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系列- 1
#高爾夫球之下背痛
#為什麼有一半的打高爾夫的都有下背腰椎痛?
#下背肌肉解剖色鉛筆(左邊:深層背肌,右:淺層背肌)
#案例:一位52歲公務員退休男性,平常都有打高爾夫18洞的愛好,在打完一次北區錦標賽之後,下背痛合併右腿到右腳踝外側麻,睡覺也痛醒,痛到大便都大不出來,打噴嚏跟彎腰都超痛,
他來門診,問我說:他打球打了九年,以往都沒問題,之前也有2次下背酸痛,想說不過就是運動劇烈點,休息幾天加拉拉筋就好了⋯⋯平常也沒搬什麼重物,這次痛的這麼厲害是怎麼回事?
X光顯示:腰椎第4和薦椎第1節中間的椎間盤變窄50%,腰椎第3、4、5節骨刺。結論就是腰椎有椎間盤突出和退化,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
這樣的腰椎x光在52歲男性也不是少見,而打高爾夫造成急性坐骨神經痛,原因常是運動過度加上本身核心肌力太弱。
病人接受2個月復健治療,並回家自我強化腹肌、大腿、臀肌等 #核心肌肉,背痛及腳麻情形改善;兩個月後每次下練習場之前 #多熱身10分鐘,運動後收操也好好拉筋。沒下場打球以外,花一點時間在健身房做重訓、有氧,預防未來坐骨神經痛再次復發。
我目前在桃園區看診,附近很多高爾夫球場,每個禮拜都有打高爾夫球而下背痛的病人來門診,而新冠肺炎爆發後,許多台商回台,假日都往高爾夫球場上運動,門診因打高爾夫造成下背痛發生的比例很高,為了想了解他們如何受傷的,所以我繳了近萬元的教練費,學打高爾夫以及分解動作。得到可能幾個結論:
1. #揮出去腰及屁股轉不夠多
2. #太急著下練習場,#沒有好好暖身,
3. #全身穩定的肌力不足又過度打高爾夫🏌️。
#打高爾夫球的運動傷害,#在職業選手的男性以及女性最大的傷害都在下背部(即下背痛),#女性較特殊的運動傷害是於左手腕的傷害比男性多,而男性除了下背痛,還有 #左邊肩膀受傷也不少。而高爾夫球又是單向運動,熱身不夠容易拉傷,核心肌力不足容易造成過度使用。建議除了要把球打好以外,最重要的是好好訓練核心肌群,也多伸展柔軟度,可以避免急性或慢性的運動傷害。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關注你的健康大小事
高爾夫柔軟度訓練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代償 Compensation】
.
『蹲的時候臀肌無力,用其他肌肉代償』
『用太多腰代償了,這樣會受傷』
.
常從教練、治療師聽到這個字眼,似乎會受傷、無法進步都是代償造成的。然而,人體會代償有它的意義,不見得所有代償都是不好的。
*什麼是代償?
簡言之,代償是『當一個部位有狀況,另一個部位來取代他的角色』。例如:當深層的腹部肌群(腹橫肌、多裂肌)沒有活化,但深蹲、跑步時還是要維持軀幹的穩定性,身體會自然地用淺側的腹部肌群(腹直肌、束脊肌)出力,來『幫助、代替原本的深層肌群的功能』
除了肌肉出力或穩定的代償,也有『關節活動度或柔軟度』的代償,例如:站著時雙手要能摸到地板,身體後側的所有肌群、關節都要有足夠的活動度,理想狀態是每個部位都能貢獻適量的活動度,但如果其中一個肌肉特別緊或一個關節特別卡,其他部位就必須『折或凹出更多的角度』來完成你想達成的動作。
*好的代償?不好的代償?
『代償在特定的情況出現是必要的』,不是所有代償都等於不好的。
(1) 剛受傷時
例如剛翻船時(腳踝扭傷),腳踝及小腿附近的肌肉會立即變得緊繃,來保護並維持走路時的穩定性。腳踝韌帶受傷,腳踝穩定的重責大任就轉由周邊肌群來負責,對於防止二次傷害、保護是必須的。但若腳踝韌帶恢復了,應盡快再將其穩定性訓練回來,否則肌肉的長期緊繃,反而會衍生後續的問題。
就像是一個員工請病假,另外兩個員工分擔他的工作,短時間還沒問題,但如果請假的員工一直沒回來,分擔工作的人也會過勞。
(2) 訓練到力竭時
訓練到一定的量、強度可能會產生力竭,用意是希望能『提供身體新的刺激,來產生更多的適應跟改變』,到這個階段時,勢必會有些代償,因為被訓練的肌群已經被榨乾了,會用到其他肌群幫忙。例如深蹲到股四頭肌、臀肌已經沒力了,就會用更多的內收肌群、背部肌群代償,而有膝蓋往內、凹背等動作,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跑者,當手已經無力擺臂,可能會用頸部、上斜方肌等代償,出現聳肩的動作。
*代償不好的影響?
包括:疲勞、緊繃、無法達到最好的運動表現、慢性軟組織損傷,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結構性損傷。
除了上述過勞的例子,也可以把身體想像成一間餐廳,不同的肌群、結構代表著餐廳的人員,代償就像是『廚師落跑,結果變成服務生去煮菜、店經理去送餐』,可能犧牲自己的功能,去協助做不擅長的工作。
腹部深層肌群的功能偏向『穩定』,淺層的肌群偏向『力量輸出』,所以當深層肌群未活化,淺層肌群被迫去穩定腰椎,不僅力量輸出會下降、穩定的功能也沒有深層肌群好,所以除了過度使用、也會降低運動表現。
運動例如網球、羽球、高爾夫球等皆需要大幅度的旋轉動作,依解剖及肌動學,各個關節能產生的旋轉角度如下:
髖關節:90 度
膝關節:0-40度
胸椎:70 度
腰椎:10 度
假設打球時,總共需要 150 度的旋轉,理想上會希望多以胸椎、髖關節做旋轉,但若動作控制能力不佳,大多人是過度使用膝、腰來做旋轉,超出該關節的能力範圍,而導致常見的運動傷害如下背痛、腰椎損傷、膝關節損傷等。
完整文章: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8032/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代償 #訓練 #運動 #物理治療 #肌肉 #肌力 #關節活動度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陳曉謙 #compensation #training #exercise #physicaltherapy #muscle #strength #rangeofmotion #physiotherapist #CSCS
高爾夫柔軟度訓練 在 Edith IM Long 龍綺汶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龍姑娘話健康】你識唔識「搬嘢」?
上期講咗搬嘢姿勢唔啱好容易引起肩手受傷,呢期再深入講下,「搬嘢」如果唔小心整傷條腰仲大鑊。
人類直立行走已經有約300萬~500萬年的歷史,但脊椎在直立行走時,地心吸引所帶來的壓力,還是很容易引起的腰部疼痛,若是加上搬運重物,腰部所負擔的重量可能還會引起嚴重的傷害。
這種傷害不是像一般擦傷的傷口容易癒合,傷害疼痛時間會很長,也常會引起舊傷復發。正確搬重物的姿勢主要就是要使用大肌群去帶動支撐,核心肌群就在軀幹形成保護,像一個天然腰封一樣,保護我們。除了平常需要保持肌肉的柔軟度、做好熱身才搬運,訓練核心肌群外,在搬運過程中,搬起物件的動作和搬運行走途中,都要保持緩慢,這也是讓腰部適應的最恰當的方式。
搬取地上的物件時,不要貪快而直接彎腰下去拿取,就算物件不重或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但還是建議要使用正確姿勢代替彎腰撿拿物件,因為如果一個不小心,在彎腰撿拾時的速度太快或是物件太重,下背的肌肉突然施力過大,會造成肌肉緊繃痙攣,也就是俗稱的「閃親腰」。況且彎腰搬運時也會使用到脊椎骨兩旁的深層小肌肉,與蹲下再抬起物品運用到的大肌肉相比,彎腰搬運所需的力氣會比較大,也會因此浪費許多力氣。彎腰搬運其實是個危險的動作,故此,搬重物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完全蹲下將重心放低後,令物品靠近自己的身體,將腹部核心肌群收緊,保持「腰背挺直」,再利用腿部及臀部的支撐力將重物搬起,如圖1(Squat and deadlift) 。千萬不要使用腰部的力氣去硬抬、硬搬;在搬運的過程中也不要隨意轉動身體,若是要轉彎或是一定要轉身,切記要用腳步帶動整個身體一起轉動。此外,搬重物時姿勢一定要保持重心壓低,在蹲低姿勢後將要搬運的物品靠近身體,確實扶穩物品後要找到東西的重心及施力點,再緩慢抬起;若是重心突然改變,將物品放下時,也會因為比較靠近地板而不會造成太多傷害,特別注意腳步要踩穩,才不會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受傷。 若是要在深的容器中取物,建議用圖2的動作(Golfer’s lift),像高爾夫球選手的姿勢,在撿物時,仍然保持脊椎挺直。
除了姿勢確實,重量的增加幅度也很重要。重量的增加要循序漸進,若是一次就搬了太重的東西,身體及肌肉瞬間承擔太大的重量,就非常容易受傷或拉傷。重量的預估要以平時能承受的範圍慢慢增加,在搬運的途中若是覺得太重,也可以在旁稍作休息,不一定要一口氣一次搬完。
若是需要重複性、長期性搬運重物,可考慮實際情況,使用貼紥支持,通過對肩部提供支持,提高其穩定性,同時通過增加環繞容易受傷部位流通循環,來幫助控制疼痛,減低工作時對肩部的沖擊,提供人體力學援助。如圖3。
那麼萬一「閃親」條腰點辦呢?「閃到腰」一般都發生在突然站起、搬重物、或是日常不良動作造成腰部肌肉扭傷、拉傷的急性症狀。這時我們可以先讓身體維持較輕鬆的姿勢、不要亂動。躺下後將腰痛的那邊抬起,呈現側躺;再按壓「閃到腰」的特效穴位—「腰痛點穴」。例如是左腰痛的話,人朝右邊側躺,以右手加點力去按壓左手的穴位,「閃到腰」的緩痛特效穴位,能加快復原。如圖4。抓住手背,以拇指指尖對準穴位,一邊自然呼吸一邊按壓骨頭邊緣,疼痛側的穴位6~8次。如果兩邊都會痛,改變側躺的方向,左右各6~8次。疼痛緩解後,記得一定要睇醫生,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部份圖片來源: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