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讀者在澳洲生活或者將會移民澳洲,或許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最近上了幾個COVID management的課,臨床上遇到不少COVID個案,跟同大家分享下澳洲COVID現時的情況
***以下內容只作參考、分享和討論用途,實際臨床治療請根據個別醫院的指引)***
【澳洲現時狀況】
主要爆發在於NSW,其他States每日確診數目前仍然為個位或雙位數,但Victoria有急速增長的潛力。所以地區的爆發個案以Delta為主。
NSW經歷兩個月封城後,並未能成功把Delta壓下來,現時每日400+個案,累積個案已8000+,ICU使用量約60+。全個NSW有約500到600張ICU病床,政府宣佈如有需要可double ICU病床數量。不過目前已有約11-14%的ICU被COVID病人佔用。未來兩星期及往後的兩個月專家預計每月確診數會升至1000+的四位數字。
為什麼封城好像沒用?很多專家有不同解說,可能是疫苗覆蓋率太低、部分民眾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開BBQ Party、封城以唧牙膏方式逐個Suburb逐個封、一年半後都仍然有人不肯戴口罩或戴不好個口罩、一年半後仍然可以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等等。
【臨床上我們學會了什麼?】
最新的研究仍然顯示重症大多是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值得注意的是Delta除了傳播率更高外,似乎造成重症的機會比起original/alpha更高,特別是針對年輕群體。不過目前數據很多confounding factors,到底是因為年輕群體大多未打疫苗/未排隊打到疫苗,所以比較容易出現重症定還是delta的殺傷力比較大,相信過多幾個月有更多數據便會更清晰。
感染後一般的disease course是怎樣?
大約80%會是輕症、10-15%會是moderate to severe(大多需要住院治療)、5%是重症(Critical,或需要ICU)。Incubation period大部分3-5日就開始病發,delta似乎更短,但可長至14-21日不等。
具更高風險的群體為男性、長者、本身有心臟病、肺病、免疫系統不良、糖尿病(1/2型)、長期腎病、吸煙等等。
病發後通常day 5-8開始惡化,9-12日就開始peak,常見併發症有肺部、心臟、血栓、炎症性反應等等。
肺部如大家都相當了解,常見的為非典型性肺炎的bilateral peripheral lower zone pattern,但這種pattern亦在老人/COPD群體上的atypical bacterial pneumonia較為常見,所以並不能只靠CXR去判斷,CT Chest的話有更多defining features。不過早期病發的話,imaging未必好conclusive。歐美甚至現時澳洲,基本上你發燒或有呼吸道徵症都會幫你驗COVID。
心臟的話如任何病毒性感染,都有myocarditis的風險,同時如果嚴重的cytokine storm和multi organ failures的話,T2MI亦相當常見。臨床可疑的話ECG和troponin都不會少做。
血栓風險其實不低,如任何嚴重炎症性疾病或感染,COVID的PE風險視乎人種和Studies,都有差不多1-3%。歐美加澳等白人為主的國家以往多數有hospital policy, for any hospital admission > 24 hours都會建議打40mg SC enoxaparin作DVT prophylaxis,但有趣的是亞洲人血栓的風險其實低好多,亞洲地區甚少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但somehow日常都會照幫亞洲病人打,到底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不過因為COVID,現時不少臨床建議感染COVID住院的話都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不過therapeutic enoxaparin (1mg/kg BD)就發現似乎對outcome沒有重大影響,更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亦有個別指引建議如有臨床懷疑的話定期驗一驗D-dimer,但不少不幸染上COVID的病人都有underlying disease本身都會增加d-dimer,如果你d-dimer positive你都基本上要CTPA,但CTPA你照完1個COVID病人又要deep clean間房,下個照CT的病人便要等一輪,到底驗還是不驗,仍然是臨床上不簡單的選擇。
【目前治療的選擇】
目前有較多證據支持的藥物有Dexamethasone,類固醇似乎永遠不會令人類失望。NEJM鼎鼎大名的RECOVERY Trial發現6mg PO/IV daily可以減低重症患者28 days mortality,特別對於需要氧氣支援和插喉患者最為有用,亦可減小ARDS的機會。但對沒有氧氣需求的患者來說並無重大分別。所以輕症並不建議使用Dexamethasone
Remdesivir早期被譽為神藥,NEJM研究發現對輕症並無重大作用,但對中等至嚴重患者來說則有縮短住院時間的好處,特別在需要氧氣支援的患者上。但似乎對已插喉的患者身上無重大幫助,可能由於插喉已是最後手段而插得喉時抗病毒或許已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應對那可惡的ARDS
Tocilizumab (IL-6 inhibitor),以往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近一兩年在COVID的臨床研究其實都相當controversial,有些研究顯示有用,有些顯示無重大分別,但最近似乎又有新數據對於重症病人來說在控制cytokine storm上有不錯的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另外亦開始有研究使用Baricitinib (JAK inhibitor),跟Tocilizumab一樣,原是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目前研究亦是似乎有控制cytokines storm,在重症上有正面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在美國亦有時會用到Regeneron的monoclonal antibodies,不過美國外的地方基本上都未引入,相信一來天價、二來貨量亦不足供應全球。有興趣可以自己google一下。
最後就是回歸病毒感染大多都是依賴支援性療法,人類到目前為止都仍然未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殺死病毒,大多只能靠免疫系統,用藥物抑制病毒生成速度,讓免疫系統和抗體清除病毒。
於COVID治療中最常見的便是氧氣,如mild to moderate的一般只要nasal cannula支,大部分病人aim saturation >90%。但嚴重或重症時便要考慮high flow或NIV或插喉。不過NIV或插喉大多需要ICU支援,而插喉後比較麻煩的是好多時都wean不甩條喉,所以一般除非到最後階段都避免插喉,而當病人惡化到必須插喉時,Tocilizumab和Baricitinib似乎未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能已經miss the boat?這需要更多數據和研究
另外就是有趣的是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似乎對血含氧量有改善。不過到底對預後有無幫助就仍然未明。
今日暫時講到呢到,最近澳洲大爆發,作為前線醫生都遇到不少COVID病人,如果大家有興趣,下篇跟大家分享一下前線醫護面對的困難和壓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肝衰竭—20歲城大女學生因急性肝衰竭不治 醫生提醒亂食止痛藥喪飲夏枯草都有機會增急性肝衰竭風險 日前有報道指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自九月底持續發燒,入院後發現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及肝炎,於11日確診急性肝衰竭,但因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結果直至昨日(13日)宣告不治。 肝衰竭分成急性及慢性兩種,成因...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邱芷微-美薇 Chelffy Ya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仲有15 分鐘就過完2020 喇!唔知大家有無d 乜嘢感受呢?
往年我都沒有特別寫任何回顧係因為我覺得做人總要向前邁進。但回顧今年由頭到尾都係一個好艱苦的一年;而我自己更是坐著過山車🎢的一年,甜酸苦辣嘅經歷都係發生咗好突然嘅情況,但我認為今年總總嘅經歷,令我加快了成長步伐。
今年健康突然出現了好大變化:無啦啦有類風濕關節炎😅好采遇到好幾個好的醫生,好多過來人分享各種的治療方法,令我不再擔心及憂慮,並學習下半生如何與這個病並存及經常保持健康情緒管理。今年嘅工作的確大部份商演都取消晒,但同時亦幸運地接到兩套有角色及發揮的電影工作;繼續有電視劇拍之外,仲俾我攞到一個在業內算有認受性的「創+作」最佳微電影女主角銀獎😊 另外仲有VIP音樂榜熱播歌曲奬,仲有參加咗個帶貨比賽入咗18強,攞咗個商務直播師証,令我下半年開始自己膽粗粗咁響自己個Be Healthy 健康網購平台每星期開帶貨直播。🤪
關關難過關關過,希望2021年大家都健健康康,家庭幸福。🥳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骨科戴大為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比疏鬆還疏鬆的故事: 類固醇引發的骨質疏鬆
身材瘦小的朱小姐,因為患有紅斑性狼瘡(SLE)的關係,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皮膚狀況不太好,瘦弱的身體看起來不像是只有37歲。有一天下樓梯時,突然腳軟了一下,兩邊鼠蹊部傳來一陣劇痛,到急診就醫竟然發現兩邊髖部骨頭全塌掉了。醫師使用鋼釘緊急手術幫她固定,但是因為骨質實在是太疏鬆,鋼釘完全固定不住,過沒多就就宣告失敗,只好換成人工關節。
朱小姐是我當時人工髖關節的病患中,最年輕的一位。這就是類固醇引發骨質疏鬆症的可怕!
骨質疏鬆好發於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逐年下降,進展較緩慢。但類固醇引起的骨質疏鬆不一樣,常常一兩年就快速進展,因此應該要更積極治療,預防骨折發生。
立刻分享給身邊有在服用類固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的朋友,也許您可以幫她免於骨折。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肝衰竭—20歲城大女學生因急性肝衰竭不治 醫生提醒亂食止痛藥喪飲夏枯草都有機會增急性肝衰竭風險
日前有報道指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自九月底持續發燒,入院後發現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及肝炎,於11日確診急性肝衰竭,但因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結果直至昨日(13日)宣告不治。
肝衰竭分成急性及慢性兩種,成因各有不同。急性主要是由藥物或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但如果病人免疫力較差,亦可能會因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而引起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主要是由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的疾病引起。早前本報曾訪問過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分享肝衰竭資訊,他當時提到除了以上原因外,有部份中西藥物也可能會增加患上急性肝衰竭的風險。西藥方面,第一種為是止痛藥,較常見為必理痛或撲熱息痛;第二種同樣有消炎止痛作用,大多用於治療關節炎;第三種為主要醫治肺癆的抗生素。中藥則有常見的夏枯草、雷公藤、黃藥子及治療脫髮的何首烏。另外一些中成藥如牛黃解毒片或六神丸都有機會導致急性肝衰竭。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肝衰竭 #城大 #醫生 #涼茶 #止痛藥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分享 在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RA協會理事長-包素娟女士與三軍總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盧俊吉醫師,共同攜手呼籲病友: 1.注意相關症狀。 2.有疑問及時和主治醫師溝通,安排進一步檢查。 3.積極配合治療。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