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活動★素吟報你知】
德奧音樂一直是古典音樂之主流,從巴哈起自貝多芬以降,幾乎無人不受其風格之影響與精神之感召。細數貝多芬之後的德奧音樂家,從舒伯特到馬勒,可說是一脈相承,而其中又以布拉姆斯受貝多芬的影響最深。究竟貝多芬的音樂是如何傳承給布拉姆斯?為何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又被戲稱為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 在本場講座中,將有深入解析。
講座名稱:2016新舞臺藝術節-站在巨人的肩上~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音樂傳承
講座日期&時間:10/8 (六) 14:30-16:30
講座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B1會議室
講師:呂岱衛(資深音樂工作者、雜誌主筆)
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在 SJKen的浮光掠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四部要介紹的是在這次電影節也有參演的「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喜歡古典樂,又對音樂家生平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
本片為奧地利交響樂巨人「馬勒」,逝世100週年暨誕辰150週年紀念電影,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實景拍攝。以馬勒與妻子愛爾瑪的愛情糾葛為主軸,拍出馬勒在盛名之下的私人情感面。
適逢馬勒逝世100週年紀念,德、奧兩國合作拍攝此片,以馬勒與妻子愛爾瑪的愛情故事為主軸,讓觀眾得以對這位傳奇的音樂家多一份有血有肉的認識與了解。
於史上佔有極重要地位的偉大作曲家馬勒,遇上了小他十九歲的女子愛爾瑪,從此為她瘋狂,甚至橫刀奪愛地把她搶過來。
雖然愛爾瑪本身擁有極高的作曲才能,但是在她和馬勒結婚之後,空有音樂天份的她只能替馬勒謄寫樂譜;對於壓抑妻子的作曲能力一事,馬勒只有簡單一句話:「我需要的是妻子,而不是同事」。
長女夭折、加上年齡差異所產生的代溝,讓馬勒和愛爾瑪之間的關係逐漸產生了變化。
有一天,馬勒發現了一封情書,他依然深愛著的妻子有了外遇;對象是年輕又才華洋溢的名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
大受打擊的馬勒於是出發前往荷蘭,向心理醫師求助。這位音樂巨頭躺在佛洛伊德的沙發上,將自己和妻子之間的事情講了出來,進而與佛洛伊德開始一場針針見血、又詼諧機智的對談;最終,馬勒不僅僅找回了自信,也挽回了他所深愛的妻子。
在馬勒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最後一頁手稿上,有他所寫下的「愛爾瑪!為你而生!為你而死!」的句子,馬勒對妻子的深情可見一斑。
本片音樂的演奏陣容是由指揮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帶領瑞典廣播交響樂團,並獲得馬勒生前擔任過音樂總監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幫助;片中並重現維也納的音樂盛宴。
奪人所愛者,人皆奪之,只有真心懺悔學會放下,才有機會逃出心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在 黎明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靜物的英文和德文分別是「Still Life」和「Stillleben」,字面意義可直譯為「仍然活著」、「仍然鮮活的狀態」。然而,在拉丁語系的法文和義大利文中,靜物為「Nature Morte」和「Natura Morta」,是「死去的自然」、「自然死去瞬間所保留的靜止狀態」。「生」或「死」,「讚頌」或「悼亡」,不同的語言反映出迥異的哲理思維。其實,將室內╱窗外、靜物╱風景總合,也就是人類活動的場域。電影的構成又何嘗不是如此?將角色擺放到一個空間裡,讓他們活動,就構成了戲劇最基本的元素。
美與性、創作與狂喜都是無法分開的,羅丹、克林姆特一生在人體中汲取靈感,將肉體提升到美的境界。未完成的《新娘》,透露出克林姆特創作時思考與猶豫的軌跡;畫面的右側,一尊面對觀者、雙腿岔開的女體,在原來的構圖中以全裸面向觀眾,生殖器發情的狀態清晰可見,裝飾性的裙襬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未完成的《新娘》並不是克林姆特代表性的作品,但我卻久久佇足在這張畫前。我試著「閱讀」這張作品,思索一代名匠創作的過程:他在畫布上所留下最初的素描的痕跡,以及後來試圖遮去的部份等等。然而,我怎樣也不會知道克林姆特將女陰遮去的動機是純粹美感上的選擇?是道德考量?還是對生命的另一種省悟?
第十號交響曲恐怕是所有馬勒交響曲中最不易理解的一部,這是他寫給阿瑪的音樂遺言,其中他放入許多謎一樣的暗語。這部交響曲總譜的原稿上,馬勒在最後停筆的地方寫著:阿瑪,親愛的阿瑪,只有妳能夠理解……。懊悔、無助地呼喚著愛人的名字。
馬勒的第十號交響曲可視為第九號交響曲的延伸。如果說,兩首交響曲是一組連貫的作品,那麼,第九號交響曲便是以「第一人稱」書寫的「自傳」,痛苦、掙扎、流淚;第十交響曲則是用「第三人稱」書寫的「他傳」,好像脫離肉體的靈魂,對自己再做一次冷靜、虛無、孱弱的回顧。
作者簡介
尉任之
台北市人。一九七七年三月出生。東海大學美術系肄業,巴黎第一大學電影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關於音樂、電影、繪畫的論述散見台灣、法國、土耳其、中國大陸等地刊物。兩次繪畫個展於台北(1994、1997),並聯展於法國、義大利、巴林、烏克蘭、喬治亞、哥倫比亞等地基金會、文化機構與美術館。
作者攝影:Elisabeth Camus, www.lisacamus.com
封面攝影:尉任之,從丹麥赫爾辛格市 Kronborg城堡眺望,二○○八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