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黎緊嘅新更表設計藍圖
六日同你玩游擊 做到頭七先回魂
就算中途飛返香港都有家歸不得
為 "三過家門而不入" 呢個典故添上一份時代色彩
呢d咁嘅不孝更你肯做
機頭都怕成set crew畀雷劈要divert
至於d乜柒大長征即日來回其實係意料中事
講真當年出3day澳紐
有班仆街唔識反抗不特止仲狗衝去做祭品
所謂食髓知味
公司嚐過鮮血仲唔獸性大發咁繼續去欺壓你地咩
應該好快就會推出埋d "法溫turnaround" 啊 "三哥split" 啊 或者 "redeye阿波羅" 咁
80日環遊世界再也不是夢
以往cut pattern 轉酒店
大家總係以唔做呢d機 唔飛呢d port作為己不勞心嘅籍口
今次終於全民家拎
係咪呢? 出事喇!
不孝有三 爛更為大
為左大家嘅阿媽著想
同時亦為左諗埋呢d更表班打靶仔嘅阿媽著想
記得唔好怕麻煩
要將你嘅意見話畀工會同公司聽
而家搞你更表喎~
即係挑逗你全家! 非禮你生活!! 再強姦你本存摺啊!!!
唔係忍啊話?
食髓知味典故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派別內外——也談庫斯克遭土共批鬥】
庫斯克寫了一篇文章批評撐警集會的警察,周融旗下的HKG報拿了其中一兩句(注1)做文章,謂其將「香港警察比喻為德國納粹軍人」, 炮轟轉貼其文章的四間網媒,包括立場、852、獨媒,以及香港01,稱其為「四大黃媒」。同樣親中(聯辦)的「香港政研會」則拖馬去香港01的辦公室抗議。還有人說要去庫斯克任教的學校表達不滿,即是搞人份工。
比起很多痛鬧警察死黑警的文章,涉事文章一貫寫得很溫和,只是拿來攻擊這四間傳媒的借口,張德江——中聯辦——周融系的人馬,真正針對的可能是《香港01》。將《香港01》這間中共資金的傳媒,說成「黃媒」,既可笑,也露出馬腳。其餘三間,只是一貫「反中亂港」泛民的泛民傳媒,用來掩飾真正的攻擊對像。這是京共和土共、中央和地方、習近平和中聯辦的角力,是特首選舉的一部份,跟軍方背景的《成報》編輯人員受恐嚇跟蹤,也在同一條平行線上。
01老闆于品海的另一個傳媒玩意《多維新聞》除了在習近平上台後大力擁習,近年也舉起批判中聯辦的大旗。2016年8月7日,多維出了一篇文章叫《北京涉港機構亟待整肅重組》的文章,標題說光了內文,所以庫斯克的事情,背後就是張德江和習近平兩邊的事情,換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出事,只要文章在《香港01》,就可能受到狙擊。
我當然沒忘記本土派崛起以來,庫斯克的各種批評。他最有名的「200分」典故,是這樣來的:在2015年的驅蝗行動中,有小女孩嘩嘩大哭,他說這令「整個畫面扣了200分」。在HKG報的筆下,庫斯克是黃絲帶,是反中亂港兼且仇警的泛民人。在我眼中,固然他是一個保守派,階級決定人性,做老師養尊處優,優雅反對、好學生論政,是二三十年來不斷夭折的民主運動所產生的一個特殊階級,這個階級也就注定不可能對本土派有甚麼好話說。
我也不是要疾呼大家要不分派別、關注言論自由那麼廉價(實際上也是幫不到),我想說的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權鬥,一種「體制文革」,已經蔓延到香港,殺起來上來隨時見血;對比起來,泛民和本土派的恩怨,相比起來就很小眉小眼。當然我認為將來武力抗爭、本土派再起,庫斯克還是會說,作為一個父親,他很心痛見到你們這樣抗爭、這樣會令民主運動扣分……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無妄之災,也是上層權鬥拿了普通人來犧牲。這是一個對局勢和現實的認識問題。
對庫斯克這件事沒有正確的認識,也就是同時對自己的處境沒有認識。銘記恩怨很好,不過以為自己可以安然歡呼仇人落難,真是傻呼呼。投了共的人都提心吊膽,不知道自己投的那邊是在上風還是下風,一般人或者自命抗爭者的會好得多少?席捲七百萬人的政治,也不是說退出就能退出的事。
傻呼呼的當然還有幾年以來整個「溫和派」。陳雲因為多年來那些很難聽的說話,而被投訴,並取消教席;林慧思因為在工餘時說了一句粗口,就被狙擊到有嚴重情緒問題,當然更大的還有各種受千夫所指的物理抗爭。這些人和事情,溫和派沒有出來在言論和道義上支持,甚至幸災樂禍——就像今日一些人對庫斯克幸災樂禍一樣,對方得手之後,自然食髓知味,搞人份工,滅人聲,當然是很過癮;但一旦開火之後,誰敢說自己絕對安全?
日軍來襲的時候,懦弱的中國人也擔心扣分,擔心抵抗得越久,淪陷的日子就越難過。他們可能會對堅持抵抗的人口誅筆伐,甚至在背後放槍,在勇士倒地的時候,幻想安定太平的日子將會再臨。在中國眼前溫和地要求爭取,操行拿到了一百份,就能避免抄家嗎?薄熙來跟「中央」親點,還是那四個聽到「張委員長」見泛民就眉開眼笑、覺得爭取到「建制地位」的政客跟「中央」親點?
現在前者被抄家了,後者又能好多少?喪鐘敲響的時候,能笑的人比較幸福,但那種幸福畢竟是短暫的。今日不為庫斯克被批鬥而心涼,只是不想重覆「泛支黃左」在本土派落難時拍掌歡呼的短視。這兩種人都不可能為香港帶來甚麼好東西。
//注一 原文:「很多曾經參與集中營屠殺的黨衛隊在庭上作供時,對於自己的罪行沒有太大反省,他們只是覺得自己在執行命令,沒有什麼良心的譴責,也不覺得自己有錯。2月22日晚,這數千名出來支持七警的警察,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呢?是不是也覺得七警沒有錯?」//
===================
訂閱/付費:https://sosreader.com/project/indiehongkong/
食髓知味典故 在 胡燿在爆廢公社發文#這杯子有歷史典故的宵夜用這個煮泡麵 ... 的推薦與評價
90年下部隊不久後的某一夜晚被一位下士班長在晚點名後,要我去幫他泡麵,當下並沒有多想什麼,幫他泡了一杯鋼杯泡麵,只是往後的日子裡他食髓知味的覺得我好使喚,便 ... ... <看更多>
食髓知味典故 在 我解我填〈遲到千年〉 兼釋「卮言」 - 看板Sodagreen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blog.pixnet.net/youtien/post/5394435
我解我填〈遲到千年〉 ──兼釋「卮言」
〈遲到千年〉是相當詭異的一首歌。據青峰自述,它是:
寫在一次等捷運的時候
等著等著不耐煩就哼起來了
有的人的反應永遠是慢半拍
對這樣的特質
究竟是該厭煩還是激賞
至少對急性子的我
是很難忍受的
尤其很多事
一但錯過最佳的解釋時機
就會造成消除不了的芥蒂
如果不看這段,直接聽歌,很難看出歌詞是要表達什麼──尤其它用了很多生僻的
詞。但就算看了這段再看歌詞,也還是很難看出每一句的意思。然而,它不是空泛無物的
堆砌,它是有脈絡的,意象鮮明能給人感覺的。但那些詞也真是太天馬行空了──「卮言
」、「倥侗」,我第一次看到這詞也是在這首歌裡,然後才不服氣地去查原典,後面的修
辭更詭譎。
不過,能夠完全不顧別人聽不聽得懂,只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辭藻典故愛怎麼用就
怎麼用,這種寫法倒也讓人有些欽羨,至少是我沒嘗試過的。那麼,我為何不也來試看看
?於是沿用首句,模仿原曲的思路,也填了一闕〈遲到千年〉。沒想到,在模仿的時候,
似乎我就把青峰的這首歌詞弄懂了。
這對我的研究也是個難得的經驗:不逐字逐句去強解詞意,而只取其底下的脈絡,
然後沿著這理解來寫我自己的版本。下面就以二詞並列、逐行說明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
下心得。
遲到千年
卮言春天 破碎鞦韆 ∕ 卮言春天 破碎鞦韆
我就是被這個開頭攝住的,其意象的鮮明、想像空間之大,可比「庭院深深深幾許
」。然而何謂「卮言」?別的詞可以不求甚解,但這兩個字是一定要搞懂的。
「卮」是一種圓形的酒器,大家姑茍一下就可以看它的形狀,然而它在將飲酒視為
鄭重之事的上古時代有什麼宗教和文化上的意義?青峰寫這詞時高三,我相信他沒研究過
;我歷史系讀了四年也還沒學到這些,以後我讀《禮記》會再研究看看,這裡就只管它可
能的引申意義。
《莊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這是原典
,已知文獻中最早把「卮」和「言」連在一起的創作。莊子把這兩者聯想起來,是什麼用
意呢?
我還沒認真通讀過《莊子》,下面先貼一段網上看到的相關論文,蘇何誠〈論莊子
「卮言」之語言特徵〉:
考據歷代對於「卮言」的注解,主要影響的學說有郭象、成玄英、司馬彪等學者的
注解。我們引用崔大華在《莊子歧解》的歸納,主要可分為三類:
(一)卮,酒器也。卮言謂非執一守故之言,中正之言。主要的注解有:
郭象《莊子注》:「夫卮,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於言,因物隨變,唯
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
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卮器滿則傾,空則仰,中則正,以喻中正之言也
。日出未中則斜,過中則昃,及中則明,故卮言日出者,取其中正而明也。」
(二)卮,酒器也。卮言謂相歡之言,清談之言。主要的注解有:
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卮言,如卮酒相歡之言。」
王闓運:「『卮』、『觶』同字。觶言,飲燕禮成,舉觶後可以語之時之言也,多
汛而不切,後世清談矣。」
(三)卮,支也。卮言謂支離之言。
司馬彪:「謂支離無首尾言也。」 ......(中略)
綜觀上述的幾種注解,我們可以將「卮言」的特徵做一些簡要的描寫:
(1)「卮」是一種飲酒器具,它擁有圓而中空、滿則傾、空則仰、傾仰隨人等諸般屬性
。
(2)由卮器的諸般屬性引申出言說或言語所具有的「無心、自然吐露、中正、日新、無
可無不可」屬性。
(3)「卮」和「言」之間存在一種隱喻關係,「卮」是喻體,「言」是本體,「卮言」
類似於「像卮一般的言」的偏正結構的片語。
(4)「卮」的屬性類似作為本體的「言」的屬性,則「像卮一般的言」合於自然之分,
因而「卮言」就是擬道之言。
(5)「卮言」作為擬道之言,無所不包,所以〈寓言〉篇所描述的「卮言日出,和以天
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完全符合《莊子》中所有各篇的內容。
不過,我們若只能對「卮言」做這樣的考據解釋,不免令人覺得過於簡略,且無法
令人滿意。比如說,在《莊子》中,觸目所見的許多關於道不可言的論證,如果僅僅依靠
一種隱喻關係便能達到道可言的境地,那麼《莊子》各篇中就不必反復申明言的侷限性。
......(下略)
看莊子多厲害,一個聯想,引發後人多少思考。青峰也不錯,把「卮言」和「春天
」連起來,兩千多年來沒人做過,後面再接個「破碎鞦韆」更是神筆。而我怎麼解這兩句
?
九十年代到世紀之交思想界最盛行的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理論中的「眾聲喧譁」
heteroglossia經常被拿來描述當代學界與台灣社會,各位去查查這個複雜英文字看看,
你會發現它很有可以和「卮言」交相發明之處。卮言春天,不要管這裡的「言」是名詞還
是動詞了(就文理看應是名詞,雖然我直覺會把它想成動詞)──春,一元復始,萬象更
新,但人所看到的、描述的,也都只是出自各自的主觀與偏見(這是青峰常講的觀念)。
破碎鞦韆──鞦韆有著閒情(包括閒愁)、童年、時光的文化意涵,而它破碎,就表示一
種記憶的斷裂,一種人對時光、記憶的感覺。
想像空間大啊。這個絕妙的開頭,你會想到什麼?它可以接出什麼好文章?我三句
不離本行,想到的就是歷史──兩千年前後的台灣政治與社會氛圍,大家是記得的;那正
是新政府剛上台的時候,也是無數歷史記憶面臨否定與斷裂的時候。青峰雖不喜政治,「
卮言春天 破碎鞦韆」卻自然表露了那時瀰漫著全島的一種惘惘的威脅──然而這種情況
,換到其他時空,又何嘗不然?
這兩句作為起頭,是一種感覺的鋪墊,下面接什麼都可以,只要你接得好,接得有
理。
踟躕不如停止抱歉 ∕ 紙屑飄起鐵鏽庭院
青峰接得蒙太奇一樣跳躍,文字也難解(我也說不清,所以就不講了),然而理在
其中。青峰這句是講遲到者,還是講自己,還是在自己心裡對著遲到者發表意見?我想是
第三。理路上,這是從大氣候的心象,跳到眼前思考的問題。
而我認為「破碎鞦韆」的意象還可以繼續鋪陳下去,所以就想像了一個曾有許多老
人走過的公園,決定了以懷舊為基調,採取比較易學易用,易給讀者帶來畫面的寫法,至
於遣詞用字有何考究就不多講了。
再過秋天 爛了蜿蜒 ∕ 散亂影片 寥落方言
我們有時候會諷刺遲到者:「你可以再晚一點沒關係,明年都可以。」這兩句的理
路是呼應第一行,把那心象去得再盡一點,讓什麼蜿蜒的衷曲都稀里糊嚕爛掉,這種修辭
很獨特,以濃烈對待清淡事物,不好學。
我則繼續用較普通的寫法,以賦為興,想像這庭院裡曾走過的第一代外省人(我是
第三代,這種想像對我最直接)。「影片」不特指電影膠捲之類,而是記憶中片片的影像
,「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紅燈你擱淺 ∕ 往事何以追
進行到這裡就是正式的嘲弄了,前三行都是在為這句鋪墊。但這種嘲諷不是惡意的
、輕浮的,而是帶有一種淡淡哀傷、幽幽靜默的。
我想不出合用的ㄢ韻句,只好押了鄰近的ㄟ韻。
只是你遲到一千年 哦哦∕ 也別說鄉愁有多麼悠遠
黃昏後就不會有夜 ∕ 也不過疏離的自遣
換段了。青峰繼續淡淡哀傷、幽幽靜默的嘲弄。我搞不懂他為什麼用「只是」,這
文理和前後文怎麼都對不起來;第二句也不能甚解,大概是對一種執念的否定。
我的版本抓住這一點,來對先前營造的歷史情感作一自嘲。
髮間在印象中被蔓延 ∕ 眼前的島嶼雲煙漫衍
你說你放棄了八月 ∕ 我們早已遠了七月
髮間,細微不可見處,因為不見,所以蔓延得出許多想像,包括妄想。八月,只有
青峰自己知道指的是什麼,反正是一種記憶,如羅大佑〈牧童〉:「九月的詩早已埋藏在
風雪之中」。這兩句仍是嘲諷。
我則想像,從庭院裡抬起頭,都市裡車水馬龍、煙塵蔽空,現代人熙攘庸碌的景象
。於是借了張懸的歌名〈島嶼雲煙〉,那首歌用平淡寫嘈雜,以「雲煙」二字善意地美化
而渡化了廢氣,好。這句我改了很多遍,「漫衍」原作「漫延」,想想「衍」比較好(而
且巧合地同了《莊子》);也想著要不要改「島嶼的《春秋》雲煙漫衍」,更強調歷史,
但這樣斧鑿痕太露文理也不順,所以還是改了回來。
「七月」是有特指的,是《詩經》裡的〈七月〉,我用它來概括整個舊時代和古代
農業社會。顧隨《駝庵詩話.詩經談片》:
《詩經.豳風.七月》真是一篇傑作。唯有〈七月〉一類詩難寫,沒有一點幻想色
彩,也沒有一點傳奇色彩,全是真實的,故難寫成詩。
所謂難寫,並非不能寫;難,是我們才力不到。天地間事物沒有不能寫成詩的。〈
七月〉所寫是老百姓平常人的平常生活,難寫而寫出來了,而且寫的是詩;不是日記,不
是有韻散文,不是帳本子。
同時,〈七月〉又是非個人的。〈琵琶行〉〈長恨歌〉皆有主人翁,是個人的。老
杜名為「詩史」,但如其〈北征〉、〈奉先永懷〉,亦嫌其個人色彩太重,從其個人描寫
中可看出別人亂離生活,雖然如此,但究竟是以自我為中心,少普遍性。普遍性令人想到
近代所謂「集團」。近代作家提倡集團,但其作品仍是偏重個人而非集團性的。〈七月〉
真是集團性的,不是寫的一兩個人,是寫豳地所有人民。
再其次,〈七月〉是平凡的,這於真實相近而實不同。歷史上許多真實事並不平凡
。洋車夫的生活是平凡,也是真實。最要者,真實中還要有韻味,餘味不盡。寫「集團」
,難的是調和,在團體中找出共同性;平凡是難於寫得偉大(神秘)。〈琵琶行〉是商人
婦,〈長恨歌〉是楊玉環,〈七月〉是豳地所有人民,比前二者偉大。
同時,〈七月〉又寫出中國人民之樂天性,這是好是壞很難說。如天真是好的,而
天真是幼稚;坦白是好的,坦白是浮淺。中國人易於滿足現實,這就是樂天。樂天是保守
,不長進;而樂天自有其偉大在,不是說它消極保守,是從積極上說,人必在自己職業中
找到樂趣,才能做得好,有成就。〈七月〉寫人民生活,不得不謂之勤勞,每年每月都有
事,而他們總是高高興興的。這樣的民族是有希望的,不會滅亡的。
顧先生講這幾段是在一九四二年,我讀了極感動。然而,我們畢竟回不去了。「我
們早已遠了七月」,「遠」讀去聲,動詞,這裡唱起來也是去聲。我填的詞在聲韻上都是
有盡量講究的。
其實不需要蜻蜓點水 ∕ 只是你總是太想特別
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 始終不願跟上時間
接著兩句兩個成語,都不是尋常的用法。就編曲和歌聲的聲情看,這兩句是同一種
情感的第三疊,和前兩疊同是嘲弄,然而到此也有了些肯定的意味,「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昏昧也是有它獨特的況味的。蜻蜓點水,膚淺而不深入的接觸──暗示不必假裝遵
循世俗標準?
我抓住這兩點,轉出一種由「不合時宜」引發的彆扭的歷史情感。擬過好幾句幽晦
一點的,但寫不好;況且到這裡連我自己都想要改用簡單的字詞來淡一淡口味了。
吞了你用力一口下嚥 ∕ 也許再加些矜持的敷衍 (也就矜持著繼續敷衍)
捧起碗再倥侗增添 ∕ 百年後再遲到今天
起承轉合到此合,正面接納了那很有諷刺意味的情實──「吞了你」,這樣從淡淡
的哀傷、幽幽的靜默到茫茫的無知、微微的失落。倥侗:童蒙無知的樣子。揚雄《法言.
序》:「天降生民,倥侗顓蒙,恣乎情性,聰明不開。」這裡我覺得也可以就把它解作人
字旁的「空洞」,但還要加上「恣乎情性,聰明不開」。
我的版本,秉承相同的理路:有些人活在過去(或許還是他們未曾經歷的過去),
把他們的價值與尊嚴都放到了從前,並且認為當下不值得認真應對,如此發展出了一種或
失愚昧,但亦可憫的矜持。簡單的說,逛庭院的這個人會delay,有lag,現在才接收到十
年前千年前的訊息──青峰說「慢半拍」,我說「慢一代」,今天才遲到十年前。接納這
種情實吧,我知其非但不斥其非,「百年後再遲到今天」。
闔起厭倦 壓壞了肩 ∕ 闔起厭倦 放鬆了肩
縮成了點還是一條線 ∕ 景氣流轉何必太掛念
「厭」是太多了、「受夠了」的意思。前面想太多了,夠了,收回來吧。於是停止
浮想,那些意象隨著心眼的閉闔,也就縮成了沒有第二個維度的點或一條線。
我沿用了「闔起厭倦」,但比較想放鬆。第二句沒有填到好,意象經營不善,還可
以修改。
接近直覺 溺死詭譎 ∕ 一任抹黑 又見熹微
最熟最爛你的臉 ∕ 還是未泯她的臉
前面幾段層出不窮的意象,可能都可以用一般的話來說是「想太多」,到此就回到
「不想太多」,把那些不能確定、不能掌控的感覺都粗暴地處理掉(竟然用「溺死」對待
自己的想法)。
「最熟最爛你的臉」,或許是認識很久,但始終搞不懂他──參見青峰自述,這句
大概就是講那些慢半拍的人了。不過那張臉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段前面三行回到「我」
,到最後一行,「你」又出來了,然後再接複歌。
我就沒有什麼了,老套的雖然想就此認了,但又能看到還有希望,於是肯認自己畢
竟是這樣的一個人,「每一次閉上了眼就想到了妳」「讓海潮伴我來保祐妳∕請別忘記我
永遠不變黃色的臉」,我們這個族群是不會滅亡的。然則,這樣的詞接回複歌似乎還有些
不順,以後可以再改。熹,微明。
〈遲到千年〉一曲重心在複歌,然而前後兩段的起興和轉折,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也很重要。後面幾次複歌,唱法和音調都有變化,這不只是音樂的慣例,情感上它也是
有進展的,多聽多想,就聽得出來;聽得出來,你就可以把〈遲到千年〉唱好,或者自己
另填一闕了。所以我花了四個小時寫這麼多,不是因為有多麼推崇這首歌,而是想這種難
得的經驗,應該可以與廣大的、現在或潛在的創作者及研究者分享,希望各位都能長些心
得。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s://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0.246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23.193.0.246 (06/20 04:15)
※ youtien:轉錄至看板 Create 06/20 04: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