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很多演員說,『我獨自在一個荒島上也會演下去』。嗯,我其實不愛(演戲),對我來說表演很像是在動急診手術,或者蹲在戰壕裡,這只是我會去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已。」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在2019年接受《IndieWire》專訪時感慨。
.
貴為兩屆奧斯卡影后,茱蒂.佛斯特有著許多人稱羨的演員生涯。但起先這其實不是她的選擇。在三歲時,母親帶著三歲的她陪哥哥去參加一個廣告試鏡,沒想到工作人員看上的卻是她。自此,她獲得的邀約不斷,成為了最多產的童星之一,出現在五十多個電視節目之中,接演的廣告更是不是不計其數。她說自己在七歲就能養活全家。
.
不過這不意味著她原本就想要走上這條路,畢竟入行過程就有些陰錯陽差。茱蒂在三歲就能閱讀,從小就學會流利法語,智商高達132(領先全球98%人口智商)。連她自己也承認,要不是這麼早就接觸表演,說不定就是去當律師了。
.
記得嗎?在《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2019)當中,那個抱著書在片廠、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交心的超齡小女孩,就是以童年的茱蒂為原型。茱蒂後來受訪時也非常開心自己早期的經歷獲得了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致敬。
.
真正讓她一舉成名的,無疑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計程車司機 Taxi Driver》(1976),她在片中飾演的雛妓艾瑞絲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當時她年僅14歲。這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演員,但伴隨的卻是成名後造成的壓力,包括瘋狂粉絲追殺。這一切帶來莫大壓力,過程中她一度暫時放棄表演,前去攻讀耶魯大學文學系(輕鬆以最好成績畢業)。
.
成年後拍攝的兩部作品《控訴 The Accused》(1988)與《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分別讓她在奧斯卡獲封影后殊榮,不過看似只是被擺佈的演員,茱蒂其實一直存在自己的強烈主見,她不願意接演刻板的女性角色,因此上述的人物都存在著她有意傳遞的性別主張。無論是《控訴》當中性侵被害人,還是《沉默的羔羊》當中的一枝獨秀的女性探員角色。
.
不過,她也語帶譏諷地說,《沉默的羔羊》的成功帶給她唯一的「獎勵」,就是有更多完全相同的女探員角色找上門來。
.
與其處在被動姿態,茱蒂感受到涉入創作可以擁有主控權。她說自己不曾後悔過去的演出經歷,只是對她而言最大的收穫不見得是演技上的提升,而是看導演怎麼工作。從馬丁.史柯西斯、尼爾.喬丹(Neil Jordan)、史派克.李(Spike Lee)身上,她學會了不少導演技巧,尤其是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茱蒂說芬奇是他看過唯一能對每一個細節都能做到精準掌控的導演。
.
其實在1990年代,茱蒂已經有過兩部長片的執導經驗,分別是《我的天才寶貝 Little Man Tate》(1991)和《心情故事 Home for the Holidays》(1995)。但一直到第三部長片《海狸先生 The Beaver》(2011)之後,她才正式確定之後自己要將重心轉移到導演工作上。
.
「拍了快50年的電影,透過女性眼睛看見、由女性導演述說的故事有多少?」在2017年接受《衛報》採訪時,茱蒂談及轉向創作的原因。她也說在過去20年,每次讀到的劇本(通常是男性執筆)當中的女性角色,都有童年被強暴或虐待之類的遭遇。「這樣就叫有深度嗎?」她對此產生質問。
.
許多人將茱蒂視為已經半退休的演員,在過去十年間,她只演出過三部電影。她的最新力作《失控的審判 The Mauritanian》(2021)使她一舉在金球獎獲得最佳女配角,但這其實甚至不是她原本會接演的電影類型。
.
在她漫長的演藝生涯之中,茱蒂只演過兩個真實改編的人物。第一個是《安娜與國王 Anna and the King》(1999)的安娜(Anna Leonowens)。《失控的審判》中的辯護律師南希.霍蘭德(Nancy Hollander)是第二人。
.
茱蒂說自己不喜歡傳記電影的原因在於,多數這類電影更像流水帳,少有作品真正深入人物的內心,讓觀眾試著去更了解他們。但《失控的審判》的劇本卻讓她耳目一新,她知道自己不能放棄接演這個劇本。
.
在片中,塔哈.拉辛(Tahar Rahim)飾演的薩拉希(Mohamedou Ould Slahi)因為手機裡出現與賓.拉登(Osama bin Laden)聯繫的紀錄,而被美國關進關塔那摩灣監獄。全世界的人都認為他是恐怖分子,但只有南希.霍蘭德願意聽聽他的說詞。隨著劇情推展,她甚至可望與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庫奇中校(Stuart Couch)一同扭轉判決。
.
美國為了反恐戰爭而執行的這類羈押,在過往鮮少有人提出異議。但後來證明這類作為不僅違反人道,也無法有效對抗恐怖分子,遑論其中有些人可能根本是受到構陷,卻要蹲十餘年苦窯,並面臨殘酷刑求。但一部為阿拉伯人申冤的作品,終究不是主流題材,但茱蒂卻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更多人關注,義不容辭加盟演出。
.
不過後來茱蒂發現自己的存在似乎給導演凱文.麥唐納(Kevin Macdonald)帶來了一些壓力,因為她畢竟是這部片最具代表性的卡司,編導為了討好她,竟新修劇本增加她的戲份,嘗試擴充她飾演的南希的背景故事。
.
與其他影星不同,茱蒂做了一個根本違反常理的決定────她寫信要求導演刪減她的戲份。她跟導演說,這部作品的重點應該是擺在薩拉希身上,即便要強調南希這個人,也該要透過她與薩拉希之間的互動來體現。
.
雖然言談當中可以感覺茱蒂的視野已經不再侷限於演員的視角,但她堅稱自己還是想繼續嘗試表演工作,原因是她已經看開了,不再需要與年輕的自己競爭,可以多拍一些自己關心的、有意義的電影。更重要的是,比起過去對表演的焦慮感,她覺得自己終於能以更優雅的態度去演出。《AARP》記者提姆.阿波羅(Tim Appelo)在2021年採訪時,指稱茱蒂的演藝生涯其實依然是在「向上走」,而非走下坡。
.
茱蒂回道:「長久以來,我一直非常期待六、七十歲的到來,這樣我就能飾演更多有趣的角色。五十歲對於女性來說像是一個過渡期,沒有太多有趣的角色。」
.
「我相信我會一路演到八、九十歲。」
.
各位影迷,你最喜歡哪些由茱蒂.佛斯特主演電影呢?
.
#茱蒂佛斯特 主演的《#失控的審判》可在 CATCHPLAY+ 觀看 >>>https://bit.ly/3n0LFpc
CATCHPLAY獨家作品現在只有CATCHPLAY+看得到喔!切勿錯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20.猶太、基督宗教文明—精神的解放與壓制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長期被兩河流域的帝國,例如阿述、巴比倫、波斯,及後來的埃及、羅馬所統治,成為奴隸,不斷流亡,但同時將兩河流域的文化思想,西移至歐洲大陸。猶太舊約最核心觀念是契約:上帝與猶太民族首領摩西,立下「十誡」,等待救贖,因而強...
馬丁路德因信稱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他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在一個救世主來到沙漠星球的冒險故事下方,其實潛藏著好幾個層次,而你要用哪一個層次去讀《#沙丘》都可以。最明顯的一層是生態學,不過也有政治、宗教、哲學、歷史、人類演化,甚至是詩的層面。《沙丘》就像是由文字、聲音和影像共同織成的絢麗掛毯。」
⠀⠀⠀⠀⠀
—— 作家 Brian Herbert,Frank Herbert 之子
⠀⠀⠀⠀⠀
⠀⠀⠀⠀⠀
朋友不用問都知曉我最近忙著讀什麼,從拿到實書那一天算起,花了十一天左右,將《沙丘》首部曲的原著小說順利完食,雖然稱不上心無旁鶩廢寢忘食,卻也幾乎是一有閒暇便埋首書中。此本著作乍看之下為名符其實的磚塊書,但認真讀起來並不覺得漫長、艱澀或難以吸收,敘事流暢完整,劇情高潮迭起,富含古典文學之美感,亦營造出科幻時空的獨特魅力。
⠀⠀⠀⠀⠀
強烈建議觀賞完電影的人都一起來閱讀小說,深入認識這個龐大完整的沙丘世界。因為保羅亞崔迪不若佛羅多巴金斯、哈利波特,對這個世界並非全然一無所知,縱然他同等以外來者身份從卡樂丹來到厄拉科斯如此一個沙漠星球,但諸如「屏蔽場」、「尋獵鏢」、「晶算師」、「宇航工會」、「貝尼潔瑟睿德姊妹會」對他而言卻是再自然不過的存在,因此讀者也好、觀眾也罷,在進入如此未來時空的過程會多了些門檻。
⠀⠀⠀⠀⠀
而這也是《沙丘》小說最厲害之處,即使創造了眼花撩亂的新名詞、琳瑯滿目的種族與文化,這個故事依然脫離不了人與人類社會。換言之,作者的想像宇宙是以我們的共同歷史作為根基。
⠀⠀⠀⠀⠀
「《沙丘》系列的一頁頁文字間夾著一層層法蘭克赫伯特的生命經驗,並混入他的研究,蹦出各種不拘一格的迷人概念。其一便是, 『沙丘』的宇宙是靈性的熔爐,在那遙遠的未來中,宗教信仰融合成耐人尋問的各種形式。眼尖的讀者會認出佛教、蘇非主義及其他伊斯蘭信仰系統、天主教、基督新教、猶太教和印度教。」
⠀⠀⠀⠀⠀
虎父無犬子,同樣步上作家之路的布萊恩赫伯特,以其兒子身份親筆寫下的跋收錄在書末,是讀完全書後進一步理解沙丘背後的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原來潔西嘉亞崔迪是源自於法蘭克赫伯特的妻子,布萊恩的成長記憶中,爸爸時常戲稱媽媽為女巫,還是白女巫,亦即善良的女巫,媽媽也有著莊嚴溫和的性格。而貝尼潔瑟睿德,則是法蘭克赫伯特幼時被家中長輩們強迫信仰天主教,偏偏他抵死不從,因此誕生了宣稱自己不信奉任何宗教卻追求靈性的組織。
⠀⠀⠀⠀⠀
最重要的,亞崔迪家族 Atreides 的原型,正象徵著希臘神話中的 Atreus 家族,譯作阿特柔斯或阿垂阿斯,麥錫尼王國的統治者,最常被提及的國王是阿伽門農 Agamemnon 與弟弟墨涅拉俄斯 Menelaus,近幾年作品如尤格藍西莫的電影《聖鹿之死》、柯姆托賓的小說《阿垂阿斯家族》都以此家族充滿悲劇性的缺陷與詛咒為藍本,阿伽門農死於其妻呂泰涅斯特拉之手(呂泰涅斯特拉也為喬治馬丁《權力遊戲》瑟曦的人物原型),更預言著亞崔迪家族烏雲籠罩的未來,包括與哈肯能家族之間的人倫悲劇以及恩怨情仇。
⠀⠀⠀⠀⠀
布萊恩赫伯特形容,《沙丘》是將耳熟能詳的神話揉合後的現代作品,香料代表有限的石油資源;厄拉科斯的沙漠就等同於地球的百分之七十的海洋,種種生命誕生於此;弗瑞曼人也近似於原住民、遊牧民族、印地安人,或遭到迫害的猶太人,等待救世主帶領他們前往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他父親將畢生所學之知識、稀有經驗傾注於此,再次點出生態是「理解後果的科學」,用整部心血結晶包裝一個警醒世人的理念:
⠀⠀⠀⠀⠀
「西方人不是與環境和諧共處,而是強迫環境接受人類的所作所為。」
⠀⠀⠀⠀⠀
⠀⠀⠀⠀⠀
⠀⠀⠀⠀⠀
上方海報:美麗華影城粉絲團
下方海報:華納兄弟台灣
原著小說: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馬丁路德因信稱義 在 用鉛筆寫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0年代,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訴求獨立民主化的《布拉格之春》、以及馬丁路德金恩掀起的追求平等權利《民權運動》,這些運動如同火種,在世界各地燃起,接著迅速蔓延。
已經步入世界的日本,想當然爾,也受到這樣的風氣也吹拂著。
從反對美日安保運動、因大學制度腐壞而產生的質疑到全共鬥,那個時代的日本年輕人們,信仰著理想與抱負,以期實現他們所追求的成功。而上街遊行、佔領大學,便是他們用行動來向全日本說明,「他們的意志」。
眾聲喧嘩中,時間的腳步走到了1969年,這個日本學運最為「熱鬧」的巔峰時刻,在經歷安田講堂攻防戰的失利後,東大全共鬥於5月13日這天,和當代文壇巨匠、時常針砭時事的三島由紀夫,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對決」。
自詡進步改革的全共鬥,以及被視為擁抱右派、保守思維的三島由紀夫,這場「世紀辯論」未演先轟動。彼時,所有人都抱著不安卻又期待的心情,關注東大駒場900號教室的發展,會帶領著日本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而事實是,在這場三島由紀夫以一人之姿,對上約莫千位東大全共鬥成員的辯論會裡,沒有發生任何流血衝突,有的只是慷慨激昂的對談,以及無數次哲學的交鋒與思辨。即便不是所有在場的全共鬥成員,或是關注這場辯論發展的人,都接受三島的言論,但這場辯論卻是以理性、冷靜的態度,交換了彼此的想法。
日本的未來該何去何從?這個大哉問,使得他們如同木富末年的各路志士,站在在歷史的簾幕前各有盤算,卻莫衷一是。只能埋著頭往前衝,不管是對是錯,卻已在歷史上刻下了印記。
只不過,即便如此的精采,在這場世紀辯論後,終究等到的卻不是更高程度的思想道路,一切只停留在那一日,那個驚心動魄的900號教室之中。
雙方,終究還是走上了救國的陌路。
隨著運動更加激進化,學運內部逐漸分裂,甚至成為了滋養日本赤軍的養分,信仰暴力革命的日本赤軍終究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疼痛而不堪的一個章節,也使得日本對於社會運動趨於冷感,關上了「以體制外改革日本社會」這一條路的大門;另一方面,三島由紀夫在1970年帶領4位盾之會的成員,以挾持軍方的方式要求改變俗稱「不戰憲法」的憲法第九條,最終在失敗之後,選擇了自我了結。
同樣都是抱持著「救國想法」的兩群人,迎來了令人不勝唏噓的結局。而那場在900號教室的對決,卻也成為改變日本的運動裡,最後的光輝,以及未盡之境。
五十多年後來看這場辯論,或者說是看當時的日本社會運動,都是有著濃厚的「拯救日本」的愛國思想。如果就這種層面來說,三島和全共鬥的理念相近。
對於生於戰前、成長於戰時並經歷戰敗的三島來說,當時的日本體制讓他產生矛盾且不適應。他批判受制於美國的日本政府,認為當時的日本已經喪失「傳統美德」,同時他也對帝國主義反感。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接受全共鬥的邀請,或許他想要見識一下,這些高舉改革大旗的學生們,究竟抱持著甚麼樣的想法。而經過數小時的辯論,或許結論上來說,這場辯論並沒有任何結果,但三島自卻已感到滿足,於此同時,全共鬥的部份人人或許也都有感悟了三島的志向,或是說三島的結局。
三島在辯論會上說過,體制外的殺人是犯法的,而自己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會在被逮捕前毫不猶豫的自我了斷。
當時擔任辯論會司儀的木村修,在聽到這件事之後,則是感嘆並有很長一段時間思考:「我的人生究竟在做甚麼呢?」
木村說,「三島是個很有魅力的人,談吐之間也都沒有任何一字一句的粗話」。或許在那時候,木村就被他影響,以至於會後他曾致電給三島時,收到他:「要不要加入盾之會(三島由紀夫的私人武裝團體)」的邀約。
當時木村選擇用一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回答,而沒不是直接拒絕。
在辯論會裡屢屢對三島的言論感到不以為然的芥正彥,卻也認為三島是個有想法的人。即便一生都不認同他的思想,卻能夠在立場極端的情況下,用最理性的態度與彼此交鋒,這是只有跟全共鬥有著共同敵人的三島才能做到。
最終,全共鬥的行動仍以失敗告終,但對曾是一員的他們,不論是木村或是芥而言,卻不一定這麼認為。
前成員橋爪大三郎曾說:「運動都會有結束的一天,而重要的是在那之後的人們要走向什麼道路?」對於這個問題,木村認為,在社會浪潮之下,是那個當下大家覺得最好的選擇罷了。或許半世紀後回頭看,他無法得出他的青年人生,究竟在做什麼,但他並不後經歷了那段時間。
芥同樣保持著跟半世紀以前一樣的態度,全共鬥的失敗雖然是世人認為的失敗,但在他的心裡面,可從來沒有存在「失敗」這個字眼。
不過他也坦言,「那應該是最後一個言語還有力量的時代。」
回到半世紀以前,三島由紀夫在離開900號教室的時候說到:「我依然相信你們的熱情。」
立場不同,但都是為了這個國家更好,都希望彼此可以用各自的方式,來改變現狀。
三島由紀夫並不認為自己可以真的改變全共鬥的人們,但他相信想法會藉著言語會傳達出去;他也相信,眼前這些跟他不同立場的學生們,在未來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讓這個國家有所改變。
這是半世紀前,他在東大駒場900號教室留下的話語。
也是那個時代,充滿抗爭的日本、言語還有力量的日本,所留下的最後希望。
同時,也是在半世紀後的現在、在這個充滿對立的時代,理應被記住的光輝。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天馬行空 代理,現正熱映中
馬丁路德因信稱義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20.猶太、基督宗教文明—精神的解放與壓制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長期被兩河流域的帝國,例如阿述、巴比倫、波斯,及後來的埃及、羅馬所統治,成為奴隸,不斷流亡,但同時將兩河流域的文化思想,西移至歐洲大陸。猶太舊約最核心觀念是契約:上帝與猶太民族首領摩西,立下「十誡」,等待救贖,因而強調絕對的服從。到了羅馬統治時期,耶穌的傳道,成立基督宗教,加上使徒保羅的傳教,宣揚「因信稱義」,基督教的博愛(agape)信念,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耶穌死後復活等觀念,在民主政制尚未到來之前,成為了西方人的精神解放與安慰。但國教化後的羅馬天主教,逐漸疆化,成立宗教裁判所,壓迫異端,乃有1517年馬丁路德的批判,成立新教。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張燦輝(前中文大學通識部、哲學系系主任)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馬丁路德因信稱義 在 【哲學星期五@高雄】「因『信』稱義」?馬丁路德的聖經詮釋 ... 的推薦與評價
【哲學星期五@高雄】「因『信』稱義」?馬丁路德的聖經詮釋如何開啟宗教改革?|2017.01.20(五)19:00 ~ 21:00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1517 年諸聖節前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