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1] 細說分鏡 Vol.08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00
🖍從包包裡拿出器材,為了拍攝準備,花費了不少時間
🖍當相機握在手中,腦海卻開始一片空白
🖍心裡讚嘆著美景同時,卻忘了該怎麼好好的透過相機、鏡頭
🖍將眼前的感動加以保留下來
到了美景當前,你是選擇先好好欣賞一下,再開始拿出器材拍照? 還是二話不說先把器材準備好,拍上幾張再拍照? 這點每個人不同,但我想若是一般不熱愛拍照的朋友,這問題是不存在的,倒是我們這些喜歡拍照的人,不管拍的好不好,我們來想一下這個情境問題。
🟥他人的聲音
「你不要老是拿著相機拍照」,我們常會聽到類似的聲音,是的,當我們一但開始拍起照來,似乎就沒有停過,因為眼前的畫面實在太漂亮了,捨不得停下來,儘管怎麼拍最後結果都差不多,最多改變構圖、曝光,但我們就是會多多嚐試以免回家後感到後悔。
不過呢,這樣子也是不好,我們花費太多時間與心力在「拍照」的所有動作上,若是要將一景色,用雙眼看下、在大腦留住深刻的體會,確實是要停下手邊的動作,雙眼凝視著前方,隨著空氣的流動調整呼吸,試著左看右看、轉轉脖子改變一下視野,舒展一下四肢順便做個沉呼吸,再吐氣同時…,景色又變了。
🟥停一下做個沉浸
或是坐下來,閉上嘴,闔上雙眼,用耳朵聽聽除了旁人的騷動之外的聲音,身體感受陽光照射下的溫暖,或是冷風剌骨的感受,會發現一但閉上雙眼靜下心來,進入到另一種欣賞美景的層次,別急著睜開雙眼,再多沉浸一會,這需要一點時間,才能讓心靈自表層的雜閙表層,深潛的方式觸及到心底,你的身體的韻律改變了,奇妙的是,一但到了這個層次,你將改變了世界的節奏,當你的心跳一拍、一拍的跳動越來越緩慢,這個世界著你的心跳再一點、一點的變化。
若身體深深的感受到此刻美好的感受,好了,可以睜開眼,動動身體,再度拿起相機開始拍照,就算光影、色溫並無變化,你會發現你又重新擁有另一個視野,專注在剛剛沒發現的角度,再補捉幾張照片。
以上的順序,我覺得可以交換,先拍完後體驗一下「當下」,或是先享受「當下」再來拍照,又或是這二個過程不斷的交叉「拍一下、停一下、拍一下、停一下」都可以,若你沒有這個拍照習慣,下次不彷試看看,別急,你會有時間的。
🟥機會不是人人有
雖然前面說的很美好,但並非人人都有這個機會。
抵達地點,別說先靜下來欣賞美景,倉皇的自包包拿出相機等器材,又在考慮該用什麼鏡頭,先裝上鏡頭,再插上記憶卡、電池,再把包包背好,如果又沒有好習慣,把那些小東西放在包包該有的位置,你又在包包裡頭翻找半天,中間不但浪費了時間,同時還讓自己更加焦急,更糟糕的是 – 忘了帶記憶卡,或是電池沒電,這些經驗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過。
❗❗ 這些流程,其實可以在出發前就先準備好的,該用哪顆鏡頭,就先裝在相機上,記憶卡、電池早已經放在相機裡,一但抵達地點,相機一抽,鏡頭蓋一開,就順勢開始拍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習慣,且這習慣是有好處的,其一是剛講的,你不減少現場慌忙不必要發生的過程,再來就是在家就先檢查電池電量、記憶卡容量,出了門更減少發生「少帶電池、少帶記憶卡」的問題,如果你沒有這個習慣,你可以試著學習。❗❗
好了,回到現場,相機握在手上,拿起相機調整鏡頭構圖好,一切準備好蓄勢待發前,你開始遲疑了,在按下快門之你還有更重要的事 – 曝光的決擇,曝光三要素該怎麼適應眼前的景像,相同的視角,不同的構圖,參數又要隨時調整,剛剛那一鼓做氣的衝勁,在這裡又像破了洞的氣球緩慢的洩氣,腦海又開始空白了起來。
心裡讚嘆著美景,手上握著相機,腦舊依空白,心裡有些些後悔攝影觀念好像不夠熟練,無法將所學用在這裡「當下」,眼前的感動又只能好好的記在心裡,又中真是遺憾又可惜。
但還是得拍呀,於是最簡單又安全的,切換到「自動模式」,自動的曝光,只需要調整構圖就好,快樂、簡單,這也是一種拍法,但近年手機相機又進步不少,再拿出手機多拍幾張,讓人感嘆的是,手機拍出來的照片,至少在手機螢幕上看起來,又比相機拍的更加鮮豔動人,此時就在想「為了相機器材,事前的準備、中間的辛苦背負、抵達的慌忙整理、腦海的空間緊張」,這些都不需要,一隻夠聰明的手機就好,不是嗎?
🟥那該怎麼辦
當然我們會說,這些都是攝影知識與技術不夠熟練,平時不練習的結果,但要一些朋友說說話,很多人平時是不大有機會「刻意」的去練習這些東西,任何學習與「生活技能相關」以外的任何知識、技術,都要刻意在一天中,規畫些時間去「操作」,一但脫離太久,就算你拍再多回、上再多課,到了現場你就是無法運用。
❗❗ 雖然我前幾面說到 – 完成一張照片所需的所有動作,都是「當下與世界互動下,感受到剌激」後所做的決定,身體就像是根大天線般,不斷吸收當下世界給你的剌激,決定了你拍什麼、怎麼拍、拍多拍少,此時就像是進入「心流層次」,不用別人指導你,你就如行雲流水般一張接一張,最怕的是被外界干擾、中斷你的心裡歷程。 ❗❗
這層次抽象嗎? 一點也不抽象,太多人跟我一樣,擁有這種體驗,只是要達到、經驗到這種體會,老實說,真的得在攝影的基本功夫上,熟練、熟練、 再熟練,到了現場當下,你才能先用心眼欣賞、打量、沉浸當下,才能順順的拿起相機一張又一張的拍了下來,這點,依舊是很現實的答案。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雙眼視野角度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白鷺鷥的抗議 ◎白樵
盤旋在遭受汙染能見度不高,朦朧的大氣
我小心翼翼地選擇航線
低空飛行,避免遇上飛機
發生失事的悲劇,用雙眼
被輻射線損傷的雷達,偵查
一處安全,適合落腳的地方
只敢在遠遠的沙洲
忍受汙泥侵襲,卻不敢停靠
河岸,生怕不測的危機
從發臭的倒影,我底身軀消瘦
羽毛披上灰色敗壞的外衣
營養不良,黑皺的腳爪攫住汙水
生活是越來越艱困
河中到處飄流垃圾、化學物質
魚蛤、貝類和牡蠣
正面臨動物界的經濟大恐慌
不景氣的食物、環境生態
像文明的黑死病再次蔓延
而這次,不知曉有沒有特效藥
回想,僅僅數十年前
祖先還在這個美麗如南風的寶島
這條豐碩潔淨如天使的河流
展開純潔雪白的翅膀翱翔
清朗如多瑙河的天空
魚族們穿梭在渡河快樂的舟楫
蘆荻搖曳著新世界飛舞的美夢
漁民們仍談論著,數百年前
從大陸海口攜帶過來的幸福感
雖有戰亂,卻滿懷希望
我也曾對生命滿懷希望
像每種存在的生物種族
繁衍在自然造化裏,充滿喜悅
但不知何時,我底信心勇氣麻木了
目睹同伴被獵殺,死亡的陰影
籠罩天上每寸自由,我也看見
魚族們一箇箇翻白肚,掙扎吐沫
而撿便宜,為了活下去的我們
也一箇箇抽搐,羽毛脫落
生存對我們,是一種神聖的負擔
暮秋時,我越來越孤獨
向南下避寒的灰面鷲揮淚訣別
牠們知道,歸途將有一半同族消失
我在河洲沉思,那句響亮的格言: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標語般,藏在環境保護局的貯存室
思慮著,上帝究竟賦予人類
何等權力,能忽視自然的公理正義制裁
用戰爭殘殺自己的同類
用獵槍、毒物消滅無辜的動物
用廢棄、工業遊戲毒殺僅有的地球
於是,我想邀集所有動物代表聚會
共同表決,通過避孕節育的提案
減少生產,或是絕種
向罪魁禍首──人類提出
歷史上最大的抗議:「這個地球
已經不是我們願意生存的地球。」
但是無力的哀的美敦書
如何用信使傳達,只能想像
在下個世紀靜寂的春天裏
鳥類昆蟲不再鳴叫
河川不再奔流,森林不再綠色
而現在,我決定靜坐沙洲
節食抗議,用不再純潔的灰羽
拍出最純潔的呼聲
*編按:「哀的美敦書」即Ultimatum,意指最後通牒。
--
◎ 作者簡介
白樵,作者資料不詳。本詩原發表於1983年《臺灣詩季刊》(林白出版社)第三期,被《1983台灣詩選》選入。
--
◎小編 #宇路 賞析
白樵的這首〈白鷺鷥的抗議〉,收錄在吳晟編選,前衛出版的《一九八三台灣詩選》。其背景正值台灣的現代詩論戰時期,因此分析這首詩以及下一篇將要賞析的陳斐雯〈養鳥須知〉,特別具時代意義。吳晟在主編序〈誠惶誠恐話編選〉一文當中特別指出,鄉土意識的崛起,或許使現代詩逐漸走向語言淺白,意象單純的的風格,但是卻大大擴張了詩的題材豐富性,也擺脫過去語言晦澀,意象混亂模糊,以至於意義主題不明確的詩風,他更主張,鄉土和現實才是創作的兩大根源,不該予以譏笑,應根植於鄉土而不囿於鄉土,開拓更寬廣的視野。就讓我們來看看在此種觀點下,詩如何表現其藝術性,以下為筆者對詩的解析:
〈白鷺鷥的抗議〉以白鷺鷥化成第一人稱視角「我」,控訴整個台灣的環境汙染問題,可預見的即是平白的敘述口吻,從第一段「我小心翼翼地選擇航線/低空飛行,避免遇上飛機/發生失事的悲劇……」就能感受到身為一隻大自然中的動物擔心害怕的心境,延續到第二段從牠的視角看見空氣、水以及土地皆被各種垃圾和化學物質汙染。二段六行處,突然跳出很有趣的比喻:「魚蛤、貝類和牡蠣/正面臨動物界的經濟大恐慌/不景氣的食物、環境生態/像文明的黑死病再次蔓延」以人類視角來看,動物並無文明,何來經濟?但此處的「經濟大恐慌」,不只生動地將食物短缺比喻為人類的經濟蕭條,更用了疫病的意象──文明的黑死病,在covid-19疫情中的現在,我們能非常深刻地體會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的心情,「而這次,不知曉有沒有特效藥」,連即便有疫苗的我們,還是會擔心副作用的問題,更何況沒有呢?
第三段,作者將個體的生存議題,擴大為整個物種的延續,且明確地寫出了「死亡」,不只是因為這些環境中的汙染,還有人類獵殺的因素,剝奪了動物的自由。為了填飽肚子的白鷺鷥,即使看到死掉的魚,也只能飲鴆止渴而吃進重金屬和毒物。進入第四段,我們看到了其他鳥類──灰面鷲的出現,顯示出不只是留鳥,包含短暫過冬的候鳥也受到同樣的生存危機,並建立不同的物種之間也是朋友的關係,才會有「揮淚訣別」的動作,而在此處凸顯出失去朋友的孤獨感。接著才出現本詩的最大重點,也就是作者藉白鷺之口所要控訴的對象──人類,在動物和自然的眼中是多麼罪大惡極,上帝卻要賦予人類這些權力?
最末段,我認為是整首詩最奇幻的一段:「於是,我想邀集所有動物代表聚會/共同表決,通過避孕節育的提案/減少生產,或是絕種」作者寫出了一種超越擬人化的想像,將動物/自然的意志,化為一種民主的討論過程。為什麼這件事值得一提?我認為在過去的藝術作品中,大部分以「動物」來做政治比喻或描寫時,都是「上對下的統治階層關係」,就如自然界有食物鏈一般,是一層一層的關係,也就是「弱肉強食」的概念,對應的是人類社會中的不平等。然而在這首詩中,動物們是彼此平等的地位,透過民主,也就是「理性的」討論及表決,得出「減少生產或絕種」的決定,當然這也是一大諷刺,物種的數量減少,絕非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是人類造成的結果。
綜觀整首詩,雖然語言平易近人,沒有各種華麗的文字技巧,但是將人類的情感,以及文明的產物如經濟與民主制度,以動物的視角寫出對人類的控訴,比起單純用人類角度還要更具衝擊性與說服力,此為這篇作品具開創性的特點,並且符合「根植於鄉土」的文學理念,可以理解為何這首作品會受到吳晟等編選人員的青睞。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白樵 #白鷺鷥 #年度詩選 #臺灣詩選 #前衛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9.htm
雙眼視野角度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原本應該能在台北國際書展的活動現場聆聽今年的影帝朗讀著作《#失眠的人》,雖然在疫情的威脅下不得不取消,但不幸中的萬幸,還是於影迷的千呼萬喚之中改成了線上活動的方式進行,時間就在本週六下午,必須準備好耳機,能親耳聽、親眼看他朗讀,就是一種身與心的享受。
⠀⠀⠀⠀⠀
▍活動網址:https://fb.me/e/cPn33GzMT
⠀⠀⠀⠀⠀
「如果失眠是因為停不下來
希望上天能給我指引
縱使是更深的痛也好
願能平靜
而我能好好站著
安心躺著
如果睜眼雙眼 能好好看清一切
願上天帶走我的一切
我能清醒看著自己
不要再夜不成眠」
⠀⠀⠀⠀⠀
— —〈願〉莫子儀
⠀⠀⠀⠀⠀
失眠啊,寂寞啊,都是毒藥,似乎比別人多出了一些夜深人靜的時間,同時也被偷走了一些天光雲影的時間,想睡睡不著,想醒卻醒不過來,恍惚在回憶錯置的的虛空夢境中疾行,你的時間不是你的時間,你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然後世界與時間同時產生斷裂,我們身不由己被劃分在這群「失眠的人」的區域裡。
⠀⠀⠀⠀⠀
褪下戲服、妝髮,從舞台聚光燈走下的莫子儀,在人生這齣沒有劇本的戲劇裡,最常對戲的對象其實是失眠。如果白天是一場面對外在世界的演出,黑夜就是他與自己的內在對話,在世界都沉沉睡去的每個夜裡,他在寤寐之間看進自己的內裡,透過書寫那些關於自我的、關於作為一個演員的、或關於角色的種種來安頓自己。
⠀⠀⠀⠀⠀
「那些日子並不像煙 像昨天」
⠀⠀⠀⠀⠀
越是往裡看,越會發現,《失眠的人》本質上為一本無懼懷疑,無懼憎恨,無懼陰影的坦白之書。很難要求一個睡眠品質穩定的人理解失眠的感受,也很難要求一個大而化之的人讀懂敏感纖細的絮語,但我很慶幸能隔空遇見了這樣的莫子儀,以一個受文學滋養,受藝術薰陶的視野,端詳此處無人知曉的空間,試著安頓自我。在他身上,看見了氣質始終是一個人最名貴的資產,堅信自己遙望世界的角度,光影參半,黑白錯落,半夢半醒,仍不急不徐全力以赴走到了今天,將身邊每一頁風景、每一片星空收盡眼底,成為了「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致創作,致生活」,真正無愧於生命中任何一個角色的敬業演員。
⠀⠀⠀⠀⠀
禮拜六下午,我們依然照原定計畫捧起他的創作集,打開眼睛與耳朵,一起來聆聽莫子儀朗讀。
⠀⠀⠀⠀⠀
⠀⠀⠀⠀⠀
【莫子儀《失眠的人》朗讀會 現場直播】
⠀⠀⠀⠀⠀
演出:莫子儀、黃裕翔、日京江羽人
時間:1/30(六)下午4:30
頻道:危險與書 YouTube 頻道
直播:https://youtu.be/NuDYHhpZPHM
合辦:有享娛樂、新經典文化、危險與書2021INTO THE UNKNOWN
雙眼視野角度 在 Kiwi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的推薦與評價
孩子總是不小心打翻物品人類的眼睛和動物不同之處在人的眼睛透過雙眼重疊視野減少 ... 的訊息減少錯判距離而打翻物品 原因三童年缺乏攀爬高處採用不同角度觀察物品的 ... ... <看更多>
雙眼視野角度 在 [好奇]眼睛所看到視野的焦段是........? 的推薦與評價
[好奇]眼睛所看到視野的焦段是........? - 一般人眼睛可以看成一個只能對焦而不能變焦的定焦鏡吧?那我們的眼睛看到的焦段大概是多少啊? ... <看更多>