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大港開唱 𝐌𝐄𝐆𝐀𝐏𝐎𝐑𝐓 𝐅𝐞𝐬𝐭. X 綠盟 》
一直關注台灣環境的綠盟,這次到了大港啦~
今年不僅是福島核災十周年,也是決定核四是否重啟的一年。
所以我們準備了與民眾互動的 #能源趣味有獎徵答,歡迎大家來攤位找我們聊議題聊能源 #聊核四重啟不同意 吧!
大港今年還有與地球公民基金會、高師大跨藝所合作,共同推出由和平鴿、核廢桶等意象結合,需要民眾參與才能完成的裝置藝術,根本是新一代打卡熱點,來打卡的同時不要忘記到綠盟攤位找 #綠盟何韻詩 互動拿獎品!
綠盟在大港等你們,一起完成屬於台灣的再生與對話。
#距離大港倒數1日
#大港NGO議題村不用票也可以去
#去你的大港
#副蜜酥長又被小編拿來作圖惹
🤘入場前填實聯制問券拿大港口罩
請見大港各種行前通知:https://pse.is/3c2cd9
#最重要的是記得帶票啊你各位買到票的人QQ
Megaport 大港開唱
3/27.28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
支持我們的環保工作
【定期定額捐款支持:https://pse.is/UEJXZ】
【追蹤綠盟IG看綠盟日常:gcaa.official】
【加入綠盟LINE活動不錯過:@vaz4420m】
🔸🔹🔸🔹🔸🔹🔸🔹🔸🔹
駁二藝術特區 徵 才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2台灣設計展在高雄!期待設計翻轉城市】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今天有一項好消息,2022年台灣設計展由高雄獲選主辦城市,距上次在高雄 駁二藝術特區 The Pier-2 Art Center 舉辦,剛好過了十年。這次展區將陣容更堅強,將串聯蓬萊商港棧庫群、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等亞洲新灣區據點,展現海港城的設計實力。
每年的台灣設計展都是世界看見台灣設計力的一個窗口,也是呈現城市特色的好機會,身為設計師的我分外期待。然而高雄發展設計產業多年,陳其邁 Chen Chi-Mai 市長在競選時也將其納入政見,我還是有幾點建議:
■去年市長補選時,陳市長表示要爭取「#國家設計研究院」、「#文策院」來南部設分院,吸引文創和數位內容產業進駐。當時陳其邁候選人就表示已經獲得文化部和國發會支持,這點必須加速進行!
■當時我也提到,期望兩者不僅是設立象徵性的「南部辦公室」或附屬的「南院」,而是能針對南部文化產業與設計資源的優勢劣勢,提出完整論述與政策,並在人才培養與產業媒合上,能有 #以南部為核心的獨立方向,在中央與地方資源的結合下,我們也能讓城市的觀光、交通、教育、農業等不同領域均融入設計人才,打照出獨特風格。
■而這兩者在陳市長政見中,是要設在鳳山,與「#鳳山中城」的計畫結合。然而我們也看到,講到設計產業,仍以駁二一帶較具代表性。我雖然是鳳山人,但我認為,指標性的這些組織因具備凝聚產業生態系之意義,仍要以最便利設計人才接觸為選址重點,設於鳳山很好,但並不用強求。
■反倒是如何透過衛武營等指標建設,結合鳳山文創產業發展,去年我也提出「#鳳山金三角」計畫,期許能發揮「衛武營」、「鳳山車站」、「大東與舊城」三個區域特色,並分別透過TOD開發、老屋活化、政府獎助媒合等方式,促進創意產業進駐。並以捷運橘線、黃線,發揮與新灣區串連的機能。
■期許2022年台灣設計展,是進一步「#讓設計形塑城市」的機會,產區的展場、概念,均能夠以「永續利用」,「融入城市發展」等概念,在展覽結束後繼續發揮功能。而包含好過日長期關注的棧庫半島開發、第三船渠水域活化、興濱計畫老屋活化、自行車倉庫修復、流行音樂中心經營、5G/AIOT示範園區的技術應用..... 成果都能在此次展覽中呈現,甚至陳市長政見中「高雄博覽會」的市民參與城市歷史機能,都能與之結合,大好機會,不能不把握!
雖然我是鳳山人,希望陳市長落實鳳山中城的承諾,但「設計城市」不僅是鳳山的區域政策,更是全市的戰略政策,也期望能藉此機會,讓高雄的軟實力被看見!
駁二藝術特區 徵 才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蛙蛙文創,這間公司在網路上販售口罩,結果讓全台接近500名消費者付款後拿不到貨,訂購金額 #少則1萬,#多則10幾萬,消費者來找我求助,我麻煩消保官、熱心律師及聯合各地方民代及時代力量地方黨部,協助相關消保調解及擬定後續債權保全策略。
但消費者還是非常擔心,擔心其來有自。
我利用周末時間了解了一下這家公司,才發現問題很大。
蛙蛙文創目前的負責人是 #李子彬,而這位李子彬,今年8月還是 #好妙文創 的負責人;好妙文創在今年3月資本額還是700萬,到7月就增資成4000萬,而那時也正是蛙蛙文創大量販售口罩訂單的時間點。
網路上關鍵字搜索「蛙蛙文創」,沒有很多資訊,但是再查一下「蛙蛙文創」前身的「活水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就會發現,這家公司是涉及2011年北美館弊案,這個案子讓時任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下台,並且讓參與的荷蘭廠商遭受波及,台灣博物館的債務惡名在歐洲博物館界傳開 ...
那好妙文化呢?不只有不尋常的增資,公司代表人也一變再變。
2020/10,好妙文創變更公司名稱為「拾穗豐收股份有限公司」,
(拾穗豐收的董事長張家毓,代表法人是蛙蛙文創)
2020/08,負責人由李子彬更換成張家毓,
2018/10,負責人由張庭熒變更為李子斌,
2018/06,負責人由張智人變更為張庭熒,
2017/12,負責人由李英慈變更為張智人,
關鍵人物出現,#張智人。
用「張智人」到司法院判決查詢系統一查,相關案件數非常多,包含去年與高雄市文化局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場地租金水電延遲給付訴訟,顯示這家公司在財務上,一直都有問題。
而同一組人馬,互掛多個公司董事,導致一家公司財務出問題,還可以用其他公司名義繼續運作。蛙蛙文創在10月份發生未能如期交貨,大量消費者要求出貨、退款未果的情況下,蛙蛙文創的另一個分身「拾穗豐收股份有限公司」居然繼續在求職網站徵人,職缺還包含:業務經理/業務人員、法務人員!
是要變個名字繼續販售?準備用法律途徑規避對消費者的責任嗎?
手法像變形蟲一樣,用不同公司名義,持續讓消費者陷入困境,消費爭議、官司訴訟不斷,這樣的公司,難道要任由他們繼續這樣搞?
受害人數高達500人,分布遍及台灣20個縣市,各地方的消費者只能各自尋求協助,我認為,這個案件,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應該要主動出面,要求檢調啟動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