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中國正式墮入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日期:2021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中國已墮進修昔底德陷阱。此發展非常危險和可惜,因為中國過去40多年的和平崛起,是歷史上罕見的,不止幫助全中國人民脫貧,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極大貢獻,都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不幸地近日所見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突變,不止引發出一場嚴重的所謂監管風波,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似乎代表頗根本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甚至外交策略改變。
對此發展表示擔心的不止我一個,連長期中國大好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近日也發表文章,直言憂心中美已進入冷戰初期,同時中國大力打擊創業家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且危險地攻擊大量科技行業,包括各種電商、金融科技、社交平台、線上線下教育等等的商業模式,似乎正全面重估市場經濟的定位。羅奇甚至擔心此改變將影響到中國不能達到整體長期發展目標。
應鼓勵企業走出國際 爭取傳媒話語權
我相信近日針對個別行業的監管行動都有一定原因和道理,但絕不應變成嚴重內鬥(我明白內卷和內鬥的所謂區別,但我不忌諱,所以直稱為內鬥)的藉口,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近月我已多番發聲提醒中國慎防形成圍城受困心態,應把眼光放得遠一點,鼓勵企業走出國際,爭取中國傳媒的話語權,與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地位。
先分析一下墮進陷阱的原因,主要有4個:
(1) 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開始,中國已看到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的害處。更必然對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印鈔解決問題非常反感,因為此舉無疑等如把問題輸出國外,由中國和其他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人來買單。
我明白但不完全同意此觀點。美國和西方固然虛偽和採用雙重標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就責備亞洲各國貪腐和揮霍無度,所以解決方法就是即使在金融危機中,仍需勒緊褲頭,大減財政開支,結果弄至多年衰退,且通縮殺傷力遠超通脹,導致無數亞洲企業和人民破產,不少人自殺,在印尼甚至出現過恐怖的屠殺華人事件。
QE的後遺症的確包括嚴重拉闊貧富懸殊,確是近年全球很多地方出現不同規模社會動亂的主要背景原因之一,但這後果應仍遠比在2008年時採取相反收緊政策為佳。經此一役,中國學懂了防範經濟過度金融化,且決定把資本帳收得更緊,或最少大大拖慢了開放的步伐。但問題是此憂慮來得太早了,中國資本市場仍未成功發展起來,體積是增大了不少,但只約等同GDP,且從來不健康,熊市時間遠比牛市長,債市更是仍然混亂,信貸評級搞笑居多。
加速開放資本帳 提升人民幣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2008年後,雖成功把人民幣推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籃子貨幣,A股亦終能加入MSCI指數,即是我從前形容的「金融WTO」,但一如我所料,成功比「工業WTO」更難。最主要竟非外國的阻擋,而是中國仍缺乏打開資本帳的勇氣。結果就是名義GDP落後PPP GDP超過50%,從外國觀點,亦即人民幣滙率被壓低超過50%,所以導致相對中國的嚴重貿易赤字,可說中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我認為中國非常需要加速開放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最重要手法正是收窄貿易平衡,大量輸出人民幣,加深相互投資和貿易關係,使到西方更難與中國脫鈎,有助確保世界和平。
(2)COVID疫情絕對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毫無疑問,對比全世界,中國治疫是非常成功的,雖然仍有近5000人死亡,但相對西方,肯定等如救了最少近300萬條寶貴生命;加上中國慷慨,領先對國際伸出援手,輸出大量勇敢醫護人員、防疫用品和疫苗,其實非常值得表揚,但由於中國媒體力量太弱,反而經常被抹黑,實在令人氣惱。
但我也曾指出,從某角度看,中國治疫可能有點太成功了,令國人形成牢固的零容忍心理,政府因此不能或不敢改變接近完全封關的政策。一眨眼,措施已維持了一年半有多,連香港本地個案清零已超過50天,仍毫無與中國內地和澳門通關迹象。我明白「Delta變種病毒」仍然全球肆虐,但多種疫苗,包括輝瑞-BioNTech的疫苗「復必泰」,似乎對防範重症和死亡仍非常有效,中國毋須介懷,應加快審批和推廣,和馬上研究混合接種不同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國封關程度超明朝 如自我孤立
據觀察,中國可能繼續封關至明年中,甚至明年底,事態其實非常嚴重;老實講,封關的嚴緊度已超過明朝程度!我已多次指出,封關的害處遠超過經濟損失那麼簡單,最大壞處有兩方面,首先是斷絕了正常人民的商業、學術、文化和外交住來,等如中國自我孤立,與外國的誤會和矛盾只會日益加深。第二,更可怕的是停止與外面的實體接觸,互聯網亦是部分封閉的,所以逐漸形成圍城自困心態,更容易產生偏執症(paranoia),經常杯弓蛇影,以為裏裏外外,到處都是敵人。這亦是內鬥加劇的成因之一吧。
(3)兩年前香港的動亂,肯定也是改變中國政策思維的一個機重要催化劑。雖然在香港一事上,毫無疑問,全國絕大多數人民是支持中央和香港政府的止暴制亂政策,亦因此事令到中國人民更團結。
香港問題固然有其獨特歷史、文化和政經原因,但為何過去兩年,全球超過100個地方,包括美國本土,都有形式極度相似(包括衣着、雨傘作保護、武器等等)的暴亂?除QE是一個共通導火線,明顯社交平台和整個全球互聯網文化,亦是一個超重要傳播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新聞、科學、迷信和各種意識形態的「危險」渠道。即使在疫情上,連美國政府也知道facebook(美:FB)和Twitter(美:TWTR)等,負上極大責任,簡直可說滿手鮮血。
中國一向維穩至上,當然必須未雨綢繆,即使小規模動亂的機會亦不容許出現,所以加強監管整個互聯網是必然的後果。當然反壟斷和網路國家安全等考慮也是真實的,美國也有類似擔憂,但美國確以資本為主,人命為次,可說非常錯誤,令到監管太慢,結果養虎為患,但他們同時也考慮到facebook和Google等新媒體,對展現美國霸權的重要性。中國應如何做法,我沒有完美答案,只可說監管是一個平衡遊戲,更是一門藝術。
中國倘自主半導體技術 未必利全球安全
(4)最後,美國過去4年,率先墮進修昔底德陷阱,危險的零和遊戲思維,發動全方位貿易、金融、媒體、意識形態和科技戰,嚴重刺激中國反思和檢討自己所有政策,既是必須的,亦是無可避免的。結論跟我多年前的觀察一樣,相信我是全球有數最早指出的,中國核心科技最弱一環正是半導體,必須急起直追,重點不在設計,而在製造。而且瓶頸不止在芯片,更缺乏的是半導體生產設備。
我當然完全同意,亦十分支持,但我當年亦同時提醒中國,不可讓半導體成為一種沉迷,反成為加速墮進陷阱的誘因。不幸的是近日中國政策以至投資者,都似乎對半導體有點沉迷。
問題有三方面,第一,欲速則不達,清華紫光的下場就是個好例子。盲目投入大量資金,企圖收買人才和技術,但管理層缺乏知識和經驗,加上美國多方面故意留難、禁運和制裁,結果發展速度遠遜預期,公司卻債台高築,陷入財困。過去5年,除NAND技術稍為追近國際水平,DRAM、邏輯芯片、代工、EDA和生產設備等發展,仍未盡理想,進口芯片比例,只從90%略降至約85%。
第二,如中國真能達到自主所有半導體設計和生產技術,其實對全球貿易和安全都未必是好事。本來高科技就是最需要全球一體化底下的國際合作,家家有求才能促進貿易和技術發展,亦有助維繫國際安全。
第三,中國既是泱泱大國,理應胸襟廣闊,能同時有效和平衡地監管各行各業,為何突然判斷只有硬件技術如半導體、電池和電動車等才算高科技,才配在A股上市。剎那間,互聯網從雲端跌落凡間(爛gag),甚或更低些少。物流(Logistics)從來都是「線性最優化」(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的高級數學難題,現今被貶為不值一文的低端送白菜商業模式!
我真的有點後悔從前提出的4個高科技不等號:
1. 硬件>軟件
2. 製造>設計
3. GPU>CPU
4. 記憶體>邏輯
現在幾乎全都應驗了,彷彿成為中國的發展藍圖!可能我應該把它改為等號!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及Google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7586934382&issue=2021073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根據統計,全球每八秒,就有一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已經成為席捲全球的流行病!而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也突破200萬人,相當於每10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每年仍以2.5萬人持續增加中。但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台灣糖尿病患愈來愈多?為什麼? 米飯消耗量減少 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表示,就是因為飲食西化,少...
體力指數意義 在 基金黑武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投資雙標仔
最近看到一個一直在提倡低費用ETF指數化投資的團體,推出的金融產品卻是每年收取1%顧問費用的服務,有點覺得錯愕傻眼貓咪。但說真的要收費也不是什麼問題,畢盡市場上有需就有供,只是這前後邏輯有一點令人矛盾,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既然說到投資工具的費用率,今天再來講一下關於投資工具費用的問題與想法。但在開始之前先問一個問題,如果你從台北要到高雄你有什麼方法可以到達?(1)高鐵 (2)台鐵 (3)客運 (4)自己開車 (5)走路去......
這幾種方法雖然略有不同,但是都是運輸工具,能夠達成的目的也都是一致的,因此你會如何選擇台北到高雄的方式? 趕時間的人可能會搭高鐵,雖然貴但是省時,自己一個人可能會選擇台鐵或客運,一群人可能會選擇開車。 而走路卻是最省錢的方法,雖然可能要走個10天半個月才會到,但是卻不用花錢,只要浪費自己的時間與體力就能達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這個社會是以機會成本的概念在運作,而不是絕對的低成本。
許多高舉ETF大旗的人,都會說ETF成本低、ETF績效好,ETF方便種類多,這些我都完全同意。但是要說ETF就一定是比基金好,我就完全無法認同這樣的說法,以下我們針對一些常見問題來討論。
一、基金持有現金部位導致投資比率不足?
基金通常會持有一定部位的現金比重,以因應投資人贖回,此舉常常被攻擊基金績效落後ETF的主因。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基金持有現金的部位,除了因應投資人贖回以外,其實還包含了經理人的看法,當市場走空的時候,持有較高的現金比重,可以防止基金大幅下跌。
那多頭的時候怎麼辦?
我們以美股S&P500指數為例子,假設有一檔基金有100元,指標是以美股S&P500指數為標準,但是他持有5元的現金部位。此時市場又是多頭,這樣基金績效不就落後了嗎?
其實基金可以買進指數期貨來達到投資部位不足的問題。假設期貨的槓桿是10倍,基金只要花0.5元的部位就能夠操作5元的指數期貨,來補足現金部位所造成的投資不足,因此現金部位也不是問題。
二、總開支率ETF比較低
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ETF的總開支率比基金低,但是這只是機會成本的問題,就跟一開始的問題一樣,你從台北去高雄要怎麼去?
一樣的概念,你有100元想投資S&P500指數,你可以自己用證券戶買500檔個股、你可以買基金、你可以買ETF,甚至你可以買S&P500指數期貨。其中指數期貨的總開支率是最低的,現在的台指期,大概16萬多的保證金就能夠操作340萬的部位,而且買進成本費用大概只要台幣50~80元。這個時候如果你要說期貨跟基金不一樣,那我只能跟你說『你懂太少了,朋友。』
無論是指數期貨、指數ETF或是基金,背後表彰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只是工具不同。 就如同你從台北要到高雄,這個目的是你想達成的,只是你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計算出時間與機會成本,而做出最後的決定。 那一般人為什麼不會自己去買500檔股票?這個選擇就跟你走路到高雄一樣,曠日廢時,但是成本最低。買基金或是ETF就類似你要搭火車還是要搭客運一樣,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搭高鐵就跟投資指數期貨一樣,講求快速有效率。因此如果只是一味的大罵總開支率的問題,那為什麼不買期貨就好,開支率根本低到靠北。
#結論
至此其實我並不是要說投資ETF或是基金比較好,而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兩個工具我都會用也愛用,我始終認為投資『工具沒有絕對的好壞』,投資成果如何絕大因素都是在於投資人本身的『心態』,投資強調的是先講求投資紀律,再講求工具與準度,這才是投資人要需要學習的課題!
#額外補充
股票指數的原理:ETF即為指數化投資,大多是以美股為主,強調的是市場效率性,因為指數本身也會汰弱留強,因為股票指數是以市值編制,所以市值越大代表公司越好,這是股票指數編制的原則。
債券指數的原理:債券市值越大權重越高,看起來跟股票指數邏輯一樣,等等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一個公司(或國家)舉債越多權重越高?所以借錢借越多的公司越好嗎? 這完全不符合投資的邏輯,因此實務上債券的指數化投資並非顯學,主要來自於不符合邏輯的投資原理。
許多人盲誇ETF有多棒,全世界的散戶投資人都在買ETF,事實上這件事情只存在於美股系列為大宗。新興市場的投資範疇,還是以主動投資為大宗,這主要是市場效率性的問題,因新興市場較不效率,經理人可獲得超額報酬。
體力指數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
你是否面臨著這樣的情況:明明有一大堆任務等待完成,卻忍不住要先滑一下手機,看看搞笑影片、回一下訊息……總之做的都是與工作無關的事情。直到系統提示電量不足了,才恍然想起還有一堆任務擺在那裡毫無進展,再看看時間已經不早了,乾脆留著明天做吧。
不斷給自己找拖延的藉口,越是臨近截止日期心裡越是慌張,最後匆匆完成任務草草收場,結果自然是不盡如人意。這樣的狀況日復一日,就導致了拖延習慣的形成。
正如山繆‧約翰遜所說:「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遍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拖延的危害不言而喻:工作品質低下、自我期望降低,甚至會導致焦慮症、抑鬱症。
要想擺脫拖延,成為一個自律的人,首先要明白我們為什麼會拖延?
拖延的表現有很多種形式,但究其本質來說,都是源於內心的恐懼。
這個恐懼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任務本身的艱鉅讓我們產生了畏難心理。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情就意味著要付出體力或者腦力勞動,期間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我們會恐懼。
第二層含義是,害怕失敗,討厭不成功帶來的結果。比如,你接到公司寫企劃案的任務,卻遲遲不展開研究,因為害怕做得不好讓公司蒙受損失;再比如你看到一份徵稿函,心裡躍躍欲試卻遲遲不願動筆,因為你擔心投稿被拒。只要做,就有失敗的風險,而不做,永遠是最安全的。所以我們才會一拖再拖。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經年累月不斷重複某種行為的結果。同樣,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鬆懈,拖延就不再是一件需要找藉口的事情,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這是極其不利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
與拖延截然相反的是自控。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對一個人自身的衝動、感情、欲望施加的控制。廣義的自控力指對自己的周圍事件、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的控制感。拖延的人往往是焦慮的,對要做的事有不確定感和難以控制感,因而才會拖延。
.
▍掌握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
「請大家在紙上寫下你們每個人的目標,以及希望自己用多久的時間去完成這個目標。」
這樣的話,你一定聽過不只一次。在剛進初中時,老師會跟我們說:「要有目標才能有努力的方向。」在初入職場時,主管跟我們說:「要有目標才會有前進的動力。」但你真的認真思考過你的具體目標是什麼嗎?還是說只是簡單地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未來的藍圖,草草了事?不具體的目標就好像是泡沫幻影,被現實這根針輕輕一紮就破碎了。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世界會給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人讓路。」
然而,光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還不夠,還要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式和速度,以及預期何時到達目的地。同樣,目標的制定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則,這裡我們把它稱作:SMART法則。
#S(specific):明確性,不能籠統和抽象
明確性,就是要用具體的語言清楚地說明要達成的行為標準。「你的目標是什麼?」「我想在這座城市買一間房子。」這樣的目標就是籠統的,你可能永遠抱著想買一間房子的念想,卻永遠不能實現。擁有明確目標的人會在心裡具體規劃好:這片區域的房價是多少,一套房子需要多少錢,那麼分配到每一年需要存下多少房款基金,你需要為此做出多少努力。
再比如,你的目標是增強自媒體平臺的粉絲黏著度。「黏著度」是個很抽象的範疇。具體應該落實到各個方面,比如:每篇文章的點讚率、與粉絲之間的互動頻率,以及平臺的變現能力。
#M(measurable):衡量性,即需要數量化
衡量性,就是要有具體的資料來衡量你是否達標。
這裡涉及兩個重要元素:目標指數、即時衡量指數。
舉個簡單的例子:A先生開了一家英語輔導機構,目標是在三年內讓這所機構在地方上變得赫赫有名。這裡的「赫赫有名」是個形容詞,也是很難衡量評判你是否達到目標。
對這一目標的修訂是:培養出一千名考到「高級口譯」證書的學生,幫助五百名學生通過雅思、托福考試。這樣一來目標就變成了可以量化的東西,你很容易通過結果來判斷自己是否實現了目標。
#A(attainable):可實現性,指付出努力可實現
目標不可過高或過低,要適度,可實現性,就是通過現有的時間規劃和執行力,確保可以實現的目標。但最好的目標不在於它有多高多偉大,而在於你利用現有的努力和資源是否能實現它。
人雖不可好高騖遠,亦不可自慚形穢,在設立目標的時候應當設置那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
一百萬元的資金妄想蓋八十層的高樓,小學英語水準想一次考下托福,新開的公司想要在三年內趕超世界五百強,字都沒認全的人想在一夜之間成為大文豪,這些不是目標,而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果你的目標是月薪兩萬二吃得起路邊的燒烤攤,文學碩士一氣呵成寫完一篇散文……這未免過於低了。
聰明的人會給自己設立努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才有意義,才能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
#R(relation):相關性,與主要目標有關聯
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設立很多「子目標」,這些小目標的前提是服務於整體的、較大的目標,二者是互相聯繫的。
「你有目標嗎?」「有啊,要努力考下國家級證書、要贏得下一次英語口語大賽的冠軍,還有……」這是Lucy最近的目標,Lucy將來想當一個英語翻譯,所以她設定的這些小目標都是為以後「當翻譯」的大目標服務的。但如果她是去考金融風險管理師的證照、去學Python的課程,就與總目標相差甚遠。
#T(time bound):時限性,即完成目標的時間期限
時限性,就是目標的完成需要用多久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確保你能夠定期核實進度。
比如,你給自己的目標是要在一年內寫完一本長篇小說,那麼這個「一年」就是時限,分配下來一天約莫寫多少章節,自己心中非常清楚。如果你總是嚷著:「我一定要寫一本屬於自己的小說!」那你可能永遠也不會提筆,或者提筆後卻不能持之以恆,因為你心裡沒有一個時間限制,就會一拖再拖。
瞭解了SMART法則,關於如何制定目標有了明確的方法。那麼,此刻就拿起你手中的筆,認認真真寫下你想達到的目標。
.
摘錄自《#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
作者:舒婭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到,拖延跟焦慮恐懼脫不了關係,很推薦對壓力管理與時間管理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https://fb.watch/4CWl8DFYsh/
提升「自控力」,是應對拖延的好方法,這個主題我常跟朋友們討論。像是「如何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能力?」或者提升孩子的自我負責、自主性的議題,又或者單純談壓力管理,都是我關心的重點。
一個要在升學主義文化下生存的孩子,沒有這些能力會在適應上有困難。一個成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相當程度影響了他的前程與命運。
動手設立合理、合適的目標本身,就有助於管理自己的焦慮與恐懼。所以這並不只能應用在工作與學習,拿來面對生活,重要性也很高。
祝願您,能試著提升自控力,這能力送禮自用兩相宜!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CWl8DFYsh/
.
以上文字摘錄自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
51種克服拖延與分心,打造超級自控力的訓練計畫
■博客來|https://reurl.cc/5od0Yz
■誠品|https://reurl.cc/ynvx2O
■金石堂|https://reurl.cc/XeRvo7
■讀冊|https://reurl.cc/o9yNzg
■MOMO|https://reurl.cc/E26q8a
■時報|https://reurl.cc/E26OO1
作者: 舒婭
時報出版愛讀者
.
#博客來六折書展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218
《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041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優惠價192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5991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優惠價168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204
《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優惠價:156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體力指數意義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根據統計,全球每八秒,就有一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已經成為席捲全球的流行病!而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也突破200萬人,相當於每10位成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每年仍以2.5萬人持續增加中。但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台灣糖尿病患愈來愈多?為什麼?
米飯消耗量減少
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表示,就是因為飲食西化,少吃米飯,卻吃了太多其他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導致我國糖尿病流行病學發生率上升。
洪建德醫師說,從台灣光復後的資料來看,我們米飯的攝取量就像自由落體一樣一直下滑,而其他澱粉類及食物的消耗量是增加的。
「我們從以前吃三碗米飯,到現在吃不到半碗,大概只剩五分之一的攝食量。」洪建德醫師指出,這代表兩個意義,分別是多元化及速食化。
「速食很多,各式各樣的速食,很快的就一碗料裡了。」洪建德醫師表示,麵食類、尤其是烘焙類增加很多,這些食品的升糖指數(GI值)比較高,導致胰島素分泌量增多,相對胰島素阻抗就會增加,更容易肥胖。「我們可以發現,米飯的攝食量開始下降時,糖尿病的發生率就漸漸上升。」
飲食西化
洪建德醫師指出,美國文化很強勢,大家現在吃的幾乎都是「漢堡肉加上軟麵包」這樣類型的美式食物,同樣很容易上升血糖及膽固醇。他分享,世界衛生組織澳洲糖尿病中心主任Paul Zimmet把這個現象稱作「可口可樂殖民地化(Coca-colonization )」,西方的文明所到之處很多人罹患糖尿病。
洪建德醫師舉例,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的皮馬印地安人(Pima Indians)原本是沒有糖尿病,但二戰後開始接觸、大量飲用可樂及現代化食物,到1970年代48%的人罹患糖尿病。
手搖杯風潮、甜食攝取過量
「在台灣主要是手搖杯喝太多,」洪建德醫師表示,一杯珍珠奶茶就等於兩碗多飯的熱量。其中含糖量也非常可怕,一杯珍珠奶茶當中的糖分比我們在做糖尿病檢測還要多,也就是說一杯下肚就等於做了兩次葡萄糖耐量試驗,血糖可能一瞬間就飆到兩百多,即使是一般人也會高上去。
運動大量減少
「以往台灣社會都是做很多勞動的工作,」洪建德醫師說明,現在大家幾乎都在電腦前工作,所以運動的消耗變少。
科技發達,活動型態改變
洪建德醫師說,現代科技發達,大部分人的「活動」,都只剩下「動手指的滑手機」及「動腦」,與以前相比,我們整個新陳代謝速率、能量消耗都降低。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更多"名醫的餐桌"影片】
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洪建德醫師】
https://youtu.be/qD6z7_BLLq8
遠離骨質疏鬆、肌少症,骨科醫師教你怎麼吃【蔡凱宙醫師】
https://youtu.be/BS6OhJgiieo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tZMSeSMQNHY
【相關文章】
新陳代謝科醫: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29
為什麼老祖宗沒有糖尿病? 談原始社會留下的健康啟示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6596
名醫的餐桌!遠離高血糖、腎病、癌症、骨鬆、脂肪肝、失智,名醫身體力行的飲食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34
不吃飯反而糖尿病?醫師5點分析|洪建德醫師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601
#洪建德 #糖尿病 #血糖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體力指數意義 在 心肺耐力指數公式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 分鐘登階測試能檢視自己的心肺功能,包含運動耐力、心肺耐力、心血管... 記錄方法:將所有的脈搏數帶入下列公式中:. 體力指數可參考附註常模。 心肺耐力指數公式 ... ... <看更多>
體力指數意義 在 心肺耐力指數公式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 分鐘登階測試能檢視自己的心肺功能,包含運動耐力、心肺耐力、心血管... 記錄方法:將所有的脈搏數帶入下列公式中:. 體力指數可參考附註常模。 心肺耐力指數公式&nbsp;... ... <看更多>
體力指數意義 在 心肺耐力指數公式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 分鐘登階測試能檢視自己的心肺功能,包含運動耐力、心肺耐力、心血管... 記錄方法:將所有的脈搏數帶入下列公式中:. 體力指數可參考附註常模。 心肺耐力指數公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