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生命紀錄 相信有愛,就有奇蹟❤️
小虎回家第六天,每天詩歌繚繞讓他沈浸在peace and love裡,不只讓我們也讓小虎有更多正能量,我和孩子常常輪流當DJ,弟弟分享了他很愛的一首歌~Way Maker,非常有力量,播放了整晚唱給小虎聽,非常雖然才10歲卻日日夜夜堅定地為小虎禱告,真的很感動,雖然養寵物會經歷生死離別,對我們對小孩都是很放不下的過程,但也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更加凝聚我們全家,珍惜當下的緣分努力去愛🥺❤️感謝神聆聽我們禱告,帶他度過這次難關,從病危生死關頭活了回來,雖然大病尚未痊癒,但我們的愛與支持真的讓他變好轉,從四肢無力到現在可以站起喝水、在花園小走幾步上廁所,醫生都說小虎生命意志很強,很努力!不管未來時間還能有多少,就像弟弟唱著~God is way maker, miracle worker, promise keeper, He will make a good way for 小虎❤️
#每多的一天都是恩典
🎵Way Maker ~ https://youtu.be/ulFK2tv4GWQ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陸龜蒙詩歌離別-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對尊酒,恥為遊子顏。蝮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吳啟禎書法教室教學...
離別詩歌 在 The Shape of a Narrativ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博物之島 來自疫苗接種中心的詩歌 英國「一滴希望」詩歌創作展💉
「我們迷失在失去之中
卻在無菌的候診室相遇
在靜寂的診所和排隊的隊伍之中
醫護人員這個大家庭迎接我們
我們等待終將降臨的黎明
它的光線會灑落在我們臉上
溫暖肌膚,讓它高歌」
這是英國詩人蒙塔扎・梅里(Mottaza Mehri)的詩作《離別與前奏》(Of Partings & Preludes),描寫因疫情而與摯愛離別和重聚的珍貴片刻。歷經數週的三級警戒,大家都辛苦了!在這個嶄新的週一,讓我們來看看英國藝廊如何成為疫苗接種中心,並結合大眾聲音回應當代的疫情現況。
位於英國倫敦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於今年一月將內部的 #曼比藝廊 轉變成 #疫苗接種中心,為大眾施打疫苗。與此同時,中心也和文化機構「城市中的詩人」合作,策劃了《一滴希望:來自疫苗接種中心的詩歌》(A Drop of Hope: Poetry from a Vaccination Centre)展覽,由疫苗接種中心的員工、志工和每位前來的民眾,在明信片上匿名分享疫情期間各自的心聲,駐館詩人則將其化作 #詩歌創作,朗誦過去一年來人們對於生命和生活的反思。
全文請見https://reurl.cc/xGEoDZ
離別詩歌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客心變奏◎楊牧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謝脁
我靜默凝視,注意
天體如何交迭從眼前經過
無窮的色彩如何充斥我微微衰弱的心
聲音在四方傳播並且愈來愈雜而強烈──
是各自競爭折射的光干涉著我?當我
聚全部精神試圖這樣將一切捕捉
將一切收攏到我的胸臆,不知道是
落寞還是哀傷,這一刻我面向
大江,遂以多情的手勢招呼著風
一排枯萎的楊柳在彷彿雷霆裏低昂
而我獨立於時空相拍擊的一點
灰白的頭髮朝一個方向飄泊,隨那漸次
轉黯的天色而模糊,終於妥協
肯定一切擁有的和失落的無非虛無
大江流日夜
不要撩撥我久久頹廢的書和劍
我向左向右巡視,只見蘆荻在野煙裏
無端搖曳點頭,剎那間聲色
滅絕而宇宙感動地以帶淚的眼光閃爍
看我,將遠近所有的動力因子緊緊扣住
不讓它以那啓迪之力,以造物驅使的
情懷慫恿我,以衝刺冒險的本能
以欲以望
或者因為那一切或者
不讓我在黑暗裏歎息
在流離的,遠遠被拋棄,剝奪了
愛和關注的陰影裏哭泣:
大江流日夜
-----
詩人許嘉瑋賞析:
開篇所引句子,典出謝朓(464-499)所作〈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題材屬臨別贈答,內容則表達謝朓從人間世的離別思及自身漂泊不定的命運,不免帶有傷懷之悲。楊牧僅取首二句加以敷衍,名為變奏,蓋以謝朓客心之悲作為前理解,藉意象轉譯各種幽微曲折。欲探索楊牧於何處變奏,讀者勢必得圍繞意象展開詮釋。
此詩撰於1992年楊牧在港協助成立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之際。香港科大鄰近清水灣,可看見維多利亞港,海浪日夜於窗前起落應對楊牧頗有影響。長於花蓮,求學於大肚山,接著在美國東岸短暫停留後,落腳於西岸近30年,楊牧的生命幾乎都伴隨著海,起伏與漂泊更像明喻。在港期間,詩文作品多半出現水的意象,以水喻時,本為中國文學傳統常見的手法。性質恍若引子的謝朓詩句提到,透露詩人之內心情感與外在環境的交涉,正源自無限時間流中的反覆騰湧,最終趨於永恆。「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未央二字,代表內心之悲處在持續未完的狀態。當漂泊難歸故土的「客」清楚知道眼前日夜不斷奔流的江水,從未因無窮盡的悲傷暫歇,日月的升降、江水的流動,都將情感從此際推移至感官所難以抵達的,不可知的未來。個人的客居之感,於此擴及至對人生如寄的未定感,將「我」置諸全宇宙人類命運之共感中思考。
〈客心變奏〉分為兩段,從敘事的角度可知首段主動,次段被動:從我面向大江、凝視大江的各種感官體驗開篇,收束於大江乃至整個宇宙帶給「我」的刺激與反應。謝朓兩句詩分別指陳物色與情感,卻又都具有連綿不盡的「進行式」狀態(流日夜、未央),楊牧卻試圖在古典中迭轉出己意。首段可謂「大江流日夜」的註腳與延伸,「我」介入南朝謝朓的作品並闡發當代意義。主體的沉默專注,率先感受到的並非江水流速,而是天體交迭的過程。從水文到天文,視線的移動也讓從前歷史與眼前所及都成為時間的局部。無窮色彩、光線折射等句子,都聚焦於日景,夜色須至次段後半才正式成為背景。介於二者間,是髮色灰白的「我」融入逐漸模糊的灰白天空中,成為時空相拍擊的一點,將內、外空間的矛盾以感官和諧統一,讓外在遼闊廣大的具體空間與幽微難測的內在心靈相互牽引。充斥、傳播與競爭折射,不只限於視覺的觸動,也夾雜聽覺和觸覺。正因能更彼此交感,是以各種物象之「干涉」才得以被「捕捉」。
飄忽不定的風本該主動,此刻卻如同外在客觀事物受感官牽引。至於本該柔軟而有韌性的楊柳,此刻以枯萎而低昂的姿態出現,「彷彿」二字更清楚告訴讀者剛猛的雷霆並不存在,詩作裡讓楊柳低昂的其實是風,而且是面向時間巨流的敘事者以多情的手勢招呼而來的。宇宙彷彿因此凝視而停滯,眼前天體、大江卻依舊保持運行狀態,所有擁有與失去並存。
第二段延續自我孤獨的點染勾勒,首尾的「大江流日夜」包圍其間的「我」,面向大江的旁觀者遂被日夜撩撥,左右環繞。「久久頹廢書與劍」固可視為詩人特質的隱喻,但書與劍無非古代知識分子的知識追求與現世實踐。書為儒者立身之基,劍為俠客仗義之器,詩作中「我」所言頹廢,彷彿謝朓面對南朝世局發展的心境。蘆荻白頭亦為敘事者之自我寫照,差別在於涉事後,本來的色彩、聲音與光線轉瞬滅絕,徒留一片黑暗以避免再次逗弄所有澎湃激昂的情懷。但敘事者既然透露自身與謝朓的差異,那麼告誡大江(時間)「不要」撩撥的表述,乃至描寫宇宙緊緊扣住所有動力因子,讓一切衝刺冒險的本能、欲望無法繼續慫恿著自己,也反面點出敘事者之心至今未放棄對理想的忻慕嚮往,只是偶爾不免覺得「微微衰落」。但最後,流動的時間依舊讓詩人從動態中力圖振作,因此才有最後幾句「不讓我在黑暗裏嘆息」等字句。
詩中無數複雜、繳繞、分歧的種種,終究依違於「我」—時空交會瞬間的一點孤獨,可視為意識和描寫意識之語言相互交涉的結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懷此刻被無限放大,被身體、文字、聲音等符號協力展演。綜上所述,知識分子在亂世中應當如何作為,可能正是洞悉「客心」如何「變奏」的重要指標。當我們理解詩歌無非抵抗,是詩人周旋於時間、記憶的憑藉,也是在造化與現實間何以自我安頓的關鍵。因此,當流離,拋棄與剝奪生命中永恆的命題,豈容在陰影與黑暗的覆蓋中哭泣?由此可見楊牧希望透過時間表達的,更趨近如何穿越晦暗不安的歷史角落,以詩歌證明人文精神的躍動昂揚。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生命思索 #客心變奏 #許嘉瑋
離別詩歌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陸龜蒙詩歌離別-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對尊酒,恥為遊子顏。蝮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吳啟禎書法教室教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sIwBTTdbw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