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禮活動|經典童書磁鐵徽章(3 個名額)8/22 止
⠀⠀⠀
防疫期我在家看了《西雅圖夜未眠》、《回到未來》,很訝異這些老電影,數十年後看還是好有趣,難怪大家都說是經典,不過「經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是開拓先例的重要典範,還是不因時代影響、始終屹立不搖的長青樹?無論如何,能受到不同世代人們的喜愛,實在是了不起。
⠀⠀⠀
童書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作品,有些我們小時候就讀過的故事,現在依然在書店裡、圖書館裡、甚至孩子們的書架上。或許未來,他們的孩子,也會愛上這些經典,串起一代又一代共同的記憶。
⠀⠀⠀
而底下這些作品,橫跨繪本、橋樑書、知識漫畫和少年小說,都是現在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書,但其實它們早已問世好一段時間囉!當然也是經典童書的代表,你認識哪幾本呢?
⠀⠀⠀
▪ 《媽媽買綠豆》1998 年首發
說起這本書,就讓年想起街角的雜貨店或是市場的雜糧舖,還有炎炎夏日裡的一股沁涼,煮綠豆湯、做綠豆冰棒、種綠豆苗,是不是幾乎每個孩子都有的夏天回憶呢?
⠀⠀⠀
▪ 《君偉上小學》2012 年新版上市
這套書的設計很有趣,每一冊都聚焦在主角張君偉於不同年級發生的校園趣事,從新生入學到畢業一共六年,陪伴小朋友迎接和渡過小學生涯。這套書最早於 1993 年出版,歷經多次改版始終人氣不墜,難怪君偉被譽為是最凍齡小學生,和柯南不相上下呢!
⠀⠀⠀
▪ 《用點心學校》2009 年首發
這系列千萬不能在肚子餓的時候讀,不然會餓得咕嚕咕嚕叫!登場角色都是美味可口的食物,像是布丁、麻糬、玉米、蔥油餅,文字很簡單,但幽默的劇情絕不冷場!還能從故事中學到許多「字詞」的用法,深深佩服作者在文字遊戲方面的創意。
⠀⠀⠀
▪ 《達克比辦案》2013 年首發
小時候我一收到兒童報紙或科學雜誌,第一個讀的單元肯定是漫畫!這系列也是看準了這點而設計的吧!它是科普漫畫+橋樑書的綜合體,由動物警察鴨嘴獸「達克比」(duckbill)擔綱主角,從動物生態講到演化史,以圖像式表達結合解謎趣味,顛覆傳統科普書的呈現方式,最近還推出了動畫喔!
⠀⠀⠀
▪《神奇樹屋》2005 年首發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系列吧?它可說是兒童界的時空穿越劇,兩個小主角找到的神奇樹屋,彷彿哆啦A夢的時光機,有了它就能夠任意到不同時空探險,像是西元前 6500 萬年前的恐龍谷、10 世紀的古日本、或是 18 世紀的加勒比海,去冒險已經夠酷了!但中英雙語和豐富的知識更是這套書的大賣點。
⠀⠀⠀
▪ 《修煉》2012 年首發
陳郁如是近年華文奇幻少年文學的重量級作者,她參考《山海經》、《拾遺記》等古籍,將東方元素融入故事當中,揉和精怪神話、信仰傳說、歷史事件,據說龐大的架構與精彩程度,可不遜於《哈利波特》,是中高年級生(甚至家長)都會一頭栽入的作品。
⠀⠀⠀
-
⠀⠀⠀
如果你或孩子也喜歡這些書,歡迎來分享你的童年閱讀回憶,就有機會一次收藏一整組磁鐵徽章喔!(徽章為期間限定,只送不賣)
⠀⠀⠀
抽獎活動辦法:
⠀⠀⠀
❶ 留言:「我童年最喜歡的經典文學是___,因為___。」
⠀⠀⠀
❷ 公開分享此貼文。
⠀⠀⠀
❸ 活動時間 8/15~22,結束後將選出 3 位幸運得主,贈送一組榮譽徽章(一口氣拿 6 款),寄送地點限台澎金馬與其他離島,若逾期未回覆收件資訊視同放棄。
⠀⠀⠀
*除了參加抽獎,在博客來購買暑期閱讀書展品項,單筆訂單滿 $899 也會隨機贈送一款經典磁鐵徽章,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https://reurl.cc/VEd5zY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
離島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這裡/【0716有更新唷】 📢 1922公費疫苗預約平台 QA 📢
注意!公費疫苗第二輪預約截止至7/15下午五點、第三輪意願登記截止至7/19中午十二點!
您是 18 歲以上,或是您的長輩在第二輪並未登記但有意施打,請在7/19中午十二點前上 1922 做意願登錄,以便及早打到疫苗!
這幾天,大家有不少疑問湧入,我跟團隊們整理了一份簡單的文字版 QA(https://reurl.cc/MADy7n),希望對大家在疫苗的登記預約上能有所幫助。有任何問題,也歡迎來訊詢問, QA 也會適時補充唷~
‼ 請記得,疫苗預約有四階段 ‼
1⃣ 意願登記
2⃣ 簡訊通知
3⃣ 預約接種
4⃣ 到院施打
完成四道程序,疫苗就會在體內開始產生抗體了!💉💪
手續稍嫌多了一點,但還是請大家趁疫情稍緩的時候,趕快進行疫苗施打,以免疫情再起。
最近,在特定人士與媒體的煽動下,有許多關於疫苗的謠言四處傳播,讓大家對疫苗接種感到卻步,甚至還在觀望😠😡 這也讓多專家學者們感到憂心,深怕疫苗覆蓋率無法儘快提升,會對防疫有不利影響。
台大醫院為此也發布了一份疫苗QA(https://bit.ly/臺大COVID-19疫苗 ),詳細說明了疫苗相關的健康知識,請大家協助分享、解惑。讓台灣的疫苗施打率能夠盡快普及,在下一波疫情來臨前做好準備!
📌 相關資訊:
1922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 👉 https://1922.gov.tw/vas/
亮辦整理 1922 公費疫苗預約QA 👉 https://reurl.cc/MADy7n
台大醫院發布的疫苗QA 👉 https://bit.ly/臺大COVID-19疫苗
📌 我是哪一輪?
#第一輪 👉 離島50歲以上在籍民眾及居民
#第二輪 👉 全台50歲(含)以上、18 歲(含)以上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
(1) 高風險疾病者定義: https://reurl.cc/R02Qx6
(2) 罕見疾病定義: https://reurl.cc/Nr2E36
(3) 重大傷病者請依健保卡註記或重大傷病卡為主
#第三輪 👉 全台18歲(含)以上
離島 定義 在 全聯建築技術機構 -許偉揚.瓦建設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一次,布袋我們缺席了
#布袋港旅客服務中心設計工程統包 #提案
#游埕 #Flowing_Agora
#光輝之後,#走向永恆-#可調適性的永續場域
回憶,是鹽;時間,是水;和著和著就淡了、逝去了...。曾經,嘉義布袋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台灣西南海岸的曬鹽重鎮,然而,曬鹽產業在時代的變遷走入歷史,布袋面臨產業轉型的挑戰,近年來,政府投入發展地方特色觀光,將布袋港定位為藍色公路上服務的觀光碼頭,期望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生態與濱海景觀,規劃一整合性的 #國際級觀光生態圈,藉以推動嘉義布袋整體產業發展。
#是旅客中心 #也是美術館-
#當港口停航時旅客中心轉變的101種可能......。
#我們嘗試以四種尺度來回應布袋港的空間涵構:
#XL「蚵田」-不只是風雨走廊,而是動人的蚵田公園~
#L 「圓庫」- 真實面對基地存在的兩種可能性~
#M 「牡蠣」-從生態學中嘗試仿生形態的可能性~
#S 「箱網」-從養殖漁業中學習可持續的新形態營運機制~
基於先天環境因素,布袋港僅於4到10月提供載客服務,#意味一年中近乎一半的時間沒有乘船相關的業務,對於以離島航線為主的布袋港必然是觀光的一大缺口,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透過新型態的空間及服務的導入,結合在地資源創造新興體驗,可望翻轉淡季期間的人流缺口。
本提案以使用者中心的設計觀點進行整體規劃,策略性地導入以人為本(以旅客為優先 PASSENGER FIRST) 的空間應用及服務體驗流程,藉由質量化的調研分析,深入了解目前布袋的發展變化、整體消費趨勢及市場現況等資訊,進而再定義布袋港旅客服務中心主要服務的對象;以 #國際光觀旅運中心 的整體趨勢,結合目標族群消費型態及需求,提出對布袋港旅客中心全新的空間應用、服務設計與整體策略之有效建議,強化空間之品牌建構、服務旅程乃至於整體體驗價值,提出利基戰略,發展以布袋為品牌獨特價值與地域記憶,重塑布袋港的品牌識別與價值~「是旅客中心 , 也是美術館」。
#設計工程統包團隊 :
UPGA全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UPGA瓦建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總顧問: 賴怡成 教授
#協力團隊: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雄獅旅遊
老圃造園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
離島 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離島 定義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展覽設計相關展業在英國這麼蓬勃?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在英國就讀策展設計的曾昱寧 。
Nancy在台灣時就已經獲得明志科大視覺碩士,現在在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策展設計碩士,同時在藝廊服務。希望未來能用台灣這片土地的文化和故事、豐富文化創意產品,用展覽的方式讓台灣人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並且傳遞到全世界。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來聽聽Nancy談她夢想的文化創意產業,和在英國的所見所聞。
0:00 Intro
3:30 為什麼對策展感興趣
5:21 決定離開台灣發展的理由
11:56 實習生 一人扛起整間畫廊
17:58 英國在視覺藝術、策展相關領域有什麼獨到之處?
20:41「文化創意」的定義是什麼
23:15 理想的「文化創意」的實際案例
30:19 如何台灣的文化和故事傳遞到世界
-----
🎙Ep121- 一人經營英國藝廊:曾昱寧
#508Gallery #策展 #KingstonUniversity
🏆經歷
- 英國_508藝廊藝術與設計顧問
- 英國_獨立設計師
- 台灣_明志科大網頁與生活設計講師的
- 台灣_沃醫學視覺設計主任
🎓學歷
- 英國_Kingston University策展設計碩士
- 台灣_明志科技大學視覺碩士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各大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 Youtube | Spotify
★獲得最新消息 | http://bit.ly/hop_instragram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離島 定義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如何在美國創立藝術實踐平台?
✅離島人訪談花絮https://www.humansoffshore.com/2020/ep098/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HATCH的創辦人:宋若彤&李于一。
宋若彤(Minna Son)和李于一(Nana Yu-I Lee)兩人在古根漢博物館實習期間,受日益改變的後殖民全球氛圍加上,對於「全球性都市」的脈絡下,離散記憶的藝術表現,深感興趣、發想出HATCH Series概念。試著以Hatch Series作為一個實踐平台,摸索一個都會創意人 Urban Creatives的製作網絡能夠提供那些回應與解方。近年創辦人通過各自的嘗試,期望定義出平台的可能,HATCH的活動形式流動,從快閃展覽、座談至出版,思索藝術文化與都市之間的關係。
Minna畢業於NYU、曾經在古根漢、MoMa策展、NationSwell等單位持續累積經驗;Nana則畢業於Columbia University,擅長對外關係、募款與事業開發,以及文化政策諮詢等。兩人持續在不同領域耕耘,探索自己在藝術與文化產業的角色。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這集節目會以英文進行
來聽聽宋若彤和李于一談談Hatch Series的創立及契機,以及各自探索的路上、看到的可能性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離島人官網 | https://www.humansoffshore.com
🎬 訂閱Youtube收聽節目 | https://bit.ly/ho_youtube
🌹 Paypal支援離島人生存計畫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paypal
-----
🎙Ep098- 都會創意網絡HATCH:宋若彤&李于一
#Guggenheim #CreativeDirector #FineArt
🔗 http://www.hatch-series.com/
李于一(Nana)
🏆經歷
- 英國倫敦 Tom Fleming Creative Consultancy - Senior Researcher
- 美國紐約 HATCH Series - Co-Founder and Co-Curator
- 香港 SUTTON - Senior Account Director
- 台灣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 Head of Public Relations
🎓學歷
- 英國 UCL - MPhil / PhD candidate, Museology/Museum Studies
- 美國 Columbia University - MA in Arts Administration
- 台灣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Bachelor's degree, English Literature
宋若彤(Minna)
🏆經歷
- 美國 NationSwell - Account Manager
- 美國紐約 HATCH Series - Co-Founder
- 美國 Lewis & Harris - Creative Director
- 美國 Guggenheim Museum - Interim Curatorial Research Assistant-Asian Art Initiative
🎓學歷
- 美國 New York University - Master of Arts - MA, Media,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美國 Pratt Institute - Bachelor of Arts (B.A.), Critical and Visual Studies, History of Art
-----
0:00 Intro
3:41 Minna攻讀Pratt和NYU後,目前專注於什麼領域?
8:33 Nana到倫敦UCL攻讀PhD的理由
12:56 創立HATCH平台的契機
21:00 HATCH series是什麼?
22:59 兩位分別在HATCH裡扮演什麼角色
32:26 一個HATCH的實際範例
40:50 什麼樣的對象適合參加HATCH
42:31 HATCH如何適應2020年?
45:06 HATCH未來會在台灣有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