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的學問可不只是做出風味佳的食物~
學會跟大自然相處也很重要‼️
#紅棗 #苗栗 #陳淑慧
⭐️掌握更多訊息,快加入信傳媒Telegram:https://is.gd/a5lUNM
👉強健樹體與產期調節 木瓜的高溫生產策略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4341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浪LIVE直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置於橡木桶內,顏色或深或淺的金黃色液體,味道除了酒精本體,每一口啜飲的味道,會因為靜置在橡木桶內的各種因素總和,而帶有不同的風味。離常見威士忌產區蘇格蘭、愛爾蘭近萬公里外的台灣菸酒公司南投酒廠,於1977年開廠,在2008年開始轉型製作威士忌,近年來釀造出一批又一批享譽全球、獲獎無數的威士忌,全部...
風土技藝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味手帖 專欄:風土技藝的可見和不可見 ▌
取之當地,用之生活,#風土技藝 也是身土不二的展現。這期 裏路 make paths 地味手帖邀請兩位學者來談談風土、工藝、社區營造之間的關係。
張正衡老師:「地方的自然環境是這個樣子,然後人在這個地方與環境互動並發展出地方獨特的生活方式,比如宗教、社會組織、經濟產業的模式等,工藝當然也是其中的一環。」
黃世輝老師:「在風土中長出工藝來,這樣的風、這樣的土,會長出這樣的工藝;但是從社區營造的角度看,工藝也會塑造新的風土,這是新舊連結的風土。」
https://eyesonplace.net/2020/10/21/15516/
-
地味手帖專欄將定時選文刊出
書刊這裡買::: https://reurl.cc/k08z09
風土技藝 在 邱家驊 R.F.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裏路 make paths
地味手帖NO.02 風土技藝
文字&攝影 " 邱家驊 R.F. / 邱大花
觀看的視角 / 建築
_大武山下的祖靈屋
過去這一年裡,我總會在不同的機緣下頻繁走訪部落,有的為了工作,有的只是想喝點酒,可能今天還在南安(花蓮布農)與朋友編織黃藤,隔天一早就又背著相機出現在大武(屏東魯凱)拍攝,不停的來回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就像整個中央山脈任由我穿梭自如,不時會懷疑自己的血液裡,是否淌流著原比我客家血統更突出的南島語族DNA。
這天團隊與我相約在來義鄉的古樓(屏東排灣),有個人物專訪,就在正式採訪之前預留了一個小空檔,我總會特別珍惜這樣的工作之餘,不但能適度的消化稍待的拍攝內容,更是讓我賺到在部落巡遊的大好機會,只不過也沒能走遠,目光早已被牢牢黏著,就在中正路旁這個以石板堆疊的建築空間,我拿起相機不想放過細節的看著,有排列整齊的砌石牆壘,也有著人型與百步蛇的簷梁雕刻,工法無疑是排灣傳統的石板建築,當下開始在腦海裡翻閱我所了解的排灣、魯凱、布農、泰雅的石板屋工法,但眼前的卻不像是我所認知的家屋,滿是疑惑的走到一旁解說牌才得知,原來這是2009年五年祭前所新建造的_祖靈屋。
今年七月我走了一趟昔日布農人的獵徑(戒茂斯上嘉明湖),約莫是在海拔3,000m處的鞍部,無意經過了布農的石板家屋遺址,我沒有停留並在心裡默念著:「打擾了」(過去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有室內葬的文化),雖然我不是原住民,但我也清楚不能在朋友家中的神明廳、宗祠有輕蔑褻瀆的行為,因此當知道面前是祖靈屋時,情緒上也明顯有了轉變,頓時切換到莊嚴肅立的心態頻道,深知自己對古樓的在地文化及禁忌有太多的不了解,因此決然收回輕鬆的態度,進入遠觀與思考碰撞的短暫週期,我在想這樣的空間範圍裡,必然是當地人心中極為神聖的領域,尊敬是我當下唯一要做的事。
夏夜裡,細聽著部落耆老口中湧流出的生命經驗及相傳故事,在台灣的各個族群裡,都有屬於自己的珍貴傳說,而相傳排灣族的祖靈平時居住於大武山上,在特定的日子與祭祀才會延請下山,而這個以石板為構造的傳統建築,就是祖靈與部落族人們最重要的信仰橋樑。
【購買連結】
∥ 博客來
https://reurl.cc/Q3Yx5o
∥ 誠品
https://reurl.cc/k0ngMG
∥ 金石堂
https://reurl.cc/od8A8V
∥ 讀書共和國
https://reurl.cc/Q3YxYo
風土技藝 在 浪LIVE直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陳置於橡木桶內,顏色或深或淺的金黃色液體,味道除了酒精本體,每一口啜飲的味道,會因為靜置在橡木桶內的各種因素總和,而帶有不同的風味。離常見威士忌產區蘇格蘭、愛爾蘭近萬公里外的台灣菸酒公司南投酒廠,於1977年開廠,在2008年開始轉型製作威士忌,近年來釀造出一批又一批享譽全球、獲獎無數的威士忌,全部Made in Taiwan。
當我們驕傲台灣也有如此能力,釀造出足以風靡全球的酒精飲品之際,在南投酒廠內,有一群洋樽修護技術員,又稱橡木桶修復師,他們亟思打造出色的台灣威士忌品牌,日日專注檢查這一桶又一桶釀器,等待著專屬在地風土的金黃液體,經由時間浸潤出橡木桶的風味,並使其涓滴未失的保留下來。
工作年資只比南投酒廠年紀小2歲的陳慶昇師傅,2020年底即將退休,長達41年修復橡木桶的技藝也將封存,為台灣自主鑽研修復橡木桶的歷史,留下精彩的一頁。
出品|中華文化總會
片頭動畫|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影像團隊|銀河鐵道映畫
特別感謝|中華電信、華南銀行
平面攝影|林政億 TeRRy LiN
#中華文化總會 #匠人魂 #橡木桶修復師
------ 一起興風作「浪」 ------
APP store:搜尋「浪Liv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langlivetw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langlive.tw/
浪Live | Website : https://www.lang.live/
風土技藝 在 法國Ann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Coucou 我是法國Anna
我很高興參加文化部及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辦理文化遠朋活動,讓在臺灣之國際人士深度 理解中台灣地區(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之風土人情,參觀及體驗有5場各種文化藝術微旅行,我參加108年8月30日之大雪山下勇士,有原住民傳統技藝:音樂(樂器及歌唱)、樂舞、繪畫、編織、祭典等新奇、不一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另外還有四場精彩微旅行,一律免費,可以在臉書粉絲專頁看到喔。
我就帶女兒跟老公一起去~好好玩!
我也帶你們去~
我在留言等你們
A plus tard ~ 😘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anna.sacilotto 法國Anna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anna.WTO 法國Anna
———————————-
🔤字幕:中文 / English Subtitles
————————————
In this video I’m happy to bring you with me exploring Taiwan. Just a little part~ I joined a free tour bus that bring us to a place near Taizhong city discovering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e.
Hope you like the video, If so you can like it or leave a comment.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csec.gov.tw/
文化遠朋臉書粉絲頁:https://reurl.cc/G0o6Z
風土技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阿公的紅龜店」介紹
訪問作者: 鄭宗弦
內容簡介:
得獎紀錄
●第九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散文類首獎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二年金鼎獎優良圖書出版推薦獎
●2002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一週好書榜
●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
阿公是紅龜店的老闆,打從十幾歲就開始賣紅龜了,他樂於藉做糕餅,把福氣帶給鄉人。阿公是個敬業厚道的長者,他的故事,不只是做糕餅的故事,而是充滿先人的智慧和經驗、溫暖人情、待人處世之道的珍貴記憶,也是台灣早期庶民生活的共同回憶。
白白的麵粉,經過阿公的「按摩」下,成了一團團嫩嫩QQ的麵團,切成一塊塊後,捏捏壓壓的包上餡料,壓進龜模中,取出,置放在葉子上;一籠籠的紅龜,蒸氣瀰漫,香氣四溢,待涼後,塗上紅彤彤的「紅番仔米水」,另外在上一層光彩亮麗的花生油,一個個喜氣洋洋的紅龜就完成了!滑嫩又香的紅龜就這樣在阿公的療程下誕生,好奇的作者則來回穿梭於工作坊中。
龜的台語諧音很像「久」,而龜又很長壽,所以他就代表長長久久、長壽的象徵,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因此人們常用紅龜祭神,祈求平安;另外「紅圓仔」故意做成乳房的形狀,是小嬰兒滿月時,用來祝福媽媽奶水充足,好讓寶寶健康成長;「閏月」、「古式吉祥話」的意義;阿公對掉落灰塵或小蟲子的花生油、紅番仔米水一定倒掉換新的態度;阿公和阿嬤的感情;耶誕紅龜粿;阿公簽彩券及採取「同行相濟」的經營方式。
阿公生意做久了,客人喜愛吃什麼,要吃多少,他早已摸得一清二楚,常常遠遠地看見客人來,就把東西準備好,客人一上門,還沒開口,就拿到想要的東西。阿公的紅龜店裡常常聚集一些老主顧,邊聊天邊喝阿公泡的茶。鄉土老店,古法經營,知足常樂,正是阿公的最佳寫照。
樂天知命的紅龜粿老師父,隨著生命節奏和生命禮俗的規則,認真的生活著,將幸福化為實際的糕點禮物,幫人們傳遞祝福。
作者簡介:鄭宗弦
民國五十八年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
從小醉心於繪畫與民俗藝術,國小時立志要當一位國畫家,到了高中改變志向,想要拜師學藝,發揚民俗技藝,當一位薪傳民藝的民俗技師,可是成績不錯的他,在家人的鼓勵之下,循著升學的路線一路往上讀到農業碩士,最後卻發現自己擁有寫作的長才,當上了一名兒童文學作家。
大學修習農藝學,每天拈花惹草,培養出熱愛自然的情操,研究所轉攻農業推廣教育,接觸許多純樸的農民,使他原本的書生氣息融入不少草根性,出社會之後,發現自己純真的個性,適合和小朋友在一起,因此毅然轉任國小教師,每天和小朋友一同快樂學習,最喜歡把自己的作品講給小朋友聽,從他們如癡如醉的表情中,得到莫大的成就和滿足。
由自然科學轉入社會科學,又從農業界跨進教育界,角色的變換,使他增長不少見聞,環境的變動,也提供他許多創作的靈感,雖然沒有當上年少時的志願——畫家和民俗技師,但是長年沈浸在藝術天地的緣故,他的文學作品中呈現出多彩多姿的畫面和濃厚的民俗風格,將寶島的風土民情清晰明麗的呈現給小讀者,彷彿用文字作畫,用情感編織工藝品,換個角度來看,既當上作家,也當上畫家和民俗技師了。
他立志要寫出優秀的台灣本土故事,讓小朋友們瞭解生活周遭的人、生存的土地、常民的文化和民間的藝術,期盼小朋友讀了他的作品,在欣賞文學的趣味之餘,能進一步珍惜鄉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