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鄉土民情(一百二十五)
(男) 繁華落盡,曲終人散,做到最高潮一定歸于平淡,繁華到顛峰一定開始沒落,這是天地不變的真理。 (女) 熱鬧的都市,一定有妓女戶、風化區,有青樓、妓院,也有私娼寮。
在清朝道光年間,台北萬華(舊時叫做艋舺),艋舺凹(湳)肚仔街轟動全台灣,那時很多由大陸的福建、泉州的嫖客慕名而來的,要來見識凹肚仔街出名的青樓豔妓。
光緒年間的時候,台北艋舺的風化區,一到華燈初上,花街柳巷,燈光通紅,到處都有人在喊拳飲酒的聲音,很多英雄陶醉在這溫柔鄉,很多大江南北的花花少爺在這過著歌舞昇平、酒醉金迷的日子,當時馬偕醫院創辦人馬偕傳教士他在日記上面,對艋舺寫了一篇感想記載:「艋舺人辛辛苦苦賺錢,所賺的錢都散財在風化區沉迷酒色,醉生夢死,令人可悲」。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台灣的風化區不但豔名遠播,轟動東南亞,吸引著男性(當時也吸引了日本的妓女來台灣淘金,在日本佔領台灣的第三年,那時有二位住在日本九州的妓女來台灣風化區上班,之後日本妓女像陣陣的海浪,一波波的溢入台灣,一時藝旦間仔、妓女戶像雨後春筍一般,一間間的湧出來,大稻埕的江山樓就是那時開始流行的。
說到賣春,就想到台灣的上班小姐,經常利用觀光的名義,去日本陪酒出賣色相(我們說過日本時代,日本妓女過來台灣撈錢,台灣的風化區也因此更為發展,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風水輪流轉,現在台灣的上班小姐去日本賺錢也是學日本人當年的方式,過去您來賺我們的,現在換我們去賺他們的,其實是龜笑鱉沒尾,互相互相,半斤八兩。)
過去日本戰後經濟蕭條,導致女生需要外銷,現在日本變經濟大國,所以停止外銷而已。日本人用不著笑,來說台灣那時色情行業接連的開設,社會普遍風氣不好,日本當局看了不行,便開始著手進行規劃管理辦法。首先日本當局選擇現在的西園路一段和貴陽街二段交叉點,(這個地方就是舊的番薯市街)向後面經過華西街(過去叫做大厝口街)一直到第一水門,包括寶斗里(寶斗里過去叫做凹(湳)肚仔街),然後西邊過桂林路(桂林路過去叫做舊後街仔街)來到西園路一段的交叉路,將以上所說的範圍全部規劃做艋舺風化區。
這個風化區全部歸”有明町”派出所管轄(有明町派出所就是現在的龍山分局),日本當局將風化區統一規劃管理之後,妓女戶、藝旦間、酒家愈開愈多,愈開愈大間,愈來愈發展。那時寶斗里妓女戶有73間,藝旦間55間,酒家29間,藝妓125人,娼妓501人。(聽說那時外地人下車向人力車的苦力說要去艋舺,人力車一定將你拖去酒家,可見當時艋舺就是風化區的代名詞)。
回想艋舺昔日的繁華,和如今的可比一個殘花敗柳人老珠黃的都市,不禁令人感嘆。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Yu Yo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力挺醫護 #雨揚老師捐贈上萬件防疫物資 疫情嚴峻,多處醫療物資呈現緊繃,雨揚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雨揚老師心繫第一線人員的辛勞,偕同基金會同仁,準備了總數上萬餘件的醫療級口罩、醫用PVC手套及拋棄式面罩,分贈至新光醫院、台北淡水馬偕醫院、台北內湖三軍總醫院,希望盡微薄之力,讓醫務人員能安心地救治患者,...
馬偕醫院創辦人 在 Yu Yo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力挺醫護 #雨揚老師捐贈上萬件防疫物資
疫情嚴峻,多處醫療物資呈現緊繃,雨揚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雨揚老師心繫第一線人員的辛勞,偕同基金會同仁,準備了總數上萬餘件的醫療級口罩、醫用PVC手套及拋棄式面罩,分贈至新光醫院、台北淡水馬偕醫院、台北內湖三軍總醫院,希望盡微薄之力,讓醫務人員能安心地救治患者,並保護自身安全。
基金會董事長逐一將醫療物資送至前線單位,眼見醫務人員在疫情龐大的壓力下,依舊保持專業精神且以全民健康為首要任務,防護衣下汗水涔涔,這份犧牲奉獻格外令人感恩。
你我都知道,這一段「抗疫」的路的確不好走,做好自身保護、不群聚、不共餐、非必要別外出、依照分層進行疫苗施打…這些都是為了守住我們的家園,『全島一命』不是口號,是真切的現實,而我們的每個動作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般的影響,務必謹慎。真心期待我們再次見面的那一天,請好好照顧自己。
【雨揚慈善基金會】:
官網 → https://www.rswf.org/
FB → https://pse.is/3hqp8m
-----------------------------------------------------------------------------------------------------------
▷ 訂閱 Youtube 頻道得好運 ➤ https://pse.is/KJKE8
+ LINE 好友: https://goo.gl/MQTRvh(官方帳號 ID:@yohofans )
+ FB粉絲團:https://pse.is/yohofate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pse.is/KJKE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tNHiaBd_ao/hqdefault.jpg)
馬偕醫院創辦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以下為08/23新聞稿)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8月23日(日)下午兩點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放映會,會中放映記錄羅慧夫醫師1959~1999在台行醫四十年的《長假》紀錄片,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紀錄片。羅醫師的學生、部屬、患者暨家屬、朋友,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各行業共計200多人齊聚觀賞,大家一起感動回顧曾經與羅醫師共事相處的時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等人也親臨現場觀片並上台致詞。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在資訊爆炸,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羅慧夫醫師一生秉持「榮神益人」的使命,奉行「視病如親」,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對台灣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典範更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長假》記錄羅慧夫醫師在台行醫四十年貢獻:
羅慧夫醫師的兒子引述馬克吐溫:「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來形容爸媽40年在台灣的服務就如同是他們人生中的長假,基金會為其拍攝的紀錄片也以此命名。本紀錄片藉由大量的舊照片、現場記錄、人物訪談等完整呈現一個外國醫師如何如克服困難,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功的改革醫療體制,例如杜絕紅包文化,建立專科醫師制度……等,同時也見證台灣醫療的發展軌跡。
1959年羅慧夫(M. Samuel Noordhoff, M.D.)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於馬偕醫院擔任院長,他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理念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等一時創舉,他為患者的付出連帶也促進台灣醫療發展。
1976年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兩年創院院長,卸下院長職務後於整形外科專心醫治患者、培訓年輕醫生,他在整形外科主任任內,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關懷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落實全人醫療。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醫師,同時也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成立,是因為有羅慧夫醫師擔任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處處為病人的利益著想,才有辦法整合」。而現今台灣顱顏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羅慧夫醫師功不可沒!
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說:「台灣有整型外科的訓練制度,雖然非羅慧夫醫師一人造就,但他的貢獻最大。」羅慧夫醫師除了致力推動顱顏醫療發展,更選派學生出國學習顯微重建、泌尿生殖重建、乳房重建等當時台灣缺乏的整形外科專業,並陸續成立顯微中心及美容中心,使台灣的整形外科更加完備。
1989年羅慧夫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隊負責治癒患者生理的裂痕,基金會負責治癒患者心理的傷痕。另外,在羅慧夫醫師「培訓海外醫療人才,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下,1998年醫療團隊及基金會合作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技術傳承及輔導成立顱顏中心等方式,幫助東南亞等醫療相對落後國家也能治療自己國家的顱顏患者,這項送愛到海外的工作仍持續到今天。
《長假過後》傳承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羅慧夫醫師1999年返回美國,即使退休他仍心繫台灣的醫療團隊及基金會,每年堅持飛回台灣探視學生和過往的工作夥伴。2013年的訪台行程,羅慧夫醫師發表演說、與老朋友相見,是他最後一次回台。
羅慧夫醫師因健康因素不便再搭長途飛機來台,但他一手創辦的顱顏中心及基金會仍延續羅慧夫醫師對患者的關懷,在台灣及醫療相對落後國家繼續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也是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他在紀錄片中受訪時說:「老師(羅慧夫)當初帶給我們這麼多,如今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繼續再推上層樓,不但是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影像傳遞正面能量 樹立有意義人生價值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表示,辦理羅慧夫醫師紀錄片放映會是希望藉由影像的感染力,傳達羅慧夫醫師的精神,尤其現今台灣醫療亂象:例如醫院面臨「五大皆空」、醫師追逐高利潤的醫美行業、人力失衡、醫病糾紛頻傳等….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羅慧夫醫師紀錄片喚起醫護人員從醫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引導年輕學子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R9DcmEJ0qM/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Vp1HJjFjSG1mBulzw4ivY3SelIA)
馬偕醫院創辦人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同體質對於植物各部位,根、莖、葉、種子的需求量各不相同。
針對11種體質提出不同的飲食比例,虛弱的重症患者可多吃高能量的種子,手腳冰冷的人建議多吃根類食物,常有小病小痛、上火的人應多吃莖與葉。
找出體質,吃對健康好食材,身體自然會健康!
作者簡介
黃鼎殷醫師
.台大醫學系畢業
.恩德心自然養生體系創辦人
.曾具家庭醫學專科及安寧緩和醫學雙專科資格。
.曾任樂禧生活診所院長 九觀診所院長 921埔里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 馬偕醫院家醫科總醫師
.現任恩德心諮詢顧問醫師並於國際間教授自然醫學課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HJTFwgGqA0/hqdefault.jpg)
馬偕醫院創辦人 在 馬偕醫療財團法人- 維基百科 的相關結果
1956年8月31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誔生於臺北馬偕紀念醫院,1960年羅慧夫醫師(Dr. M. S. Noordhoff)擔任院長。1967年登記設立「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附設馬偕紀念 ... ... <看更多>
馬偕醫院創辦人 在 歷史沿革 - 馬偕紀念醫院傳道事工 的相關結果
馬偕 紀念醫院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紀念馬偕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跟隨耶穌基督腳跡,以「基督救世之精神,醫治病患之肉體、精神及靈魂」為宗旨而設立。 ... <看更多>
馬偕醫院創辦人 在 創院沿革 - 台東馬偕 的相關結果
1872年馬偕博士自加拿大長老教會遣派來台灣宣教,以醫療傳道之精神,展開身心醫治及傳福音的事工;並於1879年在淡水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偕醫館」,成為馬偕醫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