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收視開始失效?
以往,只要大台黃金時間的港劇收視低過20點,都會成為新聞,因為在慣性收視的力量下,這種情況較為少見,不過,今年的情況有所改變,只是半年時間,930已經有三套劇集收視不到20點,《大步走》計埋跨平台收視,平均收視只有19.3,《一笑渡凡間》直播平均收視18.9,《欺詐劇團》直播平均收視15.4,而今年重頭劇《刑偵日記》首周直播收視更只有17.5。表面來看930時段收視跌了不少,慣性收視真係開始崩堤?
要留意的是,大台由六月一日起改了宣佈收視的方法,之前只公佈自己的收視,為了整靚條數,仲計埋一個星期的網上點擊入去,所以收視都是滯後一個星期才公佈,其他兩台一向都沒有提供直播收視數字。六月一日起大台改為每週公佈三個電視台的收視數字,用意當然是話俾公眾,尤其是廣告客戶知道,她們在直播收視上,仍然擁有壓倒性優勢,ViuTV最高平均5-6點,香港開電視最高約4點,這兩台有不少時段,只得一、兩點,甚至一點不到的收視,這種公佈相信主要針對ViuTV今年廣告收入大増,希望藉著收視數字壓低對方聲勢的商業行為。
雖然得幾百部電視做收視調查,不過八點半同九點半劇集線,收視率平均相差4-5點,有成25至30萬人選擇熄機或轉台,慣性收視的情況已經開始有變,如果計埋近年大台的整體收視年年遞減的情況,她的觀眾其實續年流失中,這並不奇怪,因為目前選擇太多,而她的節目質素,未有明顯進步,加上形象問題,這個情況也是合情合理的。
劇集一向是大台的王牌,點解九點半連續三套劇都收視唔理想呢?近年不少詬病大台劇集情節千篇一律無新意,來來去去都是幾條公式加三角戀,警匪查案仲多到煩厭,但偏偏這些公式查案劇,仍然保持到20點以上的收視,闊別螢幕三年陳展鵬的《逆天奇案》,更以平均收視約26點,暫時成為收視冠軍,看來大台的觀眾並不介意劇情倒模無新意,睇開習慣左,反而介意去睇創新同另類。日日食開A、B、C套餐,俾fusion菜他們吃反而唔喜歡。
被某傳媒捧為「TVB十大最cult劇」,本年度「神作」的《一笑渡凡間》,其實仍然是大台傳統的三角戀、寃家變情人、兄弟反目、查案加搞笑的公式,再加抄Marvel《奇異博士》的異能和一些電腦特技,雖然有不少劣評,但因為都是「套餐式劇集」,還是有接近19點收視,如果用舊計法隨時過20點,唔夠吸引原因可能同卡士有關。
《欺詐劇團》個人幾喜歡,只有8集,似日劇模式,有長澤正美《信用詐騙師》影子,一team電影人被迫變成欺詐師,唔搞感情線同倫理,劇情直接爽快,不過結局困住班編劇條橋,明顯參考自2020年電影《叛譯同謀》,劇集應該針對網上觀眾,放棄了套餐公式,但偏偏睇開套餐班觀眾唔喜歡,可能亦同卡士唔夠吸引有關,所以只有15點收視。
《刑偵日記》的驚憟沉重、多專業名詞、較為深奧及燈光暗黑的設定,真係唔啱班愛吃套餐的觀眾睇,就算卡士強大都唔俾面,甚至有人轉左去睇「大叔的愛」,不過感覺上這套合拍劇,有意遷就國內觀眾口味,多於香港觀眾,內地豆瓣的高評分,可能已經令老闆高興。個人欣賞這劇製作上的認真,同刻意唔遷就「套餐派」觀眾口味,不過,玩左八集都未見姜皓文又令人有點失望。
大台幕後的尷尬位是,繼續寫套餐劇情遷就班唔多願轉口味的觀眾,就會被批評無新意,唔遷就他們收視又跌,廣告商同老細又唔高興,點解決好,梗係要靠副總經理同首席創意官啦,我這些塘邊鶴只能夠亂嗡幾句,未來世界是網上的,依賴直播收視,只會見慢慢跌這個趨勢,慣性收視也會續步失去作用。
#慣性收視 #一笑渡凡間 #欺詐劇劇 #刑偵日記 #套餐
香港 成為 轉口港的 原因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加坡:非典型強權》中譯本合時面世
John Perry的著作《新加坡:非典型強權》,可謂研究新加坡的國際經典,喜見終於有中譯本面世,值得詳加介紹。提起新加坡的獨立故事,相信不少讀者都有所認識:原本作為馬來西亞一部份的新加坡,在1965年被其國會全票通過驅逐而「被逼」獨立,李光耀由一州之長,一夜間,變成一國總理。當時他在鏡頭前落淚,訴說其「大馬來西亞情意結」、說星馬兩地血濃於水云云的片段,成為經典一幕。但李光耀又隨即堅定地向世界宣告,新加坡將不分語言、文化、宗教而團結一致,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更豪言「新加坡會生存下去」(Singapore will survive)。
李光耀沒有嘗試乞求馬來西亞讓新加坡「回歸祖國」,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當地經濟在獨立後快速增長,人均生產總值遠遠拋離同區國家,超過前宗主國馬來西亞四倍以上;新加坡擁有區內最負盛名的大學,亦是區內高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等高端產業發展最蓬勃的國家,同時擁有堅實的煉油、做船、機械等工業基礎。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年的評估,新加坡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在189個國家當中位列第9,再一步印證當地的整體發展程度,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東南亞各國中鶴立雞群。新加坡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活得比大部分地方都要好。
不過若我們是1960年代的新加坡人,卻一定會對自己家園的未來,充滿徬徨和不安。而這一份徬徨,相信今天不少其他地方的華人,都有所感。
事實上,新加坡也不是一直屬於馬來亞。當英國人在十九世紀初開始殖民統治馬來半島時,他們是把新加坡、檳城、馬六甲這些港口合組成「海峽殖民地」(Strait Settlement),與當時的柔佛王朝及其他土邦分開管理。到後來,英國重組馬來半島的殖民地,成為馬來亞聯邦,也沒有把新加坡併入其中。事實上,新加坡只有在1963至1965這兩年,是被納入馬來西亞版圖。
換言之,可以確定的是李光耀那「大馬來西亞情意結」並非甚麼家國情懷,而是赤裸裸的現實政治考慮:新加坡這片彈丸之地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缺乏經濟發展所需的一切資源,內需也極為有限,沒可能支撐當地上百萬勞動人口的工作需求。失去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就是一個沒有腹地的港口,空有航運便利,而沒有相應的進出口需求。更嚴峻的是,在新加坡居住的民族多樣化,有馬來人,有華人,有印度人等,各自有其文化傳統,故當地從來都沒有一個自然生成的民族身份,也就是說新加坡這個地方,確實有可能被民族矛盾及衝突瓦解。
不過,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政府卻很成功的把這些先天劣勢,轉化成建構新加坡國民身份認同的上佳材料。新加坡政府很清楚這個地方的最大、且唯一優勢,就是它位處全球最重要海上貿易路線之一的要衝,於是他們相信,既然新加坡無法利用馬來西亞這個近水樓台,就只能夠全力開拓海外市場,運用其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把歐洲、美國、日本這些強大經濟體,通通轉化為自己的腹地,從而賺取比單單依靠馬來西亞市場豐厚得多的經濟利益。
因此,新加坡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去為當地打造國際海洋貿易樞紐的品牌。舉例說,他們在早年發展新加坡的工業時,都集中資源發展造船、煉鋼等與海洋航運相關的產業。他們特意設計一個教育制度,去迎合新加坡發展成國際港口的需要,包括着重於培養國民的英語能力,讓新加坡男女老幼,不論是什麼種族的國民,都操得一口流利英語,於是新加坡就消弭了他們與歐美先進國家之間的語言隔閡,方便外商與新加坡人合作做生意,或是聘請當地人為他們打工時的溝通。他們着重培養國民的實用學識和技術,亦相當與時並進。譬如近年資訊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新加坡政府就要求學生必修編程語言,以迎合國際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新加坡政府一直擁抱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盡量減少政府對市場的規管,把稅率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並致力把這些特點向世界宣傳。這些種種,曾經都是香港的強項,但此消彼長下,世事變幻無常,恐怕未來就是另一副光景了。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又成功創造了另一個奇蹟:超越當地民族社群差異的強烈國民身份認同。新加坡突然「被迫」獨立,當時的新加坡人自然是晴天霹靂,憂慮這個小港口會從此失去靠山,無法生存。但李光耀和其他建國元老,卻把握這個機會,在國民間,營造新加坡勢孤力弱的氣氛,藉此刺激新加坡人的憂患意識:「新加坡人必須不分種族,團結一致,才有活路」這種思想,從那時起就植根於新加坡人的思想中,成為新加坡人國民身份認同的堅實基礎。而這股隨時會「國破家亡」的危機感,也成為新加坡人發奮自強建設國家,造就驕人發展成就的推動力。
即使到今時今日,新加坡那亞洲航運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蜚聲國際,並經常被拿來跟功能近似的香港作比較,但上述的憂患意識,仍然存在,擔心當前地位,可能會因為國際政治格局變化而失落。李光耀生前不時這樣那樣的警告,一旦國際形勢大變,新加坡可以不復存在。但新加坡人又擔心要是一面倒擁抱西方價值觀的話,又會失去新加坡一直擁有的獨特性,畢竟這是一個華裔主導的社會,不得不顧及另一邊的世界。因而新加坡仍然用各種方法,維持其國民的「愛國情懷」。
要在彈丸之地、小國寡民當中建構這個「非典型強權」,教育和兵役,是兩個重要的渠道。新加坡國民還是兒童時,就開始愛國教育,培養他們對新加坡國民身份的認同感,並將國民身份塑造成壓倒所有其他民族、宗教、文化身份的第一身份,對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這是殊不容易的。而且新加坡毫無戰略縱深,萬一遭別國軍事侵略,其實完全無險可守,只能依靠美國、澳洲等盟友出兵解救。儘管如此,新加坡仍然實行強制服役制度,所有新加坡男子只要滿18歲,就會被徵召入伍兩年,箇中原因之一,自然是要培養他們不論是什麼種族,都要效忠國家的意志,其次也是訓練勇武意志。結果,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不斷努力地鞏固國民身份,總算讓新加坡免於因為種族矛盾而撕裂甚至瓦解,並可集中精力,繼續走只有這個港口城邦才能走下去的成功道路,假如這不算奇蹟,世上還有奇蹟可言嗎?
香港 成為 轉口港的 原因 在 賴叔閱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規矩,香港人、香港事,原文畢錄如下。不過近來 Medium 轉咗數式,流量低咗好多。希望 Facebook 嘅朋友賞面支持。
Medium link: https://link.medium.com/LlANdgmPzZ
//
2014 年 8 月 31 日,中共全國人大委員會作出「 831 決定」,為香港嘅普選之路一劍封喉。我唔覺得係一槌定音,定咗音之後 supposed 係開 show 而唔係收檔,文人用字係講究啲。
之後嘅事,當然都係歷史 (the rest is history ,鬼唔知呢一刻之前嘅都係歷史?) 。 9 月 28 日嘅 87 枚催淚彈,往後 79 日嘅佔領,將香港人抗爭、公民抗命、爭取民主嘅志氣,統統粉碎。
雖然政府普選嘅方案因為「等埋發叔」而壽終正寢 (特首,呢個四字詞咁用就啱喇) ,但係往後五年,「民氣盡洩」係香港嘅寫照。即使中間出現過梁天琦同及後嘅本土派崛起,發生過「確認書」同 DQ 事件,議事規則一改再改去杜絕拉布,但係傳統大型遊行、集會,點吹大雞都冇氣勢冇隊形冇人數。
期間賴叔心諗,反正無事可閱,不如去政治化,寫下其他嘢,對自己、對讀者都可能更有益處。及至林鄭以 777 票擊敗曾俊華,中央情願畀一介女流 (no offence but this is really atypical ,各位女權份子請高抬貴手) 掌政,都唔要曾蔭權嘅兄弟、唔要 blue-blood 嘅港英遺物 (if not 餘孽) 。呢一下,真係壓垮駱駝嘅最後一根禾草,我戒了,打算從此 apolitical ,非政治。
- - -
屌,咁你哋睇到呢篇文,以至過去兩個幾月嘅一堆字,就知道我戒唔到。畢竟政治乃眾人之事,戒 J 可能仲易少少。而書寫政治或時事,痛苦在於你有份 (林鄭口中嘅 stake – – 留意返唔係牛扒嘅 steak ,雖然 stake 都可以 rare 。 Stakeholder 譯「持份者」真係幾準確) ,但主宰大局嗰個唔係你或你身邊嘅人。
當然,繼續寫落去,梗係有原因:世事如棋日日新,一日唔死,一日都有新聞睇。冇人估到一次中出、一次旅行、一對小情人,會一石擊起千重浪。係,就係因為一樁喺台灣發生嘅謀殺案,疑犯潛逃返香港,毋須被引渡返台灣,觸發咗政府修訂《逃犯條例》,以及至今嘅「反送中」浪潮。
不過又咁講,第一次世界大戰都純粹係一粒子彈穿過咗奧匈帝國皇儲嘅身體,就此引發。都係老謀,都係搞出人命。所以話,咩「蝴蝶效應」,真係任你講,亦唔好睇輕自己改變世界嘅能力。當然都唔好高估啦下。
- - -
中共喺 2014 年基本上係大石責死蟹咁封咗普選之路。冇嘅,安全系數要夠高,確保香港唔會成為反共基地吖嘛。當然就又篩又揀又選咁,令可以落場跑嘅人都係自己人,根正苗紅,中共政權就千秋百載,一統江湖。
嚟到 2019 年,中央嘅思維有冇變?當然冇。國家統一不分裂,比一切都來得重要。對於新疆、西藏等邊陲地區,中央將古代「和番」、「通婚」、「融和」等手段照辦煮碗,逐步從語言、宗教、思想等領域,實踐「大一統」嘅理念。
對於香港,軟性嘅輸入新移民、娛樂文化、喜茶、普教中,一直都做緊,但步伐唔係話好快。即使林鄭月娥上台,大家都只係諗住香港會繼續被融合,差在係落入大灣區定係廣東省手中。而融合同磨合一樣需要時間,唔係一時三刻由天鵝變醜小鴨嘅。
香港可恃嘅,仲有呢個城市本身獨特嘅定位同歷史地位。曾經嘅轉口港,而家都係大陸同西方世界接軌嘅一個主要關口。貿易以外,金融體系亦係香港 (暫時) 難以被深圳同上海取代嘅原因。人民幣離岸中心、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更唔好講各種在明在暗、先進或原始嘅資金流動方式。
香港需要國策扶持,但國家 (及其領導人) 在公在私,一樣需要香港。所以解放軍咪未出動、《緊急法》咪未實施囉。
是但一樣嘢發生,香港「一國兩制」正式死亡 (雖然過去幾年都死咗好多次,勁過羅樂林) ,而金融體系賴以存活嘅法治、通訊等軟件,將會失去歐美等國嘅信心。香港呢隻雞,由會生金蛋,變成生普通蛋,都至少仲有所出。但係變成一隻不育嘅雞,就真係 KFC 家鄉雞。
- - -
但係八月下旬,香港特區政府一邊口口聲聲話大家攰喇,埋枱傾啦,另一邊廂就有穿著警隊制服嘅人士 (謎之音:這是正式錄用的警察嗎?) 繼續催淚彈放題,愛國愛黨人士就攞棍同藤條出嚟無雙亂舞冇後果。成件事,好分裂。
我最初有諗過,林鄭係咪被警隊呢個易請難送嘅屎坑觀音夾住,所以一邊吹和風,一邊又唔可以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或宣布「撤回」。但唔係喎,林鄭呢個星期都放風威脅必要時會考慮引用香港現有法例去「止暴制亂」,即係實施《緊急法》啦。林鄭想攬炒?嗰邊嘅《環球時報》又馬上出文降溫,話高度自治好撚重要乜乜七七。
媽呀,我好亂。
直到路透社引述最少三個知情人士 (其他網媒或者報紙佬未 factcheck 就寫出嚟嗰啲你可以唔信,但路透社嘅權威地位,真係唔講得笑) ,話林鄭其實交過報告畀北京,建議正式撤回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好等香港社會回復安寧。呢下,打破晒之前啲咩「林鄭收咗美國錢」、「林鄭匿埋食花生、挾香港令中央」嘅八奇沙盤推演。
Reuters 引述一名商人話,林鄭對手根本畀北京綁撚住咗。唔係林鄭唔想撤,而係中央根本唔畀。所以先有「唔係冇回應,係不接受示威者訴求」呢句咁直截了當嘅 soundbite 。
換句話講,如今香港嘅局面,一係就繼續任由示威者同警察互相消磨,一係就 somehow 中央作出讓步。
- - -
喺 831 五週年前夕,發生咗「 830 大搜捕」,黃之鋒、周庭、陳浩天、鄭松泰等政治人物相繼被捕,控罪或大或小,總之拉咗你,製造寒蟬效應先。雖然上述四位同 decentralized 嘅示威者嘅關連性都相當之低,但對外媒同泛民傳統支持者嚟講,都係一單大新聞。
警方亦反對 831 有任何集會或遊行,甚至叫大家唔好咁多藉口上街。
逆向思維,越係叫你唔好,即係越驚你咁做。 831 五週年出現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有乜象徵意義?其實多一次唔多,過去兩三個月更大鑊嘅都試過。
或者,當局都係怕再一次有好多群眾上街嘅畫面出現,觸動西方國家嘅神經,削弱中國喺貿易戰嘅籌碼。唔好忘記,中國真正打到水深火熱,不惜將貨幣眨值、硬食關稅都要打落去嘅,係同 Donald Trump 片緊嘅 Trade War 。
而香港,只係其中一個籌碼。
中央唔會畀香港死,我信。但中央亦唔想香港嘅局面,為侵侵製造更多本錢。此外,美國國會嚟緊會表決《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一旦通過,美國政府有權禁止損害香港人權同自由嘅人士進入美國,甚或凍結佢哋嘅資產。呢一點,中港政經領導人都未可忽視。
時間,可能係敵人。差在係香港,抑或中央嘅敵人。呢個亦可能係近期鐵腕鎮壓加速惡化嘅原因。所謂「 70 週年十一國慶」死線根本只係面子問題,香港嘅問題,如果拖到十月仍未解決,喺經濟貿易同政治/自身層面,先至令人最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