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病:痛風〉
痛風(Gout),在古代,一直以來,擁有「帝王病」的稱號,因為,當時,這種病症,主要發生在帝王將相、豪門貴胄裡。
當然,套陳勝的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其實,痛風,最關鍵的,不是取決於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飲食習慣。
痛風,最主要的病因,在人體從食物裡,攝取大量的嘌呤(Purine),主要是蘊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肉類、魚類,在代謝的過程裡,產生大量的尿酸(Uric acid),在體內形成尿酸鹽(Urate),沉澱在血液、關節裡,導致紅、腫、熱、痛的一種病症,主要最常見於雙腳的大拇趾(因為雙腳距離心臟最遠,配合地心吸力,血液循環最弱,所以,尿酸鹽會容易累積在滑膜液(Synovial fluid)裡,誘發痛風),其次是踝關節、膝關節。
各位看倌,可以想到,尿酸鹽的累積,歸根究底,可以分為兩種原因:
一,尿酸產量過剩(Overproduction of uric acid)
二,尿酸排泄不足(Underexcretion of uric acid)
在症狀上,中國人用字之妙、遣詞之深,可見一斑。從「痛風」二字,便已經繪聲繪影的形容相關的症狀:
這種痛症,來去如風,來的時候,像風一般的迅速、無聲、猛烈,可以突然出現劇痛,疼痛到無法走路,甚至腫脹到無法穿鞋,一般大約在二十四小時內,達到顛峰,然後,像風一般的消失,痛楚會慢慢減輕,一般而言,在3-14日內,痛症便會自然消失。
當然,長痛不如短痛,所以,有時候,需要透過藥物,紓緩、預防痛風的症狀。
在治療上,治療痛風的藥物,主要如下:
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主要透過抑制體內分布在發炎組織的環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活性,減少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代謝,從而產生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減低因為前列腺素而誘發的炎性反應,從而收縮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紓緩炎症,減輕疼痛。
在應用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主要適用於治療急性痛風發作(Acute gouty arthritis),例如Indomethacin、Naproxen、Sulindac。
其中,在藥理上,Indomethacin,除了消炎止痛外,還可以抑制多核白細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PMN)的活動能力,抑制它們對尿酸鹽的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在副作用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同時會抑制環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 COX-1)的功能,削弱胃壁的自我保護機制,從而破壞胃壁的黏膜,形成胃潰瘍,甚至胃出血,會增加出現胃潰瘍、胃出血的風險。
所以,這類藥物,一般建議,餐後服用,對於一些屬於高風險的用藥者,例如罹患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或者年紀較大,一般建議同時服用胃藥,不管是中和胃酸,還是抑制胃酸,目的在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降低藥物對胃壁的傷害。
在治療上,相較服用哪一種藥物(Which)而言,何時服用(When),較重要。
一般建議,在症狀初起的時候,服用最大的劑量,然後,在症狀完全消失後,繼續服用二十四小時,最後,在2-3天內,遞減劑量。
二、秋水仙鹼(Colchicine)
秋水仙鹼,作為一種抗有絲分裂(Antimitotic)的藥物,可以抑制中性白細胞(Neutrophil)的活動能力,前往關節,誘發炎症。
在應用上,秋水仙鹼,主要適用於治療急性痛風發作(Acute gouty arthritis)、預防痛風,一般建議,在二十四小時內服用,效果最理想,可以在數小時內紓緩三分之二人士的症狀。
在副作用上,最主要的是腹瀉。除此之外,還可能會出現嗜中性白血球低下(Neutropenia)、軸突性神經病(Axonal neuromyopathy)的現象。
三、類固醇(Corticosteroid),例如Prednisolone
類固醇能夠穩定微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液的流出(消腫);穩定炎性細胞(Inflammatory cells)的細胞膜,減少釋放組織胺(Histamine),同時抑制白血球的偽足運動(Pseudopodial movement),減少白血球聚集(消炎);干擾過敏物質的合成、儲存與釋放(抗敏),一言而蔽之,類固醇可以抑制免疫系統的過敏、發炎反應,簡單說,就是「消炎」。
在應用上,類固醇,主要適用於治療急性痛風發作(Acute gouty arthritis),但是,因為副作用較大,例如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所以,一般而言,列作第二、三線藥物,建議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鹼治療痛風的效果不佳的時候,搭配使用,輔助治療痛風的效果。
在用法上,這類藥物,必須採取漸進式減藥,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逐步減少劑量,不要自行停藥、調藥,因為身體可能會一時適應不了低類固醇的狀態,不能及時作出調整,便會出現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ndrome),總之,一切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藥,便是了。
四、别嘌醇(Allopurinol)
别嘌醇,可以在體內代謝,成為奥昔嘌醇(Oxypurinol),兩者作為一種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劑(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可以減少尿酸的產生,從而能夠減少尿酸鹽(Urate)累積在關節滑液(Synovial Fluid)裡,減少誘發痛風的機會,達到預防痛風的效果。
在副作用上,一般而言,副作用不大,主要是皮膚方面的問題,例如皮疹(Skin rash)、蕁麻疹(Urticaria)。在罕見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種較嚴重的過敏症候群(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包括毒性表皮溶解(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表皮脫落性皮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肝炎(Hepatitis)、間質性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
最後,在日常生活上,罹患痛風人士,除了平時多喝水外,增加尿酸的排泄,還要少喝酒,因為酒精會導致乳酸血症(Lactic acidemia),會減少尿酸鹽的排泄,而且,長期攝取酒精,會增加嘌呤的產生,從而誘發痛風。
類固醇戒斷症候群症狀 在 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大公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停用狀況就惡化 小心類固醇依賴症?
2016-01-12 14:34:51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一名30多歲年輕上班族,臉部常有刺痛灼熱感,自行擦中長效型類固醇藥膏緩解,且一天擦兩次以上,斷斷續續長達一年,後來不擦藥症狀更嚴重,醫師診斷是「皮膚類固醇戒斷症候群」藥物成癮,若不治療恐爛臉感染。
皮膚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長庚醫院皮膚科前主任楊志勛表示,政府應該嚴格管制外用類固醇藥膏,不能讓一般民眾輕易購買使用,應該透過醫師看診後處方,若藥房可販售非處方藥,應該限制只提供劑量較少、短效的類固醇藥膏,而非中長效、高劑量的類固醇藥膏。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表示,類固醇用得好就是好藥,用不好就可能有反效果、越擦越糟糕,學理上叫做外用類固醇藥膏「依賴」,不能叫做「成癮」;若患者自行擦類固醇藥膏長達半年都沒改善,最好就醫由醫師處方治療,或改變治療方式。
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徐嘉琪表示,很多皮膚病不是看診一兩次就會好,是長期的慢性病,需要長時間治療,但很多患者失去耐心,自行在外買藥,以外用類固醇藥膏為例,若擦兩周沒有改善,就應該就醫治療。常有患者擦過類固醇藥膏後,皮膚表面看似狀況良好,實際卻嚴重刺痛、搔癢,就診時還隨身攜帶藥膏,告訴醫師「這條有效」。
楊志勛表示,坊間含類固醇藥膏隨手可得,患者有擦有好、沒擦就更嚴重,濫用情況普遍,不少民眾因此皮膚化膿、潰爛。
類固醇戒斷症候群症狀 在 吳姄宣の血下小小勇敢日記- 類固醇戒藥 ... 的推薦與評價
也不足,導致腎上腺分泌不足所致。 症狀包括低血壓、低血糖、低血鈉、肌肉無力、肌肉關節疼痛、噁心、拉肚子,皮膚痛,嘔吐、厭食、厭世, 體重減輕、皮膚 ... ... <看更多>
類固醇戒斷症候群症狀 在 類固醇戒斷概覽CHINESE An Overview of TSW (Topical ... 的推薦與評價
症狀 加劇。這支影片會告訴大家如何分辨濕疹跟類固醇戒斷症狀、戒斷期有哪些病症,以及如何面對漫長的戒斷 ... 症15:06 浮腫15:52 流湯16:45 結痂17:36 血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