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恍神,就忘了分享上個月入手的書,真的不得不說,現在是靜下心來好好閱讀最合適的時刻,雖然整體購書量下降,但書中的含金量卻始終沒有變過,依然很多好書、值得細細咀嚼的作品持續出版,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而且七月的書豪華非常,待上市後再與來一一分享。
⠀⠀⠀⠀⠀
先看六月份選書,其實早已讀完,但尚未分享,是已經單獨介紹過的「幡」書系第十一本:林芙美子的《#浮雲》曾由日本昭和時代最重要的導演成瀨巳喜男於 1955 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同時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之一。「我想寫人的命運。我想寫在不合理的世界裡,無以名狀、存在於小說外側的小說。」由紀子為了擺脫與伊庭的祕密戀情,自願來到越南擔任軍方打字員,眼見整個世界在戰火底下動盪不安,此地安逸反而有如化外之境,由紀子不禁與富岡愈靠愈近,陷入另一段無法自拔的不倫戀情。戰爭結束後,兩人重返日本,卻始終無力攜手從頭來過。愛情的磨難,始於幻滅以後,因為徹底絕望,才更壓抑不住對希望的渴求。「我是宿命論的流浪者。我沒有故鄉。」在初版即暢銷六十萬冊的《放浪記》當中,林芙美子為自己寫下最佳注解,倘若令其成名的《放浪記》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迷醉青春,生前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浮雲》,便是她人生集大成的終極巨著。林芙美子曾任二戰時期筆部隊、國際交流作家、戰地記者,作品中可見豐富的異地見聞,堪稱日本女性旅行文學先鋒,其徘徊於婚姻制度之外的虛無愛情觀,時似自我放逐,時似毅然獨行,亦為人稱頌,本書描寫無法圓滿的不倫戀情,呈現日本戰後的舉國頹敗,藉由無處可去的情欲書寫重省生之意義。《浮雲》不僅是林芙美子人生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更可謂其畢生最高傑作。
⠀⠀⠀⠀⠀
其次,是原本考慮要選的拉丁美洲作家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短暫的一生》,此書不容易閱讀,卻相當值得挑戰。胡安瑪利亞布勞森才被廣告公司資遣,他的妻子此時卻罹患乳癌,失去一邊乳房。在妻子罹病後,布勞森接下朋友寫劇本的工作。在劇本裡,布勞森虛構一座名叫聖塔瑪利亞的城市,主角名叫亞瑟,他借用亞瑟來體現自己對波特萊爾的「惡」的渴望,他沉浸在虛構的情節中。布勞森的劇本設計亞瑟的鄰居住著一名叫葛嘉的女子,他常自房間薄牆聽到或偶爾偷窺到,繼而猜想葛嘉的生活與感情世界。葛嘉的職業是名妓女,緊挨著她的是皮條客。布勞森塑造的亞瑟形象,口袋裡總放著一把手槍,他讓亞瑟可以對葛嘉做出布勞森從來沒對妻子荷杜娣絲做過的事:在床上愛她的同時毆打她,而且打算殺她,一如卑鄙的皮條客對待他的妓女們一樣。奧內蒂是存在主義的信仰者,《短暫的一生》是奧內蒂樹立風格之作,採用大膽手法構思小說與人生的關係。奧內蒂的小說多以他的出生地蒙德維的亞,以及移居之城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故事的發展背景,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一直是他小說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常常將經歷的人事物,清楚地折射在他的小說字裡行間。
⠀⠀⠀⠀⠀
接著,是非常高興能擔任推薦人之一的作品:《#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A Life。波娃在世時,就已寫下許多回憶錄,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且涉及他人,所以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情被噤聲。Kate Kirkpatrick 這本最新傳記《成為西蒙波娃》,則全盤檢視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最近幾年才公開的波娃日記與私人信件,補足過往未曾被看見的細節,也澄清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還原了立體而動態的細微面貌。不僅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她的一生精采動人,有對自由的沉思,對真理的信仰,對自身不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也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此書利用最新公開的日記、信件等私人材料,重新檢視波娃過往的傳記、回憶錄、訪談之內容,也讓讀者重新認識過往那個仍舊嚴重性別不平等的年代。記住歷史,才更能理解平權之珍貴,也才更能在觀念上持續進步。另一方面,除了性別議題,更重新建立起波娃身為哲學家的一面,帶領讀者一窺她如何思索「存在」,並且「活出」哲學。波娃與沙特的感情,不只是世間一般情愛,更帶有深邃的哲學思辨、理智批判,最後,更會感動於他們智識的交織。
⠀⠀⠀⠀⠀
還有幾日前做了贈書活動,傳奇紀實攝影師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口述傳記《#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1944 年出生於巴西鄉下,薩爾加多從小接觸大自然,父親是農場主人,希望他接管農場或是成為律師,但隨著庫比契克,當上巴西總統,國家經濟復甦,薩爾加多決心要成為經濟學家。1964 年,布朗庫元帥發動軍事政變,民間爆發大規模的抗議運動,為了逃離危險,他和妻子蕾莉亞於 1969 年踏上海外流亡之路,前往巴黎。在巴黎讀完經濟學博士班課程後,他為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工作,享有優渥的薪水,在此時,他擁有人生第一台相機,短短時間,他已陷進了攝影的魅力之中,甚至決定放棄經濟學家的身分,成為攝影師。薩爾加多曾為知名的伽馬圖片社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工作,並於 1994 年自立門戶,和妻子蕾莉亞成立了亞馬遜影像圖片社。2016 年,他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攝影組院士。攝影是他的語言,照片是他表達的方式,富含著他的思想、成長歷程與人生經驗。
⠀⠀⠀⠀⠀
當然,另一本重量級作品《#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也是這批書單中不可忽視的一本,《我的奮鬥》為 2009 至 2011 間挪威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所創作的半自傳小說,共六冊,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克瑙斯高在第一部《父親的葬禮》以死亡作為開篇,談論了父親於他的意義及父親悲慘的晚年,他大膽地揭露了自己的生活,直白且露骨的創作風格吸引了無數讀者,光是在挪威的銷量就突破了五十萬冊。在接續的第二部《戀愛中的男人》裡,他描寫的是如何與第二任妻子墜入愛河的故事。 從追求、戀愛、結婚到生子,克瑙斯高完整地記錄了一段愛情中最熱烈與最黑暗的時刻。
⠀⠀⠀⠀⠀
以及,個人相當喜愛的作家《淘金殺手》派崔克德威特新作《#野蠻法國行》,同樣被改編成電影,敘述豪門寡婦法蘭西絲的人生計畫:就是在沒錢之前死掉。沒想到二十年過去,她還活著,她與獨子馬爾康幾乎將丈夫的遺產揮霍殆盡,於是決定拋下紐約的一切,不與任何人道別,帶著僅存的現金和已成年的兒子一同前往巴黎,還有家中的老貓小法蘭克,因為法蘭西絲相信死去丈夫的靈魂在貓身上。佔有慾強、咄咄逼人的寡婦母親,和優柔寡斷、似乎不想長大的成年兒子,看似不和的兩人,一路上演鬧劇般的互不相讓,古怪的默契又意外令人動容。然而,紐約客的聰明和刻意的儀態終究掩飾不了內心劇烈的傷痛。名流富豪的生活絕非人人都能擁有,卻也沒有人能不活在他人的目光下,看似「野蠻」的儀態和沒有限制的人生,不代表一切可以自由選擇,生命有各自的泥淖。卡繆曾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全書看似諷刺上流社會,其實在荒謬與鬧劇背後,作者始終有意藉由「不尋常」的人物,探索人的「處境」。如同前作《淘金殺手》,作者派崔克德威特的小說語調再輕鬆滑稽、漫不在乎,情節再荒謬歪樓,對白再辛辣好笑,都不妨礙他冷不防地拋出值得深思的哲學問題,人要去哪裡才能活得自由?天生氣場難自棄的法蘭西絲當然有被討厭的勇氣,她看似什麼都不缺,誰能明白她缺少什麼?又有多少人能夠像她這樣野蠻地活著?結局令人回味無窮。
⠀⠀⠀⠀⠀
還有《#在所有母親之間》也頗具吸引力,是主人翁布萊絲向前夫敘述她身為母親的困境與遭遇,與讀者開展一部懸疑驚悚的家庭故事。布萊絲的不安溯源家族三代,她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都不是稱職的媽媽,每個母親都以防衛甚至折磨的方式對待女兒,而長大後她也成為一位看似神經質的媽媽。當女兒薇歐列忒出生後,布萊絲的期待破滅了,她感受到雙方不對盤,女兒總是乖戾而拒絕合作,當她抱起女兒想要安撫卻換來尖叫淒厲,她甚至覺得自己目睹女兒惡魔般的行為。然而,薇歐列忒在爸爸面前卻表現像個小天使,夫妻之間逐漸產生裂縫。後來,弟弟山姆出生,在兒子身上,布萊絲終於找到期盼已久的親子之愛,薇歐列忒似乎也愛這位弟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撕裂了她的家庭,當她重新回想起來驚覺,女兒好像伸手推了這一切。親子關係是自古以來的課題,愛與恨,教與養,各種心理戰爭,本書帶領讀者進入一位母親的告白,驚悚的氛圍讀來心驚膽戰,故事的轉折讓人感到唏噓,震撼之餘也讓人反思自己與家人的親密關係。
⠀⠀⠀⠀⠀
馬奎斯的另一本書又出版了,《#苦妓回憶錄》是他對愛情的禮讚,也是一首獻給生命的頌歌,更是他寫給遲暮人生的最後一封情書。晚年與病魔纏鬥多時的馬奎斯,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他幾乎取消一切公開活動,全力投入回憶錄與這本封筆之作。書中每天都走在死亡邊緣的老記者猶如馬奎斯自己的化身,他藉由主角放蕩又純真的心路歷程,讓我們知道人生最悲慘的莫過於孤獨死去。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愛,生命也許無法抵擋時間的流逝,但真摯的情感卻永遠都不會消失。以及,米蘭昆達拉的《#相遇》,他與文學、美學、藝術的相遇。相遇是「石火,電光,偶然」,雖然短暫,未必深入,但有時卻足以啟發一場偉大的文學邂逅和思維激盪,甚至影響小說藝術的歷史與生命。本書便收錄了昆德拉與其所崇敬的小說家、藝術家和偉大作品之間難忘而驚喜的相遇,透過隨筆、論述及訪談,暢談他所熱愛的文學、美學與藝術,也讓我們得以走入昆德拉龐大而深邃的思考世界,一睹這一次次相遇所迸發的思想火花。
⠀⠀⠀⠀⠀
最貼近這個當下的小說,是普立茲獎得主勞倫斯萊特的《#十月終結戰》,故事從日內瓦一場世界衛生代表會開始,印尼一個難民營出現 47 人死於急性出血熱,僅被當作小事提出,出席會議的美國 CDC 副主任、流行病學家亨利帕森斯卻認為情況並不單純。亨利受託,親入險境尋找病原體,卻先受政治阻撓、後遭神秘病毒困住,同時,令人擔心的事正要發生:一名感染者正前往每年有數百萬信徒聚集的聖城麥加,參與朝聖之旅。感染果然一觸即發,沙烏地阿拉伯官方下令封城,但三百萬朝聖者能一個人都不離開?疫情入侵美國,國土安全部副主任對可能發生的生物戰能做出正確回應?全球旅行頻仍的時代,一場大流行挑戰了裂痕重重的全球關係,病毒侵襲的不只是生命,還有支持文明的各種體制。書中的微生物學家、流行病學家在發現了可怕的流行病毒後,不惜親身歷險,尋找解決讓世界陷入困局的神秘病毒起源和治癒方法,萊特透過小說對所有第一線醫護專業人員致敬,在這個圍繞醫學、政治、科學與人性的故事中,我們更得以知道他們存在的重要性。
⠀⠀⠀⠀⠀
壓軸的是一本華文小說與韓國小說,鄧觀傑《#廢墟的故事》以八篇短篇小說組成,地景從馬來西亞首都西北的小鎮漂洋過海來到台北的邊陲地帶頂樓加蓋公寓。從異文化的邊陲到異國城市的邊陲,語言、文化的差異讓敘事者重新學習,學習如何透過敘事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中央。國家,民族,地域,家庭與個人,鄧觀傑試圖為這些問題提出階段性的解答,作為青年時期的終結。「童年,是作家的提款機」鄧觀傑的這台 ATM 似乎沒有提款的上限,源源不絕的情節漫布在每則短篇裡。
⠀⠀⠀⠀⠀
而閔智炯的《#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敘述主角金勝俊再次遇見她時,是在要求墮胎合法化的示威現場,這個讓他思念多年的初戀情人,會成為人們口中的「女性主義者」,而最沒料到的是,他發現自己再次無可救藥地愛上她。儘管網路上、好友間充斥各種對女性主義者的批評,勝俊仍深信兩人的邂逅是命運給的第二次機會。但她卻斷言他們之間不可能,最後還提出交往的條件:如果勝俊先想要分手,就要給她一百萬。勝俊不過是想談一場平凡的戀愛,卻沒有一件事情照著他的想像發展,彼此價值觀的歧異讓他的壓力日漸累積,終於在某個事件後徹底爆發開來。作者初戀是在國三時,大學二年級正式談了第一次戀愛,發現自己好像有戀愛的天賦,所以努力發揮才能地戀愛和分手。2016 年受到「江南殺人事件」的衝擊,開始研究女性主義,深刻體認到女性主義對人際關係和愛情的影響,而這部小說便是這些體認的成果。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各出版社書介。)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Re: [少年]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沒遇過壞人? - 看板Suckcomic 的評價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閒聊]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完結了- C_Chat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閱讀人專題讀書會《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72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72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1984過時 疫情世界需要Big Brother
George Orwell在1948年完成他最後一本小說《Nineteen Eighty-Four: A Novel》,被視為一本「dystopia」(反烏托邦)經典。這本巨著固然有警世作用,但到了今天,「1984」、「Big Brother」等詞彙,已淪為西方傳媒和政客,攻擊任何他們不認同的國家,或落後他人資訊科技的最懶惰、最模糊、最不負責任,但最有效、最無法辯論的標準抹黑和妖魔化工具。
《1984》是在1948年完成的,傳說中,Orwell故意把4和8掉轉,把故事背景年代放在他覺得很遙遠,36年後的1984年。故事講述一個經多年戰亂,貧窮悲慘的世界。世界分割為三個版圖巨大的國家,包括:1)Oceania,以倫敦為首都,版圖主要覆蓋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方,即大概昔日大英帝國;2)Eurasia,歐亞大陸,即大約前蘇聯加西歐;3)Eastasia,版圖包括中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書內這3個帝國爭鬥不停,且敵友關係隨時改變,亦仍在爭奪各國邊際上的一些城市,其中一個竟是香港!書中更預測「mass surveillance」(群眾監察)愈來愈厲害,但不少人仍想反抗。
轉眼1984至今又已36年,1984不再是未來,已在歷史倒後鏡內逐漸遠去。不可不佩服Orwell有點遠見,在二戰後不久即可看出未來數十年的地緣政治變化,跟今天局勢有點接近,當然並非完全正確。西歐從未墮入鐵幕軌迹,蘇聯反而解體。東亞方面,中國確已崛起,但並無吞併任何國家的野心。西方仍想搞亂香港,但中央已逐漸把情况穩定下來。表面美英並沒有行使「Ingsoc」(英式社會主義),亦口頭上尊重私隱權和各種自由。但事實上,西方近月採用的極端經濟政策,已遠比社會主義更左。隨着互聯網、移動通訊和AI等科技急速發展,書內「telescreen」雙向監察技術,早已成真。經2013年Edward Snowden(斯諾登)的「良心爆料」,大家亦早已知道任何人,包括外國領導人如德國總理Merkel(默克爾)的通訊,都隨時被美國間諜機構監控。私隱權只是個假象,近日對中國TikTok和微信的各種指控,更只是個雙重標準,無人相信的笑話。
嘗試客觀點來分析現今確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美國、中國和其他社會,是否真的是《1984》書內的悲慘世界?二戰至今,雖有無數中小戰爭,但幸而並未再出現世界大戰,我們都活在以核武阻嚇力維持的不穩定和平中。幸而世界大致和平,加上科技突飛猛進,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明顯進步,二戰後至今全球人口大增了3倍多。
中國40年和平發展 人民活得快樂
中國成就尤其突出,經歷過百年外憂內患,從1978起終逐漸穩定下來,開始40年的和平發展。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但人民溫飽的基本問題已解決,平均壽命更已到發達國家水平。所以不可繼續戴上西方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中國人民親身感受到過去40年奇蹟般的生活改善,他們絕對有理由活得快樂,對個人和國家未來充滿希望,和繼續支持政府和愛國。哈佛大規模長期中國民調,發現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0%以上,絕非意外,從前其他外國獨立機構如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公關公司Edelman的類似民調 ,結論都接近,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超過75%,遠比美、日、英等其他國家高。
一半美國人民生活在過去40年沒有進步,但另一半則愈來愈富有。美國房屋平均面積在過去50年,由1600平方呎增至近2700平方呎,每1000人的汽車數量亦由500增至近900!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的CO2排放量約17.75噸。中國汽車總數目和碳排放總量都已超越美國,但中國人均CO2排放量仍只約美國人的三分之一。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一切發展如建造城市,以及航空旅遊等享受,都是由地球來「埋單」的。發展城市需要開發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現代生活的電力化,以及人人嚮往的自由旅遊,更需要大量化石能源(需要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直接加劇氣候變化。
多年來不少科幻小說家都在預測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不良後果,包括全球暖化導致更極端氣候現象,愈來愈頻密的超級風暴,海洋水溫上升,減低吸碳能力,南北極融化,海洋水位上升,淹沒沿岸城市等災難,最後導致大量動植物品種的消失!
病毒頻現 跟環境氣候變化有關
這些都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但不少無知的人,包括國家領袖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等,仍不相信氣候和環境變化,或錯誤以為這是遙遠的事,暫時今天人類仍可繼續任性地消耗地球有限寶貴資源。尤其被白種人「發現」了只500多年的美洲「新世界」,人口密度遠比「舊世界」低,可開發的資源亦更多,美國人感覺自由,更認為其他人無權過問他們的生活模式,所以索性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但人算不如天算,氣候和環境變化製造出來的第一個超級挑戰,竟非紐約被淹沒或全球過熱導致失收和饑荒,而是由體積只0.1微米的COVID病毒所引起的一場大流行,至今感染人數超過2200萬人,死亡人數近80萬,最厲害是導致人類史上從未見過,已超過半年的世界交通、經濟和生活大停頓!毋須爭拗COVID來源地,更重要的是冠狀病毒已非首次出現,早前已有SARS和MERS,愈來愈頻密的出現肯定跟環境和氣候變化有關。
半年前我提出一個新觀點,從整個地球生態環境來看,人類不要太過驕傲,可能我們才是「病毒」,感染地球發燒了,可能反而COVID是地球派來對付「人類病毒」的抗體!這個忠於地球,但「出賣人類」的理論,已有不少客觀證據。
全球航空班次減少了八成至九成,陸上交通量亦下跌不少,碳排放大減。Mother Nature的恢復能力不錯,連最污染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一些中國城市,近期空氣質素都大有改善。香港的藍天白雲20年來罕見,連維港都變藍了!
今次大流行,已不止是一個給予人類的警告,其實已是一個非常有效阻慢人類破壞地球的武器!原來不用等到全球人口過多,生活環境非常擁擠、糧食短缺,空氣更差等情况出現,人類才需放緩發展。經全球交通系統,病毒已迅速傳播到幾乎全球每個角落,即使人口疏落的美國州份如蒙大拿和阿拉斯加,都成為疫情熱點,社會被迫停頓!
COVID大流行可能已為人類發展定下一個「semi-hard limit」(半硬性限制)。正確一點來說,不是說完全不可繼續發展,而是要適應和改變發展方向。更subtle(微妙)但非常重要的另一點是連所謂「自由」、「民主」、「私隱權」和「國家主義」等模糊概念,亦必須調整得更清晰和更科學化。
標指再創新高 反映市場樂觀
有人可能以為我杞人憂天,疫情必將很快消失,疫苗即將研發成功,最遲明年必可回復「正常」,可「報復式」環遊世界!最佳證明是美股標普指數,如不樂觀,怎可再創歷史新高!
非常渴望童話式美好結局,我也極渴望自由自在到處旅遊!標指創新高我也高興,但在Robinhood年代,炒股已成為類似《Fortnite》的另一個遊戲,疫情下財富的意義亦已變得愈來愈抽象。
美國傳染病專家Dr. Fauci說,今次COVID大流行是一場「完美風暴」。COVID傳染度超高,R0高達5以上,近日馬來西亞發現基因變異,傳染度或再升10倍,太恐怖了!全球測試大幅增加,治療方法不停改善,但CFR死亡率仍徘徊在3%以上,估計IFR約1%,即最少仍是豬流感的10至30倍。我曾指出COVID的死亡率極尷尬,如低如豬流感的0.03%,大概可置之不理,如高如伊波拉和禽流感的35%以上,那麼根本沒有選擇,只可保命為先。但COVID的平均CFR雖約3%,但病情的presentation(症狀)非常濶,不同年齡、健康狀况和其他未知因數,可出現截然不同嚴重度的病情,由毫無徵狀的帶菌者,到輕微呼吸道感染,到嚴重肺炎和死亡、中風和影響腦功能的情况都有,非常棘手。尷尬死亡率乘以高傳染度,就變成一個所有國家必須面對的天大難題。
專家亦預計COVID將成為長期存在的風土病,只望病毒殺傷力逐漸轉弱,和愈來愈多人產生抗體。Dr. Fauci對疫苗的期望有限,估計有效率只約50%至60%,跟流感針相若,但有效期可能更短,只數個月。對很多人來說,此水平的疫苗,即使打了,仍未必夠膽四處旅遊。
不同國家對處理疫情有不同看法。最愚蠢的說法是因COVID而死的只80萬,遠少於1918年大流行估計死的5000萬至1億人,根本不值得停頓經濟!這說法有兩個嚴重問題,首先如過去半年世界沒有停下來減慢傳播,至今死亡人數必已經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另外,現代醫學昌明,資訊發達,當然比百年前更珍惜生命,怎可能甚麼也不做!
自由、私隱權,甚至民主都是有條件和限制的。每個人當然應享有某程度的言論和行動自由,但前設是不可影響其他人的健康、人身安全和相同權利。例如很多美國人以自由為藉口,拒絕戴口罩,是極度自私的行為。全球不少國家,都已立法強迫戴口罩,因為所謂個人自由,可嚴重影響公共健康!
放大到一個國家層面,譬如某個國家,所謂民主地決定採取反科學的群體免疫政策,例如瑞典、巴西和更混亂的美國,他們的自私但錯誤決定,除會害死自己國民,亦可經旅客和貨運等途徑,把病毒傳播到世界各地!我不認為最近發現巴西凍肉含COVID病毒是純意外,絕對跟巴西無意抗疫有關。
多國料續嚴控旅遊限制
未來數年旅遊將是個大考驗。理論上如一些國家的感染率差不多(例如歐盟),實毋須封關。但政治上行不通,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阻止任何外國威脅入侵,包括病毒、罪犯和恐怖分子等。我預計絕大部分國家,即使疫情稍有退減,仍不會恢復完全自由旅遊,很多國家將嚴控入境人數,大部分免簽證安排都將被取消,相反極可能在入境前後都要求健康測試。
還有一點,未來所有國家都必提高警覺,很多防疫措施,包括要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旅遊限制,WFH和上學等,都將變作(半)永久安排,更需為未來出現新疫症作準備(必然)。所有國家也需改變發展計劃,尤其興建機場,拓展航空和旅遊業等。
隨着5G、IoT和AI等技術發展,不少國家或將長期要求遊客(甚至國民)在手機上安裝所謂「健康碼」,或更有效的穿戴式「健康鈪」,有助監測個人健康和整個社會的疫情發展。據說下一代的Apple Watch,已將有測體溫功能,我期待未來可加設快速測試各種病毒功能!
科技防疫 自由私隱需取捨
不少人又拿出《1984》來嚇人,政府將侵犯私隱權,收集個人DNA資料,監察行蹤等。但在大流行的真實威脅下,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權利,此考慮凌駕所謂個人私隱權。「自由」和「私隱」變成一個取捨,如看重私隱,譬如不願戴健康鈪,或會被某些國家拒絕入境,或需要隔離。但如同意穿戴,反而可「較自由」行動和免隔離。
我的願景永遠一樣。如要有效應付大流行、氣候變化和核武等威脅全人類挑戰,實需要美、中和其他國家衷誠合作,以科學為本,共同找出最有效和合理的解決方法。很多已過時的政治和經濟概念,都需要update和改變。
不要再被《1984》的洗腦式膚淺口號愚弄和嚇倒。能實時掌握疫情、經濟、氣候和社會安全等重要信息,善用科技服務人民的「Big Brother」,並非一個反烏托邦的寫照。這是個實事求是,願意承擔責任,理性應付問題的現代政府。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及Apple的財務權益)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思思想想
#獨立書店的生與死
一場疫症,重新思考獨立書店定義
撰文/言士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全球焦點都放在經濟不景氣、死亡人數或疫苗的研發進度,當然少不了關於超級市場裡,人民把米糧被搶購一空的誇張場面。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人類面對疫症反應始終沒多少改變,大家依舊亂作一團、搶購食糧的場面與法國小說家卡繆(Albert Camus)在1947年出版的《鼠疫》所描述的仍然相似。
雖然有說閱讀是精神食糧,但現實世界裡被掃清的只有食糧以及遊戲機,精神食糧(書本)在書店依然孤單地等待認領。書店這行業經營困難,早是公開的秘密,其中原因正是閱讀經歷現代化的洗禮後,它仍然是無法與真實食糧比擬的「精神食糧」。更遺憾的是,面對疫症隔離政策所帶來的孤獨,閱讀對大部份人來說似乎已經不再是解藥,這也是讓書店更加不可能持續走遠的因由。
在疫症橫空出世以前,大型及小型書店、連鎖及獨立書店都各自為求存活尋找新路向,例如有大型連鎖書店開始百貨公司化,獨立書店則一直在生死之間做盡各種嘗試及掙扎,有時甚至要對原則妥協,書店開始為了生存失去書店的靈魂,這一切皆因閱讀無法提升地位所致。
當然疫症並沒有殺死書店,因為不少書店跟其他消費行業一樣,進一步走到網絡(或依靠網絡)。然而,不是所有書店都有條件依靠網絡,因為網絡是資本主義的遊戲。以「詩生活-詩人雜貨店」為例,每當書店面臨經營困難時,都有人提議拓展成為網絡書店,但其實網絡書店營運成本不菲,以獨立書店的規模根本無法承擔。
建立及維持網上銷售平台的成本極大,也因此「詩生活」在做的「書店網購」,其實只是利用網絡平台收發訊息,然後用人手包裝、郵寄出貨的手工業,而這種「手工網購」根本難以於水深火熱中拯救獨立書店。換言之,要依靠網絡就要有龐大的銷售規模,單純賣書不夠,還要賣其他商品增加收入,美國亞馬遜書店Amazon一早朝這方向走,說穿了,成本效益就是關鍵字。
我們對網絡經營充滿幻想,因為我們對資本主義充滿幻想,但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卻是不對等的,大多數小店都無法在這個殘酷遊戲中生存。疫症肆虐,網購平台的生意在逆市中大幅增長,反映不對等遊戲依然持續進行中,也讓不對等的事實顯得礙眼。百貨公司化的大型/連鎖書店在這個遊戲裡說不上如魚得水,但相對於獨立書店而言,絕對是多了一道重要的生存手段。
要做到規模,先決條件其實是淡化所有人性化元素,例如讀者在書店與店員交流閱讀心得需時,這不可能規模化;網購平台量產書介、減少人際互動交流,這才可以做到規模。玩資本主義遊戲就要去人性化,這個大潮流對獨立書店而言,就等如要消滅它們引以為傲的個性。
疫症下的獨立書店面對的不是經營問題,而是獨立書店引以為傲的個性在資本主義遊戲中並沒有影響力,而網購逆市瘋狂增長,局部揭示了這個絕望真相。對於獨立書店經營者而言,這並非新鮮事,有些獨立書店也活躍於社交媒體,並且努力保留人性化元素,只是這些元素在資本社會的成本越來越高,例如面對面對話交流需要空間,但租金無情。從這角度看,疫症無法重新定義獨立書店也沒有提供出路,反而揭示它們在高度資本社會的悲情結局。
獨立書店走入困局,疫情使其雪上加霜,生存希望唯有繫於我們對閱讀、交流、人性化的堅持與執著,甚至學習擺脫資本遊戲規則。疫情不能重新定義獨立書店,於是只能寄望我們重新定義生活。由新媒體興起到今日隔離,人類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孤獨,如今問題在於,應付這份孤獨,我們是依賴消費主義沉迷地孤獨下去,還是堅持人性化的交流與閱讀。
獨立書店一直堅持閱讀與交流就是答案,但這未必是這個世界的答案。獨立書店的生死關鍵不在於經營方法,也許繫於大眾應對現代孤獨的最後答案。再以「詩生活」為例,這書店在經營方面用盡所有掙扎方式,也一直堅持人性化交流,最近募資計劃更以邀請認養「黃書櫃」方式將香港「反送中」相關書藉引入台灣,其實也是重建人性共同體的嘗試,但日後書店的生死,答案只能交到讀者手裡。
#募資倒數8天
#詩生活的答案就在你的手裡
#募資連結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5535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閒聊]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完結了- C_Chat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記得這部還有個稱號叫成為格鬥家的方法XD 因為主角不僅是文學的鳳傲天還是個一言不合就開扁的人前幾天發現這部完結了以下劇透到結局雷不喜請左轉漢X組 ... ... <看更多>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閱讀人專題讀書會《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如同漫畫中的木蓮編輯部認為文學界需要的並不是可以賣幾萬本的新人,而是更具有爆發力、能創造時代的作家──漫畫也一樣。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 ... ... <看更多>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結局 在 Re: [少年] 響~成為小說家的方法沒遇過壞人? - 看板Suckcomic 的推薦與評價
推文寫太多乾脆直接回文
「這就是一般人的度量,以他們有限的視角是不足以詮釋天才的世界的。」
你這篇文說這麼多,不外乎就是想以「主角一切前後不一的行為都是因為他是天才,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說法來護航。
主角平常說話刻薄瞧不起人白目事做盡,卻都能在對的時候說出對的話做出對的事,讓適當的對象感受到好意而對她改觀
行為激進想法古怪說話白目毫無社交觀念的天才通常都是被誤解到最後,這部卻能一直收服各個配角完全說不通,這才是為什麼會被認為是瑪莉蘇作品的原因
我最看不下去的就是前期各種看不起同儕,根本和同班同學零互動,卻只需要在同學面前說「我把大家都當成朋友」就把同學收服了
你說還是有始終討厭主角的角色?那通常會被塑造成能力不足或是做人差勁的人,不然怎麼有機會讓主角教他們怎麼做人呢
不管有多無法讓常人理解的角色還是要有一套行為模式跟邏輯在,說讀者是因為不懂天才在想什麼進而討厭主角,已經是違反版規了。
推文有人舉例描寫天才的作品例如一拳超人就很成功
一拳超人能把老師的強大描寫得如此成功,不只是因為你說的武力比起創作能力來得好表現,而是作者會將老師的「那一拳」放在最關鍵或是讓讀者最意外的時機,所以就算他強大到只要一拳就能結束,但每次的一拳都是有所意義,這讓他的天才更有說服力,不會讓讀者覺得「啊都給你玩就好」。
而你所謂的「只用周遭人的角度描寫一個角色」也不是多罕見的手法,一拳作者也沒有用自白描寫出老師的內心,但從他的行為表情、和其他角色互動對白之中,讀者都能感受到他的價值觀跟理念(當英雄只是興趣、不在乎他人認同、高處不勝寒)
這一部除了讓配角一直吹小說寫得有多好之外,從主角的發言跟行為根本看不出她有什麼超乎常人思考方式的地方(就白目超乎想像吧,但劇情需要的時候就會突然很懂得進退喔),你說無法捉摸?那根本只是因為角色行為毫無邏輯而已。
至於為什麼在日本會得到好評居多嘛,日本人崇拜天才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 引述《ff760725 (㊣矮㊣肥㊣醜㊣窮㊣宅)》之銘言:
: 其實這真的是一個觀點很兩極化的作品,我個人是屬於喜歡這部作品的一派。最近無
: 意間發現這部作品,看完有翻譯的部分之後欲罷不能,直接找了生肉去繼續看,看完
: 之後久久不能自已開始搜討論,於是就有了這篇護航文。
: 其實這本在中文圈中確實是批評大於讚美的,當然主角的可議之處也很多。
: 批評的觀點主要集中於兩個面向:
: 1.主角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為所欲為的神經病,換成別人早就給打成殘廢沉東京灣了。
: 2.這就只是個瑪莉蘇最強通吃一切的爽書,俗不可耐。
: 這些批評能切中要害嗎?我認為可以先從主角之外的東西看起。
: 這書作者功力最深厚的部分,其實在於人物,具體點就是文學圈子裡的小說家。
: 作者不需要太多筆墨,就能將一個角色刻畫的栩栩如生:生為名作家二代,八面玲瓏但又
: 為了證明自己,為了理想苦苦打拚的凜夏,已成昨日黃花,但依舊心有不甘且依然有那麼
: 一點銳氣的鬼島,外表粗陋內心豐富,細膩而堅強的桔梗,自視甚高野心勃勃,但對認同
: 了的對象十分坦率的田中,以及各種各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人生的作家們。
: 能把握如此多的人物個性和特點,將他們整合到一個名為文學圈子的環境裡,作者怎麼會
: 在主角這個節骨眼上“落俗”?
: 其實,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作者描述響,和描述其他人用的是兩套手法。
: 在身為主角的響方面,幾乎沒有任何主觀描述,既,幾乎看不到主角“我是這麼想的”這
: 樣的描寫,越往後期,對主角的描寫就愈加的側面,基本都是圍繞著主角跟其他人以及她
: 所在的環境的衝突來展開劇情。
: 而對其他人,作者卻採取了另一套描寫手法,基本線索是由內而外:一般是通過角色的獨
: 白以及心理活動,敘述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從而讓讀者瞭解他們,進而在感情上認同他
: 們,即使不喜歡他們,但至少一定程度的理解他們。如前所述,這套做法是很成功的。
: 結果就是,我們能輕易的理解和把握次要人物,但對主要人物卻沒有直接接觸其內心的機
: 會。
: 其原因,是因為這個作品基於一個設想:在這個平凡的世界,真正出現一個有改變世界的
: 能量的天才,其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這書的舞台是現實性的,然而主角是非現實性的。這
: 一矛盾導致了描述這樣一個天才極其困難,因為很難有可以理解的人物能造成這麼大的影
: 響,假設有這樣的人,那其人的詭異怪誕都是超乎人的想像的。
: 因此,作者採用了一種取巧的手法:先塑造好其他人物和環境,以此為舞台,將主角這個
: 猛獸放進去輾轉騰挪,不斷撲騰,通過不斷的衝突來塑造主角的形象:讓你知道她就是這
: 樣的人,但她何以成為這樣的人,則線索寥寥,要通過細緻的考察才能一點點的走進天才
: 的內心世界。
: 然而,對讀者來說,我們未必會獲得這樣的機會,或者說,很多人都不見得去爭取這一機
: 會。
: 在較近的情節裡,主角似乎跟輕小說界產生了關係,結果立刻就有人說這是在走媚宅偶像
: 化的路子,棄之。結果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主角只是打了個水漂,而且是為了撒清
: 關係。某個“有能”的製作人,自以為已經看透了主角,想利用她來取得利益,結果則是
: 各種方面被教做人,然後他又覺得這下自己又看懂了,宣稱對她這樣的“天才”已經失去
: 了興趣,結果響再次超乎了他的想像。這就是一般人的度量,以他們有限的視角是不足以
: 詮釋天才的世界的。
: 響並不是為了被人喜愛而創造出來的。
: 只是基於其設定的表現,很容易跟瑪莉蘇之類的概念混淆起來。
: 而越是熟悉這個角色,對她的感情就越是接近憤恨。
: 無法代入她,又不能無視她,乃至羨慕她。讀者就這樣和其他人一起被響巨大的才能玩弄
: 在股掌之間。
: 總的來說,這作品的構造和藝術技巧頗值得推敲,角色塑造頗有深度,也許不能讓很多人
: 接受,但一定能打動一些人的心。是遠比第一印象更加值得玩味的有趣作品。
: 而話說,跟中文圈比起來,這部作品在日本可以說是大獲成功,真虧那邊能有這樣的接受
: 度啊,我感覺這似乎有很值得挖掘的原由,不過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1.106.13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uckcomic/M.1524382826.A.E82.html
※ 編輯: opmina (118.161.106.138), 04/22/2018 15:47:28
※ 編輯: opmina (118.161.106.138), 04/22/2018 15:54:06
不過日本人真的很崇拜天才,隨便撈部作品都有天才設定
不知道純文學界天才有什麼好稀奇,我還知道有個學姊邊看書會邊吃紙的
※ 編輯: opmina (118.161.106.138), 04/22/2018 16:00:19
感覺只是瞭解一下直木賞跟芥川賞的規則和逸事就來畫漫畫了
營造天才主角的方式非常幼稚
要賣萌就好好賣,不要裝什麼高大上
如果很堅持武力的強大太好表現,那再舉一個主角是天才的作品:《噬謊者》
不來拉低配角智商能力那一套,真正讓讀者跟不上主角想法,一切卻合乎邏輯
次次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主角超乎常人之處,大推
※ 編輯: opmina (118.161.106.138), 04/22/2018 21:48: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