《看!中國熱?!》及本書《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
作者粉絲頁: 陳奕齊 - 新一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WWr2Z9pJ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