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預告 2】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監製《One》的廣東話版本,快將推出。今次我們將會與五位(不經常出現在基督教音樂圈)的歌手合作,就讓我現在逐一介紹給大家認識吧!
(左上)Wendyz Zheng鄭嘉嘉:
Wendyz (香港) 自小熱愛音樂, 除了成功考取十級鋼琴課程, 更在加拿大研究並學習了六年的流行曲和爵士音樂, 加入樂壇前已經常獲邀出席各大小型音樂會作不同的演出, 舞台表演經驗豐富. 除了為包括鄭秀文、譚詠麟和黃品源等音樂會作伴唱寫作外,還為電影、電視劇創作配樂主題曲, 其中包括Sammi主唱的水舞間主題曲《Water Of Love》、許廷鏗 《再戰明天》、吳亦凡,、譚晶《西遊2:乖乖》等等。此外,Wendyz亦包辦了鄭秀文的福音大碟《信》和RubberBand 《i》的所有和音演唱部份。除了作為錄音及演唱會樂手,Wendyz睇很多華語電影擔任配樂工作,特別和周星馳合作無間。周氏的《美人魚》及《西遊·伏妖篇》均由Wendyz配樂。這是鍾氏兄弟第三次或鄭嘉嘉合作,之前一同監製曾路得的兩張福音大碟《重新設定》及《擁我入懷》,Wendyz在該兩張大碟中擔任了編曲及和聲編排的工作。
(左下)Manting Chan陳文婷:
陳文婷是美藉華裔創作歌手。因為文婷對音樂劇的熱愛和獨特的歌唱風格, 她被冠以「音樂劇公主」之名。香港索尼音樂(Sony Music Hong Kong) 在 2011 年 7 月發行了她首張 EP 專輯《Music Journey》。她曾於不同範疇的歌手及音樂監製合作。近年Manting主力唱福音歌曲,經常與著名鍵琴手蘇道哲合作。她與白健恩在2014年舉行了一場保護遺棄動物的慈善音樂會,希望用歌聲宣揚愛,包括愛身邊的人及動物。
(中下)Antonio Malan 黃信榮:
黃信榮(Antonio) 生於台灣的原族民... 唱作歌手。05年10月參加叱o宅903電台音樂創作比賽,以《我沒有後悔》作品入圍,當時在電台大肆播放,引起當時peermusic音樂總監Eddie Sing 盛旦華(太極樂團低音結他手)留意挖掘並簽為Songwriter,同時也被星悅藝人管理有限公司簽為演員和模特兒。07年底peermusic 亞洲區Director Kenney Shiu和拾點音樂Joannes Lam合作簽為歌手。08年為ATV韓國古裝劇《王與我》寫下主題曲,並也主唱了該劇的主題曲,作品為《中殿之命》。2010年參加第22屆CASH流行音樂創作大賽入選十大最佳歌曲,作品為《方言》獲評審一致讚賞風格的創新。2014年正式發行第一張EP《存在》音樂創作。Antonio現為香港路得會沐恩堂的主任牧師,牧養群羊,榮神益人。
(右上)Clara Lee李昭賢:
Clara 李昭賢是第一位踏入錄音室錄音的 1563 at the East (香港一現場展演空間) 駐場歌手。她本是一位過著朝九晚六的行政人員,碰巧機會成為 Live House 歌手、演繹微電影 jingle。到現在主唱完整版歌曲及拍攝MV,還了參與微電影《還未抱過的人》的演出。她相信人生際遇,把握每個機會,你總會遇上一個舞台讓你發光發亮。這兩年來,她為Junon仙后餐廳作駐場歌手。《ONE》中文版是她的第一首福音歌曲,意義深長。
(右下)Carmen Bat畢家敏:
Carmen是歌唱老師,以優異成績考獲倫敦聖三一學院ATCL文憑(聲樂),也是合唱團指揮,參與香港兒童合唱團多年。她是本地組合Songbird (SingOnJam online a cappella比賽大專組冠軍)成員,也是中學無伴奏合唱導師。Carmen曾參與香港大學《明我以德》一曲作和音演出,與許冠傑、謝安琪、許廷鏗同台,又是第一代《明我以德》合唱團成員。Carmen 亦參與《ONE》英文版的和音工作。今次中文版,Carmen除了主音和和音演出外,更幫手把英文歌詞翻譯成廣東話,功不可沒。大家記住期待Carmen在《ONE》中文版的演出。
Wendy Zeng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760的網紅Nancy Y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很多朋友對八級樂理很好奇,因為網上流傳八級樂理程度很深,合格率低,成功考獲的人不多。雖然我成功考獲了八級樂理,但我這次卻邀請了我的樂理老師—馮國東老師,來為大家詳細講解人們對八級樂理的疑問。 關於馮國東老師: 馮國東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獲頒一級榮譽文學士學位後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
香港 爵士鋼琴老師 在 SU YANG , 蘇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是明天了哦~
【虛。框】 電、影、音概念音樂跨界演唱會
現場一起來視覺聽覺享受在其中!
也開放現場購票喔!
大家可以穿視覺一點喔!台上以紅色黑色為主哦!
特別叮嚀,全程一定要戴口罩喔!
❤️🌹❤️🌹❤️🌹❤️🌹❤🌹❤️🌹❤️🌹
️🕺🏻💃🏻🕺🏻💃🏻🕺🏻💃🏻🕺🏻💃🏻🕺🏻💃🏻🕺🏻💃🏻🕺🏻💃🏻
虛框演唱會的小故事~
1、「跨越疫情無上限融合」
在這次疫情當中,藝文、音樂界衝擊相當慘重,但也因此製造了許多跨界的演出合作,希望藉由不同的元素創意在此困難之時突圍。台灣首位電音女王,前dMDM主唱蘇婭,在今年製作了泰雅音樂季而與演出的Noname 結識,蘇婭在近年將心力轉到了藝術界發展,給了今年因為疫情而一直在尋找創意的No Name許多靈感,催生了這次的演出。找來了影像藝術家陳志駒,希望融合他強大的直覺式影像創作,為每首音樂作品呈現出震撼視覺。更找來電音DJ楊杰勳,早年他在美國發展,第一次比賽就冠軍,近年在台灣成功經營DJ工作室後,想回到最原始以音色、頻率來創作的初衷,而這次表演也將有以電音創作為主,聲線即興融合進去的橋段。No Name表示這對蘇婭可能很習慣,但對他是一個很好玩的挑戰,之前從未嘗試過。現場還找來許多知名的音樂家、舞者跨刀,所以是一場絕非一般的表演。

2、「跨界創意融合」
如同生命中不同層面中看似獨立的個體
卻互相交織成深刻的而不可分割的整體故事
盡所能的在同一個宇宙中
爆發無限精神感動
用影像、電音、聲線的即興互動
傳達【虛。框】主題內的萬物合一概念
3、「No Name 累積能量蓄勢待發」
從2004年以No Name同名專輯首度獻聲之後,經歷了3張專輯、2張EP、16首單曲及6首戲劇、電影主題曲。曾經他也很掙扎於【No Name】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著既然大家都習慣這樣叫了,何不就把它當作一個品牌。且這次【虛。框】演唱會就是要丟掉名字、標籤等框架,這不豈剛好符合了嗎? 2020年初,因疫情他被取消了12場演出活動,包含海外演出3場讓他損失慘重,沒想到延燒至今,讓他今年演出幾乎全無。在這樣的暫停狀態中No Name重新審視自己對於音樂的態度,也趁機學習新的編曲軟體及技術,累積了許多的創作能量及想法,即將在【虛。框】演唱會上面爆發,現場也會帶來新歌,預告今年初的小專輯發行。所以2020年對他來說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的一年,過程中雖然很漫長、很辛苦,但價值就在於當發現與接受每個面向的自己,也會發現真實,然後體會到所有自己還有外在給的框都是虛的,2020起他開始愛上自己被稱做【No Name】
參與音樂藝術人物介紹~
1、DJMad楊杰勳
2012創立IMDJ STUDIO DJ SCHOOL,主張音樂及生活。在DJ世代裡打滾20年,同時也是音樂工作者。駐場與活動演出累積數十年功力,至今也培育了許多成功的DJ人才。台灣先鋒特約DJ講師、台灣PioneerDJ大賽評省、國立台灣戲曲學院講師、Blast信義club音樂總監、Pasoul/Lava/space駐場DJ、2004 LA Pasadena DJ大賽華人區冠軍、2003 LA West Battle DJ大賽亞軍。
2、余荃斌-No Name
2000先於-EMI跨世紀接班人全球華人歌唱大賽-冠軍簽約。2004年第一張團輯以不露臉的方式引起話題創下各大排行榜盤聚9週以上的長紅銷售。2006年-慢慢愛-專輯延燒至內地及東南亞華語地區。2007年發行單曲-不該少了你,除了在單曲榜拿到冠軍之外也同時是KFC肯德基年度廣告歌曲,同年也開始跨界主持廣播。2008年發行新歌加精選-唱不完的歌,也從詞曲創作人正式跨入專輯製作、商業音樂編曲領域。至今持續發行專輯及跨界合作演出,其沙啞但又穿透的靈魂聲線唱腔在華語地區不可取代。
3、蘇婭
做過國小音樂專任老師、鋼琴老師、吧台調酒師、Pub駐唱歌手、音樂聲音訓練班老師、電視台企劃執行製作人、電影電視廣告 演唱製作、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以及主持人。現專職音樂工作者和視覺藝術、生命分享講者、藝術策展、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哈娜麥莎微醺時刻」主持人。1996年與李雨寰合作發行了專輯“愛上你只是我的錯”。二人組命名為dMDM。(台灣第一支電子音樂創作團體),1996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團體最佳新人提名 。聲音訓練:訓練的歌手(董事長,五月天,四分衛、紀曉君、GoodTV的電視製作、 受邀在愛丁堡國宴演出。
4、陳志駒
超過20場的攝影展覽,數位創作時而如畫般、時而如夢境。
數十年不變的精神與創作的熱情,總是謙和的態度。
他的文字簡潔洗湅,另有一個身分就是詩人 「李瘦蝶」,並且得過時報文學獎第10屆的新詩首獎,其中昆蟲記事裡的新詩「蚊子」、「蟬」二首,已成為歷屆國文基測教材的經典考題!
2012年他的兩張作品得到了美國IAF競賽首獎,真的是台灣之光!
5、Annie Chang 張道文
留美跨界大提琴家-張道文 以全額獎學金先後於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波士頓大學完成學、碩士學位。曾任S.H.E 2 Gether 4 ever世界巡演唱會安可場和林宥嘉神遊演唱會大提琴手,並與周杰倫、周蕙、陳昇、韋禮安、范瑋琪、張韶涵等合作專輯錄製。常受邀於國際音樂節演出,如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音樂節、日本德島爵士音樂節及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等。2017年2次受邀於上海音樂廳『音樂午茶』演出。現任午後之樹跨界爵士團、Time Wave 融合樂團、The Tien Tien 田田樂團、純粹探戈樂團大提琴手。
6、Zhen Zong Zheng鄭宗震
黃明志 , 孫盛希 , 張芸京 , 吳思賢(小樂),A Lin (黃麗玲) , 丁曉雯 , 路嘉欣 , 鄒宗翰 , 江美琪 , COLOR , NO NAME 余荃斌 , 李崗霖 , 李婭莎 , 孟庭葦 , 林宗興 , 藍又時 , 李正帆 , 古小偉 , 林曉培 ,張涵雅 , 范安婷 , 吳佩珊 。全線藝人御用鼓手
06年新竹第二屆新光盃熱音賽榮獲最佳鼓手、
07年第20屆YAMAHA熱音比賽榮獲地區賽最佳鼓手
7、舒喆
舒喆的演奏,以鋼弦木吉他創作與指彈演主,風格介乎Folk、New Age與流行之間,頗像美國Windham Hill系吉他手路線,叫人想起Will Ackerman、Alex de Grassi等,輕柔的弦律讓人很容易就融入音樂裡,感受它的清靜、透
明、謙和氣氛的紓緩音樂。品牌Farida 吉他代言人。香港明報週刊推薦演奏專輯 ,誠品音樂館連禪6個月推薦專輯,榮獲日本國寶級
演奏家中川砂人的讚許2015 參與製作原住民古調音樂紀錄片專輯『台東』。曲/編曲者(野火樂集發行)。
特別即興演出
肢體藝術家Mimi Chang Art張心瑜
2019國立成功大學 科技藝術碩士2015 加拿大Decidedly Jazz Danceworks舞蹈學校 專業訓練學程
創作個展2019國立成功大學 科技藝術碩士
加拿大Decidedly Jazz
Danceworks舞蹈學校 專業訓練學程
Decidedly Jazz Danceworks School 專業訓練學程
發現即興的奧妙。原來,即興
的身體沒法說謊、掩飾、隱藏,每個人都被看見,心思都被閱讀。同時支持每一種身心狀態,沒有批判,允許存在。
|演出日期:2021/01/22(五)
|演出時間:19:00 入場 19:30開始
|演出地點: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
❤️🌹❤️🌹❤️🌹❤️🌹❤️🌹❤️🌹❤️🌹
🕺🏻💃🏻🕺🏻💃🏻🕺🏻💃🏻🕺🏻💃🏻🕺🏻💃🏻🕺🏻💃🏻🕺🏻💃🏻
視覺造型相片~
CROSS FOR GOD的衣服太好看
W+ -WIND Salon黃一峯/雷沙逹岜斯的造型髮型太強惹!
化妝師Änna Huang
攝影師李科賢
🙏🙏🙏🙏🙏❤️❤️❤️❤️❤️
溫馨提醒前來參與民眾
因為疫情有開始加溫趨勢
入場請配合實名制及體溫檢測
全程配戴口罩
進退場請配合場館快速疏通
並且我們會後不開放簽名、見面會等
防疫期間造成不便請大家多多見諒
🌹🌹🌹🌹❤️❤️❤️🙏🙏🙏🙏
香港 爵士鋼琴老師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抵達光是坐進四個人就會讓彼此稍嫌親密的小房間,荒井十一盯著房裡的古玩:黑膠唱機、錄音帶、老檯燈。他說他滿喜歡復古的東西,但看到了往往也不買,只是看。「因為我不知道要放哪裡。有時候會住台北,有時候在北京,所以⋯⋯」
⠀
若非因著疫情,他基本上不會在一個城市停超過一個星期。香港有他父母的房子,台灣有妻子的家,荒井十一自己近年主要待在北京,三地輪流跑。他愛看球賽,尤其喜歡足球,支持曼聯隊,世足賽時支持英格蘭隊。身邊朋友會問他:你明明是個日本人,怎麼支持英格蘭隊呢?另一些朋友則問:你明明是個香港人,怎麼支持英格蘭隊呢?
⠀
成為製作人以後,荒井十一交疊的來歷成為他的資本。樂手從中港台三地來,有時是新加坡,有時更遠,對他而言不成問題:「我是最不怕文化多的,因為我自己本身比誰都多。我可以溝通英文、中文、廣東話⋯⋯,所有人聚在一起,反正我來解決就好。」
⠀
1977 年,香港成立音樂事務統籌處,是如今音樂事務處的前身。每年,音樂事務處開辦近八百個中西樂器訓練班,為 6 到 23 歲的青少年提供三十多種器樂課程。其中一間這樣的訓練班,正好就在荒井十一童年時的住家樓下。他 7 歲時,家人說不如去試試看,從此他練古典打擊。17 歲那年,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指揮來香港巡迴,看見他的表演,問他要不要到北京。荒井十一答應了。
⠀
只是沒想到,到了北京,邀請他的那位指揮和樂團衝突,翻臉走人。少了引薦者,樂團留住荒井十一也不是、不留也不是,拖了一段時間,他只好求助在中央音樂學院就讀的香港同學,借住宿舍。就這樣,他在異鄉舍房裡遇見主修鋼琴演奏的妻子,爾後又多了一位台灣親人。
⠀
妻子的父親張俊傑是音樂廠牌「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的主理人,是台灣第一個從事原住民古調採集、文字整理及演唱的團體。算一算,認識妻子二十多年,荒井十一跑過台灣原住民抗爭運動、製作過原住民母語音樂專輯,他的第二座金曲獎最佳製作人,也是以有著原住民身份認同的歌手阿爆的專輯《vavayan.女人》拿下的。
⠀
金曲頒獎台上,他笑著說自己的中文沒問題,像是早料到台下會訝異。來自日本的父親、來自香港的母親、來自台灣的妻子,所到之處,荒井十一都習慣被當成外人。
⠀
「不管去哪裡,我感覺都不是當地的人。但我也不會覺得不舒服。之前做莫文蔚的專輯,我們聊到『我的家就是我的行李箱』這個概念:不管去哪裡,只要我的行李箱在那,我所有最重要的東西,都會在那個行李箱。那裡就是我的家。」
⠀
他笑著,眼神又環繞了房間一圈,「也因為這樣,我沒辦法買東西。」一臉讚嘆,既是讚賞,也是感嘆。
⠀
⠀
⠀
以精準為基礎的自由
⠀
直到拿了金曲獎、受訪,荒井十一還是不太確定自己的音樂生涯為什麼從打擊樂開始。「去學音樂的時候我才 7 歲,老師問你想學什麼,你哪知道想學什麼?老師就看一下你手掌長怎麼樣、嘴巴也大概看了一下,然後說喔,那你學打擊樂吧。」看施主骨骼精奇,乃萬中無一的練鼓奇才⋯⋯那位老師一句話,荒井十一走了半生。
⠀
他的父母親一如「香港的父母親」,不只送他學音樂。小時候的荒井什麼都碰,連功夫也學過,那時練什麼拳法現在已經忘了。
⠀
「原本什麼都喜歡,但學樂器之後會進樂團和大家一起練,有一個群體。你會覺得大家一起的感覺很好,音樂就繼續學下去了。」
⠀
⠀
從他的描述中,可知他兒時家境不差。少年時代,他個人房間裡有台 Hi-Fi CD Player,那時香港還有許多小型唱片行,他就讀的學校附近就開了幾家,荒井十一三不五時去逛,「看到封面喜歡的都會買」。交響樂團裡打鼓的他,第一張專輯是劉德華,喜歡聽李克勤,也聽當年流行的鄺美雲、周慧敏。
⠀
「家裡有個菲律賓來的傭人,我透過他認識了非常多英文歌。」他說,「有時候白天,他就在家裡放 Oasis,我就想說,欸這個很好聽⋯⋯」
⠀
專輯裡不會每首都是自己的愛歌,荒井十一也像那個年代的其他人,自己買卡帶,節錄不同CD 曲目弄成自己的 mixtape。這是他當時最著迷的娛樂。
⠀
到了北京,荒井十一和同學組自己的樂團,就翻唱 Oasis、Luna Sea。樂團玩著玩著,團員會問他要不要尬別團。今天和 ABC 練、隔天和 4567 練,全盛時期,荒井十一曾經同時參與三十幾個樂團。
⠀
「有一個世界音樂的團,然後有一個重金屬的團,還有一個民俗樂的⋯⋯就是有馬頭琴的那種⋯⋯然後到爵士的、玩 Fusion 的。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嘗試⋯⋯」
⠀
一如血緣與國籍給他的生命經驗,從古典到當代也沒讓荒井十一感到疏離,只覺得好玩。他說,古典樂得照譜來,該演奏的時候才能演奏,演奏的時間可能也不長,這是古典的趣味所在:如何精準地給出那一下;到了樂團,沒了制式的樂譜,有趣之處變成如何將創意放進作品中,創造自己的手法。這時,古典樂裡練就的基本技術,成了恣意自由的基礎。
⠀
⠀
⠀
不斷地解開
⠀
2010 年,荒井十一製作《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專輯,拿下第 11 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製作人與最佳錄音,樂手之上坐穩了製作人身份。2014 年開始,他接下陳楚生「一見如故」巡迴演唱會音樂總監、再到隔年的林一峰演唱會、莫文蔚演唱會。2013 年,他創立「十一音樂」,又兼起音樂廠牌主理人。
⠀
合作對象越多,面對聽眾越廣,讓他花費更多時間思考的反而不是音樂,而是人。「我不會去考慮台灣藝人的音樂應該聽起來如何、北京歌手的音樂應該聽起來如何;這麼多年,我比較常遇到的問題是,噢原來台灣不太了解北京是怎麼收費的⋯⋯很多不一樣的系統和習慣。但我自己全部都沒有,因為我哪裡都不是。製作時,我只能夠創造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習慣。」
⠀
⠀
所謂「自己的習慣」,其實是溝通。他說,過去到中國製作單曲,對方習慣只標明作詞、作曲人,歌詞本一打開,沒有其他製作名單。合作最初,荒井十一便要求將製作團隊寫上,「也許因為你要求,結果就有了共識,所以要很習慣提出要求。」
⠀
「北京的練團室是沒有練團費用的,不會按小時給多少錢,所以一場演唱會前練一個月,每天一首歌練八小時,練到好;但在台灣和香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光練團室費用就超出預算。台灣和香港的樂手會依照這場演唱會的規模,假設收了三十個小時的練團費用,那這三十個小時一定會幫你做完所有的歌。」
⠀
差距如此,有沒有摩擦?「肯定有啊,因為你破壞別人的習慣。」
⠀
少了「自己人的默契」,只好藉由表達來釐清。音樂製作上,荒井十一也以這樣的態度面對。「我會去了解找我合作的歌手應該要被放大的特質是什麼、沒嘗試過的是什麼。我已經很習慣每次做專輯之前需要一到兩個月的認識、無數次的見面,和歌手聊天,把他喜歡的東西溝通出來。」
⠀
這樣還不夠。「每個人一定有自己喜歡聽的方向嘛,但有時候你喜歡聽某某某,某某某在你身上卻是不成立的,這和你的能力、才華、天份都有關係。我身為製作人其中一件工作,就是要去衡量你喜歡的跟你能做的要怎麼結合,做出一個你自己喜歡,但又適合你的東西。」
⠀
過程惟有耐心。有時就算一兩個月,也沒有聊出真正的想法。製作歌手許鈞的專輯時,一開始兩人興趣相投,發現彼此喜歡的音樂相近,決定往一個方向前進。但在製作過程中,荒井十一發現許鈞在音樂中加入更多個人想法,而荒井十一則希望朝最初他們決定的方向做。
⠀
「如果直接按照我的模式去做,這個問題到專輯完成後問題一定會很大,因為歌手心中會認為這個過程是不對的。習慣上,我就是一定要把這些結都打開。如果這些結不打開的話,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一定會有誤差、不可能是一張很好的專輯。」
⠀
⠀
⠀
我並不完全是那樣
⠀
近十年的製作生涯,累積二十多張專輯製作經驗,除了《vavayan.女人》,荒井十一也藉莫文蔚的《不見不散》拿下金曲最佳製作人。他製作的歌曲中,常採用非爵士鼓組的節奏樂器,這與他曾參與世界音樂樂團的經歷聯繫在一起。在荒井十一眼中,器樂的編排並不是唯一解:並不存在對某一首歌「絕對適合」的編曲,合適的編曲是依照某個場合希望呈現的氛圍而隨時改變的。
⠀
近期,荒井十一在《歌手》節目中負責袁婭維的表演。賽程中,袁被淘汰,團隊需要搶進突圍戰才能繼續比賽。「突圍戰的曲目,團隊想要表達被淘汰確實很悲傷、因為在你的遊戲規則中我輸了;但縱使悲傷,我們也知道不管這個遊戲規則是什麼、我們認為我們在做的事是對的,我們沒有要做出討好你們的音樂。」
⠀
最後袁婭維選唱了〈盛夏光年〉。原曲的搖滾元素,在開頭幾乎抹消,荒井十一在歌曲 intro 先以撩撥的吉他與複沓的鋼琴帶進低迷氛圍,進入主歌時再以融合現代音色與非洲風情的 Afrobeat 為基底,發展了完全相異於原曲、極具異國味道的詮釋,「先決定要表達的點是什麼,然後再去選擇用什麼方法。」
⠀
⠀
專輯製作,也一樣要回到歌手自身的特質。製作阿爆的專輯時,荒井十一感受到她身為主持人的幽默,加上阿爆對母語的使命感以及過往「阿爆 & Brandy」組合所做的 R&B 曲風,組合起來才完成了《vavayan.女人》傾向 up-tempo 的風格。「如果不是阿爆,那張專輯就不會長那樣。『原住民的音樂是什麼』不是我會先考量的點。」
⠀
在製作母語歌曲時,除了將某個相對少數的語言放進主流曲風或旋律中之外,更進一步還能做什麼?這是製作人會面臨的提問。純粹語言的移植很容易落入一種文化的去背,但過於強調該語言所相應的文化音樂元素,似乎又顯得將那些元素標籤化。身為經手過台灣原住民音樂的製作人,這是荒井十一提出的答案:「當歌手本人和音樂的關係合理了,我們再來考慮所謂母語音樂要負的責任。」
⠀
脫掉群集的印象,回到個體。這或許也是荒井十一自身的經歷使然。某年他以樂手身份參與齊秦演唱會,遇上中國反日潮,演唱會上介紹樂手時唸到他的名字「荒井壯一郎」,台下觀眾一陣冷清。演出之後,齊秦對荒井十一說:我下次還是不要唸你的全名好了。
⠀
完成《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那一年,他上陶晶瑩一檔節目受訪。採訪過程中,陶晶瑩對他說:對嘛你日本人,難怪你做事情那麼仔細。荒井十一回答:有嗎?我不知道有沒有。「我那個時候感受到,大家會認為我做事情的風格一定和我的出身有關,但是,因為香港就不是一個被認為很仔細的地方⋯⋯香港的特點是所有事情都要很快,砰砰砰砰砰砰弄好⋯⋯那你說我有這樣嗎?我也有。可是,我是不是完全是那樣?也不是。」
⠀
⠀
雖這樣說,他也羨慕能夠有一種認同。朋友們問他為何支持英格蘭隊的那個問題,他不確定怎麼回答,「我看日本隊我也很喜歡,我看中國隊我也很喜歡。我比較不知道我應該怎麼表現。我很羨慕別人會知道『喔我一定要支持那個隊伍』,因為我支持誰,都⋯⋯都不是很說得過去。」
⠀
說完,他大笑,「幸運的是,在台灣,擁有一些日本的背景,大家對你的印象還是偏好的。我覺得我有受惠於這一點。」
⠀
⠀
⠀
忍住更重要
⠀
最近參與音樂節目的製作,籌備時間短,強度也高,荒井十一時常遇到臨時更改編曲的要求。採訪中,他打開手機相簿,給我們看一張笑話截圖:某新聞文中引用「黑夜總會過去,光明才是永恆」,線上發佈卻總被退回,編輯很憤怒,問窗口「哪個詞犯規了?黑夜還是光明,還是永恆?」窗口回:犯規的是「夜總會」。「最近遇到的事,大概就和這個笑話差不多。」荒井十一說。
⠀
這似乎和他最初跨足製作的動機相違背了。「當樂手,相對是沒有任何負擔地在表演。但我想要控制那個 flow。以前演奏別人的演唱會,我會有很多我的意見,但我的角色不允許我去主控這件事,所以我想辦法讓自己主控。」
⠀
身邊有許多優秀音樂人,不乏台灣之外的歌手,華語樂界人人都希望能藉由金曲獎被關注。荒井十一聽過不少案例,非台灣音樂人報名金曲時被台灣的公司耽誤很多時間、甚至收取不合理的費用。藉著岳父飛魚雲豹團隊基礎,荒井十一開始為音樂人朋友做發行,結果從第一年開始,幾乎每一年荒井團隊經手的發行都入圍金曲獎。荒井開始擔任製作、設立廠牌的契機,從這裡開始。
⠀
⠀
打擊樂手擔任製作人,過往難以想像。工作時,荒井十一會遇到的困難,是當和聲樂器的表現需要改變,他沒有辦法立刻解決。為此,他在團隊中會放入負責旋律樂器的成員來應對。但除此之外,擔任製作的打擊樂手和其他樂手並無太大差異。他甚至覺得,因為自己是個打擊樂手,對旋律風格沒有固定傾向,莫文蔚、阿爆、蘇運瑩,一張張專輯在他手中生成不同曲風,又是另一種自由。
⠀
去年金曲三十,Apple Music 團隊邀請荒井十一開出製作人的必聽歌單。除了自己製作的〈不散,不見〉,歌單中常石磊製作的林憶蓮〈無言歌〉、〈枯榮〉,陳粒的〈芳草地〉,A-LIN的〈未單身〉⋯⋯,中慢版、磅礡、隱微的救贖感,放掉氣力的歌唱表現。有趣的是,雖然他歌單中的歌曲有特定傾向,打擊樂的比例卻一概沒有想像中大、節奏樂器亦少炫技,常常只輕輕在背景中運行。雖是打擊樂手,打擊樂卻鮮少是他青睞的音樂的主角。
⠀
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很有意思。「我到北京之後,參加這麼多不一樣音樂類型的樂團、在每個樂團中摸索打擊樂手可以做的事,過程中,我越來越體會一個重點就是,打擊樂在它該有的時候出現很好聽,但當它在不該有的時候出現,就會非常不好聽。」
⠀
「年輕時,你會希望自己盡可能出現在每一首歌裡、盡量加這個、加那個,讓自己很忙,讓自己有更多的參與。但當你越深入了解某一種音樂形式之後,你會懂得把握什麼時候沒有、比你把握什麼時候去添加來得更難。身為一個樂手,常常會想『欸,我在舞台上,怎麼可以沒事情做!』」
⠀
他終究在台上明白,安靜也是一種精準。「其實,懂得什麼時候忍住,比懂得什麼時候出現來得重要。」
⠀
⠀
⠀
⠀
⠀
⠀
從阿爆、莫文蔚專輯後現身,專訪荒井十一:
歌手本人比音樂類型更重要
https://bit.ly/2B8JMBp
⠀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王晨熙 hellohenryboy
社群協力_ 曾勻之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香港 爵士鋼琴老師 在 Nancy Y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很多朋友對八級樂理很好奇,因為網上流傳八級樂理程度很深,合格率低,成功考獲的人不多。雖然我成功考獲了八級樂理,但我這次卻邀請了我的樂理老師—馮國東老師,來為大家詳細講解人們對八級樂理的疑問。
關於馮國東老師:
馮國東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獲頒一級榮譽文學士學位後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赴美國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進修,獲音樂碩士學位。回港後致力教學及編曲工作,並組成無伴奏合唱組合 — 「姬聲雅士」。馮氏現積極參與舞台演出與錄音工作,並經常應邀主持工作坊。
資料來源:https://excel.hkapa.edu/fung-kwok-tung/?lang=zh-hant
影片所提及的五個主要問題:
1. 八級樂理分為哪幾個題型? 1:45
2. 八樂理與五級樂理的關係和分別是甚麼? 3:35
3. 小朋友適合學八級樂理嗎?4:14
4. 考生應該自學或找老師學八級樂理呢?5:28
5. 學生一般在學習八級樂理時會遇上甚麼困難? 6:20
#樂理 #八級樂理 #學琴
*你訂閱我了嗎? →https://goo.gl/aqUY6q
歡迎來Piano Nancyland 鋼琴園 享受音樂: http://pianonancyland.com
------------------------------------------------
【擁薦影片】
1) 學琴 // 鋼琴初學者不得不知的5件事 |Nancy Yung
https://goo.gl/Pde9UG
2) 學琴 // 學琴不能用電子琴的秘密|Nancy Yung
https://goo.gl/aRqAiu
3) 學琴// 如何快速提升Sight Reading的閱譜能力 | Nancy Yung
https://youtu.be/x0kXkYYjdvo
----------------------------------------
【音樂分享園地】
*Instagram: msnancyyung
https://www.instagram.com/msnancyyung/
*Facebook: Nancy Yung
https://www.facebook.com/nancyyung52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v6sZ8pkkgM/hqdefault.jpg)
香港 爵士鋼琴老師 在 Cy L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A live recording on the tune Schindler's List by John William with th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lassical pianist in Hong Kong Kajeng Won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yLeoHo
Ho Cheuk Yin Leo
何卓彥
卓彥為近年國際口琴界及唱作音樂界的新星。他自2006年起已累積了共十七項國際口琴賽事的冠軍寶座,包括 2013年在德國世界口琴節中奪得,半音階獨奏指定曲目組別的「世界冠軍」。何卓彥六歲起曾跟隨李尚澄先生、日本大師和谷泰扶先生、挪威大師Sigmund Groven、及意大利大師Willi Burger習琴,以古典音樂為基楚。
另外,他近年更有幸躋身於國際賽事的評審團,成為最年輕的國際評委。何卓彥演奏的靈活性極高,活躍於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流行音樂等界別,踏上香港最大型音樂節 — 香港藝術節2010及Clockenflap 2015的主舞台演出。早在十六歲,卓彥便經常遠赴亞洲、歐洲、北美洲的超過四十個城市演出,其精湛琴技均大受好評。他現亦為Honher Music 的國際代言人之一。
Leo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harmonica players and singer-song writers internationally. He has accumulated 17 international championships since 2006. In October 2013, Leo made his debut in the World Harmonica Festival, and excelled among all contestants by seizing the World Championship in the Test Piece Chromatic Harmonica Solo category, which is renowned as the highest honour of chromatic harmonica player.
Under the tuition of Mr. Lee Sheung-ching, Leo has gained exposure to classical harmonica training since 6. He then went on the study with Watani Yasuo from Japan, Sigmund Groven from Norway and Willi Burger from Italy respectively, during his exploration on classical music.
Since the age of nineteen, Leo has already been invited to be the adjudicator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harmonica festivals. His performance reveals extraordinary flexibility, ranging from classical, jazz, R&B, to rock music. The talent has sparkled off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He was invited to perform in the two most renowned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in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Art Festival 2010 & on the main stage of Clockenflap 2015. Meanwhile, he has performed in more than 40 cities within As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receiving high acclaim on his virtuosic technique and unique musical interpretation. He is currently the international endorser at the Honher Music.
KJ黃家正
縱橫江湖,有輸有贏。
身在塵網,響往淡泊。
打破常規,自成一家。
音樂文字,隨心分享。
那些年的KJ曾在記錄片《KJ音樂人生》出現。 今天的KJ是一名小鋼琴家,小老師,小藝術總監,小藝評,小專攔作家和小人類。師從羅乃新,郭嘉特和埃米爾.拿奧莫夫老師。他亦曾跟隨楊寶智、馬忠為及何紅英學習小提琴。在印地安那大學雅各斯音學院畢業回港發展音樂事業,專注練習,教學,演出。試驗兩年後開始舉辦《本地薑音樂節》,展開新的一頁。
Once documented in the film “KJ Music and Life”, KJ is now a pianist, a music teacher, an artistic director, an art critic, a columnist and a person. Studied the piano with Nancy Loo, Gabriel Kwok and Emile Naoumoff, he also learned the violin with Yang BaoZhi, Michael Ma and Ho HungYing. Graduated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he primarily focuses on practicing, teaching and performing. After two years of various experiments, KJ now leads the Music Lab Festival, turning a new chapter for himself and local musicians.
----------------------------------------------
Ho Cheuk Yin Leo
何卓彥
Leo is a twenty-two-year-old emerging chromatic harmonica virtuosic player and singer-song writer. He has accumulated 17 international championships since 2006. In October 2013, Leo made his debut in the World Harmonica Festival, and excelled among all contestants by seizing the championship in the Test Piece Chromatic Harmonica Solo category, which is renowned as the highest honour of chromatic harmonica player.
Under the tuition of Mr. Lee Sheung-ching, Leo has gained exposure to classical harmonica training since 6. He then went on the study with Watani Yasuo from Japan, Sigmund Groven from Norway and Willi Burger from Italy espectively, during his exploration on classical music. However, his performance reveals extraordinary flexibility, ranging from classical, folk, pop, and jazz to rock music.
In 2010, Leo was invited as a guest performer in the Hong Kong Art Festival with the King’s Harmonica Quintet. As the lead player in the Veloz Harmonica Quartet, he has also been invited to perform in Macau, Singapore, Prague, Munich, Ljubljana and Bratislava since 2011. In February 2014, they appeared in the TV programme “Amazing Chinese” broadcast on CCTV 1, which attracted up to 100 million audiences and received critical acclaim. As a soloist, Leo was often invited to perform and offer master classes at various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concert held in Norway, Germany, Bahamas and Korea.
Only at the age of nineteen, Leo has already been invited to be the adjudicator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harmonica festivals. He is also currently the international endorser at the Honher Music.
Recently in 2014, Leo has participated in a jazz tour in Poland collaborating with the prominent 3-0-3 Tango Fusion Band from Argentina. They were selected as one of the 12 finalists at the Cotai Blues & Jazz Festival in Macau. He was also invited to the main stage at the largest music festival, Clockenflap 2015 in Hong Kong as a guest musician with Yoyo Sham & Jing Wong. Meanwhile, he is actively collaborating with numerous local pop and jazz musician including Lowell Lo, Sandy Lam, Eugene Pao, Ted Lo and Yoyo Sham et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atxQKDA1d4/hqdefault.jpg)
香港 爵士鋼琴老師 在 Cy L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A live recording on the tune Intermezzo Giocoso by Rudolf Wuthner with th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lassical pianist in Hong Kong Kajeng Won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yLeoHo
Ho Cheuk Yin Leo
何卓彥
卓彥為近年國際口琴界及唱作音樂界的新星。他自2006年起已累積了共十七項國際口琴賽事的冠軍寶座,包括 2013年在德國世界口琴節中奪得,半音階獨奏指定曲目組別的「世界冠軍」。何卓彥六歲起曾跟隨李尚澄先生、日本大師和谷泰扶先生、挪威大師Sigmund Groven、及意大利大師Willi Burger習琴,以古典音樂為基楚。
另外,他近年更有幸躋身於國際賽事的評審團,成為最年輕的國際評委。何卓彥演奏的靈活性極高,活躍於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流行音樂等界別,踏上香港最大型音樂節 — 香港藝術節2010及Clockenflap 2015的主舞台演出。早在十六歲,卓彥便經常遠赴亞洲、歐洲、北美洲的超過四十個城市演出,其精湛琴技均大受好評。他現亦為Honher Music 的國際代言人之一。
Leo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harmonica players and singer-song writers internationally. He has accumulated 17 international championships since 2006. In October 2013, Leo made his debut in the World Harmonica Festival, and excelled among all contestants by seizing the World Championship in the Test Piece Chromatic Harmonica Solo category, which is renowned as the highest honour of chromatic harmonica player.
Under the tuition of Mr. Lee Sheung-ching, Leo has gained exposure to classical harmonica training since 6. He then went on the study with Watani Yasuo from Japan, Sigmund Groven from Norway and Willi Burger from Italy respectively, during his exploration on classical music.
Since the age of nineteen, Leo has already been invited to be the adjudicator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harmonica festivals. His performance reveals extraordinary flexibility, ranging from classical, jazz, R&B, to rock music. The talent has sparkled off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He was invited to perform in the two most renowned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in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Art Festival 2010 & on the main stage of Clockenflap 2015. Meanwhile, he has performed in more than 40 cities within As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receiving high acclaim on his virtuosic technique and unique musical interpretation. He is currently the international endorser at the Honher Music.
KJ黃家正
縱橫江湖,有輸有贏。
身在塵網,響往淡泊。
打破常規,自成一家。
音樂文字,隨心分享。
那些年的KJ曾在記錄片《KJ音樂人生》出現。 今天的KJ是一名小鋼琴家,小老師,小藝術總監,小藝評,小專攔作家和小人類。師從羅乃新,郭嘉特和埃米爾.拿奧莫夫老師。他亦曾跟隨楊寶智、馬忠為及何紅英學習小提琴。在印地安那大學雅各斯音學院畢業回港發展音樂事業,專注練習,教學,演出。試驗兩年後開始舉辦《本地薑音樂節》,展開新的一頁。
Once documented in the film “KJ Music and Life”, KJ is now a pianist, a music teacher, an artistic director, an art critic, a columnist and a person. Studied the piano with Nancy Loo, Gabriel Kwok and Emile Naoumoff, he also learned the violin with Yang BaoZhi, Michael Ma and Ho HungYing. Graduated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he primarily focuses on practicing, teaching and performing. After two years of various experiments, KJ now leads the Music Lab Festival, turning a new chapter for himself and local musicians.
----------------------------------------------
Ho Cheuk Yin Leo
何卓彥
Leo is a twenty-two-year-old emerging chromatic harmonica virtuosic player and singer-song writer. He has accumulated 17 international championships since 2006. In October 2013, Leo made his debut in the World Harmonica Festival, and excelled among all contestants by seizing the championship in the Test Piece Chromatic Harmonica Solo category, which is renowned as the highest honour of chromatic harmonica player.
Under the tuition of Mr. Lee Sheung-ching, Leo has gained exposure to classical harmonica training since 6. He then went on the study with Watani Yasuo from Japan, Sigmund Groven from Norway and Willi Burger from Italy espectively, during his exploration on classical music. However, his performance reveals extraordinary flexibility, ranging from classical, folk, pop, and jazz to rock music.
In 2010, Leo was invited as a guest performer in the Hong Kong Art Festival with the King’s Harmonica Quintet. As the lead player in the Veloz Harmonica Quartet, he has also been invited to perform in Macau, Singapore, Prague, Munich, Ljubljana and Bratislava since 2011. In February 2014, they appeared in the TV programme “Amazing Chinese” broadcast on CCTV 1, which attracted up to 100 million audiences and received critical acclaim. As a soloist, Leo was often invited to perform and offer master classes at various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concert held in Norway, Germany, Bahamas and Korea.
Only at the age of nineteen, Leo has already been invited to be the adjudicator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harmonica festivals. He is also currently the international endorser at the Honher Music.
Recently in 2014, Leo has participated in a jazz tour in Poland collaborating with the prominent 3-0-3 Tango Fusion Band from Argentina. They were selected as one of the 12 finalists at the Cotai Blues & Jazz Festival in Macau. He was also invited to the main stage at the largest music festival, Clockenflap 2015 in Hong Kong as a guest musician with Yoyo Sham & Jing Wong. Meanwhile, he is actively collaborating with numerous local pop and jazz musician including Lowell Lo, Sandy Lam, Eugene Pao, Ted Lo and Yoyo Sham et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RabZ7SN78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