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被漢化消失的十六支平埔族群。根據沈建德教授的人口繁衍推估計算,總計約為1千萬人。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5的網紅夾腳拖劇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從流血反抗、以蕃致蕃、加入高砂義勇隊,原住民族在日治時期的歷史,是充滿血淚的史詩。大家來聽聽這一段故事,並記得霧社事件,這段血淚交織的民族歷史。 製作|夾腳拖劇團 故事編寫|吳易蓁 聲音演出|吳易蓁、何安妘、林佳宏、林嘉哲、廖雪君 音樂音效|蔣韜 平面設計|吳易蓁 收音|夏和光影像有限公司 黃約農...
高砂義勇隊原住民 在 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三集
殖民神話:莎韻之鐘、高砂義勇隊忠魂碑
~高金素梅2021.09.06
1895年日本入台,為了奪取土地與山林資源,對原住民族發動了138次「勦蕃戰役」,原住民族死傷ㄧ萬多人。
1905年起,日本總督府在原住民族地區設置「蕃童教育所」,由日本警察擔任教師,訓練原住民族兒童聽命行事。莎韻之鐘故事中的老師就是日本警察,莎韻就是蕃童教育所的學童;蕃童幫警察老師扛行李,這就是蕃童教育的宗旨~聽命行事。
1942年起,日本對外侵略戰爭戰況吃緊,調集七梯次的原住民族「高砂義勇隊」約七千多人赴海外戰場當軍伕,只有三分之ㄧ生還。
從「勦蕃戰役」到「蕃童教育所」到「高砂義勇隊」,日本對原住民族犯下了兩代滅族的罪行。不管是「莎韻之鐘的故事」或是「高砂義勇隊忠魂碑」,都只是日本殖民當局美化殖民、奴化原住民族的宣傳手法。
延伸閱讀: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二集
你們篳路藍縷 我們顛沛流離
https://reurl.cc/2rXOAX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ㄧ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https://reurl.cc/GmW44W
高砂義勇隊原住民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沒有人會因為高砂義勇隊曾效忠天皇,
就說「這代表日本沒有殖民」。
不過對某些人的觀念,
換到中華民國之於台灣,
似乎光搖旗子、選總統、講普通話,
就能論證成「中國政權沒有殖民」了。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081448570/posts/1175418942470809/
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186758878172497/posts/2023267067854993/
【接手高砂義勇隊史料 東華大學要讓歷史更鮮明】
https://www.facebook.com/117540848720819/posts/694086744399557/
一「用生命換取臺灣多數青年存活的日本警官廣枝音右衛門」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53729974767072&id=584986081641475
ㄧ「戰後日本軍官偷渡來台,保衛台灣20年!揭課本不提的神秘組織「白團」:這些貢獻影響至今 -風傳媒」
【1965.4.26 中華民國向日本借款一億五千萬美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14928981980510&id=584986081641475
【回顧】
一「應該倒著讀的中國上古史 | 林煜軒」
一「「福爾摩沙!」你不知道的台灣世界級遺產」
一「重現150年前福爾摩沙樣貌 公視「傀儡花」啟動增資計畫」
一「【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致覺得原住民很野蠻的人:你知道你的祖先有「吃番肉」的習俗嗎? | BuzzOrange」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56980391108700&id=584986081641475
高砂義勇隊原住民 在 夾腳拖劇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從流血反抗、以蕃致蕃、加入高砂義勇隊,原住民族在日治時期的歷史,是充滿血淚的史詩。大家來聽聽這一段故事,並記得霧社事件,這段血淚交織的民族歷史。
製作|夾腳拖劇團
故事編寫|吳易蓁
聲音演出|吳易蓁、何安妘、林佳宏、林嘉哲、廖雪君
音樂音效|蔣韜
平面設計|吳易蓁
收音|夏和光影像有限公司 黃約農
補助|文化部
高砂義勇隊原住民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02年8月,高金素梅與高砂義勇隊遺族雲力思,走進靖國神社,要求合祀除名、還我祖靈。
高砂義勇隊原住民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06年8月15日,高金素梅暨高砂義勇隊遺族50名代表,再次前往靖國神社要求合祀除名,還我祖靈.而同一時間,日本首相小泉正進行參拜活動.
(日本NHK電視台播出)
高砂義勇隊原住民 在 臺灣學通訊- 從高砂義勇隊到遠洋船員 原住民的海外經驗文 的推薦與評價
從高砂義勇隊到遠洋船員─原住民的海外經驗文/陳慧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研究) 自近代以來,臺灣原住民族有兩次高人口比例的海外移動經驗,一是太平洋戰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