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同時也有27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不囉嗦看董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就是減了又減,減了再減的減肥人生!!各位3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們!是不是覺得代謝變差少吃幾餐也瘦不下來~對!我也是!!好煩!! 『瘦瘦筆』的部分,減低食慾真的非常有感覺(但是我沒有乖乖控制飲食😜,不然效果更顯著) *在開始使用善纖達前,須接受專業醫療照護者指導正確的施打技術 『肌力塑』這台機器非...
顯著性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顯著性 在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哈囉各位大家好,我是魍魅物理治療師Amber~
『脊椎側彎與迷思』
‼️脊椎側彎的個案當中,有80%是原發性的。其原因不明,也稱之為於原發性側彎。
🤔側彎依據年齡分成幼兒型、少年型、青少年型。
👉🏻在少年型以及青少年型,因為正處於成長速度快,在這個階段有側彎的患者,惡化風險也相對高,不管是追蹤或者治療,在這個時候必須好好的介入與觀察!
‼️側彎惡化的因子:
1.時間與性別:女生在側彎的比例上相較於男生多,也會因為發現的時間以及是否正逢成長期間,治療或追蹤終止,動輒好幾年。
2.骨齡:Risser grade,骨化分成0-5級,數字越大為骨化程度越成熟,且骨齡時間越後期,惡化風險越小
‼️如何檢查是否有脊椎側彎:
👉🏻Adams前彎測試:請受試者向前彎腰至九十度,兩手則平肩下垂,檢查者站在受試者的身後和側面分別觀察背部的外觀,檢查者站在受試者的身後和側面分別觀察背部的外觀,若背部脊椎呈現側向彎曲或是左右背部高度不一,則懷疑有脊椎側彎。
👉🏻X光診斷:Cobb angle,在X光上量測脊椎上方最傾斜的椎體和下方最傾斜的椎體兩者,垂直線交叉所得到的角度,為脊椎側彎角度。
‼️脊椎側彎如何治療:
1.矯正運動:目前有七大脊椎側彎矯正治療運動,這些運動在研究上都呈現顯著的矯正效果,根據每個人的側彎類型,給適當、適合的治療療程。
2.背架:依據不同的側彎類型,設計合身的矯正背架,利用三點力學、史狀面矯正、以及配合旋轉呼吸,達到矯正效果。
‼️文獻研究?
1.根據2018年的研究,脊椎側彎矯正運動系統-Schroth對於10-30度,中度側彎角度的患者,每天至少1小時、持續6個月以上,側彎角度、身體對稱、身體旋轉角度、肌力、胸部擴張、平衡、生活品質都有顯著的改善!
2.2017年的研究也有探討背架的介入,發現每天穿到23小時的治療效果最好,但8小時和穿戴16小時的效果差距不大。穿戴背架,角度改善大約20-25%,甚至顯著性改善可到40%!
‼️側彎迷思:
1.背背包以及姿勢不良,不會造成脊椎側彎,並沒有直接相關性!
2.適當的重訓、匹拉提斯、其他運動,對有脊椎側彎的成人,在核心穩定是有幫助的,但在執行前建議找有專業的醫療人員諮詢!
3. 非醫療專業的推拿、整骨對矯正脊椎側彎是沒有幫助的!
👩🏻Amber想說:
1.成人脊椎側彎的結構問題,會讓脊椎有退化以及不平衡的問題發生,因此核心訓練以及接受矯正治療能夠增加核心穩定、改善外觀、預防疼痛問題的發生!
2.孩童的脊椎側彎,必須算出風險指數,了解惡化的風險,討論運動以及背架的配合,直到風險歸零,是一個長期抗戰且非常辛苦的療程。
#物理治療
#脊椎側彎
顯著性 在 不囉嗦看董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就是減了又減,減了再減的減肥人生!!各位3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們!是不是覺得代謝變差少吃幾餐也瘦不下來~對!我也是!!好煩!!
『瘦瘦筆』的部分,減低食慾真的非常有感覺(但是我沒有乖乖控制飲食😜,不然效果更顯著)
*在開始使用善纖達前,須接受專業醫療照護者指導正確的施打技術
『肌力塑』這台機器非侵入式,躺著30分鐘,就有明顯的差異,我會繼續去做💪🏻😍
任何關於「肌力塑」的問題,以下資訊提供給大家自行去詢問唷!
星和診所/北車醫美
什麼是肌力塑?→https://reurl.cc/XljvN0
【LINE】搜尋@starclinictw→goo.gl/67qXc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訂閱董仔 跟隨董仔:https://tgophannah.pse.is/MQSYY
♡影片不夠多 先來看群人:https://tgophannah.pse.is/KUM52
三花自創品牌【3.one x iRoo】開賣啦!
https://www.3one.com.tw/
這群人的攝影棚【兩班半攝影棚】開幕啦!有需要的朋友們快來看看!
https://www.17hrs.com.tw/
你要的董仔在這邊
➥Facebook: https://tgophannah.pse.is/K75WC
➥Instagram: https://tgophannah.pse.is/MSAKG
➥合作邀約:
可以寄信到 thisgroupofpeople@gmail.com
就可以找到我嘍!
顯著性 在 mobile01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VW Golf GTI 八代試駕|鋼砲正宗,誰與爭鋒!
→https://bit.ly/2XULGRp
#VW#Golf#GTI
或許不是人人都擁有過GTI,但如果你是個愛車份子,Golf GTI的威名絕對存在於內心的某個角落,倘若你是曾經或現任的車主,那麼筆者只能說聲恭喜,畢竟你已經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品味人士。即便未曾擁有,GTI還是有種特殊的魅力,讓人僅僅是在路上看見它飛馳而過的倩影,都可以駐足欣賞;抑或是在山路中那追不到的背影,讓人在心中永遠銘記,而我正巧就是屬於後者。尚未踏進汽車媒體產業之時,我和許多人一樣都是晚上會騎車上陽金公路「RV」一下的群體,讓我深刻體驗到不管是「軟體」或是「硬體」上的差異有多麼顯著的傢伙,便是曾經的五代Golf GTI,如今回想起那四顆標誌性的圓燈,依舊還是那麼刺眼,GTI這三個大字也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即刻訂閱Mobile01影片➔ https://goo.gl/mrjis6
更多精彩文章 ➔ https://www.mobile01.com/
顯著性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關於生理期,先讓我來回答一下大家最常問的問題:請問生理期有什麼瑜珈動作需要避免嗎?基本上倒立相關的姿勢在生理期的頭幾天建議先暫停,像是頭倒立、手倒立、還有看起來雖然是舒緩的姿勢但實際上也是倒立動作的犁鋤式和肩立式,另外就是深度的扭轉、後彎等,可能會讓因為生理期而不舒服的身體因為消耗過多能量而更不舒服,所以今天安排了適合的放鬆序列,讓我們一起安然度過生理期不適。
謝謝我們的贊助商 #好好棉
購買贊助-嘖嘖募資平台:https://zecz.ec/3zHBUiS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布做的衛生棉,老實說我真的有驚豔到,覺得吸收力比想像中好,清洗也比想像中容易,而且透氣輕薄,尤其垃圾少了很多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我都會搭配無痕包臀的內褲使用好好棉,固定的很好不亂跑,唯一的缺點就是雖然已經很薄了,但穿在像瑜珈褲這麼貼身的褲子裡,難免還是會看到痕跡,不過這個缺點一般市售的衛生棉也是會有,只能挑選厚一點的褲子布料或是有條紋的褲子避免。所以整體而言使用的感受相當好,推薦你們也試試❤️
「好親膚、零著感 」
擁抱身體自由!擺脫塑膠觸感、不再摩擦紅腫了~ 一片薄薄的好好棉,能提供妳最柔軟舒適的無痕體驗,再也不用顧慮生理期 該怎麼穿,不管是合身或是淺色的衣物,好好棉都 Hold 得住,每個月的這 幾天也能隨心所欲地穿搭!
「好透氣 」
每一平方公分的好好棉,都有上萬個微小孔洞促進透氣,這是一片會呼吸的 布棉,阻絕經血滲漏的同時,也讓皮膚的汗氣得以完全穿透!就算在炙熱的 夏天和運動流汗,也不有濕黏又悶悶的熱感。
「好抗菌 」
經 SGS 認證,好好棉的滅菌率高達 99.9%,能顯著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維持一個細菌不容易繁殖的私密處環境。 銅是金屬材料中抗菌性最好的材質,我們將銅材料精細地熔入紗線中,製成 好好棉的「親膚層」,形成貼身部位最佳的保護;並且結合獨特的織法,讓 經血快速穿透,有效隔離濕黏感,同時帶來滑順柔軟的觸感。
「好輕薄 」
好好棉不可思議地輕薄,卻能帶給妳前所未有的包覆與安全感,打破對布衛 生棉的既定印象,更為敏弱的肌膚,提供一個舒適透氣的生理體驗,無負擔 的好好眠!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顯著性 在 科學人- 統計學難題,p值,顯著性問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統計學難題,p值,顯著性問題。 將近一個世紀,科學家一直用p值判斷實驗結果的統計顯著性,在許多領域產生了假象,導致再現性危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