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遊記|知史百家
安煥然
趁演講之便,帶了三位學生來到馬六甲。
說是要來看古跡的,自然不能放過一個人,請她來當我們的另類導遊,最恰當不過。這位朋友就是我們熟悉於《星洲日報》的《明日遺書》、《笑看古城》專欄作者歐陽珊。
古城的古跡古物多。走沒幾步就可以駐足說個典故。拐個彎,抬頭看街屋的馬背山牆,就有多種造形。隨處可見牆上如鐵絞刀的壁鎖,那是荷蘭人引入的建築技術。我們還總硬拉著歐陽珊,要她帶我們去看屋牆上會「吐水的魚」。
走過荷蘭街,轉來打鐵街。單單在這裡,我們就逛了一整天。說它是打鐵街,當然是因為這條街的打鐵店。目前僅存兩三家。歐陽珊指著一間店屋說,以前這裡曾是馬六甲牛車的修理店,也有人說這間老屋是傳授手藝的匠堂,廳堂上還懸掛著「殊尊魯史」的大匾。可惜打鐵這一行,不是沒生意做,嘆只嘆,後繼無人。
打鐵街又叫大伯公街,因為街尾有間供奉大伯公的三多堂。這是一間由甲州廣東籍十餘間會館組成的管委會聯合管理的神廟。據說這間廟是僅次於青雲亭的老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廟裡的特色是牌匾很多。整修後,有懸掛著的,也有暫時橫置著的。在我們另類導遊的印象中,廟的牌匾應該還不僅如此而已。
這條街,又有人叫它甲板街。可能是當年中國水客在馬六甲河口下船落腳的地方而得此名。歐陽珊兩度帶我們去看「美化」了的馬六甲河。晚上看了一次,白天又去看了一回。「美化」的背後,有商家居民以生命換回來居住權的辛酸故事。
走進打金街(今又稱之為「和諧街」),果然仿佛世界各大文明的靈光都匯聚在這條小小的街道上了。那裡有一間馬六甲最古老的興都廟和最古老的華人寺廟青雲亭。然而,尤其讓我們驚喜的是那座甘榜吉靈回教堂。據說是由印裔回教徒於1748年興建。古跡維護建築師陳耀威曾說,這間古老回教堂是「不同的建築風格和元素,在這裡出現近乎完美的融合」。
這座回教堂的建築,除了是「簪花重檐」,旁有印度式的高塔,其淨池卻是十足歐式風味的小噴泉,而且在回教堂的屋檐下竟用了潮州剪黏的藝術,甚至還出現了華文「囍」字。回教堂裡的「轎椅」,也很令我們注目。歐陽珊說,像馬六甲回教堂這樣的轎椅,與今天中國南京淨覺寺的講經座椅極為相似。是不是與當年的鄭和這位回教徒有關?值得考究。
在要走往青雲亭的路上,歐陽珊帶我們繞了個小徑,走過散布亞齊人的墓區,來到文豪文西阿都拉的故居,說了他的故事。歐陽珊說,跟著不同的導遊,會有不同的導引。華人導遊帶旅客走華人景點,馬來導遊走馬來人路線。洋人、日本人按地圖標誌「亂走」一通,卻也自得其樂。即使是三輪車夫,也有他們獨特的視點和軌跡。
1940年郁達夫遊馬六甲,曾寫了篇〈馬六甲遊記〉,他說:「走馬看花,馬六甲的五百年的古跡,總算匆匆地在半天之內看完了。於走回旅舍之前,又從歪斜得如中國街巷一樣的一條娘惹街頭經過,在昏黃的電燈底下談著走著,簡直使人感覺到不象是在異邦飄泊的樣子。馬六甲實在是名符其實的一座古城,尤其是從我們中國人看來。」那是戰前一位中國著名文人,他「中國人」的情意結,以及其視點的聚焦與局限。
1954年,魯白野在《馬來散記》中的一篇〈古城兩題〉,這樣對馬六甲人說:「太過沉緬於記憶也是不好的。一味想著過去的好日子,卻不想在目前創造好日子,是愚笨的……馬六甲人實在應該振作,浚深河道是首要工作,俾使商船能再像往昔一樣直駛岸邊,恢復當年鄭和太監在此築廠,使其成為東南亞商業中心的繁榮。」這是當年一位積極於參與構築馬來亞建國歷史的華裔知識份子,熱情而樂觀的期望,馬來亞要富強、要發展,馬六甲要再現繁華。
我曾在日本逛書局買了本《亞細亞之中的琉球王國》(2004年第四刷)的小書。作者高良倉吉是琉球大學教授。在〈馬六甲的琉球人〉一節,作者非常感嘆。其文大意是這麼說的:我在1974年最初到訪馬六甲,發現它只是馬來半島的一個小市鎮。葡萄牙的征服,荷蘭人的入主,英國殖民勢力的移入,把海峽殖民地的重心和建設轉移到新加坡,急速導致馬六甲的沒落。征服者對馬六甲古城的破壞實在太多了。近年來,又隨著經濟的發展,馬六甲的市街和郊外建起了很多豪華的旅舍,每逢周末吸引很多觀光客到來,馬六甲的變貌,更令人吃驚。曾經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貿易中心,遭受了世界歷史浪潮的沖刷,比琉球的歷史遣跡被破壞還要嚴重,真令人同情。
或許吧,對某些人來說,馬六甲人的古跡古物仍然很多,隨處都有故事可講,有古跡可看。然而,每次歐陽珊帶我們逛遊古城,總是「唸」個不停。對於這裡的古跡和世俗之人對古跡維護的態度和作法,她常常是執著地看不開,既好氣又發作不出來。談笑間,寂寞地,心事誰人知。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馬背山牆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專訪 #金門慢漫民宿 #女主人楊婉苓 #金門珠山聚落 #國家公園裡的民宿 #廢墟中的華麗變身 #馬背山牆 #今晚別人的公媽陪你睡 #金碧輝煌是結合華僑文化 #躺椅上的視角最舒服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
#fb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youtube超級美食家
#中廣流行網FM103和中廣線上聽app
#每天中午11點和晚上6點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一周9集內容全新
馬背山牆 在 台中立委候選人黃朝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百年世家風華再現!清水社口楊宅修復110年完工❗
清領時期興建的清水社口楊宅,見證海線地區文風世家發展百年歷史,文化局投入7,950萬元辦理修復工程,預計110年1月完工。文化局長張大春近日前往勘察工程進度,肯定修復團隊專業施作,盼修復完成後,結合歷史紀念、教育展示等功能,開放民眾參觀,成為海線熱門文化觀光景點。
文化局表示,清水社口楊宅是清領時期楊姓家族興建,楊家以農業奠基,逐步拓展家族經商,是當時海線地區的文風世家,共培養出11名秀才,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官拜提督兼道台的楊金波,其所居住的中棟建築採穿斗式桁架,屋頂為燕尾翹脊型式,是當官者才能採用的屋頂形式,堂前懸有「明經進士」匾額,是清領時期光緒年間的文物,極富歷史意義和保存價值;另外,日據時期楊澄若擔任清水區長,其子楊肇嘉也是推動台灣地方自治的先驅,直到戰後清水楊家在台灣政經界仍占有重要地位,清水社口楊宅也見證近代台灣史的演變。
文化局長張大春表示,清水社口楊宅為傳統民居的建築群,由三座三合院並列組成,兼具清領和日據時期的建築風格。這次修復工程特別邀請國寶級大木作保存技術者「劉鴻林」師傅參與,在現場設置木料加工區,針對建築群中各式大、小木作,依照損壞情況研擬合適修補方式,鋸除並清理蛀蝕嚴重且不堪使用的部分,再選擇合適木料配合環氧樹脂做填補,並安裝回復原位。
文化局說明,修復團隊在修復過程中在中棟建築發現「貓洞」,是早期為了讓貓能自由進出室內外捉老鼠,而在門框旁牆角開設12公分X17公分大小的孔洞;南棟建築設計為水行馬背、山牆裝飾有懸魚(又稱垂魚),可看出早期房舍因怕失火,故設計「如魚得水」裝飾,寓意家宅平安。
馬背山牆 在 石頭製成的60年台灣古厝,五行馬背是甚麼?三合院跟一條龍有 ... 的推薦與評價
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前建造房子,要針對屋主適合的五行去建造房屋,其中最明顯的表徵就是, 馬背 的選擇,必須是最適合屋主的屬性來選擇!所以所有的台灣古厝的 ... ... <看更多>
馬背山牆 在 左護龍的馬背式屋脊、鵝頭墜以及鳥踏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左護龍的馬背式屋脊、鵝頭墜以及鳥踏Temple. More like this ... 台南縣佳里鎮東寧里--陳家古厝右護龍火型銳馬背山牆鵝頭獅啣"戢"."磬"(吉慶)墜飾 ... ... <看更多>
馬背山牆 在 山牆- 《古蹟100問》之馬背(規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馬背 、規壁建築物左右兩側頂端像山形的牆壁,其形狀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象徵意義,日本史學家藤島亥治郎於民國37年(1948)在其所著之《臺灣的建築》一書中使用「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