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的溜溜球表演】 #你還記得哪些招式
手腕輕輕一抖,球體便從指尖墜下高速旋轉,只見雙手靈巧地來回穿梭,或迴旋、或彈跳、或纏繞成各種花樣,表演者的手彷彿具有黑洞般的吸引力,讓溜溜球就是脫離不了他的掌控。
#不太會玩沒關係
#招式一定要喊很大聲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85/8/3
攝影:陳曙光
圖說: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假日表演廣場,三日下午四時在國父紀念館展開,現場吸引了將近五百多名的觀眾,溜溜球的表演深受觀眾喜愛。
歷史新聞
【1985-05-10/民生報/07版/醫藥保健‧兒童親子版】
兒童天地電視節目‧兒童學藝活動特輯(90) 溜溜球
【口述/郭恆均、筆錄/賴素媚】
淺談溜溜球歷史
近數月來,溜溜球成為許多中、小學生的課外新寵物,因為輕巧、方便,可以隨時隨處想玩就玩,在活動空間日益縮小的今天,溜溜球算得上是最佳的玩伴。
談到溜溜球的歷史,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種是源自我國,古時銅錢中心有洞,用筷子將兩個銅板串連在一起,就成了古時的童玩。而另一種說法,是源自兩千年前的古希臘,據說法國的傳奇人物拿破崙,也是個中高手。現在歐美各國以及日本、香港、新加坡、菲律賓等亞洲國家,都相當流行溜溜球活動。就美國來說,溜溜球的銷售數量已經超過十億個了。
據報導,「溜溜球」與「洋娃娃」是歷史上最悠久的玩具。其實,國內老一輩的人,都曾玩過溜溜球,不過因為產品本身有缺陷,加上沒有創導人物出來指導新玩法,使得溜溜球一度在國內沒落。一年前來自香港的溜溜球大王郭恆均,將新的溜溜球產品,和新的玩法引進國內,使這項活動再度「敗部復活」。
基本動作
凡事起頭難,想玩得一手好溜溜球功夫,必須先了解溜溜球的基本動作,循序漸進,才談得上進入出神入化的境界。
首先,必須檢查清楚你的溜溜球,是新式改良過的,還是舊式構造的球。如果小朋友買的是舊式溜溜球,沒有關係,只要到販賣溜溜球的商店,購買溜溜球專用繩,第一步就是將糾結在槽內的舊繩用小刀割去,但別刮傷了軸心;再將新繩末端撐開成圈,套入槽內;第三步就是將溜溜球垂下,讓它自轉後,用腳挾住在腰上一公寸處剪斷。再將繩頭結成一個小結,再打一個小圈,將繩子穿過小圈形成活結,套在中指第一關節處,就可以靈活地玩出各種花招。
花招的第一招,是先學會「有來有往」。小朋友最先將繩子以順時針的方向,纏住軸心,然後手心將球整個把住,此時手心和手臂呈一條直線,再用力地將球往外甩,馬上將手心反過來,輕輕的拉線便會自動上升回到手心中,這就是「有來有往」。若球不能回到手中接住,就變成「一去不回」哦!這招千萬不要學。
如果小朋友練會了第一招,就可以試著將球往面前甩再拉回,掌心向上接住,方向甩得固定,證實小朋友已學會了第二招「拋磚引玉」。
第三招叫「螞蟻上樹」,每一位會玩溜溜球的人,都非學會這招不可。反手將溜溜球向下垂直甩出後,球會停留在繩端自轉,只要將手腕輕輕抖動,保持手腕不動,球就會自動爬上來。
「帶狗散步」是相當有趣的第四個基本招式,它運用螞蟻上樹的技巧,當溜溜球在繩端自轉時,讓球輕輕觸及地面,球就會往前走,等向前走的力量稍微變小的時候,手腕向上一抖,就能將溜溜球收回。
第五招叫「大龍擺尾」。小朋友先將溜溜球舉到與肩同高,順勢向右手邊甩出,當球轉至繩端時,用手腕輕輕往回帶,球就會由下而上繞個半圓圈回到手上。
第六招叫「靈猴跳舞」。就是將溜溜球向前拋出,球轉至繩端會自行轉回,返回原位時,將手腕向下抖動,它會順勢落下,轉至繩端時,則再收回手中。
第七招星際鞦韆:先做螞蟻上樹,左手迅速將線拉住,和右手成等腰三角形,此時球依然在轉動,再利用手腕力量,將球左右繞動,好像鐘擺一樣。
「猛虎回頭」是非常威風的第八招。這招也是螞蟻上樹的運用,當溜溜球在繩端自轉時,迅速移動手臂,將溜溜球調整到背後,再用手肘架起繩子,手腕輕輕一抖,球就會由後面繞到前面,再順勢往下抖落收回。
「太空飛碟」相當奇妙也頗具難度。就是手把球橫放手心,向右甩出,球到繩端,手腕向上將繩子拉高,溜溜球當時會以最快的速度將繩子打緊,繩子會呈扭曲的形狀向上升,外形很像太空飛碟,這是基本第九招。
最後一招叫做「飛鷹旋繞」。小朋友將溜溜球向前拋出,當球轉至繩端,再度回收時不用手接住,而用手腕作一小回轉動作,再順勢將溜溜球甩出,一放一收不斷重複,次數越多表示技術越好。
在各項溜溜球比賽中,如果選手之間的分數不相上下時,主辦單位通常會以「飛鷹旋繞」的次數多寡,來決定這場比賽的名次。美國溜溜球有名的選手艾倫.布士伊,曾經連續不停地做飛鷹旋繞的動作長達三個小時,共做了兩萬零三百零二個,紀錄十分驚人。
應用動作
基本招式演練熟悉之後,就可以運用你的想像力,創造出各式有趣的花招。如果小朋友有興趣,還可以將各種自創的花招,冠上自己喜歡的名稱,完成後就和郭叔叔連絡,他會將小朋友發明的招式,介紹給國內外的小朋友知道。
現在,郭叔叔先舉例教小朋友,幾招相當有名氣的應用動作。
(一)「螞蟻上樹」,可以演變的有聯合國旗、巴黎鐵塔、大星星、小星星和義大利麵,重點在靈活地運用繩子的纏繞,只要心裡想到什麼圖案,就可以在繩子上動腦筋,記住動作要快。螞蟻上樹的世界紀錄時間是二十七秒。
(二)「帶狗散步」,可以演變成騎電單車、浪子回頭、打保齡球、橫掃千軍、將軍出馬。
(三)「大龍擺尾」,可以擴大手臂動作成為大圈圈、小圈圈以及大小圈圈、如來神掌、雙響炮、神仙過橋、神槍手、猛龍過江等等。
(四)「靈猴跳舞」,演變成一柱擎天、三環走珠和環遊世界。
(五)「星際鞦韆」,演變成迷你鞦韆、流星鞦韆和猛虎鞦韆。
(六)「猛虎回頭」,演變成金雞獨立、獅子搖頭和猴子爬樹。
(七)「太空飛碟」,演變成汽水瓶、青蛙跳舞、金蟬脫殼。
(八)「飛鷹旋繞」,演變成陰陽交錯、登陸月球和彈指神功。
這些都是繩子前後、左右、上下繞動不同的關係,依形狀而定名稱。
團體遊戲
個人動作純熟後,小朋友可以邀請同樣的溜溜球迷的同學,一起構想利用溜溜球來玩團體遊戲,集體的智慧可以在玩的時候顯露無遺。
一項團體遊戲的完成,就是同學們共同的結晶,可以介紹給同班同學或者同校的同學,大家一起來玩溜溜球。
郭叔叔創了幾招團體遊戲,先介紹給小朋友們練習。
(一)打保齡球,即在地面上擺起六個塑膠保齡球瓶,成三角形狀,利用打保齡球招式,打倒這些球瓶。每隊打倒的保齡球數目多少作分數;以單人或雙人接力的方式比賽,看哪一隊先打倒指定的分數,哪一隊就算贏了。
(二)穿上溜冰鞋,兩隊競走同時打飛鷹旋繞,哪隊先完成預定距離就算贏了。
(三)一邊跳繩、一邊玩溜溜球,十大招式全部都玩出來,這叫做「浪裡白條」。很不簡單哦!又跳繩又玩溜溜球,兩者互相注意才能做得好。
(四)星際大戰,就是兩人組成一隊互相拋接溜溜球,接不到的那一隊就被淘汰了。
自由花式
自由花式是高級動作,一項動作中,包含了很多種基本動作,使出的招式必須天衣無縫。例如扯鈴、摩天輪、風火輪、打彈弓、釣大魚、空中飛人、神出鬼沒、前呼後應、縱橫四海、最佳拍檔、百發百中和天龍八部等。
結論
想學好一手溜溜球並沒有什麼困難,主要是靠耐心,從基本招式學起,大約兩星期後便可以玩其他難度的花招,由淺而深,久而久之,便能使出曼妙的動作。
溜溜球玩得好,必須是手、眼、心三者互相協調,對於手部功能不靈活,或者近視眼的小朋友,都是相當好的護健活動。
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在玩溜溜球的時候,千萬不能對著電視機或玻璃物品前玩,否則一時失手,打破了東西就麻煩了。
要證實溜溜球起源於我國,那就必須依靠各位小朋友的努力,創出更多、更新的溜溜球招式,讓其他國家的溜溜球愛好者刮目相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亞特蘭提斯 #地心世界 #世界是虛擬的嗎?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今天我們繼續我們的地心探險,如果大家記得我以前的影片裡面,曾經說過希特勒有被帶到去西藏的地心基地,這裡的地下基地,並不是指地心世界啊~~不同的。在昴宿極端分子那裡知道了種族的基因起源,還...
青蛙腦構造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是正在進修,就是在邁向下一次進修的路上]之
Chronic depletion課程紀錄
---文---長---預---警---:)---
「慢性耗損(疲勞)」是現代的文明病,這樣的疲勞現象是個案長時間暴露在壓力源,使得體力與心神都逐漸耗盡能量,進而無法配合運動訓練改善自身的問題,也無法執行生活功能或甚至正常的和朋友,甚至同事相處。」——節錄自2019年台灣物理治療學會CST and Working with Chronic Depletion課程簡章。簡介中清楚說明了這次課程的主軸,但是我認為,真的要親身體驗,才能更加體會簡章每一個用字的力度。
本次的課程講師是Eric Moya,來自美國,是融合心理諮商與顱薦椎療法的身體工作者,也是Upledger Institute總部的主要教官之一。Chronic Depletion是一門目前由Eric單獨教授的課程,從課程問世至今是第四年,雖然發展時間不常,但感受得出是為一集大成之作。
雖然對心理諮商的方式不是很瞭解,但感覺得出來課程當中應該是整合了蠻多相關的概念。亮點在於,許多由講師問出來,自己本身隱隱約約覺得好像有問題,但也不太清楚問題到底在哪裡的問題,並獲得了很不一樣的答案。其中一個最令人受到衝擊的,就是翻轉所謂primary restriction的概念。
舉動作控制概念為例,如果身體有某一個部位活動度是受限的(restriction),為了能繼續執行日常生活功能或工作,其他部位需要產生代償(compensation),也就是貢獻出比原本更多的活動度。但相對犧牲的,可能是這個代償部位的穩定度,因此容易產生一些失控的動作軌跡,進而對周邊組織產生過多夾擠或撕扯的壓力,造成傷害與疼痛,甚至結構上的變化。
所以疼痛的部位,很多時候不是最初或首要的(primary)的問題部位,疼痛只是一個身體發生的警訊(alarm sign),單純處理疼痛但是沒有找到背後的原因(cause),我們叫做無效治療,健保體制下的物理治療被詬病的其中一個背景就是如此,「止痛-找原因並訓練-次級預防」應該是三位一體的,療程止步於「止痛」這個階段,或鬼打牆卡在這個階段,是很匪夷所思的。
於是物理治療師們開始希望白手起家一個烏托邦,不再像生產線一樣幫流水的病人上下儀器,做行屍走肉般的無效治療,而是有足夠的時間去評估疼痛背後真正的restriction。
我到現在也不認為這樣的思考邏輯有什麼錯誤,只是說,這樣的思考邏輯在處理一些新鮮的損傷是蠻夠用的,因為還未受傷太久的身體,還留有尚明顯的線索。而如果損傷是已經慢性,那身體已經把這些損傷融入並產生各式各樣的適應,或無法適應而產生的次級代償,屬於整體系統運行的變化,最初的傷口可能已經癒合,但經由這個傷害引起的蝴蝶效應已經無法預測,甚至代償到最後甚至耗盡繼續適應的能力。
因此,在面對慢性損傷的狀況,很多情況restriction是找不完的。以往大家比較認同的方法,是可以從自己比較拿手的方式去做介入,例如動作的訓練、各家各派徒手的治療等等,先打破惡性循環,再觀察下一步的變化。
老實說,這是一個很花時間的過程,而且每個restriction對於身體的影響比重,有時也不好評估。而從顱薦椎或內臟筋膜鬆動術的訓練中,我們開始有了可以去找所謂的primary restriction的技術。再度老實說,那時非常的振奮,因為我覺得一些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狀況,我的手上終於有了不一樣的工具。
但是實際情況總是沒有那麼理想,因為發現在處理「primary restriction」的過程中,就算處理的非常乾淨,但就像剝洋蔥,剝了一層還有一層,或有些時候個案的自癒力就是不好啟動,還是會產生兩難,到底堅持下去,是盲目還是自信。
而chronic depletion的概念,為我再度解套。
當一個人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才有辦法在彈性resilience與耗損depletion兩極之間震盪。我們可以先來理解一下,depletion耗損,和resilience彈性,是一體兩面的,就像有陰才有陽,有死才有生,無法分割,也沒有必要分割。人本來就會在depletion和resilience兩極間震盪,我們可以理解這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循環bio-cycle。問題會出在當震盪到太depleted的時候,這個階段,相當於身體的inner wisdom內在智慧被一塊黑布覆蓋,不願意溝通。而基本上在CST或SER的技巧,都是需要以跟inner wisdom建立連結為第一步。當連這第一步都無法建立,自然整個療程就無法順利開展。
這不就跟kinetic control的中心思想是一樣的嗎,動作本身沒有對錯,而執行人體的功能性活動時,如果能有更多不同的動作選擇,就越不會有僵化的動作模式,越不會耗損身體,造成受傷或復發。身體狀況至少比較具體一些,而心理上,面對壓力,情緒,人際,經驗等等,不用說當然也是這樣的,問題是莫衷一是的做法。莫衷一是不代表就沒有這個問題,只是背著這個問題暫時還可以生活下去,就像溫水煮青蛙。
Chronic depletion有點類似kinetic control裡面講到的neurosensitization神經過度敏感的概念,特別又更接近於central sensitization中樞神經的過度敏感狀況:簡單來說,疼痛或身體不適的感覺已經深深的刻入腦海,改變了神經系統的運作結構,造成神經系統過度敏感化,對於任何微小的刺激都會判斷是危險的、疼痛的,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而且對於一般針對消炎止痛的藥物反應不佳,需要使用到中樞神經抑制劑才有辦法暫時抑制疼痛或身體不適的感覺。
因此,覺得累不一定就是chronic depletion慢性耗損。Chronic depletion慢性耗損者有一些特色:一,使用一般的顱薦椎CST手法,身體的restriction(限制)release(解除)的效率不佳,甚至不怎麼有release(解除)的感覺;二,身體的自癒能量幾乎消失;三,失去再繼續代償的能力;四,inner wisdom內在智慧或inner physician內在醫師因為已經無法處理目前的狀況而「斷線」了;五,呈現不合理的治療反應,例如很輕微的治療,但是反應卻很大,或是同樣的治療,前一天毫無反應,而後一天卻反應劇烈。
再者,我們可以從mentally精神、emotionally情緒、physically身體、spiritually靈性的各種面向來理解。通常慢性耗損的人,會處在這些面向的兩個極端,例如在mentally精神上,有些人可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有些人則是控制狂。emotionally情緒上,有些人易怒、易鬱,有些人則可能是情緒缺失,對周遭變化毫不關心。physically身體上,有些人可能是常常喘不過氣、心悸、痛覺放大,有人則可能是麻木、感覺不到疼痛。spiritually靈性面,有人可能是變得太過迷信,有些人可能是失去了信仰,或如果平常有在練習靜坐或冥想的話,會失去其連結的能力(disconnected)。
而對於顱薦椎治療師來說,可以利用評估under quality來判斷。在craniosacral rhythm, CSR顱薦椎的韻律評估中,有SQAR四個面向-是否symmetry對稱、quality品質如何、amplitude幅度、以及rate速度。針對quality的部分,在這個會動的CSR之下,其實還有一層under quality,我們可以用血糖來比喻,一般空腹血糖是偏向當下或短期的狀況,而糖化血色素則是看過去三個月以來受測者的血糖變化均值,是屬於比較長期的血糖指標。空腹血糖就像是CSR的upper quality,糖化血色素則是CSR的under quality,是一個人長期的適應能力的代表,通常會需要幾週或甚至幾個月才會有變化。
我們又可以把upper quality(Q)與under quality(UQ)的排列組合分成四個象限,高Q/高UQ,低Q/高UQ,高Q/低UQ,低Q/低UQ,第一種狀況當然是好棒棒,如果是第二種狀況代表本錢還在,可能只是暫時經歷一個很困難的階段,整體上還是有適應能力的,第三種則像迴光返照,第四種就是chronic depletion了。那什麼叫做「低」的程度呢?我們會以1-5分來看,通常5分的quality會是一種充盈的感覺,而3分以下,基本上都會比較偏向chronic depletion了。
Chronic depletion的形成,會有很多不同面向的攪拌牽和,會需要從心理、社會、環境、生物、生活型態以及靈性方面去理解,這個模式我們把它叫做Bio-psycho-social model。同時也帶出系統複雜性的理論。所謂的system與complexity,有以下特色:emergence自發呈現、irreducibility不可約、connectedness互相連結、interdependence互相依賴。文化、口音、行為或自然界萬物的運行,皆是自發呈現的現象。而不可約,代表如果要切成一塊一塊來解釋,就會隨即失去事物本身的意義,例如所有人類的「經驗」,例如「愛」,是無法用單純生物結構或神經系統運作來說明,只有愛過的人才能理解愛。互相連結舉例來說,辦公室有一位同事買了雙很漂亮的鞋子,那其他人看到了,也可能會想買鞋子。互相依賴則像是,當我買了新鞋,我搭配了怎麼樣的穿搭,而別人看了會怎麼想?
所以系統複雜性是一個有機的、不斷變動、打破平衡又找到新的平衡的狀態,可以很強大,也可以很快潰散(有點像奈米獵殺)。Eric很聰明的用mobile來比喻,mobile反正就是一組掛飾,有許多細細的桿子橫向連結,往下有細細的線連著大小不一的擺件,當我們拍動其一,整組掛飾都會飄來彈去,然後又恢復到平衡。我們是沒有辦法把這些擺件梳理排列到一個理想或所謂整齊的狀態的。
而身體的restriction,不論是fascia筋膜, dura硬膜, energy cyst異常能量, facilitated segment紛亂的神經….都像是一個一個的擺件,當我們自以爲找到所謂primary restriction並且去處理時,可以想像是一群小孩子吵架,其中哭得最大聲、最吸引人注目的那一個,給他糖吃也許他不吵了,但是,安靜的小孩也許也很受傷很需要關心。這群小孩的互動關係沒有被注意,而再下一次的爆發也許更不好處理。
大家應該也可能有聽過以下的比喻,把restriction的部位想像成衣服被拳頭攢著,如果有很多restriction,當一個拳頭放開,反而衣服會越往另一些拳頭拉的合力方向過去。就像大力的拉住再將擺件彈開,的確restriction的處理,是會影響到整體系統的,但是要處理到哪個程度?我們有自信找到所有的restriction嗎?每一次的處理會不會造成下一次反彈的力道越大?
但當我們退開一步,我們的眼裡仍然有restriction,但不再是要把它release掉,而是重組,讓它們得以再度融合進入整個複雜的系統呢?
記得一體兩面的概念嗎?depletion與resilience是,而restriction與release也是。通常越執著於清除,就越沒有辦法,因為它們都是身體的一部分。重組rearrangement與整合integrate,從今而後我們要觸碰的,更可以是所有這些之間的關係,因為系統因為複雜,因為當我們想要約減的那一刻,可能就已經失去這個事物的真貌了。
這很哲學,但不管逃避與否,真的是這樣。
好啦,那到底具體怎麼做呢?
再讓我們拿出那個掛飾。觸碰這組掛飾最一開始的分支的那個點,基本上是最有效率影響整組吊飾相互「關係」與互動「模式」的關鍵,這個點我們把它叫做Global Epicenter,有global當然也有regional,但再講下去要破五千字所以算了。總之呢,就是先去碰碰epicenter,讓整個pattern產生變化,再去觀察到底哪個restriction還硬卡著不放,去把它跟epicenter的關係處理好,最後再去呼呼那個restriction一下。還是有處理到restriction,但是處理的目的不再是restriction本身,而是為了讓整個系統的「pattern」、「relationship」產生變化。而如此的做法,相對也減少很多嘗試錯誤的時間。
也因為我們不是本著因果關係的想法去處理的,所以手法的重點是反覆性的微調,像吉他弦調音,通常從第六弦調到第一弦後,第六弦又會走調一些,要反覆個幾次才會趨近完成;以及適時的退開觀察,才不會調整的速度快過身體系統適應的程度。
好啦,我盡力了,因為系統複雜,再解釋下去會失去這個CST with chronic depletion的真貌,如果大家很有興趣,如果你是專業人士,歡迎從CST12開始慢慢接觸~或你單純想體驗的話,就直接來預約我吧XD
青蛙腦構造 在 資策會 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蘋果春季發表會:除了史上最便宜的iPad,還有這些小驚喜
蘋果在發表會邀請函中表示這是一場以教育為主題的線下活動,彭博社認為蘋果希望用低價的iPad奪回教育市場。
史上性價比最高的iPad:最低299美元起
5款小配件、2款Logitech、3款蘋果
這款觸控筆名為Logitech Crayon,造型跟蠟筆有點相似,是一款面向學生的第三方觸控筆產品,售價為49美元,比Apple Pencil便宜了50美元。
在這場發表會上,蘋果官方也重點介紹了這三款AR app——
Boulevard AR,借助AR技術來全方位欣賞世界知名的藝術作品
Free Rivers,透過AR技術來認識河流走向等地理知識
Forgipedia,利用AR技術來了解青蛙的身體構造,甚至還可以用Apple Pencil來解剖青蛙
目前,App Store已經有超過130萬個適配iPad的app,其中有20萬個app與教育相關,這是iOS生態的巨大優勢。
Google 把Chrome OS 裝到了平板電腦上,搭載該系統的首款平板電腦Acer Chromebook Tab 10 售價為329 美元,恰好與新iPad 的零售價格一樣,顯然是要和蘋果這款新iPad 打對台。
#iPad #google #資策會 #服創所
青蛙腦構造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亞特蘭提斯 #地心世界 #世界是虛擬的嗎?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今天我們繼續我們的地心探險,如果大家記得我以前的影片裡面,曾經說過希特勒有被帶到去西藏的地心基地,這裡的地下基地,並不是指地心世界啊~~不同的。在昴宿極端分子那裡知道了種族的基因起源,還有得知地球是空心的秘密,更讓他一直沉迷在這些神秘的科技裡面,在二戰時期,他派遣了很多的部隊去探索外星人和尋找這些神奇的力量,更是派遣軍隊去尋找地心世界的入口,那就是南極。
為了方便探索南極這個極寒之地,他們在南極洲的新本瓦本地建立了秘密基地。據說,拜爾德少將,也就是上一集我們說到去過地心世界的那個人,他在1946年8月26號負責的Operation Highjump,外界就說是南極探險的行動,其實是他們在南極發現不明的飛行物體,而且上面還印有納粹的標誌。所以派遣13艘船和33架飛機,加上1300名士兵來到南極探索個究竟。然而如果只是探索南極,需要用上那麼多的飛機和士兵嗎?莫非那個就是傳說中納粹所研究的飛碟?這是一個二戰時期的都市傳說,納粹黨得到一些外星人的飛碟,研發它們的動力,並且開始著手於超越當時飛機破壞力的納粹飛碟,而在二戰時期,他們曾經有測試過用EMP也就是電磁脈沖來攻擊盟軍的飛機,這些技術是在那時還沒有的,是在1962年核爆實驗中不小心發明的。雖然他們有著手研發V7,V8,和V9的飛碟式的飛機,但是盟軍那時已經攻陷柏林,所以沒來得及用上就淪陷了。
而科學雜誌講:以當時的科技根本不可能製造出來超越時速2200公里的飛碟,只是德國要給予盟軍一些心理壓力而已。實際上大部分的V7飛碟的計劃書和設計圖都在二戰時期不見了,所以現在網上的飛碟設計圖大部分都是捏造的。
回到我們的南極入口。
在最近曝光的德國納粹U209探索地心的報告,裡面有U209潛艇的艦長,卡爾。昂格寫給U209總指揮官海因里。希布格達,信裡面寫到他們已經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去到了地心世界裡面,並聲稱他們不再回來了,不知道這封信是怎樣寄出去的呢?加上也有報告,還有英文的翻譯,大家可以去看看。
在這個報告裡面,也有幾個U209潛艇的秘密航線,最後到達的地方是叫一個代號Agartha阿加德王國的地下區域,當時的潛艇可以潛入最深的海域為117到最深226公尺,但是南極的冰厚度大概是3000公尺,如果是在南極冰原的海底裡面隱藏著巨大的洞口,那就有可能。
大家可以看看這一張南極的地圖,這張是由著名的繪圖師海因里希。波嵐Heinrich C. Berann在1966年為國家地理雜誌所繪畫的一張特殊南極地圖,如果把南極的冰塊移走,那就會出現好像這張地圖,你可以看到所有的海水都湧向中心的地方去,幾乎就湧進一個空心口裡面去了。那如果真的湧進去一個入口,那麼它的海水又會在哪裡出回來呢?除非它只是在那裡循環然後又回到那裡吧?
那除了這些南極和北極的入口傳說之外,還有一些人通往過地心的傳說,例如是1972年4月,3名美國伯克利大學學生登上了沙斯塔山頂,高達4318米。沙斯塔山是一座熄滅多年的死火山,就在這裏,他們看見有一些碟形飛行物在火山口附近飛過。更令人奇怪的是,他們在火山口看到了5個“高個子白人”,並且很快在火山口內的一塊巖石後面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侵緬日軍作戰的美國士兵希伯與戰友失散,他被遺留在緬甸,迷失在森林中。一天,他冒險進入了無意中發現的一處洞口,洞口被巨石隱蔽。他發現洞穴裏面亮如白晝,儼然是地下的一座龐大的城市。正當希伯看得入迷時,他突然被抓住關了起來,而且關了4年,後來才尋找機會拼命逃了出來。據他說,這個地下王國有7條通向地面的隧道,另有其他秘密的出入口分布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
那究竟地心王國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他描述:首先,每一個星球裡面的構造都是空心的,在亞特蘭提斯人來到地球時就已經知道了,那什麼是馬爾加塔人呢?首先如果你在網上尋找馬爾加塔人是找不到任何的資料,除了我的影片會出現。。。
馬爾加塔人只是Lyra(就是天琴星類人族)逃到太陽系的一個分支,逃到昴宿星團的Ple昴宿星團人還分為Atlantis Hila等等,逃到Sirius的有 Sirius B,還有許多分支在宇宙的不同地方。
那地下世界的科技有哪些呢?他形容一些叫無限電能飛船,直接從空氣中吸取低頻電子轉換為高頻電子充能,每一樣東西都是電子,都是光,完全可以利用。或是一些超高速的火車,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橫跨地下的大陸。
至於地心的人為何不幫助地表的人,他表示地表的人需要更多的靈性上的進化,試想想,如果人類真的有機會去到地心王國裡面,第一件事可能去想如何佔領這個地方,去採集豐富的礦石,一些已經絕種的動物,或是一些植物,再來就是如何去用這些東西來賺錢。。。等等
如果我是他們,我一定不會讓人類進入地心裡面居住。
那有人問究竟三維,四維和五維的分別在哪裡?
那他的回答是:三維屬於物理層,四維半物質半星光狀態,五維脫離物理層進入星光層。一維生命體是海螺貝殼那些生物,二維是類似蝦魚青蛙蛇螳螂蟑螂螃蟹這樣生物,三維是貓豬狗人類猴子猩猩牛馬這樣的生物,三維生物與前兩維不同的特點在於具有同情心,面部表情會有歡笑流淚等等的狀態。
那我們的世界是否是虛擬的?
如果在高頻的視角看物質層,會感覺是虛擬化的,但實際上卻又不是,因為未來可以改變。如果是虛擬的,意思是你所體驗的只是你腦部給予你的感官訊息,其實應該是肉體的知覺給予你靈魂上的訊息吧,世界是真實的,你的感官也是真實的。我比較覺得是好像平行世界交叉的感覺,所以才會讓人有虛擬感吧!
人類會覺得世界是虛擬的是因為太多的東西我們無法理解,宇宙無邊無際,世界是如何構成的等等的無法解釋的東西,讓人一度懷疑我們只是被編入在這個世界體驗的靈魂,而我們真實的肉體只是在某處荒廢的星球上苟且生存著。就好像The Matrix裡面的虛擬世界一樣,我們只是機械人的電池嗎?
我還是會選擇相信世界是真實的,我家人是真實的,我Youtube頻道是真實,世界存在的愛也是真實的,如果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體驗愛,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那就來好好的去享受這一次的人生,不要只是為了生活忘記了自己的人生。
好了!這一集就來到這裡,下一集我會整理一下所以的問題,然後再想一個主題好好回答大家的問題吧。
好!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