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艇其實有點像是水上單車與獨木舟的混合體,一般情況下用腳踏就可以前進,但在淺水的地方就要收起腳踏用漿去划,開頭聽教練講解時覺得好像很難操作😰 但原來熟習後就不會覺得難,我覺得是比起一般水上單車較用力,但慢慢踩的話其實也不算太吃力,最好的地方是因為只用左手去控制方向,故右手還可以開傘遮太陽🌞呢!
從營地出發踩大約半小時就到達魚排吃午飯,餐蛋麵等一般食物味道很不錯但千萬不要吃蟹粥,沒有味道且價錢很貴🥲 之後再踩大約半小時就到達馬屎洲地質公園附近的連島沙洲,水不算太清但也可以見到不少魚兒🐟呢!之後再踩大半個小時就可以回到營地了。不過余爸爸到最後十五分鐘時的腳踏斷了線不能再踏,要改用漿划🚣🏼♀️
溫馨提示‼️
👌🏽小朋友要達到135CM才能自己踩 (但我覺得小朋友踩是頗吃力啊),否則的話可以隨成人坐單人艇,但小朋友要坐得定才好否則有可能會反艇,建議四歲或以上
👌🏽記得要做好防晒措施,尤其不要忽略唇部👄的防晒
👌🏽必備的特別工具包括防水袋及可以包到整隻腳的落水鞋
香港踏浪艇協會 Hong Kong Pedal Powered Kayak Association
Follow my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isscarleychan
#不是合作文 #自費活動 #水上活動 #親子放電好去處 #踏浪艇 #抓住暑假的尾巴
食物作文開頭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到底吃了什麼? 雙糕潤的文化再現
.
之前去剪頭髮,設計師在整理完我的頭毛之後,拿出一盒糕點來請我吃,那是東港名產「雙糕潤」。孤陋寡聞,完全沒有聽聞過這樣點心,乍看一下應該是米製的軟糕,紅豆糕、娘惹糕一類。白米、糯米及黑糖製成的「雙糕潤」,以簡單的元素,呈現出一份質樸的美味。在《甜點的歷史》(La Tres Belle et tres exquise Histoire des Gateaux et des friandises?)一書中談討甜食的系譜,其東亞與東南亞甜點由於環境主產稻米,所以甜點大都以米製成;與西方點心的蓬鬆結構不同,米製甜點的特質是「糕狀、黏稠、難以塑形」,該書認為亞洲的甜點系統自成一系,不但反映出環境作物的差異,也從飲食的形式展現了文化性:群性、混合、雜處較為隨遇而安、缺乏結構。雙糕潤就有這樣的特質,尤其是在它的文化軌跡與再現策略上。
.
更進一步,想要了解雙糕潤的發生起源,稍作文獻整理。基本上,這種米製糕點應該是閩南的點心,大致上以有200年的歷史,在過去是家家戶戶都會蒸炊小糕點,在現代化後逐漸成為較被忽略的傳統食物。不論有幾家做雙糕潤的店家,總共有兩種再現雙糕潤的故事:
(一)雙糕潤又叫「雙哥論」,傳說昔日有二位兄長碰到妹妹要出嫁,疼妹妹的哥哥要讓妹妹風風光光嫁至夫家,二位哥哥商量怎麼辦嫁妝,一再討論之下做出來的點心就被稱作「雙哥論」。
(二)相傳,原海澄縣城(現在的海澄鎮)有一個叫白祥(人們稱他祥哥)的老人,住在石牌坊旁,他做出的「雙糕潤」又白又透明、冰冷滑潤,亦甜亦鹹,又油又香,咀嚼細品,余味無窮。因為他的雙層糕獨具香、甜、冰冷、軟潤的特色,開頭人們稱它為「祥哥潤」,又因是雙層糕所以亦稱「雙糕潤」。海澄雙糕潤是馳名海宇的名點。親戚朋友佳節歡聚,泡茶品茗,配上一盤晶瑩如玉、香甜可口的雙糕潤,確有無限樂趣。
.
首先,我們還可看到族群的文化遷移。雙糕潤位於東港的華僑市場(有臉友指出是在傳統市場內,因為我沒去到現場,所以請大家自己去找找XDD),華僑市場有許多系譜描述。有人說因為魚價高都是有錢的華僑來購買;也有人說,戲稱小琉球 回來的人叫華僑;根據《閩粵? 福客? 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中,講屏東的閩粵遷移人口為華僑。華僑市場的雙糕潤作為一種文化遷移的隱藏軌跡,雖然表面上並沒有強調它們的連繫。
.
然後,這種傳統糕點的再現,乃是透過對於語言諧音上的考察,去將過去的歷史逸事連繫到商品的價值之上,創造出一個可以讓實物有意義的故事,也就是「懷舊」、「傳統」、「思鄉情濃」。讓原本「糕狀、黏稠、難以塑形」的較無性格的糕點再現為一種對傳統價值的嚮往,可以在現代社會的食物系統中存留下來,成為一種保護在地的典型。
食物作文開頭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吃] 雙糕潤裡所隱藏的文化軌跡
設計師在整理完我的頭毛之後,拿出一盒糕點來請我吃,那是東港名產「雙糕潤」。孤陋寡聞,完全沒有聽聞過這樣點心,乍看一下應該是米製的軟糕,紅豆糕、娘惹糕一類。白米、糯米及黑糖製成的「雙糕潤」,以簡單的元素,呈現出一份質樸的美味。在《甜點的歷史》(La Tres Belle et tres exquise Histoire des Gateaux et des friandises?)一書中談討甜食的系譜,其東亞與東南亞甜點由於環境主產稻米,所以甜點大都以米製成;與西方點心的蓬鬆結構不同,米製甜點的特質是「糕狀、黏稠、難以塑形」,該書認為亞洲的甜點系統自成一系,不但反映出環境作物的差異,也從飲食的形式展現了文化性:群性、混合、雜處較為隨遇而安、缺乏結構。雙糕潤就有這樣的特質,尤其是在它的文化軌跡與再現策略上。
更進一步,想要了解雙糕潤的發生起源,稍作文獻整理。基本上,這種米製糕點應該是閩南的點心,大致上以有200年的歷史,在過去是家家戶戶都會蒸炊小糕點,在現代化後逐漸成為較被忽略的傳統食物。不論有幾家做雙糕潤的店家,總共有兩種再現雙糕潤的故事:
(一)雙糕潤又叫「雙哥論」,傳說昔日有二位兄長碰到妹妹要出嫁,疼妹妹的哥哥要讓妹妹風風光光嫁至夫家,二位哥哥商量怎麼辦嫁妝,一再討論之下做出來的點心就被稱作「雙哥論」。
(二)相傳,原海澄縣城(現在的海澄鎮)有一個叫白祥(人們稱他祥哥)的老人,住在石牌坊旁,他做出的「雙糕潤」又白又透明、冰冷滑潤,亦甜亦鹹,又油又香,咀嚼細品,余味無窮。因為他的雙層糕獨具香、甜、冰冷、軟潤的特色,開頭人們稱它為「祥哥潤」,又因是雙層糕所以亦稱「雙糕潤」。海澄雙糕潤是馳名海宇的名點。親戚朋友佳節歡聚,泡茶品茗,配上一盤晶瑩如玉、香甜可口的雙糕潤,確有無限樂趣。
首先,我們還可看到族群的文化遷移。雙糕潤位於東港的華僑市場 ,華僑市場 有許多系譜描述。有人說因為魚價高都是有錢的華僑來購買;也有人說,戲稱小琉球 回來的人叫華僑;根據《閩粵? 福客? 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中,講屏東的閩粵遷移人口為華僑。華僑市場 的雙糕潤作為一種文化遷移的隱藏軌跡,雖然表面上並沒有強調它們的連繫。
然後,這種傳統糕點的再現,乃是透過對於語言諧音上的考察,去將過去的歷史逸事連繫到商品的價值之上,創造出一個可以讓實物有意義的故事,也就是「懷舊」、「傳統」、「思鄉情濃」。讓原本「糕狀、黏稠、難以塑形」的較無性格的糕點再現為一種對傳統價值的嚮往,可以在現代社會的食物系統中存留下來,成為一種保護在地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