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確定」是一種能力。
無法接受不確定的人,會有某程度的焦慮感。當人事物出現變動時,或正在變化過程中,有些人會很難忍受那種不確定性。也許會在內心或具體上做出「切分」,也就是自己先預設了一個「確定」的答案,來讓自己緩解焦慮,既使它與事實可能相差甚遠。
比如,當我傳了一個訊息給對方,對方已讀卻沒有回時,在等待回應的幾小時內,焦慮會升高,內心開始無限小劇場,腦補各種自認為的讀心術。認為對方「一定」是生氣不想我,或是對方想和我保持距離,甚至覺得對方根本就瞧不起我等等。於是,內在除了原先的焦慮之外,又多了羞辱、憤怒、困惑感,於是一股作氣在心裡面決定再也不要搭理對方了。
等到對方回覆訊息時,換我已讀不回了。這時心中的焦慮及困惑就會緩解,羞辱及憤怒感也得到釋放(非語言訊息的釋放法)。但若是對方無感於這一切看似無聲的抗議時,就會更升起自己先前腦補的各種可能性,於是困惑、羞辱、憤怒及焦慮又再次升起。
這類情況就是對於無法確定的人事物的忍受度低,因此必須得在自己的內在下一個定論,好讓自己停止猜測及恐慌。但當這種自認為的定論開始呈現痴迷性時,就容易產生自己的內在偏執引發人際衝突,或是喪失做其它事的動力。
要能夠接受不確定性,首先得要理解人的複雜性。我自己的觀察是,愈傾向簡易分類所有人事物二元思維的人,愈難忍受複雜性;愈習慣於事情道理的切分規則,則愈難容忍重疊模糊地帶。事情不是這樣,就應該是要那樣;你不認同A是受害,你就是認同B是加害。那麼就容易在不明朗化之下的不確定期,感到焦慮難耐,而需要做些什麼。
就好像「這一點都不公平!」是個孩子氣的想法,因為世間本就沒有公平這件事。或者可以說,如果沒有不公平來襯托,公平也無法存在。但人的社會需要被治理,於是有了律法,以大眾為基準所設立的一套規則,這樣大家遵守法則才不會失序亂了套。但是,法律之下就一定公平嗎?多的是冤獄或是犯法但逍遙之人,這就是現實的世界,因為人很複雜,無法簡單一分為二。
理解了複雜性之後,就自然不會執迷於確定性。人每刻在變,事也每刻在變,這麼複雜的運作之下要如何保證確定性呢?但也不代表無法保證確定性,在當下所說所做的就一定不是真實的;而是我們只能在當下擁有確定性,但不執著於永恆。愈能夠敞開開放的去看世界,則愈能擁有接受不確定性的能力。有了接納不確定的能力,心才會自由不焦慮。
無常,教我們的就是接納不確定的能力。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7的網紅接棒啟蒙計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要從事這份工作,他認為除了對於人的行為與內在狀態有探究的求知慾,對於人際互動中的語言、非語言訊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並有充足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持,因為這是一份與人內在深度互動甚至是調整改變的工作,因此要求門檻相對高,這也是為何心理諮商的入門基本門檻是碩士畢業,含一年的全職實習,才能報考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
非語言訊息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眼不見為淨,但心真的安靜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不去想就好了!」可是不去想,煩惱及問題就會消失不見嗎?或者說,去仔細想又會感覺害怕及難受,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近期與個案工作中發現,人與自己失去坦誠的連結是常有的事,很常會有自己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但卻沒被我們意識到它其實是潛伏在潛意識驅動一切的源頭。比如某種情緒長年被壓抑及掩飾成另一種行為或想法,而導致看似命運的流轉所發生的事件,其實來自於被潛抑住的那股我們一點都不熟悉的情緒。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因為害怕被抛棄而發展的過度獨立或追求目標,表面上看起來我很有自主意識地去創建我的人生,但這獨立的背後實是恐懼在作崇。因為害怕被丟掉,所以讓自己沒有機會被丟掉,於是靠自己強大不依賴任何人,實是因為自己對恐懼的不接納、不承認、不碰觸。因此,恐懼這個情緒對我來說就很陌生。而當我無法與恐懼接觸,並以自己的因應方式去掩蓋而成為強大、獨立、目標導向時,就離恐懼愈來愈遠。但它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潛藏著不斷地以各種方式顯現。
也許在人際關係上,怕被抛棄的恐懼會戴上「渴望被理解」的面具,因此在與同事主管共事時就容易強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因為態度強勢的背後可能是害怕被誤解的反向操作,於是所有非語言訊息的傳遞之下,才真正造成對方的誤解。而被誤解又會勾住「渴望被理解」的挫敗,於是就更著急地想要去解釋,但愈解釋就會愈不被諒解,而感到愈挫敗,於是被誤解成了家常便飯。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不得不去看到渴望被理解背後的「怕被丟掉」的恐懼。
也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怕被抛棄的恐懼扮演著「討好奉獻」的僕人,或是「自戀自私」的皇帝,甚至是「無法專一」的花心人。可能看著貌似以自我需求為中心,但其實很害怕他人一不注意或關心自己,自己即將會被忽視或丟棄;也有可能周旋在眾多對象間,看似相當吃得開並不留心於特定一人,實是害怕一旦專心付出真心了對方會離開。
當然在親子關係中也會顯現,比如「緊迫盯人」的母親,很有可能與孩子發展出過度糾纏的關係。對孩子做的一切(控制、侵略、索討)深信是為了愛,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自己的需求,藉由母職角色在定義自我認同及存在價值,背後實是為了安撫內心怕被抛棄的恐懼。
那麼「怕被抛棄」的恐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追溯至更早就會與靈魂累世的轉世經驗相關了。若是一個帶有原生「怕被抛棄」恐懼的靈魂,想必經歷過很多世的被抛棄經驗,而今生設定要來好好完成這個課題的學習,就必定會投身於會創造出這個現象的家庭(親子靈魂契約)。我們也許會認為應該多次經驗後,早晚會習慣沒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雖然靈魂記得,但我們每一世的出世都是一張白紙,以嶄新的視角在體驗的,唯讀那個情緒印記還是深深烙印著。因此我們雖然不記得累世的經歷,但對於情緒創傷仍是有感覺的。
有做過前世今生的個案就會從前世報告書中發現,前世的靈魂傷痛就會是今生的學習課題,它通常與你今生的深層情緒相連;而前世的靈魂能量則與今生的現況會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極端相反),也就是慣性反應或重複性事件。這就是靈魂安排的有趣之處,我們今生是來療傷的。換句話說就是,靈魂驅使我們再一次為同類事件做出不同的人生決定,看看這一次會不會在同樣的情況下,活出不同的人生樣貌,那麼我們就把累世同主軸的一系列傷全都療癒了。有時候它能影響的會是整個家族脈絡的傷痛。
因此,別小看自我探索及自我療癒。它牽動的不只是這一世的自己、前世及來生的自己,也會影響到家族裡的所有成員。
潛意識若沒有進入意識,就會主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榮格
#十月新開
#一對一靈魂之旅課
#一四五下午
#一個月密集式課程共十二小時
#費用一樣課程量身定做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日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非語言訊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哇賽心理學的大家,中秋節快樂🌕
大家連假有和家人出遊嗎?
相信每個人和家人難得團圓都會希望和和氣氣,開開心心的。
但偏偏有時候聊天想要關心彼此,卻常常把氣氛搞僵😅
如果家庭互動常面臨這樣的狀況,無論你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必聽這一集阿👍🏻
(推薦大家可以在車上放出來,偷偷讓父母聽進去😂)
———
#哇賽療心室 ep33| 為什麼孩子都不跟我說?同理且尊重的溝通
⭐️本集金句:
「看到孩子要離巢探索世界時,或許可以反過來肯定自己是因為家庭提供了足夠的安全和支持,能安撫失去控制感的焦慮」
「想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要能先覺察和抑制自己先入為主和想批判的衝動,才不會扼殺了對話的空間」
「溝通的目的是創造理解,不單只是訊息的交換」
🎧本集重點:
。聽眾提問:家人為什麼不願意一起出遊?
。青春期離巢是 #個體化 的過程
。該怎麼判斷孩子抱怨背後的原因?
。頭痛/頭暈和腸胃道症狀是最常反應情緒壓力的部位
。有效溝通1: #傾聽,嘴巴閉+眼睛看+搭配不同聲調的嗯
。簡單回饋的方式,表達對於願意分享的感謝和喜悅
。進階回饋的方式,「你感到…(情緒),因為….,你希望」
。有效溝通2:想了解電影劇情一樣,用單純的好奇心對話
。非語言訊息會透露出溝通的”意圖”,
。「你為什麼不…?」的句型常隱藏了怪罪和操控
。溝通的目的是創造理解,不單只是訊息的交換
。有效溝通3:接納對方有拒絕的權利,也是尊重對方的主動權
主談:心理師Nana/蔡佳璇臨床心理師
葉子老師/葉品希臨床心理師
非語言訊息 在 接棒啟蒙計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要從事這份工作,他認為除了對於人的行為與內在狀態有探究的求知慾,對於人際互動中的語言、非語言訊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並有充足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持,因為這是一份與人內在深度互動甚至是調整改變的工作,因此要求門檻相對高,這也是為何心理諮商的入門基本門檻是碩士畢業,含一年的全職實習,才能報考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證照,且須依醫事人員的規定每六年要修滿指定的學份項目以更新執業執照。
值得一提的是,諮商心理師受《心理師法》的規範,屬衛生福利部所管轄,若非考取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證照並且有執業登記者,依法不得從事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相關業務的。坊間有許多非諮商心理師所帶領的心靈成長課程,是否確如其宣稱之效果,或實質上能為生活帶來的正向改變與影響,亦有得商榷。因此民眾在選擇相關課程或服務時不妨多方評估與參考,或可洽各縣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諮詢。
完整內容請看:
https://batonproject.com/2019/05/09/consultant-psychologist/
非語言訊息 在 接棒啟蒙計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要從事這份工作,他認為除了對於人的行為與內在狀態有探究的求知慾,對於人際互動中的語言、非語言訊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並有充足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持,因為這是一份與人內在深度互動甚至是調整改變的工作,因此要求門檻相對高,這也是為何心理諮商的入門基本門檻是碩士畢業,含一年的全職實習,才能報考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證照,且須依醫事人員的規定每六年要修滿指定的學份項目以更新執業執照。
完整內容請看:
https://batonproject.com/2019/05/09/consultant-psychologist/
非語言訊息 在 鍾炳耀老師【非語言訊息的覺察與解讀】-104小教室_EP5 的推薦與評價
炳耀受邀104人力銀行主講溝通談判是一連串的過程是雙方共同決策的過程1 在進行溝通談判前,應建構哪些正確思維架構或心態?尋求認同/ 不卑不亢/ 先思 ... ... <看更多>
非語言訊息 在 高雄「張老師」中心- 【哈科米取向~非語言訊息覺察工作坊 ... 的推薦與評價
能夠瞭解這些細膩與更強大的溝通方式讓我們能夠更有效的表達自己,也更清楚、完整的「聽」到他人的訊息。 對於助人工作者,加深對非語言訊息的覺察是很重要的。直接感受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