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公式算出來,熱⋯🔥🔥🔥
#體感溫度
🍒🍇🍍柑仔家族商店生鮮食品熱賣中:https://bit.ly/3wD9FQc
「體感溫度公式」的推薦目錄: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柑仔家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李劭婕 Clara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舊文新炒] 體感溫度- 看板TY_Research 的評價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小知識:體感溫度寒流來襲冷颼颼,中央氣象局在預報天氣溫度時 的評價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體感溫度計算公式app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體感溫度計算公式app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體感溫度計算器的推薦,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體感溫度公式 在 體感溫度是怎麼算出來的? 越濕真的越冷嗎? - YouTube 的評價
體感溫度公式 在 李劭婕 Clara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機車族體感溫度僅0度!
機車族我覺得皮皮剉啊!
大家務必穿暖包緊(或抱緊)❤️!
屬於機車族的,體感溫度
(18:00發佈)冬天來了,每次騎車都覺得好冷。
沒錯,在寒冷天氣中騎車時,因為風速大,皮膚所接觸的空氣量多,相對帶走的熱量就多,人體感受上會比原本的氣溫「更低」,這就是體感溫度。
這一張表,是 #天氣小編 特製表格,根據氣象局頒布的體感溫度公式計算而成,當中包含「戶外溫度」以及「騎車時速」,大家可以對照自己騎車的速度,與目前戶外的溫度是多少,就可以明白自己面對的是多低的溫度了。
❗本圖表之環境條件假設:
相對濕度為60%、靜風狀態、無太陽直接照射、非下雨狀態,來假設而計算而成。
🔰如果「冷氣團」來襲,騎車時速50:
冷氣團定義為「台北市氣溫降至12°C~14°C」,所以我們假設目前戶外溫度為14°C,騎車時速50時,可以感受到「5°C」的體感溫度。
🔰寒流來襲的狀況呢?
寒流定義為「台北市氣溫降至10°C以下」,通常這時候,全台灣的溫度都會接近10°C,只要以一般狀況下騎車,就會感受到「0°C」冰點的體感溫度。
🔰冬天決定「溫度感受」,風速為首要條件:
從本表可以看出,隨著騎車時速愈高(風速愈高),體感溫度愈低。
🔰逆風騎車,感覺更冷:
當然,風速愈大,體感溫度當然愈低。
--
所以,常騎車的人,你們面對的是比環境溫度還更「低很多」的溫度感受,保暖措施一定要做的比一般狀況更好。
分享出去,或標記常騎車的朋友,請他們多多注意保暖囉^_^
體感溫度公式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寒流來了!上次有和大家分享過體感溫度的原理,不過應該沒人會想去算吧?
還是看這個由 天氣即時預報 所算出來的表比較直觀
這張圖的設定條件是【無風,無雨】的狀態
今天北部風強雨大的,體感溫度會更低唷,大家注意保暖
不要一直來診所報到,幫我增加業績
另外,天雨路滑,也請小心行車安全
屬於機車族的,體感溫度
(18:00發佈)冬天來了,每次騎車都覺得好冷。
沒錯,在寒冷天氣中騎車時,因為風速大,皮膚所接觸的空氣量多,相對帶走的熱量就多,人體感受上會比原本的氣溫「更低」,這就是體感溫度。
這一張表,是 #天氣小編 特製表格,根據氣象局頒布的體感溫度公式計算而成,當中包含「戶外溫度」以及「騎車時速」,大家可以對照自己騎車的速度,與目前戶外的溫度是多少,就可以明白自己面對的是多低的溫度了。
❗本圖表之環境條件假設:
相對濕度為60%、靜風狀態、無太陽直接照射、非下雨狀態,來假設而計算而成。
🔰如果「冷氣團」來襲,騎車時速50:
冷氣團定義為「台北市氣溫降至12°C~14°C」,所以我們假設目前戶外溫度為14°C,騎車時速50時,可以感受到「5°C」的體感溫度。
🔰寒流來襲的狀況呢?
寒流定義為「台北市氣溫降至10°C以下」,通常這時候,全台灣的溫度都會接近10°C,只要以一般狀況下騎車,就會感受到「0°C」冰點的體感溫度。
🔰冬天決定「溫度感受」,風速為首要條件:
從本表可以看出,隨著騎車時速愈高(風速愈高),體感溫度愈低。
🔰逆風騎車,感覺更冷:
當然,風速愈大,體感溫度當然愈低。
--
所以,常騎車的人,你們面對的是比環境溫度還更「低很多」的溫度感受,保暖措施一定要做的比一般狀況更好。
分享出去,或標記常騎車的朋友,請他們多多注意保暖囉^_^
體感溫度公式 在 小知識:體感溫度寒流來襲冷颼颼,中央氣象局在預報天氣溫度時 的推薦與評價
其計算公式為: 體感溫度=1.04*T+0.2*e-0.65*V-2.7 其中e=(RH/100)*6.105*exp((17.27*T)/(237.7+T)) *是乘號、T是氣溫℃、V是風速m/sec、RH是相對濕度% 由公式可見, ... ... <看更多>
體感溫度公式 在 體感溫度計算公式app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體感溫度計算公式app」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台灣即時酷熱指數(體感溫度,防範熱傷害) -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評分4.1 (9) · 免費· Android2019年7 ... ... <看更多>
體感溫度公式 在 [舊文新炒] 體感溫度- 看板TY_Research 的推薦與評價
多年前在大氣板上回答一位板友關於體感溫度的問題,
這陣子由於寒流一波波,加上最近也加入泛科學的寫作團隊,
就把先前的舊文拿出來重新整理擴充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3280
體感溫度是什麼?它是重要的天氣指標嗎?
每逢冷氣團或寒流來襲時,只要打開電視,新聞主播總是不斷提到體感溫度:「北部地區
預計低溫9度,體感溫度更可低達3度…」大家或許常有這個疑惑,9度就9度,為什麼感覺
像3度呢?斯斯有三種、溫度有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兩種,我們到底要用哪一種呢?
首先回歸氣象單位的標準職務–觀測、記錄並預測天氣,反映到民間就是讓大家預先知道
今天、明天、未來的天氣,除了為將來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做好準備之外,也能對每天出
門時要怎麼穿?要不要帶雨傘?等等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有些概念。帶雨具與否可由降雨機
率來決定;至於穿多穿少的抉擇,當然與溫度息息相關了。
但想必我們大家多少都注意到,溫度固然非常重要,但並不是影響感覺冷熱的唯一因素。
常有人說:濕冷比乾冷感覺冷、濕熱比乾熱感覺熱;夏天有風感覺涼爽、冬天有風感覺冷
颼颼。所以各國氣象單位為了符合民眾的最基本要求–「出門怎麼穿」,而發展出一些公
式計算出在特定天氣情況下的感覺像是溫度幾度,這就是所謂的體感溫度了。
酷熱指數
體感溫度的計算方式有很多種,首先我們考慮濕熱vs.乾熱的問題。美國氣象學家喬治‧
溫特靈(George Winterling)在1978年發展出了「酷熱指數」(heat index),後來被
美國國家氣象局(NWS)採用,作為夏天的體感溫度。計算酷熱指數的公式只與溫度和濕
度相關,簡單而言,同樣溫度下濕度越高,酷熱指數也越高。因為人體散熱主要依靠的是
體表水分的蒸發,環境濕度越高,水分蒸發也越慢而不易散熱,讓人感覺更加炎熱。
這個指數對許多因素如個人身高體重、衣服多寡、日照、風速等等都做了假設,若實際情
況偏離假設過大時,計算出的酷熱指數偏差也會很可觀。其中最主要的假設有二:1. 酷
熱指數是基於在陰影下的溫度,若曝曬在太陽下,體感溫度可增加達8度之多。2. 指數不
考慮風速的影響,若有風會讓體感溫度降低,除非氣溫比體表溫度還高。酷熱指數的公式
如下:
https://goo.gl/w4MmqK
其中HI為酷熱指數,T為溫度、R為相對濕度。c1~c9是九個常數。
加拿大氣象局使用另一個版本稱為濕度指數(humidex)的體感溫度,J.M.馬斯特頓(J.
M. Masterton)和F.A.李察森(F. A. Richardson)在1979年提出,概念與酷熱指數相似
,都是基於濕度越高、體感溫度越高的假設。濕度指數的公式如下:
https://goo.gl/ti45Jt
其中Humidex為濕度指數、Tair為溫度(攝氏)、Tdew則為露點溫度(絕對溫標)。
……等等,「露點溫度」是什麼啊?這可不是指衣服的多寡,而是指當你將潮濕空氣降溫
時,使空氣中的水氣飽和所要達到的溫度。由於溫度越高,水越容易蒸發,也會產生越多
的水蒸氣,因此空氣中可以容納更多的水蒸氣才會飽和。
溫度越低,飽和水氣量越低,當空氣中含水量超過飽和時,水氣就會凝結成露。露點溫度
高的意思,就是在更高的溫度時水就會凝結出來了,表示空氣中的濕度高。所以露點溫度
與濕度是成正比的。大家想想看,在悶熱的夏天,喝一罐冰涼的飲料消暑,罐子外面是否
會凝結水珠呢?這就是因為飲料的溫度低於露點溫度的關係。如果天氣比較乾燥,或者飲
料不冰,飲料罐上的水珠就比較少、甚至不會有水珠。
至於相對濕度裡的「相對」,就是指空氣水氣量相對於飽和水氣量的百分比了。
風寒指數
在台灣大家聽到體感溫度的主要熱門場合,其實是冬天的冷氣團與寒流。氣象學家一般假
設在天氣寒冷時,影響體感溫度的主因是風速而不是濕度。由於溫度較低時,一來空氣中
飽和水蒸氣壓也低,水氣多寡的變化範圍較窄;二來無風下蒸發速率也遠不及熱天,因此
濕度對散熱以及體感溫度的影響較小。這時候體表散熱主要助力,就是空氣流動(風)了
。
那麼為何大家覺得濕冷比乾冷還冷呢?其實這是因為,台灣的濕冷天氣經常伴有霧或雨,
液態水與氣態空氣相比,更容易傳導熱量;而且水的比熱也遠比同體積的空氣高,因此當
水滴附著在身體和衣服上時,可以帶走遠比空氣更多的熱,若還加上風的吹拂讓水分得以
蒸發,更讓你感覺加倍寒冷。但由於降水強度的預報是相對新穎的氣象技術,當初在設計
冬季體感溫度時,便做了人體不直接接觸降水的假設。
美國與加拿大氣象組織當初設計的風寒指數,真的是個指數(Wind Chill Index),算出
來是一個與體感溫度完全不同的數字;因此也提供民眾一個資訊,當這個指數高於1400時
便容易凍傷。但這個另外的數字實在太不直覺了,因此在2001年11月,美國、加拿大和英
國的氣象學家共同發展出新的風寒指數,其公式如下:
https://goo.gl/HKvlG0
其中Twc為風寒指數、Ta為溫度(攝氏)、V為風速(公里/小時)。但風寒指數與酷熱指
數一樣,也基於許多假設,因此個人穿著多寡、是否有陽光、降雨降雪情況等等的差別,
也會造成個人體感溫度的不同。
體感溫度
最後要說的是目前台灣中央氣象局所使用的體感溫度。上面已經提到,體感溫度與濕度、
風速、日照、和人體都有關係,其中日照和人體的個人差異比較難以量化,因此體感溫度
所採用的公式,只將濕度和風速納入考慮。與美國和加拿大使用的酷熱指數、風寒指數相
比,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採用的是R.G.斯戴德曼(R. G. Steadman)在1984年發表的
《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
體感溫度 = (1.04 × 溫度) + (0.2 × 水氣壓) — (0.65 × 風速) — 2.7
其中溫度以攝氏為單位、風速以公尺/秒為單位,水氣壓的單位為百帕,計算公式如下:
水氣壓 = (相對濕度 / 100) × 6.105 × exp[ (17.27 × 溫度) / (237.7 + 溫度) ]
澳洲氣象局使用的體感溫度與此相似,只是溫度、水氣壓和風速的係數有些微不同。
這個體感溫度公式,可謂冬夏適用。其中濕度在溫度較高時對體感溫度造成顯著的影響,
溫度低時影響甚小;而在此公式中,也做了一個假設:風速對體感溫度的影響是線性的,
不論四季,只要有風,降低體感溫度的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顯而易見,這個對風速的假
設有潛在的問題–當熱浪來襲,氣溫比體溫還高的時候,風雖然帶走體表的更多水分,卻
也讓更多比身體還熱的空氣接觸身體,風力對體感溫度的影響程度就遠不及天氣較涼的時
候了。
體感溫度比一比
上面提到了各國氣象組織使用不同計算體感溫度的公式,下面我們就把這些體感溫度表格
化,比較其中的差異吧!
https://goo.gl/0cXWgV
上圖是中央氣象局(CWB)體感溫度、美國酷熱指數(heat index)、加拿大濕度指數(
humidex)的比較,其中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是基於無風的情況計算;高於60度的溫
度省略不寫。比較之下三者的差異顯而易見,在溫度較低時,CWB體感溫度與美國酷熱指
數的數值大同小異,但當溫度、濕度提高時,酷熱指數很快增加,勝過了CWB體感溫度。
至於加拿大濕度指數除了非常極端悶熱的條件外,數值都比另兩者高。
小編猜測,究其原因,極有可能是各國氣候不同,造成同樣溫度、濕度的悶熱夏季天氣,
大家的平均感受不同吧。台灣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氣候濕熱;美國只有南部地區均溫
與台灣相似;至於加拿大位於美國北方,氣候更為寒冷,人們的耐熱度也就更低了。所以
也反映在不同國家的「體感溫度」上面。
接著再以下面的GIF動畫比較冬天的體感溫度吧!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以濕度50%計算
。
https://goo.gl/CUwx91
這個差異就更加明顯了,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明顯比美國、加拿大、英國使用的風寒
指數(Wind Chill)低上一大截啊!風寒指數的使用說明還表示,公式只適用於攝氏10度
以下,所以在溫度較暖時,計算出的風寒指數甚至比實際溫度還高!
這就更能反映各國的氣候差異了,台灣冬季平地氣溫鮮少降到5度以下,但歐美大部分位
於溫帶地區,冬季比起台灣寒冷許多。因此也造成台灣人比較怕冷,氣象局使用的體感溫
度自然比較低。小編在美國波士頓住了六年,習慣了當地嚴寒又大雪紛飛的冬天;前陣子
在台灣碰到霸王寒流,不僅覺得根本沒什麼,在4度C冷雨之中,還可以穿短袖短裙跑馬拉
松,之後也沒有感冒。
所以說穿了,體感溫度只是一個將人體實際感覺到的溫度粗略量化的方式,計算過程中做
了許多假設和簡化;但實際上每個人對溫度的感覺都不盡相同。因此在新聞用聳動的標題
,報導超高或超低的體感溫度之餘,別忘了天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體感溫度僅供參考
、僅供參考、僅供參考(很重要所以講三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4.30.7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Y_Research/M.1455621234.A.EC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